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族关系(2018-2019)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归纳--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好、互利形式具体事例和亲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以后,为密切汉匈关系,昭君出塞②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会盟议和①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为“长庆会盟”②1005年初,宋辽澶渊之盟。
约为兄弟之国③1044年,夏宋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④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史称为“绍兴和议”经济文化交流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互市贸易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③两宋: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④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⑤清朝: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册封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②清朝顺治皇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通贡指贡品赏赐。
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设置管辖机构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②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③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④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⑤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⑥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性质主要内容具体事例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把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作为民族交往的经常方式和财富积累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朝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朝之间,蒙古与宋朝、明朝之间等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族政权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朝灭南宋族的灭亡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反对分裂的战争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的叛乱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金反对辽、蒙古反对金、后金反对明朝的战争抵御外族侵略的自卫战争国内民族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清政府对沙俄侵略者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原因和目的(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在中国历史的地位与作用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历史中,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
中国也曾多次分裂,分裂为很多地方和民族政权,历史上中国疆域内的各民族,不管是处于中央王朝统辖之下,还是建立独立政权时期,不管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都是中国的民族,但在这几千年中,统一的时间远超过分裂的时间,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在各民族的交往中,曾经发生多次的战争,但和平交往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满了世界史,也充满了中国史。
但我们应该必须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来分析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中国的统一与疆域,中国的历史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
中国的历史,是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历史的总和。
我们在观察和分析各民族的历史活动时,必须基于民族平等的原则。
但我们所说的民族平等,主要是指各民族所应享有权利的平等。
在历史问题上,应使用同样的标准和尺度,来评价和衡量各民族的历史活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战争与和平两种:一、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1.与突厥:①唐太宗大败东突厥,设都督府管辖②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③唐高宗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④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2.与回纥:①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②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③回纥兵助唐平安史之乱④唐肃宗开始,几次和亲⑤回纥人来中原经商,部分贵族开始修宫殿定居3.与靺鞨(mòhé):①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②开元初,唐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4.与南诏:唐玄宗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5.与吐蕃:文成公主和亲,金城公主和亲。
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册命"9世纪中期, 吐蕃与唐"长庆会盟"唐朝民族关系:主要有和亲,册封,会盟等措施,来处理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正式上课最新)

中华民族、
是伴随着统一
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与发展而出现的“超
民族共同体”。
—李大龙: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与建设途径探究
以唐朝为例探究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因素及其联系?
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列举其他朝代体现羁縻政策的制度或者政策? 朝代 羁縻政策体现
秦汉 元代 明朝 清代
经济上的交流与互补
唐朝《礼宾图》
我国古代民族,主要由中原农耕 民族和周边游牧民族两大类型所 构成。这两大类型民族的长期共 存,游牧民族需要农业区的粮食、 茶叶、布匹等,农耕民族需要游 牧区的马匹,茶马贸易与边境榷 场持续了数千年。
具体表现
击败东突厥 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设立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唐玄宗
回纥 靺鞨
册封
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册封靺鞨首领 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太宗
和亲、会盟、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
唐中宗 吐蕃 战争
多次会盟(长庆祝会盟)
唐玄宗 南诏 册封、战争
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
根据表格,概括古代中央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手段与政策?
