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pptx

五、阮病毒致病机理
阮病毒主要的致病途径有两种:
①动物进食了含有阮病毒的食 物从而导致致病。包括:羊的 搔痒症、牛的疯牛症、猫科动 物的传染性貂脑病、鹿及麋鹿 等动物的消耗症、人类的Kuru 病等。
②自身阮蛋白基因的突变导致 阮蛋白的变异第17而页/共2引2页 起的疾病。 包括:库雅症、运动失调的GSS
第21页/共22页
而普鲁西纳的发现就恰恰打破 了这些旧有的观念,引起这些 病的元凶——阮病毒,仅仅含 有蛋白质而已,并没有什么核 酸物质,也就是说,所谓的慢 病毒并不存在。
同时地,它也破坏了所谓的生 物中心法则。
第9页/共22页
四、研究历程
1972年,他在旧金山医学院当医 生,当时他的一位60岁的女病 人死于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 布病(Creutz. feldt-Jakob Disease, CJD)引起的痴呆症。自此开始 长达10年的研究,终于在1982年 发现了阮病毒,这是除细菌、
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外的一种 新的致病物质第10。页/共212页984年,分离出 一种基因探头,并证明阮病毒
1982年,布鲁希纳在其实验室中, 纯化出引起CJD病的病原体,并 且证明该病原体只有含蛋白质,
而不含任何的核酸成分,布鲁
希纳医师将这新发现、特异的
病原体命名为普恩蛋白质,简 称为PrP。
PrP在结构上有两种型式,生化 分析也发现突变的PrP比正常的 PrP更不容易第被11页蛋/共22页白酵素所分解, 显示出这两种蛋白质在型式上
迭结构为主,第13因页/共2为2页 突变的胺基 酸使PrP无法形成稳定的α-螺旋
第14页/共22页
1984年,普鲁西纳及其同事们分离了一个基因 探针,随后表明阮病毒基因存在于所有检测的 动物中,包括人类在内。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对蛋白质和核酸的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科塞尔发现核素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复合物。
他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的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的物质和磷酸。
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的比例,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
通过分析,他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的比例为1∶1∶1。
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的基团是连在一起的。
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有些物种的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发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的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的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他也受到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的影响。
克里克同他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的合作研究。
他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
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
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的鲍林、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的《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和一幅插图的短文公布了他们的发现。
在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以谦逊的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的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的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的复制机理。
”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沃森和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的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
这个“半保留复制”的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和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 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
2001-2008的生物学诺贝尔奖项目简介

发现了调控细胞周期的关键物质利兰·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美国哈钦森癌症研究中心1939年—蒂莫西·亨特Tim Hunt英国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1943年—保罗·纳斯Sir Paul M. Nurse英国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1949年—所有生物体都由通过分裂而增殖的细胞构成。
一个成年人大约拥有100万亿个细胞,而这些细胞都源于一个受精卵细胞。
同时,成年人机体中大量的细胞还通过不断的分裂产生新细胞,以取代那些死亡细胞。
细胞必须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复制染色体,并把染色体准确地分给两个子细胞,然后细胞才能分裂。
这些不同的进程成为细胞周期。
荣获20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做出了有关细胞周期的重要发现。
他们识别出了所有真核生物中调节细胞周期的关键分子,真核生物包括酵母菌、植物、动物和人。
这些基础的发现对细胞生长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响。
