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
贝尔实验室创新经验的启迪

1 工 业 实 验 研 究 从 基 础 研 究 起 步 , 一 个 重 大 是
创 新
爱 迪 生 在 17 6年 建 立 了第 一 个 “ 业 研 究 实验 8 工 室 ” 从 那 以后 的工 业 实验研 究 , , 往往 限于“ 利用 已有科 学 知识 , 展 技 术 和 产 品 的 创新 ” l 2 开 。 9 5年 贝 尔 实验
p odu t i ov ton r c nn a i
高等学 校 的实验 室 基 本 上是 事 业 单 位 建 制 , 事 按 业单位 的机 制运 作 。 国内外 许 多 企 业 办 的 实验 室 , 是
企 业 的 一 个 组 成 部 分 , 企 业 的 机 制 运 作 。 后 一 类 实 按
收 稿 日期 : 0 9 4 2 0 1 2 2
作 者 简 介 : 景华 (9 3 ) 男 , 苏 省 溧 阳 市 人 , 授 , 国家 教 委 条 蒋 13 , 江 教 原 件装 备 司 司 长 , 任 高 等 学 校 实 验 室 工 作 研 究 会 理 事 长 曾
等职.
室 成立 之初 , 实验 室 的第 一 任 董事 长 J J 卡 尔 蒂 也是 ..
信号 衰减 问题 、 噪音 干涉 问题 、 息失 密 问题 、 信 中继 放 大维护 费用 高 的问题 … …等 等 , 多 问题 的 出现 源 自 很 当时使 用 的主 要 器件—— 电子 管 , 固有缺 陷 。再 继 有
Ja gJn h a in ig u
( p rme to ea d e De at n fVa rn Ca r ,M iityo d cto nsr fE u a in,Be ig 1 0 1 Chn ) in 0 8 6, ia j
美国贝尔实验室掠影

14 《 学 文化 评 论 》 第 5 2 科 卷
第 4 (0 8 期 20 )
它 是 一 个 独 立 实 体 , T T和 西 方 电器 各 拥 有 该 公 司 的 5 %。 贝尔 实 A & 0 业 实 验 室进 入 基 础 研 究 领 域 。研 发 ( & 一 词 即指 基 础 研 究 ( 和 ; R D) R)
12 9 5年 , 当 时 的 AT &T 公 司总 裁 塞 耶 ( T ae) H. hy r 宣 布 , &T公 司 工 程 部 与 西 方 AT 电器 公 司的 研 究 部 门 合 并 , 成
立 “ 贝尔 电话实验室公司”。 早 期 贝 尔实 验 室 内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2 《 学 文化 评 论 》 第 5 2 科 卷
第 4期 (0 8 2 0
美国贝尔 实验 室 掠影
工 业革 命 之 后 , 学 与 工业 之 间 的关 系 日趋 紧密 。 1 世 纪 下半 叶 , 国 最 先 在 企 业 里 系 科 9 德 地 利 用 科 学 家 , 化 学 工业 的飞 速 发 展 在~ 战 中得 到 了展 示 。美 国 的 工业 实 验 室 最 早 萌 芽 其 =1 世 纪末 。2 纪 初通 用 电器 公 司率 先 建 立 研 究 实 验 室 , 用现 代科 学 知 识 进 行 工 程 技 9 0世 应
贝尔 ( G. e , 87 9 2 A. B l 14 —12 )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从事演讲和 l
: 方 面 的 职业 , 之 母 亲 先天 失聪 , 流 加 贝尔 终 生 将 教 聋 哑 人 说 话 视 为 其 最 主 要 的 职 业 , 而 从
: 始对人类 发音和听觉规律进行研究 。i 7 年 , 8 1 他到美国波士 顿从事聋哑人数育 , 后来成为 士顿大学 的发声生理学教授。在 电磁学和 电报 技术 的启 发下 , 贝尔和他的 同事在 17 85年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探讨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探讨贝尔实验室是一间美国的非营利性科学研究中心,成立于1925年,它是科技的重要研究所,也是美国最好的研究实验室之一。
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贝尔实验室研究了各种基础科学、工程学以及应用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成果,如通信技术、半导体技术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贝尔实验室陷入了一种颓势,最终在2008年关闭了。
此次的倒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就是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的研究性文章的主题。
贝尔实验室的崩溃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贝尔实验室的开放式管理和研发模式出现了问题。
商业上的活动越来越多,它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大家所认可和追捧了。
此外,贝尔实验室没有及时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从而错过了许多机遇。
正如其创建初期,贝尔实验室曾经是一个巨大的科学咖啡馆,在那里,各种专业的科学家们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想法和发现。
由于研究的许多项目都是通过联合研究互相支持起来的,因此实验室非常注重合作和互动,不少人都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和工作风气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但是,许多年后,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工作风气也成为了它失败的原因之一。
