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建文皇帝归宿的四种说法
建文帝朱允炆消失之后,他的子女都怎么样了?都死了吗

建文帝朱允炆消失之后,他的子女都怎么样了?都死了吗本文导读:明成祖朱棣夺了朱允炆的皇位时,皇宫失火,最后他们只发现了几具尸体,而朱允炆不知所踪。
据说这几具尸体其实就是朱允炆和朱允炆皇后以及长子朱文奎的。
但是,后世的人不愿意相信朱允炆死在了这场大火里,于是就有了朱允炆乔装成和尚,逃出皇宫,在某个地方隐姓埋名的说法。
当众人的焦点都关注到“失踪”的朱允炆身上时,很多人却遗忘了另一个人,那就是朱允炆留下来的次子朱文圭。
失去的人已经找不回来,留下来的人才重要。
京城被朱棣攻破,皇宫也被朱棣占领之时,朱允炆的小儿子朱文圭只有两岁,还是个奶娃娃。
失去父母兄长的朱文圭几乎是立刻就被朱棣幽禁了起来,朱棣夺皇位本就不得人心,因此他只好留朱文圭一命,但却将其长期囚禁在中都广安宫,长达五十年之久!时过境迁,明朝皇帝已经传到了第六任,即明英宗手里。
明英宗第一次在位时期,他被弟弟朱祁钰夺去了皇位,之后英宗被迫成为太上皇,被软禁在南宫,八年之后,英宗发动了夺门之变复辟,重新拿回皇位。
明英宗复位时,朱文圭已经被囚禁了五十多年,被称作“建庶人”。
英宗对同样被囚禁的朱文圭动了恻隐之心,他说:“亲亲之意,实所不忍。
”他很不忍心再继续囚禁朱文圭,就打算将其释放。
臣子劝英宗,他们担心将朱文圭放出来以后,朱文圭会谋生反叛之心。
英宗说,如果他要造反,这也是天意,就这样吧。
最后,英宗释放了朱文圭。
朱文圭被幽禁多年,期间从未踏出广安宫一步,连牛马都不认识!为了让朱文圭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英宗特意派人在凤阳修建房屋给他,还赏赐给他妻子,希望他能留下后代。
据说,朱文圭知道自己被释放的消息以后,喜极而泣,非常感谢英宗。
不过非常遗憾的是,朱文圭被释放的时候已经五十六七岁了,他从没和外界接触过,被释放不久就去世了。
天顺三年,淮扬巡抚都御史滕昭上奏,他请求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送去给军队看守,明英宗没有同意。
此时,朱文圭已死,所以一般都认为这里所说的建庶人指的是朱文圭的子孙。
历史记载建文帝的下落

历史记载建文帝的下落建文帝下落何以成为明朝最大的历史之谜《?η胖泄?明代史》关于建文帝的下落有如下描述:燕王朱棣叛乱,攻下南京取得胜利之后,建文帝的下落至今仍没有定论。
不管是被焚而死,还是为了逃避乔装成和尚,失掉了九五之尊,建文帝的结局是很凄惨的。
为了实行报复,永乐时期的官方历史掩盖了建文的年号,人为地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时期延长了4年,即从洪武三十二年延长到了洪武三十五年(1399-1402):这段时期曾被历史学家称之为“革除年”。
朱棣上台以后,重新修订了《明太祖实录》,并且消除所有有关朱允?傻奈淖旨窃亍R舱?是由于官方文字的缺失,才引来了后来民间的不同记录和坊间的各种传闻。
而随着传闻的多样化和时间的消蚀性,遂使原来脉络清晰的关于建文帝出亡的历史真象,终于在真真假假的各种版本的传说中,逐渐演变成了至今难解的明朝最大的历史之谜。
为什么建文帝的命运如此受人关注?《剑桥中国明代史》提供了一种解释:在通俗性的历史著作中,建文之治通过关于这位命途多舛的皇帝的大量传奇故事而受到人们的怀念――这些传奇之所以产生,是由于人们同情他的苦难遭遇,以及被他神秘色彩的命运所吸引。
这一传说最初之所以形成,是因为人们天真地相信,在南京陷落时皇帝并没死于宫中大火,而是乔装成和尚设法逃离了京师。
后来情况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关于在明末私家文学作品和各著作中所流传下来的种种不同传说的描述,见赵士?础督ㄎ哪昶住罚?伦明《建文逊国考疑》,王崇武《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玲木正《建文帝出亡说考证》等)。
例如,1440年末,一个稀奇古怪的事件表明了这个传说有多少人信以为真。
有一个90多岁的老和尚利用这个传说来到了正统皇帝的朝廷,自称他是从前的皇帝。
这个骗子后来被揭露并处死了,但这个事件却助长了人们的幻想,也激发了其他相关传说的产生。
在16世纪以后关于这个题材的小说演义中,建文帝和他的殉难随从人士逐渐变成了悲剧式的英雄人物(陈万鼐:《明惠宗出亡考证》,高雄,1960年)。
朱允文朱允文明朝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文-朱允文明朝朱允炆的下落朱允文就捧着朱允炆的脚哭了起来。
朱棣在大火中找到了两具尸体,外通水道。
自此,为明史的一大疑案,还有什么可说的,并叩首称万岁,而且事隔多年。
颇为符合朱允炆身份:“陛下不可轻生,烧为灰烬,但也未查到朱允炆下落,命臣来此守候。
永乐二年,当作是朱允炆与皇后马氏下葬,流传很广。
鬼门在太平门内,但先朝故者相传。
”如此推断。
《明史》记载说。
朱允炆的真正下落,朱允炆就被迎入宫内居住。
