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业本答案 九年级全册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数学九年级上册课本答案北师大版

数学九年级上册课本答案北师大版

数学九年级上册课本答案北师大版这篇关于数学九年级上册课本答案北师大版的文章,是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数学习题1.1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BC=AB,BC//AD,∴∠B+∠BA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AD=2∠B,∴∠B+2∠B=180°,∴∠B=60°.∵BC=AB,∴△ABC是等边三角形.2.解:∵四边形ABCD是菱形,∴AD=DC=CB=BA,∴AC±BD,AO=1/2AC=1/2×8=4,DO=1/2BD=1/2×6=3.在Rt△AOD中,由勾股定理,得AD=√(AO²+DO²)=√(4²+3²)=5.∴菱形ABCD 的周长为4AD=4×5=20.3.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D=AB,AC±BD,DO=BO,∴△ABD是等腰三角形,∴AO是等腰△ABD低边BD上的高,中线,也是∠DAB的平分线,∴AC平分∠BAD.同理可证AC平分∠BCD,BD平分∠ABC和∠ADC.4.解:有4个等腰三角形和4个直角三角形.数学习题1.2答案1.证明:在□ABCD中,AD//BC,∴∠EAO=∠FCO.∵EF是AC的垂直平分线,∴AO=CO.在△AOE和△COF中,∴△AOE≌△COF,∴AE=CF.∵AE//CF,∴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EF±AC,∴四边形AFCE是菱形.2.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OA=OC,OB=OD.又∵点E,F,G,H,分别是OA,OB,OC,OD的中点,∴OE=1/2OA,数学习题1.3答案1.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D=CD,AB=CB,∠A=∠C.∵BE=BF,∴AB-BE=CB-BF,即AE=CF.在△ADE和CDF中,.∵△ADE≌△CDF,∴DE=DF,∴∠DEF=∠DFE.2.已知:如图1-1-35所示,四边形ABCD是菱形,AC和BD是对角线.求证:S菱形ABCD=1/2AC∙BD.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AO=CO,BO=DO.∴S△AOB=S△AOD=S△BOC=S△COD=1/2AO.BO.∴S菱形ABCD=4×1/2AO∙BO=1/2×2AO∙2BO=1/2AC∙BD.3.解:在菱形ABCD中,AC⊥BD,∴∠AOB=90°,AO=1/2AC=1/2×16=8,BO=1/2BD=1/2×12=6.在Rt△AOB中,由勾股定理,得AB=√(AO +BO )=√(8 +6 )=10.∵S菱形ABCD=1/2AC∙BD=1/2×16×12=96,又∵DH⊥AB,∴S菱形ABCD=AB∙DH,∴96=AB∙DH,即96=10DH,DH=9.6.∴菱形ABCD的高DH为9.6.4.证明:∵点E,F,G,H分别是AB,CD,AC,BD,的中点,∴GF是△ADC的中位线,EH是△ABD的中位线,∴GF//AD,GF=1/2AD,EH//AD,EH=1/2AD,∴GF//EH,GF=EH,∴四边形EGFH是平行四边形,又∵FH是△BDC的中位线,∴FH=1/2BC.又∵AD=BC,∴GF=FH,∴平行四边形EGFH是菱形.5.请自己动手折叠试一试.。

北师大版本九年级全一册数学作业本作业上册视图(1)

北师大版本九年级全一册数学作业本作业上册视图(1)

C.3 个
D.4 个
B
4.(2019 广州模拟)如图,几何体的俯视图是( )
5.“父亲节”时,小明送给父亲一个礼盒(如图),该礼盒的
A
主视图是( )
D
6.如图是某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则该几何体的形状是( )
A.长方体 C.圆柱
B.圆锥 D.三棱柱
7.如图是由 6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将正方体 ①移走后,所得几何体( D )
A.主视图改变,左视图改变 B.俯视图不变,左视图不变 C.俯视图改变,左视图改变 D.主视图改变,左视图不变
二、解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8.画出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解:如图:
9.画出如图所示的几何体的三视图.
解:如图:
第五章 投影与视图
第3课时 视图(1)
一、选择或填空题(每题 10 分,共 70 分)
B
1.下列立体图形中,俯视图是正方形的是( )
2.下列四个几何体中,左视图与主视图不相同的几何体是
B
()
பைடு நூலகம் 3.下列四个几何体:
①正方体 ②球 ③圆锥 ④圆柱
B
其中左视图与俯视图相同的几何体共有( )
A.1 个
B.2 个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同步练习(打包52套350页)(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同步练习(打包52套350页)(新版)北师大版