实验室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相互之间处于独立和分散状态,这使得实验室的发展与现实脱节,并且使得实验室的动力逐渐丧失。
实验室研究的成果往往需要时间来体现价值,这就产生了一种趋于忽视这种研究成果的商业观点。
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市场对贝尔实验室的技术和研究成果的需求急剧下降,这基本上意味着实验室的未来发展将受到严重限制。
总的来说,贝尔实验室的崩溃给我们一些教训,如同验钞仪一样,在实验室的运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市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并通过不断调整来适应。
贝尔实验室开始是以技术探索为导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目标变得更加经济实现。
这种变化确定了其在这场技术演变的前沿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技术与市场之间的紧密关系。
正是由于这种紧密的联系,才能更好地动态监测市场,预测未来,提前完成重大发现。
贝尔实验室

• 贝尔,1847年3月出生于英国英格兰爱丁堡 市的一个聋哑教师的家庭。从小就对自然 科学知识有浓厚的兴趣。他1871年随父亲 迁居美国,并加入美国国籍。后来,他对 声学实验发生了特殊兴趣,并着手对声波 进行研究。
贝尔
有一天,贝尔从一个偶然的实验现象中受到了启发。 当他把电路接通或断开的时候,螺形线圈便发出轻微的噪 声,这就像莫尔斯电码“嘀哒”的声音一样。 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来了:既然空气能使 薄膜振动发出声音,那么,如果用电使薄膜振动,人的声 音不就可以凭借电流输送出去了吗?这个想法成了他设计 电话的理论基础。 年轻的贝尔当时非常激动。他专程到华盛顿,去拜访久负 盛名的电学家瑟夫·亨利。向他谈了自己的发现和设想, 得到了老科学家的热情鼓励。
贝尔
亨利的鼓励给了26岁的贝尔极大的信心和无 穷的力量。 从此,他便刻苦攻读电学,这时,贝尔恰巧 碰上了18岁的电气技师沃特森。由于志同道 合,两人马上结合起来,并从此开始了长期 的共同奋斗。
贝尔
他们反复试验,制作了许多模型,花了2年多时间,实验 仍以失败告终。后来,好不容易才制出两台样机,为了检 验其效果,便在两个房间装上电线,电线两头分别接上样 机,然后两人分别在两台样机面前边调试边喊话。很遗憾, 对方的声音是听到了,但不是通过电线传来,而是透过墙 壁或从过道上传来的。仪器中根本听不到声音。好心的邻 居也很耐心,允许他们的电线穿过自己的房间,并默默地 忍受着他俩无休止而又毫无结果的喊叫。嗓子都快叫哑了, 可机器并不体贴和理解他们,还是个“哑巴”。
贝尔实验室
在贝尔实验室每年都要发表上千篇学术论文,
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科学家,有7人获诺贝尔奖,7 人获美国国家科学奖,9人获美国国家技术奖。正
是由于贝尔实验室产生了许多科学研究的突出成
贝尔实验室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贝尔实验室成果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去年秋天,在一篇题为Innovation Starvation(“创意饥荒”)的短文中,科幻小说家Neal Stephenson哀叹美国航空事业的没落。
在文中,他回忆起当年坐在巨大的黑白相间的双子星座任务海报前,那种神奇和惊叹的感觉。
他说当年见证的是最后一架航天飞机的发射,并为此深表遗憾。
对他来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放弃对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意味着“人类社会对此表现出的无能”。
出生在科技繁荣的二十世纪中期的Stephenson对航天航空的未来有着美好憧憬:人类将在火星上建立太空站,还可以在那度假。
Stephenson说,这个梦想并没有实现,今后应该也不会有人再做这样的梦了。
天体物理学家Neil deGrasse Tyson最近也发出同样的感叹:“在我们登上月球后,我们的梦想就停止了。
”他们都认为现在的美国满足于上世纪的科技成果,而不愿继续创造未来;如今科技产品数量种类日益增多,却没有质的飞跃。
Stephenson在文章中还写道:“人们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创造新的科技,这是人类摆脱目前困境的必由之路。
但糟糕的是,我们已经忘了应该怎么做了。
”而那些科学家、工程师和相关管理者们则首当其冲需要肩负起创造新科技的责任。
大半个二十世纪以来,贝尔实验室无可争议地成为了美国最富有创意的研究机构,Jon Gertner在其著作:《世界创意工厂:贝尔实验室和伟大的创新时代》中将贝尔实验室比作世界的创意工厂。
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和研究员的科技发现和发明不胜枚举: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蜂窝移动通信设备、长途电视传送、仿真语言、有声电影、立体声录音,以及通信网等许多重大发明都是在贝尔实验室诞生的。