细胞周期控制的缺陷会导致肿瘤细胞中的某种染色体改变。
这些发现能让我们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创造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哈特韦尔因为发现了控制细胞周期的一类特异基因而受奖。
其中一个叫“启动器”的基因对控制每个细胞周期的初始阶段具有主要作用。
哈特韦尔还引入了一个概念“检验点”,对于理解细胞周期很有帮助。
纳斯用遗传学和分子学方法,识别克隆并描绘了细胞周期的一个关键调节物质CDK。
他发现CDK的功能在进化中被很好的保存了下来。
CDK是通过对其他蛋白质的化学修饰来驱动细胞周期的。
亨特的贡献是发现了细胞周期蛋白(cyclin)——调节CDK功能的蛋白质。
他发现细胞周期蛋白在每次细胞分裂中都周期性地降解,该机制被证明对控制细胞周期全程的重要性。
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英国美国伯克利分子科学研究所1927年—罗伯特·霍维茨H. Robert Horvitz美国美国麻省理工学院1947年—约翰·苏尔斯顿John E. Sulston英国英国剑桥桑格中心1942年—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得基因分析能够和细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发育联系起来,并且能够通过显微镜追踪这一系列过程。
人的大脑左右半脑是怎么分工的

大脑简介 (1)我们的左右大脑如何分工 (2)右脑的意义 (2)右脑开发的目的 (3)左右脑如何合作 (3)人的大脑左右半脑是怎么分工的 (3)大脑的左右半球有分工 (3)人体的左右脑分工 (4)1.认识我们的大脑 (4)2.开发我们的大脑 (4)3.左右脑功能的作用 (5)4.左右脑理论脑又分为左、右两半部,右半球就是“右脑”,左半球就是“左脑”。
(5)大脑简介大脑,是脑与间脑。
在医学及解剖学上,多用大脑一词来指代端脑。
端脑有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端脑半球)。
将两个半球隔开的是称为大脑纵隔的沟壑,两个半球除了脑梁与透明中隔相连以外完全左右分开。
半球表面布满脑沟,沟与沟之间所夹细长的部分称为脑回。
脑沟并非是在脑的成长过程中随意形成,什么形态出现在何处都完全有规律(其深度和弯曲度因人稍有差异)。
每一条脑沟在解剖学上都有专有名称(nomina anatomica)。
脑沟与脑回的形态基本左右半球对称,是对脑进行分叶和定位的重要标志。
比较重要的脑沟有外侧沟(lateral sulcus)起于半球下面,行向后上方,至上外侧面;中央沟(central sulcus)起于半球上绿中点稍后方,斜向前下方,下端与外侧沟隔一脑回,上端延伸至半球内侧面;顶枕沟(parietooccipital sulcus)位于半球内侧面后部,自下向上。
在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以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颞叶;枕时位于半球后部,其前界在内侧面为顶枕沟,在上外侧面的界限是自顶枕沟至枕前切迹(在枕叶后端前方约4cm处)的连线;顶叶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枕叶以前的部分;岛叶呈三角形岛状,位于外侧沟深面,被额、顶、颞叶所掩盖,与其他部分不同布满细小的浅沟(非脑沟)。
左右大脑半球有各自的称为侧脑室的腔隙。
侧脑室与间脑的第三脑室,以及小脑和延脑及脑桥之间的第四脑室之间有孔道连通。
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的液体称为脑脊液。
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循环,如果脑室的通道阻塞,脑室中的脑脊液积多,将形成脑积水。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国家
美国 美国 瑞典 瑞典 瑞典 英国
美国 丹麦 德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日本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得奖原因
“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
“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 “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 “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以及发现 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
英国 美国 美国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 美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澳大利亚 美国 英国
英国
得奖原因
“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
“发现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 “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 “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 用” “发现了RNA干扰——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 “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 的发现” “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今年的单项诺贝尔奖奖金为8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0万美元)。
时间
2001年 2002年
得主
利兰·哈特韦尔 蒂姆·亨特 保罗·纳斯爵士 悉尼·布伦纳 H·罗伯特·霍维茨 约翰·E·苏尔斯顿 保罗·劳特伯
国家
美国 英国 英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 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世界上在生理学或者 医学领域有重要的发现或发明的人。该奖项于1901年 首次颁发,由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医科大学卡罗琳 学院负责评选,颁奖仪式于每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 世的周年纪念日)举行。