九年级数学上册全一册同步练习(打包52套350页)(新版)北师大版1 第1课时菱形的概念及其性质知识点 1 菱形的定义及对称性1.如图1-1-1,在?ABCD中,若添加下列条件:①AB=CD;②AB=BC;③∠1=∠2.其中能使?ABCD成为菱形的有( )图1-1-1A.0个B.1个C.2个D.3个2.菱形OAC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1-1-2所示,点C的坐标是(6,0),点A的纵坐标是1,则点B的坐标是( ) A.(3,1) B.(3,-1)C.(1,-3) D.(1,3)1-1-2 1-1-33.如图1-1-3,P是菱形ABCD对角线BD上的一点,PE⊥AB 于点E,PE=4 cm,则点P到BC的距离是________cm.知识点 2 菱形的边的性质4.如图1-1-4,在菱形ABCD中,∠BAD=120°.已知△ABC的周长是15,则菱形ABCD 的周长是( )A.25 B.20C.15 D.101-1-4 1-1-5 5.如图1-1-5,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H为AD边的中点.若菱形ABCD的周长为32,则OH的长为________.6.如图1-1-6,在△ABC中,AB=AC,四边形ADEF是菱形.求证:BE=CE.图1-1-6知识点 3 菱形的对角线的性质7.教材习题1.1第2题变式题如图1-1-7,在菱形ABCD中,AC=6,BD=8,则菱形ABCD的边长为( )A.5 B.10 C.6 D.88.已知菱形的边长是2 cm,一条对角线长是2 cm,则另一条对角线长是( )A.4 cm B.2 3 cmC. 3 cm D.3 cm1-1-7 1-1-89.如图1-1-8,在菱形ABCD中,AC,BD相交于点O,若∠BCO=55°,则∠CBO=________°.10.如图1-1-9,四边形ABCD是菱形,A(3,0),B(0,4),则点C的坐标为( )图1-1-9A.(-5,4) B.(-5,5)C.(-4,4) D.(-4,3)11.一个菱形的边长为4 cm,且有一个内角为60°,则这个菱形的面积是________.12.如图1-1-10,在菱形ABCD中,∠BAD=8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点E 在AB上,且BE=BO,则∠EOA=________°.1-1-10 1-1-1113.如图1-1-11,四边形ABCD是菱形,AC=24,BD=10,DH⊥AB于点H,则线段DH 的长为________.14.如图1-1-12所示,已知菱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为6和8,M,N分别是边BC,CD的中点,P是对角线BD上一点,则PM+PN的最小值是________.图1-1-1215.如图1-1-13,在菱形ABCD中,∠A=60°,AB=4,O为对角线BD的中点,过点O作OE⊥AB,垂足为E.(1)求∠ABD的度数;(2)求线段BE的长.图1-1-1316.如图1-1-14所示,四边形ABCD是菱形,CE⊥AB交AB的延长线于点E,CF⊥AD 交AD的延长线于点F,请你猜想CE与CF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并证明你的猜想.图1-1-1417.如图1-1-15,已知菱形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延长AB至点E,使BE=AB,连接CE.(1)求证:BD=CE;(2)若∠E=50°,求∠BA O的度数.图1-1-15第2课时菱形的判定知识点 1 由菱形的定义作判定1.如图1-1-16,要使?ABCD成为菱形,则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 )图1-1-16A.AC=AD B.BA=BCC.∠ABC=90° D.AC=BD2.如图1-1-17,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DE∥AC,DF∥AB.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图1-1-17知识点 2 根据菱形的对角线作判定3.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D.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1-184.如图1-1-18,在?ABCD中,AB=13,AC=10,当BD=________时,四边形ABCD 是菱形.5.教材例2变式题如图1-1-19,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5,AC=6,BD=8.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图1-1-19知识点 3 根据菱形的边作判定6.用直尺和圆规作一个菱形,如图1-1-20,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菱形的依据是( )图1-1-20A.一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B.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C.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D.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7.如图1-1-21,在△ABC中,AB=AC,∠B=60°,∠FAC,∠ECA是△ABC的两个外角,AD平分∠FAC,CD平分∠ECA.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图1-1-218.如图1-1-22所示,在?ABCD中,AE,CF分别是∠BAD和∠BCD的平分线.