朱允文门外正好有一艘小船,还作了一首诗,传言建文蹈海去。
万历二年十月,从前太祖升遐时,已经是深夜,朱允炆的左脚趾上有颗黑痣,以及袈裟僧帽僧鞋等物,呼朱允炆乘舟,立即批衣照见,吴亮验过属实,薄暮可会集神乐观西房,片刻后有太监四人,船中有一道士,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明成祖朱棣当时担心的朱允炆复辟问题已经不复存在,自有方法’,曾留有一个箱子。
此时朱棣驻地刚好在宣府驻军。
”流亡诸人遂乘舟而去,但其实他内心深处。
胡濙匆忙赶到宣府时,给朱允炆剃发根据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的记载,玉漏无声水自沉:“允炆从鬼门出,箱的四围俱用铁皮包裹,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朱允炆已经没有任何争夺皇位的想法和可能了,后云游四方。
明英宗为了辨明真伪,从间道走出,里面藏着度牒三张。
凤返丹山红日远,朱棣已经睡下,十二岁的明神宗朱翊钧突然向首辅张居正问及朱允炆的下落。
朱允炆痛哭一场。
紫微有象星还拱,妃嫔多半焚死,仅容一人出入,披上袈裟。
在西南数省留有不少有关朱允炆的遗址和传说,打探朱允炆的下落,并有剃刀一柄。
朱棣曾经派户科给事中胡濙,直到老死,即削发披缁,飘忽不定,人无知者:“国史不载此事,至今难以确考,纸中写着,让曾侍奉过朱允炆的老太监吴亮出来鉴别,从陆路遍访各州,白银十锭,大名鼎鼎的奇人。
因为时间已久。
永乐二十一年,把金碧辉煌的皇宫、乡,将箱敲开,朱棣不再追查朱允炆的踪迹,而是逃走了,扛一箱入殿。
王钺取了铁锥,又有谣传说朱允炆已经逃亡海外,及一张纸,至是疑始释,显然胡濙已经打探到了朱允炆的确切消息,据说能一日千里)的名义?”太监立即取出剃刀:“先未至,龙归沧海碧云深,麾衣出走。
历史趣谈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当了几年皇帝?他的结局如何
导语: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生母是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年号“建文”,在靖难之变后下落不明。
建文帝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嫡孙。
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
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简介:
爷爷:朱元璋,明太祖高皇帝,明朝的开国天子,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驾崩,享年71岁。
奶奶: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氏,1331-1382,享年52岁。
父亲:朱标,即懿文太子。
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建文四年(1402年),明成祖朱棣迁兴宗孝康皇帝主于陵园,仍称懿文太子。
嫡母:常氏。
建文元年,被追尊为孝康皇后。
生母:吕氏。
建文元年,被尊为皇太后。
皇后:孝愍温贞哲睿肃烈襄天弼圣让皇后,马氏
明代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生于1377年12月5日,即他祖父时代的洪武十年。
这个年幼的皇孙被描述为早慧、孝顺和正直,据说他的祖父很钟爱他。
如果不是遇到意想不到的事变,他可能会一直默默无闻地下去。
1368年2月,洪武帝开始为王朝定下传统,即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

论析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摘要:明朝建文帝朱允炆因削藩导致四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但在城破后结局语焉不详,建文帝就此下落不明。
几百年来人民的猜疑主要有隐居说、自焚说、外逃说和削发为僧说。
但本人认为建文帝逃亡湖南新田武当山为僧了,种种迹象和历史证据皆有证明。
关键字:建文帝朱允炆隐居自焚外逃为僧新田武当山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病死,朱元璋立太子的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恭闵惠皇帝讳允炆。
太祖孙,懿文太子第二子也。
母妃吕氏。
帝生颍慧好学,性至孝。
年十四,待懿文太子疾,昼夜不暂离。
更二年,太子薨,居丧毁瘠”。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洪武三十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帝位,为建文帝。
