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人生系列讲座之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

合集下载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应邀到我校讲学
第 2 期
朱鹏鹏等 : 考虑边权减少的局域加权 网络模型
l 3
A c lW o l eg t d Ne wo k wih Co sd rn h l to fLi k Lo a — rd W i h e t r t n i e i g t e Dee i n o n s
Ab t a t L c lwo l n i h r p r y e i ti n e ll e c mp e e wo k . u t e x l r s r c : o a — r d a d we g tp o e t x s n ma y r a -i o f l x n t r s By f r h r e p o — i g t e me h n s o c lwo l i h e e wo k e mo e s p o o e . e n w d l a a — n h c a im fLo a — rd weg t d n t r s a n w d li r p s d Th e mo e n c p c
t r h s e c ft weg t y a c n u e y t ed lt no o l ik . esr n t iti u u e t e e s n eo h i h n misid c db h ee i f meo dl s Th te g hd srb - d o s n
to s d d c e n h o r c n s ft e t e r t a n l ss wa r v d b h i u a i n Th s i i n wa e u t d a d t e c r e t e s o h h o e i l a y i c a s p o e y t e sm l to . i m— p o e d lh s m o e b o d p a t a a k r u d r v d mo e a r r a r c i lb c g o n . c

院士进校园活动意义

院士进校园活动意义

院士进校园活动意义《院士进校园,点亮梦想之光》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们学校来了一群超级厉害的人——院士!这可真是一件让人兴奋不已的大事!那天,校园里的气氛都变得不一样了。

就好像原本平静的湖面突然被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院士们一走进校园,我感觉整个校园都亮堂了起来。

院士们穿着整齐的衣服,脸上带着亲切的笑容,就像温暖的阳光一样照进了我们心里。

他们一开口说话,那声音就像有魔力似的,把我们所有人都吸引住了。

你想想看,平时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就像是在小池塘里游泳,能看到的东西有限。

可是院士们来了,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通往大海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他们讲的那些科学知识,有的像天上的星星,遥不可及却又闪闪发光;有的像神奇的魔法,让我们惊叹不已!有个院士伯伯给我们讲太空的奥秘,他说:“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太空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神秘城堡,等着我们去探索!”这比喻,多形象啊!我当时就在想,哇,那太空里是不是真的有像童话故事里那样的宝藏呢?还有个院士奶奶,她给我们讲生物的奇妙。

她问我们:“孩子们,你们说植物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呀?”这问题一下子就让我来了精神,植物怎么会有小心思呢?难道它们也会像我们一样思考问题,会高兴会难过?在互动环节,同学们都争着举手提问。

“院士爷爷,怎么样才能成为像您一样厉害的人啊?”“院士奶奶,未来的科技会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什么样呢?”院士们都耐心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那场面,可热闹了!我的好朋友小明,平时上课总是打瞌睡,可那天他听得眼睛都不眨一下。

活动结束后,他还激动地跟我说:“我以后也要当院士,探索那些未知的世界!”你说,这活动的力量多大呀!这院士进校园的活动,难道不像是一场及时雨吗?给我们干涸的知识心田带来了滋润。

又好像是一阵春风,吹开了我们心中追求知识、追求梦想的花朵。

它让我们明白了,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而是就在我们身边,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它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让我们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科普论坛”专家走上“中国梦·海淀科学讲堂”