物理史学家Michael Riordan认为“不会再有任何机构能够超越贝尔实验室对国家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美国贝尔实验室可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室之一,这个名字也代表着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的成功故事。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贝尔实验室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实验室之一,推动了电子、通信、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包括晶体管、集成电路、互联网、移动通讯等重要技术的诞生。
然而,随着行业趋势变化,贝尔实验室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贝尔实验室的兴起贝尔实验室于1925年成立,当时是一个研究电话技术的实验室。
随着电信行业的发展,贝尔实验室逐渐扩大了研究领域,先后涉足了射频技术、半导体、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多个领域。
在1947年,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晶体管,这颗小小的晶体管成为了半导体技术的开端,我们今天用的各种电子产品也要感谢这个发明。
在过去几十年里,贝尔实验室不断创新,推陈出新,为人类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例如,在1965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集成电路,这也被认为是计算机革命的开始;在1984年,该实验室推出了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为今天的数字化通信奠定了基础,而且相比于铜线,光纤具有更高的速度、更大的带宽和更稳定的信号传输等优点。
贝尔实验室的衰落然而,在21世纪初,贝尔实验室开始走向衰落,这主要是由于行业环境和技术趋势变化所致。
在1990年代,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很多科技公司都开始在这个领域上寻找商机。
与此同时,政府也对贝尔实验室展开了反垄断调查,许多实验室所获得的专利技术也被强制开放,这让一些商业机会流失。
贝尔实验室的研究重点也在这个时期发生了变化,从基础科学和创新技术的研究,转向了应用于商业产品的研发,这也让实验室与原来的研究方向有所区别。
此外,随着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公司推动着技术集成,从而可以更快地将研发成果商业化。
例如,与过去不同的是,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已经成为企业中不可缺少的日常工具。
这也让贝尔实验室的核心优势逐渐被竞争对手和其他行业领先者所超越。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贝尔实验室发展的成功做法及对我国的启
示
贝尔实验室是美国最著名的研究机构之一,它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处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的研究方向非常明确,专注于通信技术的研究。
这种专注使得贝尔实验室能够在通信技术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
例如,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明了激光器、光纤通信、数字通信等技术,这些技术对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非常注重基础研究,他们不仅仅关注于技术的应用,更注重技术的本质。
这种注重基础研究的态度使得贝尔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更加深入,更加有价值。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对于我国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研究方向,专注于某个领域的研究,这样才能在该领域取得突破。
其次,我们需要注重基础研究,只有深入研究技术的本质,才能够在该领域取得更加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还需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能够吸引全球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他们共同合作,推动科技的发展。
我们也需要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
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我们需要明确研究方向,注重基础研究,加强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的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科技领域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
人类科研史上的奇迹:贝尔实验室

人类科研史上的奇迹:贝尔实验室实验室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地方,有数不清的实验室分散在世界各地。
如果要给这些实验室做一个排名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标准能全面评价这些实验室的优劣,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名次是没有任何争议的,那就是第一名,它只属于: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位于美国新泽西州,毫不夸张说,它是人类有史以来出现的最伟大实验室。