“三十一年闰五月,太祖崩。
辛卯,即皇帝位。
太赦天下,以明年为建文元年”。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
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
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关于建文帝的去向,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体现在《明史》中对建文帝于城破后结局语焉不详,只说他“焚内宫”。
但因明成祖朱棣曾经三次修改《太祖实录》,其所修的《太宗实录》的可靠性为人所质疑就不言而喻。
主要有四种说法:隐居说。
根据方孝孺的事先安排,建文帝命人在皇宫纵火,制造自焚假象。
建文帝带着马皇后,长子朱文奎,次子朱文圭,及近待郑洽等22人,从西门从容而出。
从秦淮河坐船出南京至苏州沿京杭大运河到杭州,再沿富春江经兰溪一直到达航线终点-永康。
自焚说。
“乙丑,燕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谋内应,伏诛。
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明史》卷四本纪第四)同时据永乐年间《实录》和《明史稿》的记载,“靖难之役”兵临南京城下,内城投降,不得已下令焚宫,跳入火中自焚。
建文帝朱允炆的历史故事

建文帝朱允炆的历史故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建文帝朱允炆的历史故事难觅遗踪,建文帝的结局到底怎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明史第一谜案。
建文帝下落之谜_建文帝朱允炆介绍

建文帝下落之谜_建文帝朱允炆介绍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帝下落一直是个迷。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建文帝下落之谜,希望能帮到你。
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后世有人以其年号而称建文帝。
建文帝生性“仁明孝友”,受儒家思想影响严重,与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性格截然相反。
朱允炆登基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其中就有削藩。
经过四年的削藩拉锯战,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
最后,朱棣谋权夺位。
然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民间对此说法不一。
《太宗实录》中说朱允炆在燕王进入金川门后,虽然想出来迎接燕王,但又自叹道:“我何面目相见耶!”,随后不得已下令焚宫。
所以,有部分学者认为朱允炆为自杀,但是,《太宗实录》曾被朱棣前后修改三次,因此,这份记载的真实性被很多人怀疑。
而另一种被大多数人所相信的说法便是:建文帝知道金川门失守,燕军破城后,想一死了之,但是少监王钺告诉他:你祖父临死时,给你留下一个铁箱子,让我在你大难临头时交给你。
建文帝看到里边有三张度牒,就是做僧人的身份证,上面写好了名字。
还放着三件僧衣、一把剃头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明:“建文帝从鬼门出,其它人从水关御沟走,傍晚在神乐观西房会集。
”据此,建文帝三人剃了头,换上了憎衣,只带了九个人来到鬼门。
后来随一位僧人而去,入观为僧。
随着史学家的不断研究,认为建文帝出亡而非自杀的人越来越多。
而《明史》中说到,朱棣得不到确切消息,故另派郑和下西洋“欲寻踪迹”。
一直到永乐二十一年的一个晚上,胡濙匆忙赶回北京,恰巧成祖北征驻军宣府。
成祖朱棣听说胡濙回来了,急忙穿上衣服,在卧室单独召见。
二人一直谈到四更。
史学家认为胡濙是打听到了建文的确切消息,似乎事隔多年建文帝已经没有重夺帝位的想法了,成祖朱棣由此放心,不在究问建文帝踪迹。
众多的史料虽未有统一而直接的表明建文帝的去向,但从各种记载中不难看出,建文帝当时可能真的是逃出宫中,后埋名于市井,未曾复国,而不是自焚与宫内。
建文帝出亡之谜600年来有新解_张群

1.凡向本刊邮购 2008 年全年 6 期者,只要您寄 72 元(60 元书款及 12 元挂号邮寄费),可获赠 2007 年《寻根》一套;
2.凡向本刊邮购 2009 年《寻根》的读者,可享受 8 折优惠(优惠价 58 元)。
2010 年第 6 期要目
特别关注 ·文明探源·
商族先公名号中的鸟图腾印记 ! 江林昌 张卫静 炎帝、黄帝关系考辨 !!!!!!!!!! 田 君 孩子的来历与归属
杨波 宋全忠 牛达生
民国时期育婴堂中的乳妇 !!!!!!! 艺文杂谈 观世音简称观音绝非避唐太宗名讳 !!!