添加一个条件,仍无法判定四边形AECF为菱形的是( )A.AE=AF B.EF⊥ACC.∠B=60°D.AC是∠EAF的平分线1-1-22 1-1-239.如图1-1-23,D,E,F分别是△ABC的边AB,BC,AC的中点.若四边形ADEF是菱形,则△ABC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AB⊥AC B.AB=ACC.AB=BC D.AC=BC10.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的各边中点,所形成的四边形是________.图1-1-2411.如图1-1-24,E,F,G,H分别是任意四边形ABCD中AD,BD,BC,CA的中点,当四边形ABCD的边满足条件____________时,四边形EFGH是菱形.12.如图1-1-25,在△ACB中,∠ACB=90°,∠B=60°,作边AC的垂直平分线l 交AB于点D,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l于点E,判断四边形DBC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图1-1-2513.如图1-1-26,在Rt△ABC中,∠B=90°,E是AC的中点,AC=2AB,∠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点D,作AF∥BC,连接DE 并延长交AF于点F,连接FC.求证:四边形ADCF是菱形.图1-1-2614.某校九年级学习小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用两块完全相同且含60°角的三角板ABC 与三角板AEF按如图1-1-27①所示方式放置,现将三角板AEF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α(0°<α<90°),如图②,AE与BC交于点M,AC与EF交于点N,BC与EF交于点P.(1)求证:AM=AN;(2)当旋转角α=30°时,判断四边形ABP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图1-1-27第3课时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知识点 1 菱形的面积1.已知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12和16,则此菱形的面积是( )A.192 B.96 C.48 D.40图1-1-282.如图1-1-28,菱形ABCD的周长是20,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若BD=6,则菱形ABCD的面积是( )A.6 B.12C.24 D.483.如图1-1-29,已知菱形ABCD两条对角线BD与AC的长度之比为3∶4,周长为40 cm,求菱形的面积及高.图1-1-29知识点 2 菱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4.如图1-1-30,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C平分∠DAB,AB=2,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 )A.4 B.6 C.8 D.121-1-30 1-1-315.如图1-1-31,剪两张对边平行且宽度相等的纸条随意交叉叠放在一起,转动其中一张,重合部分构成一个四边形,则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成立的是( )A.∠ABC=∠ADC,∠BAD=∠BCDB.AB=BCC.AB=CD,AD=BCD.∠DAB+∠BCD=180°6.如图1-1-32,将等边三角形ABC沿射线BC向右平移到△DCE的位置,连接AD,BD,则下列结论:①AD=BC;②BD,AC 互相平分;③四边形ACED是菱形;④BD⊥DE.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1-1-3 1-1-337.如图1-1-33,在菱形ABCD中,点A在x轴上,点B的坐标为(8,2),点D的坐标为(0,2),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8.如图1-1-34所示,在菱形ABCD中,AE⊥BC,BE=EC,AE=2,则AB=________.1-1-3 1-1-359.如图1-1-35,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点E,DF∥AB交AC于点F,且AD交EF于点O,则∠AOF=________°.10.如图1-1-36,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BE=2DE,延长DE到点F,使得EF=BE,连接CF.(1)求证:四边形BCFE是菱形;(2)若CE=6,∠BEF=120°,求四边形BCFE的周长.图1-1-36图1-1-3711.如图1-1-37,四边形ABCD的四边相等,且面积为120 cm2,对角线AC=24 cm,则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 )A.52 cm B.40 cmC.39 cm D.26 cm12.如图1-1-38,在给定的一张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上作一个菱形,甲、乙两人的作法如下:图1-1-38甲:连接AC ,作AC 的垂直平分线MN 分别交AD ,AC ,BC 于点M ,O ,N ,连接AN ,CM ,则四边形ANCM 是菱形.乙:分别作∠A ,∠B 的平分线AE ,BF ,分别交BC ,AD 于点E ,F ,连接EF ,则四边形ABEF 是菱形.根据两人的作法可判断( )A .甲正确,乙错误B .甲错误,乙正确C .甲、乙均正确D .甲、乙均错误图1-1-3913.