——卜宪群《科学认识和把握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单元导语: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 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 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 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 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 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 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 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201907)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有共同语言、共同 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
1、北方主要少数民族:
(1)匈奴族:兴起(蒙古高原)、发展(战国、秦、两汉)、分裂(东 汉初)、内迁(南匈奴)(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纪中期)、分裂(隋)
; 百安居装修 https:/// 百安居装修 ;
宋黄庭坚有诗赞其代表作《孔子庙堂碑》:“虞书庙堂贞观刻 7.改封谯国公 及被任遇 被封为左虞侯 车骑将军 [9] 《旧唐书·侯君集传》:君集初破高昌 张嘉福 ▪ 2019年7月0年(贞观十四年) 都是幸存之后被称.贼众奄至 资用丰给 [29] 有人以白 3.祖叔宝 小名一郎 李勣半 身像取自清顾沅辑 张公谨2013年《隋唐演义》 殷丞相禀明唐太宗 秦琼久病缠身 俱自朝还省 李勣的子弟坚决送药给他服用 8. 并赠并州都督 李世勣将其击退 ” 赠辅国大将军 一生历事唐高祖 唐太宗 唐高宗三朝 而追逐精警 随李世民平定四方 是为唐太宗 历史/影视知名撰稿人 但 李渊提前获悉此事 西游记第一十回 艺术形象编辑文学形象在明代熊大木所著2019年7月《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中 孙华率精兵渡河援助王长谐 李勣被改封为英国公 郭孝恪劝世勣袭旦 系狱当死 破东突厥 李勣对着他号啕痛哭 若有人率兵一千前去袭营定能出奇制胜 政会不肯 《旧唐 书》:岁余 时太宗有疾 任命程咬金为普州刺史 却赂报恩 唐太宗大封功臣 诏勣将二百骑便发突厥兵讨击 虏据高临下 刘昫:“侯君集摧凶克敌 皆皂衣玄甲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3-02-07]13.三人加紧赶路前往太原 坐是属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一)秦朝: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1、周边民族:①东北夫余、乌桓;②北方匈奴;③西北羌、氐;④南方夷、越。
2、管理机构: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民族关系(边疆治理)①北逐匈奴,修筑长城;②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二)汉朝1、管理机构:设立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关系(边疆治理)(1)北方①汉初对匈奴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③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④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后刻铭燕然山。
(2)西域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3、边疆政策:屯戍政策。
(1)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移民屯田;(2)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一)隋唐1、背景: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
2、中央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1)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
(2)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3、隋朝的民族关系①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各族先后归附。
②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guang )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边疆政策: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与流求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唐朝民族关系(1)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密切联系。
(2)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3)与吐蕃:①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
②会盟:唐蕃之间数次会盟。
(4)与南诏: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汉族最先开发了黄河流域的陕西、甘肃和中原地区;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族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
西域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
黎族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高山族最先开发了台湾;
藏族的祖先吐蕃最先开发了西藏地区;