“科普论坛”专家走上“中国梦·海淀科学讲堂”
弦国瑟目 『 l 老科协之窗
h t t p : / / ~. j r k y O 0 1 . c o m
普 论坛"专 家走上 “ 中国梦 ・ 海淀 科学讲 堂’ ’
“ 中 国梦 ・ 海淀 科学讲 堂 ”启动 !她是 由 方出现 了文艺复兴、科技革命 ,才把在封建老 海淀 区科协与海淀新 闻中心联合举 办 。 “ 科普 路上蹒跚爬行 的中国抛在 了后面 。然而 中国古
代 战斗机 的特 点;介绍 了国外现代战斗机发展 不 暇 接 地 观 看 荧 屏 上 的绚 丽 画面 时 , 欧 阳 院 士
的状 况 、采 用 的 先 进 技 术 , 以及 国外 的重 大 空 侃 侃 而 谈 , 中 国人 为 什 么 要 探 月 ?现 在 如 何 ? 难 事 件 。最 后 指 出 ,我 国现 代 战斗 机 发 展 中还 今 后 怎样 ?他 揭 开 了 月球 神 秘 的 面 纱 ,析 释 了 有 难 点 。 无 限 风 光 在 险 峰 , 我 们 一 定 迎 难 而 全 世 界 形成 探 月 梦 的 缘 由 ,介 绍 了 中 国探 月 的 上 ,攀 登 高峰 !
听讲 。 国 ,为 什 么 没 有 产 生 近 代 科 学革 命 ?这 引 起 了
陈光 教授 是 著 名 的航 空 动 力 学 专 家 。报 告 世 界 各 方 面 人 士 的关 注 ; 中 国 学 界 也 在 探 索 这
的题 目是 : “ 从歼 l 5 谈现代 战斗机 的发展和特

历程和辉煌成就 ,并详述 了嫦 娥二号 的使命 ,
对2 0 1 7 年嫦 娥5 号 都 做 了 描 述 。最 后 , 欧 阳 院
王渝生研究员是著名 的 自然科 学史专 家,
以 其 深 厚 的 积 累 , 广 征 博 引 , 报 告 了 “中 国 士 以 昂扬 的 语 调 说 : 中 国要 飞 得 更 远 !要 探 测

薪火相传——陈志列“对话”科学家

薪火相传——陈志列“对话”科学家

薪火相传——陈志列“对话”科学家
什么是科研工作者应具有的情操?谁又是中国科技中国科技崛起的中坚力量?伴随着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周年暨首届科技大会召开30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CCTV-2)于2008年2月24日的《对话》栏目中播出了“春华秋实”特别节目,邀请了历届科技大奖获得者吴文俊、闵恩泽、李振声三位院士,与观众共同回顾了科学大会30来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之路;并与现场嘉宾研祥研祥智能董事局主席陈志列等高科技企业代表,共同展望了自主创新自主创新与科技兴国的美好前景。

在谈到1978年召开的科技大会上,由郭沫若老先生题发的《科学的春天》一文,三位老科学家无不感慨万千;同时作为现场嘉宾的陈志列也激动地说道:“78年的科技大会改变了我的人生。

正是在当时全国人民都崇尚科学的热潮中,刚上高中的我毅然选择了学习理科;由此改变了我今后的一生!我们的企业是科学研究的发祥地,因此我们的企业就叫做‘研祥’!”
在节目的最后,80多岁的化学家闵恩泽院士还对研祥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家们寄予了厚望,深切地嘱托道:“我希望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们能够继续坚持自主创新精神,把科研技术更多地转化为科技成果。


自主创新,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对晚辈们的嘱托,也是许许多多研祥智能研祥智能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实现产业报国的复兴之路。

与科学家们的现场对话,不仅是对科研工作者们的激励;更是老一辈科学家们对陈志列这样的科技工作者的薪火传承。

中国的科技创新,在30年后的今天正在迈向一条光明的康庄大道!。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6人,按学科领域排序)
序号
姓名
年龄
国籍
专业
工作单位
1
菲立普·希阿雷
Philippe G. Ciarlet
71
法国
应用数学
香港城市大学
2
哈迈德·泽维尔
Ahmed H. Zewail
63
美国
化学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3
徐立之
Lap-Chee Tsui
59
加拿大
高等教育及
基因研究
香港大学
4
郎尼·汤姆森
Lonnie Thompson
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
(共35人,分学部按姓氏笔画为序)
数学物理学部(6人)
序号
姓名
年龄
专业
工作单位
1
孙昌璞
46
理论物理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2
李安民
62
数学
四川大学
3
罗俊
52
引力物理
华中科技大学
4
郑晓静
(女)
51
力学
兰州大学
5
席南华
46
数学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6
崔向群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
王 曦
42
材料科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3
王光谦
47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
清华大学
4
王自强
70
固体力学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5
王锡凡
73
电力系统
西安交通大学
6
申长雨
46
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