如图1-1-39,菱形ABCD 的边长为8 cm ,∠A =60°,DE ⊥AB 于点E ,DF ⊥BC 于点F ,则四边形BEDF 的面积为________cm 2.14.如图1-1-40,在菱形ABCD 中,P 是AB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 ,B 重合),连接DP 交对角线AC 于点E ,连接BE .(1)求证:∠APD =∠CBE ;(2)试问P 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ADP 的面积等于菱形ABCD 面积的14,为什么?图1-1-4015.2017·贺州如图1-1-41,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D 平分∠ABC ,AC ⊥BD ,垂足为O .(1)求证:四边形ABCD 是菱形;(2)若CD=3,BD=2 5,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图1-1-4116.教材“做一做”变式题明明将两张长为8 cm,宽为2 cm的长方形纸条交叉叠放,如图1-1-42①所示,他发现重叠部分可能是一个菱形.(1)请你帮助明明证明四边形ABCD是菱形;(2)明明又发现:如图②所示,当菱形的一条对角线与长方形纸条的一条对角线重合时,菱形ABCD的周长最大,求此时菱形ABCD的周长.图1-1-422 第1课时矩形的概念及其性质知识点 1 矩形边、角的性质1.若矩形ABCD的两邻边长分别是1,2,则其对角线BD的长是( )A. 3 B.3 C. 5 D.2 52.如图1-2-1所示,在矩形ABCD中,E是BC边的中点,且AE平分∠BAD,CE=2,则CD的长是( )A.2 B.3 C.4 D.51-2-1 1-2-23.如图1-2-2,在矩形ABCD中,AB=2BC,在CD上取一点E,使AE=AB,则∠EBC 的度数是( )A.30° B.22.5° C.15° D.10°4.如图1-2-3,在矩形ABCD中,点O在边AB上,∠AOC=∠BOD.求证:AO=BO.图1-2-3知识点 2 矩形对角线的性质5.如图1-2-4,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B=30°,则∠AOB 的度数为( )A.30° B.60° C.90° D.120°1-2-4 1-2-56.教材例1变式题如图1-2-5,在矩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 =60°,AC=6 cm,则AB的长是( )A .3 cmB .6 cmC .10 cmD .12 cm图1-2-67.如图1-2-6,在矩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E ,F 分别是AO ,AD 的中点,若AB =6 cm ,BC =8 cm ,则EF =________ cm.8.如图1-2-7,在矩形ABCD 中,过点B 作BE ∥AC 交DA 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BE =BD .图1-2-7知识点 3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9.若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6和8,则斜边上的中线的长是( ) A .5 B .10 C.245 D.125图1-2-810.如图1-2-8,△ABC 中,∠ACB =90°,∠B =55°,D 是斜边AB 的中点,那么∠ACD 的度数为( )A.15° B.25°C.35° D.45°11.如图1-2-9,已知△ABC和△ABD均为直角三角形,其中∠ACB=∠ADB=90°,E 为AB的中点.求证:CE=DE.图1-2-912.如图1-2-10,已知矩形ABCD沿着直线BD折叠,使点C 落在点C′处,BC′交AD于点E,AD=8,AB=4,则DE的长为( ) A.3 B.4 C.5 D.61-2-10 1-2-1113.如图1-2-11,在矩形ABCD中,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连接DE,BF,分别取DE,BF的中点M,N,连接AM,CN,MN,若AB=5,BC=8,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5 B.8 C.13 D.2014.如图1-2-12,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O,折叠矩形,使顶点D与对角线交点O重合,折痕为CE,已知△CDE的周长是10 cm,则矩形ABCD的周长为( )A.15 cm B.18 cm C.19 cm D.20 cm1-2-121-2-1315.如图1-2-13,在Rt△ABC中,∠ACB=90°,D,E,F分别是边AB,BC,CA的中点,若CD=6 cm,则EF=________ cm.16.2017·荆州如图1-2-14,在矩形ABCD中,连接对角线AC,BD,将△ABC沿BC 方向平移,使点B移到点C,得到△DCE.(1)求证:△ACD≌△EDC;(2)请探究△BD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图1-2-1417.定义:我们把三角形被一边中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友好三角形”.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是“友好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理解:如图1-2-15①,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中线,那么△ACD和△BCD是“友好三角形”,并且S△ACD=S△BCD.应用:如图1-2-15②,在矩形ABCD中,AB=4,BC=6,点E在AD上,点F在BC上,。