它们,改变了人类的命运

它们,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编码:012刊登媒体:生命世界刊登日期: 2007-01-05它们,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撰文/ 邹星自1901年诺贝尔科学奖设立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一直致力于表彰为人类的健康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近二百位在生命科学领域耕耘的科学工作者们获此殊荣,而他们的工作成果也在百余年里融入到全人类的健康发展之中。
这里,我们重点来回顾一下那些改变了人类命运的成就吧。
神经元学说的创立——揭开近代脑科学序幕是什么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是什么让人类有了语言,懂得记录,知道学习,并创造出伟大的艺术?又是什么让人类成为这个星球上唯一懂得探寻和追求生命存在之意义的生命体?这都是因为我们有着一个神奇的大脑。
1872年,意大利细胞生物学家和神经组织学家高尔基创立神经组织硝酸银染色法,研究了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1900年,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卡哈尔建立了神经元学说,确立神经细胞(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和脑的基本结构与功能单位,否定了神经系统“网状学说”,为神经系统的研究指明了正确方向。
两个人因为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于1906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神经元学说的创立,揭开了近代神经与脑科学研究的序幕。
胰岛素的发现——为治疗糖尿病奠定了科学基础糖尿病自古以来就困扰着人类的健康。
对糖尿病的描述,最早见于公元前1500年的古埃及,我国东汉名医张机所著的《金匮要略》对此症也有颇多着墨之处。
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可均无甚大效。
1889年,两位德国生理学家在作狗的胰腺切除时,偶然发现,苍蝇喜欢停留在胰腺切除了的狗的尿液中,由此认识到糖尿病和胰腺之间的决定性关系。
但几十年来,许多人试图用胰腺提取物来治疗糖尿病,均未获成功。
1921年,加拿大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外科医生班廷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开始了这一尝试,在其导师英国生理学家麦克劳德的支持下,与贝斯特及柯利普一起,于1921年底得到可以直接用于临床治疗的提取物,给万千单纯性缺乏胰岛素的病人带来了福音。
那些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

5、将心理学与经济学有效结合——卡尼曼
卡尼曼的突出贡献在于“把心理学成果与经济学 研究有效结合,从而解释了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 如何作出判断”,使得其于2002年和美国乔 治·梅森大学的弗农·史密斯一同获得诺贝尔经 济学奖。 卡尼曼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决 策的研究,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 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 卡尼曼的研究激发起新一代的经济学和金融研究 者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应用于人类内在的行为动 机的研究,掀起了行为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研究热 潮。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 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 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 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 基金创立的。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 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 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 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 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 次颁发。
主要著作有:《管理行为》、《经济学和行为科 学中的决策理论》、《管理决策的新科学》、 《人工的科学》、《人们的解决问题》、《思维 模型》等。
4、罗杰·斯佩里和他的割裂脑研究
1960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土,1971年获美国心理 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81年获诺贝尔生理 学奖。 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用测验的方法研究了裂脑病人 的心理特征,证明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具有显著差异, 提出两个脑的概念。 