父亲留给我的……——访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父亲留给我的……——访著名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原北京大学校长陈佳洱

布在玻璃板上面摩擦时 . 我看到那些小纸人竞在玻璃板下面上上下下地
跳 起 “ ” , 不 禁为这 样有趣 的科 学演 示所迷 ! 舞 来 我
我 中学是在 学校住读的 。 那时父亲工作非常忙。 有一次, 父亲冒着大
雨接我 去 看《 里 夫人》 居 。电影 结 束后他 对我 说 , 你要 是像 居 里夫人 那 样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o@Oo… …

, :
我i



爷轻 轻 诉说 蕾悠 悠 往 嚣・
三年 级 的 时候

有 一 次读 父亲 编 写 的
“ 小人 书 ”伟 人 孙 中山 》 — 少年 孙 中 《 —
是 ,我 最早 的 梦想 是 像 父 亲 那样 当一
名作 家。 我 曾 经 学 着 父亲 编过 自己的 《 小画报 》 也 曾 经 学着 父亲 翻 译过 外 国儿 童 文 学作 品 , 小 , 中学 时代 与 同 班 同学一起在 搞 小发 明创 造 的 同时 , 办起 了油 印的 《 造》 创 杂志 。这 些作 品还在 当时上海 的《 大公 报 》 《 美晚报 》 发表 过呢 ! 和 华 上 父亲给 了我 发现 的眼 睛
能 够有 所发现 有 所创造 就很好 了。这 些话 我一 直深 深 记在 心里 。
记 : 面您说到 , 前 中学时代 您就和 同学一起搞 小发 明创造 了 , 那时的您
维普资讯
o@ 囝o …
还像小时候一样喜爱阅读吗?您认为阅读在人的一生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陈: 阅读是人生一辈子的事。 我不仅读 父亲的作品 。 还读世界文学经
典。 读哲 学 、 学著作 等 。通 过 阅读 . 们 可 以看 到 更加 丰 富 、 阔的世 科 我 广

中国高校“111计划”

中国高校“111计划”
展 示 了基 地 的 建 设 水 平 。
西安 交通 大学 的 “ 料介 观性 能表 征及 其尺 度 效 应 材 创新 引智基地 ” 过 人才 引进 和国际 合作 , 通 建成 了基 地 的 载体一 一 多学科 材料 研 究中心 。 现在 高端 人才 已汇聚 了7 名海外 教授、 名国内知名教 授、 5 副教授 和讲 师各3 初步 名, 形成了一个在国内外有一定 影响 的以材 料介观 行为为主攻
复旦大学的一位 院士 问中国农业大学 “ 植物一 土壤学 科创新引智基地 ” 的负责人张福锁教授 :“ 你们是怎 么请到
大 卫 ・ 尔 曼 博 士 的 ?” 蒂
任 中方 学科 带头人 的院 士、 国家杰 出青年基 金获得 者、 长
江学 者等5 5 4 人。 已批准建 设的基地 , “ 1计 划”的支 持下, 在 11 每一 个 都是充 满着生机 、 有着强大 吸引力、 寓教学 和科 研于一 体
批 国内优 秀的 科研 骨干, 形成一 批高 水平 的研究 队伍 , 建 立1 0 0 个左右 的研发 基地 , 由国家外 国专家局 和教育部 联
合实施。
外除了这 16 已经批准 的基 地之 外 , 有 1个基 地作为 2个 还 7
二期培育。 0 9 据2 0 年底 的统计数据 , l1 “ 1计戈 ”已聘任诺贝
陈小 明教 授 当选 为 中国科学 院 院士 。 宁生 还和 王雪 华 许
请 到蒂 尔曼 ,‘1计划’ 11 的作用不 可低估。 ” 引进 国外 智力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 成部分, 高校
教育是 引进国外智力的 重点领域 。“ 1计划” 11 经过4 年多的
教授 获聘 国家 “ 7 计 划 ”( 93 含重 大科 学研究 计划 ) 首席 科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