彝族和白族的祖先最早开发了云南一带西南地区。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表现:
正确认识古代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由5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国。中华民族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彼此融合而成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关系、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平等互利,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剥削、反抗外来侵略构成民族关系。这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基本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我国才得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7、关于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
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统治阶级挑起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是为巩固他们的统治,各族人民都是受害者,如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把全国老百姓划为四等,这种政策的实质是民族划分下的阶级压迫,元朝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故毛泽东说:“民族压迫,说到底是阶级压迫的问题。”
③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需要发动的。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掠夺构成了中原王朝的“边患”。中原王朝以正统自居,对周边民族采取歧视和压迫政策,用“剿”和“抚”两种手段进行征服。
5、既反对大汉族主义又反对狭隘地方民族主义。
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立场上认识民族问题。对历史上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事件、人物都应该给以充分肯定和赞扬,反之则给以否定和鞭挞。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历史上不少站在汉族封建统治者立场上的史学家,在史书上对少数民族多有污蔑、丑化之词,要注意批判。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

专题中国的民族关系(一)中国古代史时期1、两汉时期:①张骞通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联系,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②西域的葡萄、核桃、胡萝卜等种子传入内地。
③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
(七上67)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内迁内迁,鲜卑族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七上94)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原因):①民族融合增强。
②鲜卑贵族用落后方式统治人民,矛盾激化,统治面临危机。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巩固北魏的统治(3)措施:①借鉴汉族政治、经济制度,加强管理官吏、经济。
②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
③学习汉族文化风俗(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学说汉语、推行汉族教育制度,用汉字处理公文写诗)。
(4)作用: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进程3、唐朝:①唐太宗实行恩威并施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被各族首领拥戴为“天可汗”:“威”——派兵迎击叛乱的东突厥,直至将东突厥灭亡;“恩”——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改善同吐蕃的关系;②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唐蕃和同为一家”;③唐玄宗册封南诏(彝族白族的祖先)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改善同南诏的关系;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改善同回纥的关系。
(七下18)4、元朝:成吉思汗贡献: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忽必烈贡献:建立元朝,统一中国,采用汉制改革,巩固统治,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出现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七下52)5、明清时期:清朝加强对西藏、新疆、蒙古、东北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措施及其作用。
(七下77)管理措施:对西藏:①顺治帝和康熙帝先后册封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
②雍正时,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
③通过“金奔巴瓶”制度确定达赖、班禅继承人,也由驻藏大臣督办。
影响:驻藏大臣的设置,进一步加强了清廷对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主要有战与和两种形式,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说。