从它1925年诞生至今,产生出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6次美国最高技术奖;4次图灵奖;累计获得28000项专利,平均每天超过3项,曾发明了晶体管、传真机、视频电话、C语言、UNIX操作系统等等!成立贝尔实验室1877年,电话发明者贝尔利用其电话专利创立了贝尔电话公司,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AT&T。
在公司成立后的1925年,当时AT&T 总裁华特·基佛德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并将其命名为: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AT&T和西方电子各拥有该公司的50%的股权,后来,这个公司改名为贝尔实验室。
不同于其他实验室只做纯技术研究,贝尔实验室既有基础研究又做基础研究后的应用研究。
其工作可分为三类:基础研究,系统工程和应用开发。
基础研究主要是电信技术的基础理论,包括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行为科学和计算机编程理论;系统工程主要是研究构成电信网络的系统;应用开发是贝尔实验室最大的部门,负责设计贝尔电信网络的设备和软件。
相片传真机1925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高质量的相片传真机,这个发明最初被用在新闻社,此后拓展到为军事、医疗、治安等机构传送地图、指纹照片、X光片等,极大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射电天文学射电天文学是天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通过电磁波频谱以无线电频率的方式研究天体。
1933年,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卡尔·央斯基通过研究,发现银河中心在持续发射无线电波,进而创建了射电天文学。
晶体管1947年,贝尔实验室研究员威廉·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共同研制出世界第一只锗晶体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贝尔实验室兴衰及启示作者:周尊丽高显扬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01期[提要] 实验室在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本文以创新价值链为理论基础,对有近百年历史的贝尔实验室的兴衰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成功的机制,也总结其走向衰弱的原因。
并对我国建设实验室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贝尔实验室;创新价值链;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17年10月23日实验室在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对促进原始创新、培养创新人才、培育新兴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创新价值链为理论基础,以美国贝尔实验室为案例,分析其近百年发展历程,对我国实验室资助体系提出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以贝尔实验室为案例进行专题研究的文献在我国比较少。
在知网上以“贝尔实验室”为标题关键词检索,截至2016年底,共有文献193篇,剔除介绍类、技术类文献外,大多分析贝尔实验室的成功之道。
1984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被拆分后,贝尔实验室走向衰弱,2008年金融危机后贝尔实验室放弃了基础物理研究,对其由盛转衰的专题研究更少,大多以报道、评论的形式见诸报纸与网络。
我国学者更多的是对国家实验室进行面上研究,周岱等(2008)将美国实验室分为三类:GOGO(Government-Owned and Government-Operated)实验室,政府拥有资产、政府直接管理的国家实验室;GOCO(Government-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实验室,政府拥有资产、政府委托承包商管理的国家实验室;COCO(Contractor-Owned and Contractor-Operated)实验室,政府提供资助,与大学或企业界共同建设的国家实验室。
分析了国家实验室三要素:物质要素、人才要素和制度要素,着重研究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吴松强等(2013)比较美、英、德、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经费、人员管理与流动、监督与评估、资源与设备共享、合作与竞争等方面的特征,对中国建设国家实验室起到借鉴作用。
林耕等(2009)、刘学之等(2015)研究了美国国家实验室技术转移制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从现有文献看,我国学者对实验室的运行及管理机制研究较多,对实验室运行原理及成果扩展机制的理论研究较少;对国内外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较多,对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较少;对国家拥有或资助的实验室研究较多,对企业实验室研究较少。