一生尽瘁,国士无双作者:戴凤帅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21年第11期1666年,法国皇家科学院成立,到院工作的著名科学家首次被称为“院士”。

此后,“院士”逐渐成为学术界的最高荣誉称号。

在中国,“院士”通常是指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中国院士的故事,向“一生尽瘁,国士无双”的院士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人物故事李京文,中国工程院院士,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

李京文少时聪敏好学,高中毕业后,他考进了武汉大学经济系,1953年,被选送到苏联学习。

在学习期间,他聆听到了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那段脍炙人口的讲话:“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从苏联归国后,李京文服从国家的需要,组织安排去哪里,他就去哪里。

1985年,李京文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出任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带领团队开启了新领域的探索。

作为我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他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速铁路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参与制定了环渤海经济圈、中部五省、海南、深圳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李京文年届九十时依旧“少年感”十足,聊起感兴趣的话题,还是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两眼放光。

他每天在家看书,关注最前沿的科技,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思考着最新的问题。

人物解读人生若有梦,不觉岁月寒。

多年来,李京文一直牢记毛泽东主席的教导,永远像八九点钟的太阳那样充满朝气地奋斗着。

他识大体、顾大局,坚决服从国家的需要,组织安排去哪里,他就去哪里。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心中有梦想、有祖国,才能让生命之树枝繁叶茂。

适用话题家国情怀、牢记嘱托、永葆活力、生命之树长青……人物故事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热物理学家与空间技术专家。

因为家庭贫困,闵桂荣3岁时就被父母忍痛卖给别人做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教人生系列讲座之“做人,做事,做学问
——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
2010年1月8日晚7点30分,由院研究生会主办的科教人生系列讲座之“做人,做事,做学问——走近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小明教授”于丰盛堂A101准时开始,到场的嘉宾有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孔晓慧老师,观众有化学院各年级学生包括其它院系学生将近400人。

当陈小明院士走进课室,大家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为他在新年伊始给学生带来知识和精神的盛宴表示真挚的感激。

历时两个半小时的讲座,现场氛围非常和谐融洽,陈小明教授用既生动又平时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真实地给我们展现了他求学、科研、工作道路上的成功与挫折,喜与忧,让大家在感悟中思考,在思考中收获启发。

1.万事开头难,只要坚持,遇到困难不退缩,将会越来越好。

1992年陈小明院士博士毕业回到母校中大,从物化所到无机所,当时实验条件差,仪器少,特别对于新来的老师可用的资源更是少之又少,只有简单的仪器试剂。

但这些困难并没有什么,都是可以克服的。

从最简单做起,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多看文献了解学习前人的东西,就这样靠借用其他单位的仪器,靠借钱买PC,陈院士发表了第一篇在Inorganic Chemistry杂志上的论文,议论了权威学者的结论。

陈老师希望大家以后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学会坚持,遇到困难不退缩,相信事情发展会越来越好。

2.写文章与以前文献关联,不能与历史割裂,总结前人并提升自己的研究成果。

陈小明院士表示科研工作是有系统性、联系性的,查文献很重要,做化学不同于工程,它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合成充满了意外,千变万化,我们要学会仔细观察反应的每一个过程。