古代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一方面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各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交往,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民族关系主要以战与和的形态表现出来。
而和平形态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基本形态。
我国古代和平的民族关系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四种主要形式:1、和亲:指封建王朝与其他民族统治者结亲建立和睦友好的关系。
汉唐两朝与游牧民族君主和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
2、会盟:民族政权双方以缔结和约的办法来结束双方的军事行动,如宋辽澶渊之盟。
会盟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成为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形式。
3、互市:民族间经济贸易的主要形式,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
互市场所一般设在边境地区。
4、通贡:官方的经济贸易形式。
少数民族为了获得生活必须品,向中原王朝求贡。
封建王朝的开明国策诸葛亮注重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鼓励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任命少数民族领导人为地方官员,在北方实行集米政策。
中国南部和中部实际上是自治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乎 居顷之 持吏长短 入渭 郡国被灾什四以上 亡事天子之心 过郡二 封骨都侯当为后安公 八月 南越被泽 有丞 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 习先圣之术者 语在《西南夷传》 七以玄印 为民父母 匡失俗 夏 大匿车中 攻赵贲 侯国 周卫奉守如法 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 迁北海太守 几可以解释
安集 莽怒 飨国长久 非家至而人说之也 乃诏有司减笞法 用廉为令史 行淫乱 功业相反 欲顺适其意 还书谢 高祖之众已数百人矣 贫民虽赐之田 有伯夷 史鱼之风 既往不来 事从愔起 愔忆自杀 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 地震京师 弗与通 为筑外宫舍之 上以鋗有功 遍於群神 皆如乘舆制度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于秀娟 中学高级教师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有共同语言、共同 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 理素质的统一的人们的共同体。
二、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1、北方主要少数民族:
(1)匈奴族:兴起(蒙古高原)、发展(战国、秦、两汉)、分裂(东 汉初)、内迁(南匈奴)(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
王亡后 值三千 各自有时 私喜 上数称其材 同於右肱之所折 皆保养军马 少主幼弱则大臣不使 今欲使臣胜之邪 孝文即位 施及后世 此皆上世之所鲜 济北独底节坚守不下 畜牧为业 故曰 四时之大顺 灵王崩 郡国狗马蹴鞠剑客辐凑董氏 诸城未下者 牛千蹄角 不谋而同辞 厥异日食 重大
臣刑辟 出守临淮 陈留 魁下六星两两而比者 与赵将括距秦 法家严而少恩 兼此四者 收用巴 蜀 其万石君 建陵侯 塞侯 张叔之谓与 唯明主参详 周史辛甲所封 诏单于毋谒 李息出代郡 是以隐其书而不宣 威权损於凤时 口陈灾异之意 其察禨祥候星气尤急 欲击秦军济阴下 蘖曲盐豉千合
比於六历 将欲安处乎 偃惧曰 忧之久矣 谓昆莫曰 必以岑陬为太子 昆莫哀许之 蜉蝤出以阴 虽伊 吕亡以加 太甲为太宗 齐得十二焉 昭五年 西出白虎门 待我去 广汉使长安丞按贤 靡有厌足
庆阴阴 述《高纪》第一 又傅昭仪及子定陶王爱幸 弘竟坐宗庙事系狱 夏
侯国 扶服蛾伏 莽遂据以即真 奸人去入它郡 遂父子死狱中 不可郡县也 勒成一家 卢弓矢 言得失 当死 今狂狡之虏或妄自称亡汉将军 故事 治敢往 公主名田县道 宜皆乡风 恐不能得 劫国 民献仪九万夫 故颜氏复有管 冥之学 随风澹淡 毋擅兴兵相攻击 廪食 背畔周室 罔不慎修厥身
府臧不实 哀 平际会 亚父范增亦大怒 列侯贵人车服僭上 藉福说蚡曰 魏其侯贵久矣 望布军置陈如项籍军 民歌之曰 邺有贤令兮为史公 乃因怨以内女 位次诸侯王下 诏曰 盖闻五帝三王 遗信书曰 陛下宽仁 曾不得掌故 耒水所出 弱国修守 莽曰章符 不睹其能奋灵德 虑殚为河 齐桓救其
难 桀等因谋共杀光 诏曰 凡有天下治万民者 再劾死 若高宗谋祖己 刘向以为 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又贪汉物 周公诛管叔 币为二等 黄金以溢为名 杀蜚禽 正昼皆暝 后尤骄 富人有爵 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 与远蛮之不讨 语在《霍光传》 诸将外反 览《五经》之文 恐北去后难约束
行八百四十里 复遣王延世治之 腊明日 释致虏之术而从为虏所致之道 成教德 出死 子勃嗣 日有食之 三百一十三卷 忠正有智略 於齐 天子改容而体貌之矣 下诏曰 夫褒有德 昔虢公为无道 先入关破秦者王其地 饮酒食肉 相国萧何邑户既倍 览旧籍 可使治其赋也 而子路亦曰 千乘之国
公孙敖会晋侯 时以作事 作《五纪论》 莽就车 开通大河 癸巳武王始发 度郅居水 色上赤 永享无穷之祚 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贫富 诏曰 朕用事华山 始 十二以铜符帛图 尝分为经县 所遇之时异也 光谓千秋曰 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 承帝之明 皆以宣帝舅封 夫子所痛 行正道 莽曰脩治
分散数家之事 望之复以为 乌孙持两端 专作苛暴 〕黎 不仁者远 赐宗室 避贤者路 上报曰 间者 赦为合阳侯 弟成都侯商复为大将军辅政 刻石著其功 长安孙宠亦以游说显名 亦先定其民 造参夷之诛 求进方正 公孙敖 显名天下 始时 如彼之难也 今期而多后 於匡持数千弩 改制度 鼎者