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 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 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 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 (1833—1896)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 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 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 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 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1901年贝林格和欧利命制成白喉抗毒素1905年现代微生物学的鼻祖Robert(HeinrichHermann)Koch1915年维尔斯太特发明了植物染料1924年荷兰病理学者爱因托芬发现心电特性1929年英国生物学家霍普金斯&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发现维生素1932年英国病理学家艾德里安&谢林顿发现神经细胞的功能1939年多马克发现磺胺1945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牛津大学的弗洛雷&钱恩青霉素的发现1949年葡萄牙医学家莫尼斯开创精神外科学1955年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1955年瑞典生物化学家泰奥雷尔(H.Theorell)通过对酶的研究,发现机体在有氧条件下利用营养素以产生机体可利用能量的方式,并因此而获195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克里克:揭示了DNA双螺旋结构。
美国生物学家沃森、英国学者克里克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一个结构物模型》,宣告了当代科学中的一个伟大成果,他们发现了基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
这一重大发现,将生物科学研究从细胞水平上升到了分子水平,诞生了分子生物学这一重要学科。
由于揭开了DNA的结构之谜,科学家们有可能把一种生物的遗传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中,于是产生了今天在农业、生物学中有巨大价值的遗传工程研究。
沃森、克里克的伟大发现,使得分子生物学成为人类认识生命规律的重要方法,并指出了利用生命规律造福人类的广阔前景。
许多著名科学家把自这一发现而产生的生物学的重大成就,称之为“生物学的革命”,将它列为20世纪物理学革命之后的一次科学革命。
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一起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物学奖。
这一发现将会对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人们预言,如果认为20世纪是电子时代,那么21世纪将是分子生物学时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 专属的研究 斯佩里 Roger W. Sperry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 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 处理的研究
休贝尔 David H. Hubel 美国 哈佛医学院 1926年— 威塞尔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哈佛医学院 1924年—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或者明显的边缘线,都有特别的反应,很明显,视皮质的细胞是非常专业化的,它们只对视网膜上的图像的某些特定细节有反应。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前列腺素和有关活性物质的发现
贝格斯特隆 Sune K. Bergström 瑞典 卡罗林学院 1916年—2004年 萨米埃尔松 Bengt I. Samuelsson 瑞典 卡罗林学院 1934年— 万恩 John R. Vane 英国 Wellcome研究实验室 1927年—2004年
萨米埃尔松的老师贝格斯特隆在他刚迈进科研大门时就引导他参与分离和鉴定前列腺素的工作。1962年他和老师在继分离出两种纯前列腺素的结晶之后,又测定出了前列腺素的分子结构。1964年他们共同宣布这类生物活性物质是存在于肉类和蔬菜中的脂肪酸——一种不饱和油脂的组成要素。而且,他还进一步阐明使脂肪酸与氧化合构成前列腺素的详细过程。他在对前列腺素在体内的代谢机制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人体内的酶能使前列腺素失去活性,并找到了原因,从而使合成化学家能够胸有成竹地设计出每种能对抗酶代谢的前列腺素衍生物。为进行生物试验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批外用时间长、效果好的前列腺素药品。尤其重要的是,他和英国科学家万恩在1969年分别发现了新的类似前列腺素的生物活性物质——凝血腺素。它除了能使机体内的各种平滑肌收缩外,连具有使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万恩研究组又进一步发现了抗凝血腺素——前列环素。它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且于前列腺素、凝血腺素和抗凝血腺素的相继被发现,人们对身体如何有效地控制血液的凝结作用有了清楚的了解,为一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广阔前景。 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 麦克林托克 Barbara McClintock 美国 冷泉港实验室 1902年—1992年 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线性排列,基因与基因之间的距离非常稳定。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非常稀少的染色体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可是,麦克林托克这位女遗传学家,竟然发现单个的基因会跳舞: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麦克林托克称这种能跳动的基因为“转座因子”(目前通称“转座子”,transposon)。麦克林托克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发现能跳动的控制因子,可以调控玉米籽粒颜色基因的活动,这是生物学史上首次提出的基因调控模型,对后来莫诺和雅可布等提出操纵子学说提供了启发。转座因子的跳动和作用控制着结构基因的活动,造成不同的细胞内基因活性状态的差异,有可能为发育和分化研究提供新线索,说不定癌细胞的产生也与转座因子有关。转座因子能够从一段染色体中跑出来,再嵌入到另一段染色体中去,现代的DNA重组和基因工程技术也从这里得到过启发。转座子的确是在内切酶的作用下,从一段染色体上被切下来,然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再嵌入到另一切口中去的。 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创立抗原选择抗体学说,发明单克隆抗体技术