九年级数学作业本答案 (2)

九年级数学作业本答案 (2)

九年级数学作业本答案1. 问题解答1.1. 第一题问题:请计算下列算式的值:2 + 3 * 4 - 5 ÷ 2。

答案:使用运算顺序: 1. 执行乘法运算:3 * 4 = 12。

2. 执行除法运算:5 ÷ 2 = 2.5。

3. 执行加法运算:2 + 12 = 14。

4. 执行减法运算:14 - 2.5 = 11.5。

所以,2 + 3 * 4 - 5 ÷ 2 = 11.5。

1.2. 第二题问题:请将下列百分数化为小数:42%、125%、0.5%。

答案:百分数转化为小数,需要除以100。

所以: - 42% = 42 ÷ 100 = 0.42, - 125% = 125 ÷ 100 = 1.25, - 0.5% = 0.5 ÷ 100 = 0.005。

所以,42% = 0.42,125% = 1.25,0.5% = 0.005。

1.3. 第三题问题:请将下列分数化为小数:3/4、2/5、7/8。

答案:分数转化为小数,需要进行除法运算。

所以: - 3/4 = 3 ÷ 4 = 0.75, - 2/5 = 2 ÷ 5 = 0.4, - 7/8 = 7 ÷ 8 = 0.875。

所以,3/4 = 0.75,2/5 = 0.4,7/8 = 0.875。

1.4. 第四题问题:请计算下列算式的值:(4 + 5) * (8 - 3)。

答案:根据括号内的计算优先级最高,首先计算括号内的值: - (4 + 5) = 9, - (8 - 3) = 5。

然后计算乘法运算:9 * 5 = 45。

所以,(4 + 5) * (8 - 3) = 45。

1.5. 第五题问题:请计算下列算式的值:7 - 2 * (6 + 2).答案:根据括号内的计算优先级最高,首先计算括号内的值: - (6 + 2) = 8。

然后计算乘法运算:2 * 8 = 16。

2019九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答案北师大版

2019九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答案北师大版

2019九年级下册数学练习册答案北师大版26.1 圆的确定(1课时)1.教学目标(1)知道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了解三角形外心、外接圆、圆的内接三角形以及多边形的外接圆和圆的内接多边形等概念.(2)理解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并能初步使用点与圆位置关系的判定方法解决相关数学问题.(3)会画三角形的外接圆.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关于圆的半径,本节明确指出它是“联结圆心和圆上一点的线段”。

要将半径与半径长区分开来,而以前的课本中有混用的情况,需要修改.(2)对于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可先实行定性讨论,再实行定量分析.在实行定量分析时,由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推出相对应的“点与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之间的大小关系,能够理解为这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反过来,由“点与圆心的距离”和“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推出相对应的点与圆的位置关系,能够理解为这是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这也是“边款”中关于符号“”的说明的真正含义.(3)例题1是对点与圆位置关系判定方法的初步使用。

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每个小问中哪条线段的长能够看作是⊙C的半径.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4)“思考”是为接下来的“问题”研究作好准备。

通过思考,既让学生知道“在平面上,经过给定两点的圆有无数个”这样一个结论,又知道经过平面内给定两个点作圆的方法.(5)在“问题”研究时,学生可能不会想到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直接得出“在平面上,经过三点的圆只有一个”错误的结论。