二、贝尔实验室发展概况1925年,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收购了西方电子公司的研究部门,成立“贝尔电话实验室公司”(简称“贝尔实验室”)。
据统计,贝尔实验室一共诞生过11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分享了7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还诞生过1次诺贝尔化学奖。
截至2012年,贝尔实验室共有有效专利29,190项,出版物和会议论文400多篇,许多重大发明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如Unix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联网成为现实,C语言是当代最流行的编程语言,激光器与原子能、半导体、计算机一起被誉为20世纪四大发明,蜂窝式移动电话、光纤及光通信科技等都来自贝尔实验室。
在贝尔实验室之前,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企业实验室均以追求专利发明为目标。
贝尔实验室的第一任总裁F.B.尤厄特在实践中发现:信号衰减、噪音干涉、信息失密等问题都来自当时市场普遍使用的“电子管”器件的固有缺陷。
在“电子管”框架下的研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从基础研究开始实现颠覆性的创新,1947年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开启了微电子技术和信息革命的新时代。
1984年,美国司法部根据《反托拉斯法》对AT&T进行拆分,形成新的AT&T公司和数个本地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也因此缩减成贝尔实验室核心团队。
1995年到1996年间,AT&T公司又被进行一轮拆分,贝尔实验室和设备制造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一个新公司——朗讯科技。
2006年,法国阿尔卡特公司收购朗讯科技形成阿尔卡特-朗讯公司,原属朗讯科技的贝尔实验室也一并合并到阿尔卡特-朗讯公司。
2015年,诺基亚收购阿尔卡特-朗讯公司,保留贝尔实验室。
2000年以来,贝尔实验室一直被缩减研究经费和裁员。
2008年金融危机后,更是放弃了引以为傲的基础物理学研究,把有限的资源投向网络、高速电子、无线电、纳米技术、软件等能为母公司带来回报的领域。
其位于新泽西霍姆德的贝尔实验室大楼被卖掉,至高无上的科研殿堂最终沦为按平方米估价的商业楼盘。
三、贝尔实验室取得成功的运行机制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贝尔实验室发展的“黄金时代”,物理史学家Michael Riordan评论道“不会再有任何机构能够超越贝尔实验室对国家科技发展做出的贡献”,作为昔日美国高科技的一张名片,其取得成功的运行机制至今给后人以启迪。
(一)构建完整的创新价值链。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提出了“创新”的概念,把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开创了“创新经济学”。
为解释创新对经济的作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索罗首提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发展。
后人又逐步发展成“创新价值链”理论,阿迷东(D.M.Amidon,1998)把创新价值链定义为“3C”过程:创造(Creation)、转化(Conversion)、商品化(Commercialization)。
汉森(Morten T.Hansen,2007)等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创新价值链框架,即企业的创新从创意的产生到价值的创造是一个首尾相连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创意的产生、创意的转换、创意的扩散。
贝尔实验室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创新的“闭循环机制”,见图1。
可以看到,贝尔实验室的“闭循环机制”就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价值链”。
在广泛开展基础研究的前提下选择有应用前景的技术,组织团队攻关,形成设计或产品,交由生产部门生产,由营销部门投放市场,并将市场反应及新需求,反馈给基础研究部,作为再选题的一个条件,这种在企业内部形成的创新价值链,避免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生产营销不在同一个企业造成的互不配合的状况,从而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和核心竞争力。
(图1)为促进“闭循环机制”的顺利运行,贝尔实验室形成了如下保障机制:1、信息的循环流动机制。
在实验室内部建立创新信息的循环流动机制,特别是贝尔实验室的建筑设计,墙体可以自由移动,快速变成各种大小不等的空间,在物理空间上支持信息流通,促进基础研究部门的科学家和应用转化部门的工程师“配对”和“焊接”。
2、设立专职“市场工程师”。
“市场工程师”主要负责对基础研究成果中有应用前景的成果,组织强大的攻关团队,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负责向基础研究部门反馈市场需求,促进研究工作更贴近市场需要。