有新发现时要严密证明是否观察准确无误,确保反应的可重复性,然后才能下结论。

严谨的科研态度是必不可少的,多查文献,不能固步自封在自己的领域里,不能与历史割裂,总结前人才能把自己研究成果提升一个层次。

3.多想,多思考,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往前走一步,会有很多惊喜。

陈小明院士从自己课题组的故事出发,用幽默的语言给我们讲述了之前他们做的一个研究,从发现一个新产物,到研究它的反应过程和机理及进行结构调控,整个系统的工作他们做了6年,并从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他表示做科研工作的要多想,多思考,因为科学研究是无止境的,往前走一步,也许会有很多惊喜;并强调做化学工作是不能拖拉,速度与效率也很重要,要时刻保持进步。

谈论多孔材料、微孔材料这种微观结构时陈老师一直用
奇妙、有趣来形容,只要谈论到科研他脸上总是有一份自信和坦然,并有乐于其中的享受,这正表明了陈院士对科研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4.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想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陈小明院士从96年开始招博士,平均三年一个,培养了很多的优秀学者。

谈及他的学生时,陈老师脸上洋溢着自豪和欣慰。

在他的博士生中有在中大、夏大的教授,目前有三个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五个百年优秀论文提名。

陈老师说自己的博士生中有本科背景不是很突出的,从普通的基础开始;有只想混文凭的;但这些同学最终都爱上科学研究,最终成为优秀学者。

他表示人千万不能自卑,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如果自己都看不起自己,那将成为废人,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不想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我很骄傲能够有那么多的优秀学生,不是因为他们有辉煌的背景,而是感动于他们踏实做事的精神,因为自信、勤奋、兴趣和团队精神而优秀。


5.科研所需的素质:兴趣与信心+工作能力+团队精神。

对于什么人适合做科研,陈小明院士表示首先科研是长期性的工作,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屁股要坐得住冷板凳,科研不是一般的职业,可能会长期默默无闻,它需要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坐不住,安静不下来的人往往不会做出深层次的研究成果。

其次书中不一定有黄金屋,书中不一定有颜如玉,只有靠自己的本事挖掘。

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需要勤学苦练。

再次需要强烈的兴趣,这点是极端重要的。

科研工作者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要保持长久不衰的动力那么就需要强烈的兴趣和信心。

陈老师说:“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面从来没有什么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攀登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所以兴趣与信心+工作能力+团队精神是科研所必需的素质。


6.展望未来机会与压力并存,要保持信心并努力更努力。

过去十年,我们国家在基础科学研究上的进步巨大,变化令人震撼。

在JACS上发表的文章数从1篇、4篇到现在的排名第四位,这些数据都是相当的可喜,也是相当的压力。

陈小明院士表示科学研究前途是相当光明的,道路是相当曲折的。

四个“相当”生动也深刻的表达了陈院士对科学发展的期望,现在的实验条件好,我们可以和国际同行,但机会与压力是并存的,我们要保持信心并努力更努力,追求更高的进步。

陈老师期望在座的莘莘学子能够勇于肩负这份责任,有坚毅、自信、勤奋的科学精神,推动中国的科技发展。

无论是做人,做事还是做学问,陈小明院士一直都强调踏实,正如他自己,大家喜欢用“低调”来形容陈老师,因为他总是那么的普通,生活那么的简朴,踏踏实实做事,不急
不躁,坚持着自己的科研工作,肩负起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作为良师传到授业解惑。

现场采访了陈老师课题组的在读博士章跃标,他说:“陈老师是一个严谨、勤奋并为民族振兴争气的优秀学者,也是一个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为学生指导修改论文非常细心和严谨,有时甚至修改上十次,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从中学到东西,并积极讨论,每次都有不同的进步。


讲座现场陈院士和在场的同学进行了交流互动,对如何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如何把论文写好等具体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陈老师也非常耐心的给同学们讲诉自己的亲身学习经历,使在场的同学们都受益匪浅,更加明白做人、做事、做学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