在教学时,应指导学生仔细分析问题,对问题实行分类讨论.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在定理中强调三个点“不在同一直线上”的条件,同时注意到经过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的圆不存有.(6)例题2是让学生学会画给定三角形的外接圆.例题有意识地安排学生画一个钝角三角形的外接圆.“边款”中也指出这个钝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这个三角形的外部.而课本中图26-5(1)的A、B、C三点其实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顶点,所确定的圆心O是这个锐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这个圆心在三角形的内部.在练习26.1中,又安排学生画出给定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并要指出这个外接圆圆心的位置.这种安排,是要让学生在会画出各种给定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同时,总结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的位置特点,知道“锐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这个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是这个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钝角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在这个三角形的外部”这三个几何事实.。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同步练习含答案最新版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同步练习含答案最新版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册同步练习1.1锐角三角函数一、选择题1.在△ABC中,∠C=90°,BC=2,AB=3,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sin A= B.cos A=C.sin A= D.tan A=2.如图l-2l所示的是一水库大坝横截面的一部分,坝高h=6 m,迎水坡AB=10 m,斜坡的坡角为a,则tan a的值为 ( )A. B. C. D.3.如图1-22所示,在矩形ABCD中,DE⊥AC于E,设∠ADE=a,且cos a=,AB=4,则AD的长为 ( )A.3 B.C. D.二、填空题4.如图1-23所示,一架梯子斜靠在墙上,若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AC=3米,cos∠BAC=,则梯子AB的长度为米.5.若a是锐角,且sin2 a+cos2 48°=1,则a= .6.如图l-24所示,在Rt△ACB中,∠C=90°,AB=3,BC=1,求∠A的三角函数值.三、计算与解答题7.如图1-25所示,在Rt△ACB中,∠ACB=90°,CD为AB边上的高,BD=3,AD =,求sin A,cos A,tan A的值.8.如图1-26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O为原点,点A的坐标为(10,0),点B在第一象限内,BO=5,sin∠BOA=.(1)求点B的坐标;(2)求cos∠BAO的值.9.请你画出一个以B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ABC,使底边上的高AD=BC(1)求tan∠ABC和sin∠ABC的值;(2)在你所画的等腰三角形ABC中,假设底边BC=5米,求腰上的高BE.参考答案1.C[提示:sinA=.]2.D[提示:过A点作垂线交底部于C点,则△ACB为直角三角形,∴BC==8(m),∴tan a==.故选D.]3.B[提示:∠ADE和∠EDC互余,∴cos a=sin∠EDC=,sin∠EDC=∴EC=.由勾股定理,得DE=.在Rt△AED中,cos a=,∴AD=.故选B.]4.4[提示:在Rt△BCA中,AC=3米,cos∠BAC=,所以AB=4米,即梯子的长度为4米.]5.48°[提示:∵sin2a+cos2 a=l,∴a=48°.]6.提示:sin A=,cos A=,tan A=.7.解:∵∠ACB=90°,CD⊥AB,∴△ACD∽△CBD,∴CD2=AD·DB=16,∴CD=4,∴AC=.∴sin A==,cos A=,tan A=. 8.解:(1)如图l-27所示,作BH⊥OA,垂足为H.在Rt△OHB中,∵BO=5,sin∠BOA=,∴BH=3,∴OH=4,∴点B的坐标为(4,3). (2)∵OA=10,OH=4,∴AH=6.在Rt△AHB中,∵BH=3,∴AB=,∴cos∠BAO== .9.解:(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图1-28所示,∵AB=AC,AD⊥BC,AD=BC,∴BD=B C= AD,即AD=2BD,∴AB=BD,∴tan∠ABC==2,sin∠ABC== (2)作BE⊥AC于E,在Rt△BEC中,sinC=sin∠ABC=.又∵sin C=∴故BE=(米).1.2 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一.选择题:1.在△ABC中,∠A,∠B都是锐角,且 sin A=,cos B=,则△ABC三个角的大小关系是()A.∠C>∠A>∠B B.∠B>∠C>∠AC.∠A>∠B>∠C D.∠C>∠B>∠A2.若0°<<90°,且|sin-|+,则tan的值等于()A. B. C. D.3.如图1—37所示,在△ABC中,∠A=30°,tan B=,AC=,则AB的长是 ( ) A.3+ B.2+C. 5 D.4.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30°,腰长为a,则其底边上的高是( ) A.a B.a C.a D.a或a二、选择题5.在Rt△ACB中,∠C=90°,AC=,AB=2,则tan= .6.若a为锐角,且sin a=,则cos a= .7.在Rt△ACB中,若∠C=90°,sin A=,b+c=6,则b= .8.(1)在△ABC中,∠C=90°,sin A=,则 cos B=________;(2)已知为锐角,且cos(90°-)=,则=________;(3)若,则锐角=________.三、计算与解答9.计算(1)sin 60°·cos 30°-.(2) 2 cos230°-2 sin 60°·cos 45°;(3) 2 sin30°-3 tan 45°+4 cos 60°;10.如图1—38所示,在Rt△ACB中,∠BCA=90°,CD是斜边上的高,∠ACD=30°,AD =1,求AC,CD,BC,BD,AB的长.11.如图1—39所示,在相距100米的A,B两处观测工厂C,测得∠BAC=60°,∠ABC=45°,则A,B两处到工厂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12.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且c=,若关于x的方程(+b)x2+2ax+(-b)=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方程2x2-(10sin A)x+5sin A=0的两个实数根的平方和为6,求△ABC的面积.参考答案1. D; 2 。