总而言之,是把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的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组织起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
(二)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垄断的市场地位。
贝尔实验室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完整的创新价值链,还与其雄厚的经济实力相关。
1925年,AT&T公司已在有线及无线电话领域占领美国90%的市场。
为控制垄断利润,建立了“研发经费与销售收入挂钩”机制,以保证贝尔实验室有充足的研发投入,可以购置与研发相关的精良设备,还可以自己研制市场上还没有的研发设备。
1925年实验室成立时有3,600人,其中科技人员2,000人,当年的经费预算1,200万美元;1995年有29,000人,其中科技人员19,000人,年度预算达37.18亿元。
从基础研究成果的产生,筛选出值得投资的技术与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到最后投入生产,批量生产、取得利润,再把利润投入科学研究中,贝尔实验室的创新价值链与资金链协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更重要的是,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周期长、风险大、收效慢,“研发经费与销售收入挂钩”的机制确保了资金的长期稳定投入。
(三)严格的选拔机制与宽松的研究氛围。
贝尔实验室历届总裁都有博士学位,有几任总裁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在产业界、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望。
贝尔实验室的招聘制度十分严格,虽然每个部门永远有招人名额,但每年只招收极少的优秀人才,初级人员的重要素质包括对科学追求的理念和自我驱动的激情。
资深专家的招聘根据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决定。
贝尔实验室在研究选题上,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和专长,既支持与通讯有关的选题,也支持暂时还看不到应用前景的选题,努力营造容忍失败、鼓励创新的研究氛围。
没有繁琐的进度检查或任务汇报,只大力强调独立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
宽松的研究氛围为贝尔实验室的高质量产出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四、贝尔实验室走向衰败的反思20世纪80年代以后,贝尔实验室日渐式微,有市场环境、政府政策、企业战略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主要从创新价值链的视角进行分析:(一)创新链的断裂。
创新价值链的形成与产业周期、企业规模与经济实力等息息相关。
20世纪90年代以后,AT&T公司本有两次大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2000年前后的网络革命,第二次是90年代中期延续至今的无线通信时代。
作为最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研发“随时可以带在身边的电话”的贝尔实验室,因错误地预判这种电话的市场有限而出售了一系列相关技术的专利权。
当世界范围内的无线通讯迅猛发展起来后,AT&T公司才不得不在1994年出巨资114亿美元购买麦克考移动电话公司开始无线电话业务。
贝尔实验室与无线通讯市场份额失之交臂,再一次说明发明创造并不直接等同于价值增值,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要注重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相结合,更要注重创新价值链上创造、转化、商品化的环环相扣,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
(二)产业链的错位。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贝尔实验室面临着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不仅受到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影响,更有来自无线终端、智能手机及各种应用对母公司传统电话业务的冲击。
对垄断企业的政府规制更引发了实验室经济来源的不稳定,原本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注重基础与前瞻研究,打乱了自身的节奏,2008年以后完全放弃擅长的基础物理的研究,而是将有限的资源投向网络、高速电子、无线电、纳米技术、软件等,追随市场热点,反而适得其反。
(三)资金链的短缺。
AT&T公司自从1984年因反垄断原因被拆分后,又几易其主,以基础研究、系统工程和应用开发见长的贝尔实验室,因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产出较慢,并不是华尔街公司评级上的加分项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从事设备生产的朗讯科技又面临来自发展中国家设备商诸如华为、中兴的价格挑战,营业利润急剧下降并且长期赤字,无力维持贝尔实验室所从事的中长期基础与前瞻研究。
在没有了巨额垄断利润,市场竞争激励、不断趋于平均利润的新时代,仅凭企业一己之力进行全创新价值链的构建,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