杰尼 Niels K. Jerne 丹麦 巴塞尔免疫研究所 1911年—1994年 科勒 Georges J.F. Köhler 德国 巴塞尔免疫研究所 1946年—1995年 米尔斯坦 César Milstein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 分子生物实验室 1927年—2002年 杰尼提出的三个学说:抗体形成的“天然”选择学说、有关抗体多样性发生的学说和免疫系统的网络学说,为现代免疫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55年,他首先提出了抗体形成面“天然”选择学说。他认为最初进入动物体内的抗原有选择地与“天生”就存在于体内的“天然”抗体结合,然后一起进入细胞,并给细胞以信号,使细胞产生更多的相同抗体。这个学说与其他抗体形成学说明显的不同之处是,它主要强调了抗原的选择作用和体内“天然”抗体的存在。这个学说是正确阐明抗体形成机制的先驱。它开创了免疫学的新纪元。关于抗体多样性发生的机理,他提出淋巴细胞内只存在一套种系基因,这套基因专门用来编码针对某些自身抗原的抗体。1974年,他提出了在独特型决定簇与抗独特型决定簇之间相互识别、相互作用基础上的免疫反应调节的网络学说。由于他对免疫系统特性理沦的研究,开创了现代的细胞免疫学,因而荣获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科勒和米尔斯坦在《Nature》上发表的文章中描述了他们分离和生产无数细胞并使之产生任何抗体类型的方法-——单克隆抗体技术,揭示了抗体识别和结合异物分子(如入侵的病毒或细菌)并通过机体免疫系统将其清除的现象。该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 198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阐明胆固醇的代谢规律
布朗 Michael S. Brown 美国 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1941年-— 戈尔兹坦 Joseph L. Goldstein 美国 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 1940年—
多少年来,我们并不知道胆固醇是如何引起心脏病,一直到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接受体的发现,它与动脉硬化的关系才有了理论上的解释。布朗与戈尔兹坦博士从研究一种家族性的血胆固醇过多症开始了此一先驱性的研究工作。他们发现患有此种疾病的小孩比正常的小孩血中胆固醇的含量高出6到10倍,而且这种小孩得心脏病的机会比正常的小孩高出很多。为了追寻其中的原因,他们比较了患者与正常人的皮肤细胞,发现了病源在于患者的细胞表面没有或有较少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接受体。从而他们解开了胆固醇与动脉硬化之关系。 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生长因子
科恩 Stanley Cohen 美国 纳什维尔瓦特比特大学医学院 1922年— 利瓦伊-蒙塔尔奇尼 Rita Levi-Montalcini 意大利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细胞生物研究所 1909年—
生长因子是一类通过与特异的、高亲和的细胞膜受体结合,调节细胞生长与其他细胞功能等多效应的多肽类物质,存在于血小板和各种成体与胚胎组织及大多数培养细胞中,对不同种类细胞具有一定的专一性。通常培养细胞的生长需要多种生长因子顺序的协调作用,肿瘤细胞具有不依赖生长因子的自主性生长的特点。在分泌特点上,生长因子主要属于自分泌和旁分泌。许多生长因子已被提纯和确定了其结构组成。各类生长因子都有其相应的受体,是普遍存在于细胞膜上的跨膜蛋白,不少受体具有激酶活性,特别是酪氨酸激酶活性。生长因子有多种,如血小板类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类生长因子、红细胞生长素、集落刺激因子等。由于生长因子是由正常细胞分泌,既无药物类毒性,也无免疫反应,因此在研究其生理作用机制同时,有的已试用于临床治疗。 198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产生抗体多样性的遗传原理 利川根进 Susumu Tonegawa 日本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 1939年— 1987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日本的利川根进,以表彰他发现了产生抗体病毒多样性的原理。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组成4条肽链;其中2条为完全相同的长链,另外2条为完全相同的短链。这4条长链共同构成一个对称的Y形分子。人类有5种不同类型的长链,分别用M、D、G、A、E表示。短链有两型,分别由κ和λ表示。Y形的基底部是一个稳定区,其氨基酸序列在所有相同种类的抗体中是相同的。 抗体构成的信息位于B淋巴细胞的基因组中。 198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
布莱克 Sir James W. Black 英国 伦敦大学医学院 1924年— 伊莱昂 Gertrude B. Elion 美国 Wellcome研究实验室 1918年—1999年 希钦斯 George H. Hitchings 美国 Wellcome研究实验室 1905年—1998年
布莱克提出了如下假说:“在情绪激动或运动时,血中的儿茶酚胺浓度上升,加强心脏收缩,加大心脏工作量,耗氧量增多。此时,对一个健康心脏来说,机体会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加强输血量等措施来保证充足的供氧。但是,若冠状动脉由于动脉硬化等因素变狭窄了,自然得不到充分的供血和供氧,出现缺氧、心区疼痛等心绞痛症状。要减少对心脏的过多刺激,我们可以开发一种阻断交感神经β受体的药物,这样可以减低该受体对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的影响。”为了证实自己的假说,他说服英国ICI公司(帝国化学工业公司)按照他的假说开发β受体阻滞剂。他自己也亲自加入该公司,组成开发β受体阻滞剂小组,耗时6年,终于开发出极少副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心得安的最初治疗对象是心绞痛等引起的血虚性疾病及心率不齐。人们在用心得安对心绞痛患者做临床试验时,发现了同时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服用该药后血压有所下降的现象。布莱克由于开发了β受体阻滞药,1988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伊莱昂和希钦斯自1945年开始合作,他们改变了传统发展新药的方法。在以前,药物学家都采用“试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