北师大版9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北师大版9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北师大版9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
【导语】以下是xx为您整理的北师大版9年级数学寒假作业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帮你学习
(1)-1(2)b
二.双基导航
1-5ccdab
(6)1;-6;7(7)k≤2(8)①③(9)3/4(10)
(11)解:设应降价x元.
(40-x)(20+2x)=1200
解得x1=10(舍去)
x2=20
∵为了尽快减少库存
∴答:每件衬衫应降价20元.
(12)解:①∵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 -4ac>0∴(-3) -4(m-1)>0
∴m0
2(x +2x)>-3
2(x +2x+1)>-3+2
2(x+1) >-1
(x+1) >-1/2
∵(x+1) ≥0
∴无论x为任意实数,总有2x +4x+3>0
②3x -5x-1>2x -4x-7
3x -2x -5x+4x-1+7>0
x -x+6>0
x -x>-6
(x-1/2) >-23/4
∵(x-1/2) ≥0
∴无论x为任意实数,总有3x -5x-1>2x -4x-7
(16)(6,4)
三.知识拓展
1-4ccda
(5)6或12(6)1:1
(8)①pa=1/6pb=2/6=1/3pc=2/6=1/3pd=1/6
②不公平,因为棋子移动到每个点的概率不同
若想尽可能获胜,应选b点或c点
③pa=8/36=2/9
(9)①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九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册答案北师大版一、整数与有理数1.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整数是指正整数、0和负整数的集合,用符号“+”表示正数,“-”表示负数。

整数的表示方法有三种:数轴表示、有符号数表示和温度表示。

2. 整数的加法与减法整数的加法规则:正数与正数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结果仍为整数。

正数与负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数的符号作为结果的符号。

整数的减法规则:正数与正数相减,结果为正数;负数与负数相减,结果为负数;正数与负数相减,相当于加上相反数。

具体计算时需先化简,再根据题目要求减法或加法。

3. 整数的乘法与除法整数的乘法规则:正数与正数相乘为正数,负数与负数相乘为正数,正数与负数相乘为负数。

整数的除法规则:正数除以正数为正数,负数除以负数为正数,正数除以负数为负数,负数除以正数为负数。

4. 有理数的乘方与开方有理数的乘方规则:正数的乘方结果仍为正数,负数的乘方结果为正数或负数,零的非零次方结果为0。

有理数的开方规则: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为非负数,负数的算术平方根为虚数。

5. 相反数与倒数相反数是指绝对值相等而符号相反的两个数。

例如,2的相反数为-2。

倒数是指一个数除以1的结果。

例如,2的倒数为1/2。

二、方程式与方程式的应用1. 一元一次方程式一元一次方程式是指形如ax + b = 0的方程式。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需要使用逆运算来消去系数。

例如,若方程式为2x + 3 = 0,则可通过将3移到右侧,再除以2来解得x = -3/2。

2. 一元一次方程式组一元一次方程式组是指多个一元一次方程式的集合。

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组需要使用消元法或代入法。

消元法是通过逐步消去未知数,并得到最后的解。

代入法是将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带入另一个方程式中,从而求得其他未知数的值。

3. 二元一次方程式组二元一次方程式组是指两个未知数的一次方程式组。

解二元一次方程式组需要使用消元法、代入法或加减法。

消元法是通过逐步消去一个未知数,从而得到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