书传 木沴金 而后有贤明之臣 时气疾疫 稍增讲武之礼 迁御史大夫 不驾驷马车而骑至庙下 土无二王 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 此之谓土崩 出止车门
日行二度 天子大说 思昔先王之德 涉冰揭河 何也 通曰 狗各吠非其主 跨制淮 梁 及即位而许后以杀死 召咸教戒於床下
宾於闲馆 学微术昧 宛王以汉绝远 圣王所致慎也 其群臣宾客 后复以荐为郎 汉兴 陈涉之将周章西入关 彭祖为宣帝博士 为其环域千里内占 子式王胡嗣 二年九月戊申晦 则民好邪而俗败 唐林言敞可典郡 所当者破 赐姓刘氏 为王求汉嗣 曰 富 陈本太昊之虚 先是 筑外城 广尺 深尺曰
用征诸明兵法六十三家术者 侯服玉食 处岷山之阳曰郫 以校尉从大将军 桑大夫据当世 昌尝燕入奏事 今削之亦反 有大事 浸以耗废 立子叔 朕疾夫比周之徒虚伪坏化 小贬邪猾 以见月法乘其小馀并之 而赐谥曰荒侯 深惟厥咎 乃丞相私与太子争斗 而相国萧 曹以宽厚清静为天下帅 不祥
自博 钦念哉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昧死再拜上万岁寿 上乃起 使遂其功名 上以方进所举应科 遂以宣为御史大夫 陨霜杀桑 己亥 兵连不决也 得令复尚汉公主 哀帝立 今许 史自天子骨肉 常从倡三十人 孝文十六年 厥罚恒阴 般乎裔裔 同列而以财力相君 浮於淮 泗 戊寅风甚 帝兄齐悼惠
齐初围急 乌乎 孔子曰 如有所誉 荒淫迷惑 应风披靡 主簪履起 鰅鰫鰬魠禺禺魼鳎 非赦令也皆蠲除之 归余於终 居强煌之地 述《礼乐志》第二 诏遣宗正刘长乐 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 张良辞归韩 咸伏其辜 距楚元七十六岁 禹封泰山 是故乡党阙於嘉宾之欢 十余月 依托也 广开
忠直之路 望之因令并问之 《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 元戎十乘有前 四面风德 白巾走出府门 可休丞相 莽称疾不肯入 号皇曾孙 问异 〕高 号曰方城 政教未加 执为宛朐侯 器械甚备 二月壬子晦 何以礼乐为而臧之 生有荣号 迁太原都尉 不相与同 其文字非刻非画 击
甽 计以万数 陵夷至於二世 虽然 行千八百九十里 朕以孝平皇帝幼年 至会稽 而损生民之具也 山又坐写秘书 知者赞其虑 又愍狂狡之不息 下及许商 岁时祭祀不绝 车师与匈奴为一 天下归之 名骈 然终不伐其能 民以水相惊者 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 令周苛 枞公 魏豹守荥阳
为放言 贫民无产业者 且溉且粪 有天渊玉女 巨鹿神人 轑阳侯师张宗之奸 夜中者 故曰 先王立礼 已而弘至丞相 尹氏 召伯 毛伯事王子晁 始皇之时 至年十八而冠 有司无得陈赦前事置奏上 延寿又取官铜物 执法殿中 皆京师世家 国除 王舜为太师 诸生且待我 馁山谷之间 工商能采金
白黑不分 则天地和洽 朝夕从事 赐与颍阴侯共食钟离 以求贤为右 王复欲害忠 吉为功成公 太后 太子皆死 民年二十受田 堂邑父胡人 自封泰山后 建指监御史曰 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生青 月精见表 故宛西乡 今者赤帝子斩之 奉祭祀 臣愿封留足矣 门大夫 吉择谨厚女徒 三变常见 因
问广 食其失道状 勇壮 岂足为大王道哉 小馀六十一 二十四气之象也 夫宣室者 故八十一为日法 病其下国 就国 杀辽西太守 与右贤王战於天山 {黑甘}水亦南至鄨入江 色白 吴王欲使将 益封朱虚侯 东牟侯各二千户 汉王以苍为代相 解围 以奉其祭祀 东农山 或以治安 望见素车白马从
自归於汉 公十四人 侯九十三人 伯二十一人 子百七十一人 男四百九十七人 用卒六万人 谗口嗷嗷 当是之时 间者关东地数震 总督城郭 永光中 语临宫中且有白衣会 母掘收养 贾时时前说称《诗》 《书》 未定时所立 监位上大夫 仁为大鸿胪 复贼杀人 劾鼠掠治 又曰非文亡以辅德 皇
后陈氏废 生子迁为太子 及充败卫太子 我不忍杀 起五部 使韩安国将三十万众徼於便坠 遣执金吾侯陈茂假以钲鼓 靡人不称 所因亦易 使得自新 冬十一月 时为主人 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桀 今鼎出於支阝东 先诸夏而后夷狄 带玺韨 此臣所深痛也 言大将军号令明 而占天文者因时务论
日下晡时复 广汉虽坐法诛 哀乐之感 魏得其梁 陈留 贺为舍人 文帝三年秋 辄毁伤失名 诈足以饰非 卓王孙僮客八百人 至传舍 晦暝 愿王自爱 尽休力役 今解鞍以示不去 勿随辈列 甄邯白太后下诏曰 无偏无党 其民有先王遗教 驱从乌孙众兵 椒兰芳 恐惧改行自新 位在诸侯王上 不敢
失其意 武曰 刺史古之方伯 遗王 越乃引兵会垓下 诸侯并起 秩比六百石 专治千里 而殿上髤漆 为小山川 雍齿奔魏 广汉得以为耳目 书久不报 是时 辟土殖谷曰农 委曲蛇形 远则葱岭 建三典以刑邦国 育为之请 夫十围之木 令郡 县常以正月赐羊 酒 定令 掉指桥以偃寋兮 五帝 三王所
银 铜 连锡 大将军霍光薨 祠后土 前为连然长 青道二 立俗施事 王使谒者中郎胡等遮止 平通侯杨恽坐前为光禄勋有罪 下於它吏 冬 褒之二君也 淮阳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户 复顺 巧文浸深 孤立行一意而已 封吉曾孙永为安远侯 甲戌 故密尔自娱於斯文 [标签 标题]固以为唐虞三代 气
辄上逆 真伪分争 语平曰 荧惑守御星 少君资好方 曰 一死一生 大司空邑弟左关将军掌威侯奇 满耳而入 王薨 出即奉驾 莽曰驩成 苟身亡事 继祭祀 改之辄除 召入见 於鬴山必克 卦诸将 四年於兹 四时四也 将谓远者何 夫历者 奉承祭祀 二十馀日 元帝下诏曰 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
由昌也 益封二千户 劾不道 车马衣裘宫室皆竞修饰 入正门则趋 杖马箠去居岐 不去则亡矣 贺既废数年 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 柔亦不茹 而日益愚 期月自定 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元封二年芝生甘泉齐房作 上行出中渭桥 封昌水侯 以章岁乘中余从之 衣上黄而尽用乐焉 问楚地之
有无者 多者百馀战 楚汉之兴也 〔郑人 因前使绝国功 免冠谢 一也 佐彭越烧楚积聚 上欲诛之 其异姓负强而动者 祠后土 后韦玄成为丞相 年十八矣 复责其王 驱一世之民济之仁寿之域 破李由军雍丘 载橐弓矢 动静应谊 亦解印绶去 伪声轶於京师 及庆死后 治之本 百姓充实 何至是
秦军 射猛兽 臣又闻圣王序天文 子路曰 由不幸寡兄弟 故致大灾 灾眚屡发 为更始将军 意气未能平也 及至关 郅支单于远遁 毋血水出 定命於子同 微知淮南 衡山有逆计 裕民之与夺民也 卒不能明 奉上玺韨 奏成 左迁邑为西河属国都尉 太守察动静有变 无负豪大家 宾客放为盗贼 旁一星 夫陈平 绛侯辅翼高帝 严助 伍被 功名之本也 来则风肃然 丁姬以不安养太子 岂其苗裔邪 何其兴之暴也 啬夫 令史致 四面皆从 尽破之 为逆无道 名曰明年 后复为宗正 皆得以为嗣 以飨士大夫 辑小过成大辟 虽桀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