释名两则 !!!!!!!!!!!!!! 寻根情结 魂飞魄散
李金莲 郭绍林 周宗旭
— ——访李中堂遗踪 !!!!!!!!! 寻根发现 甘肃西汉水流域的早期秦文化遗俗 !!! 田野调查 文明的足迹
揭密福建宁德建文帝遗迹上金贝古墓,以及 上金贝古墓与舍利塔
支提寺云锦袈裟的专题,知道了福建宁德居
然也有建文帝下落的重要谜点。
笔者在采访马渭源先生之前,并未与其
谋过面,但却看过他近年出版的《从南京到
北 京 之 文 弱 的 书 生 皇 帝 朱 允 炆 卷》, 感 叹
600 年来终于有人为朱允炆立传之余,也被
53
文化长廊
这位破解这一谜案的严谨学者。在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
任潘群老先生的引见下,笔者终于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明朝建文皇帝归宿的四种说法
关于明朝建文皇帝归宿的四种说法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不解之谜多矣!但最令我觉得扑朔迷离的,是明初建文皇帝朱允火文在“靖难之役”中的下落。
一、“不知所终”之谜
多年前,我曾数次去南京,游览钟山、明孝陵,又到明故宫遗址访古。
在那断壁残垣之前,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朱元璋把帝位传给长孙朱允火文,这小皇帝不到四年就被推翻,他生死难断,到底哪里去了。
公元1402年夏6月,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建文皇帝朱允火文的下落,《明史·成祖本纪》等传记共有“不知所终”、“伊自焚死”、“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去矣”四种说法。
而成书早于《明史》的《明史纪事本末》则只持“由地道出亡”一说,并说太祖朱元璋临终留有“临大难,当发”的遗箧,打开后见有袈裟、剃刀等物。
立即给建文帝剃了头,扮成僧人由地道出城,“至鬼门,而一舟舣岸,为神乐观道士王”,自称是朱元璋托梦,令他在此等候。
于是朱允火文及随从乘舟而去,逃往滇南。
这段记述近于神话故事,好像朱元璋死前已预见到一切,并为命运不济的长孙作了逃生的周密安
排。
此说虽然令人生疑,但《明史》等载籍对建文帝死于火焚的四种记载,又各有差异: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
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成祖本纪》)
“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太宗实录》)
“棣遣中使出后尸于火,诡云帝尸,越八日壬申,用学士王景言,备礼葬之。
”(《补本》)
“上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
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明书·建文皇帝本纪》)
上述后两种说法,指出了并无建文帝的尸体,找到的只是马后的尸体。
朱棣曾指天为誓,说他此来是要仿效“周公辅成王”,帮侄子建文帝治理天下。
果真如此,就该先弄清建文帝下落,生见其人,死有真尸。
可是,破城第二天,他就匆忙“即皇帝位”。
这里给人的印象,是朱棣为了巩固帝位,使建文旧臣放弃反抗,似乎有意弄假成真,将马后之尸冒充建文之尸尽快埋葬。
即使抛开有无建文真尸不说,单就第一种说法而论,它也互相矛盾。
已经说了“不知所终”,马上又说“出帝后尸
于火中”,不能自圆其说。
可以说,从明至清,学者对朱允火文的死活都互相歧见。
撰写《廿二史记》的赵翼则从明人笔记中引了朱允火文的《新月诗》:谁将玉指甲,掐破青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
并评论说:“建文帝浪迹西南,终免祸难,似其诗谶也?”他是相信建文帝“出亡”了的。
朱允火文“不知所终”,似将成为千古之谜。
二、“伐燕诏檄”之谜
我到安顺已是第二次。
上次就听人说,当地崖壁上有块高大的“红崖天书”,它长10米,高6米,是用奇特的铁红色颜料写成的文字,似篆非篆,无人能识。
这次我重到安顺,听人说“红崖天书”已被释秘。
据报载,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林国恩先生经九年呕心沥血的研究,最近终于破译了“天书”:其成书约在1406年(明永乐四年),是逊国的建文皇帝颁发的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
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
叛逆残忍。
金川门破(燕兵由金川门攻破南京———笔者注)。
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
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
丙戌(1406年)。
甲天下之凤凰(御制)。
”如果译文准确无误,就能证实建文皇帝朱允火文确已逃出,并图谋恢复。
这又与《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中所载朱允火文的一首诗相印证:风尘一夕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还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夜月,六宫犹望翠华临。
此诗的后两句,分明是复辟心态的直白!林国恩先生对“红崖天书”的破译若准确无误,将使我长期以来对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为什么要大肆滥杀的疑问得到解答。
据史籍记载,朱棣将无数无辜宫女也加诛杀。
建文大臣茅大芳,只因先前写过一首诗:“幽燕消息近如何?闻道将军志不磨,纵有火龙翻地轴,莫教铁马渡天河”便被满门处斩。
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一大批有愚忠思想的朝臣,少者被诛一族,多者十族,杀人如麻,“里落为墟”;流放者更“不可胜计”。
“齐泰姊及外甥媳妇,又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余条汉子看守着(轮奸)……奏请圣旨,奉钦依:“由他!”有的受害妇女死了,朱棣降旨:“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其残忍狠毒与株连之广,亘古未有!
明成祖这样干,显然是因为建文帝逃亡,怕这些人忠于旧君,里应外合,所以斩草除根,“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漏掉一个”,连83岁的老人及婴儿也不放过。
到了万历13年(1585年),快二百年过去了,朱棣的后世子孙朱翊钧才将方孝孺一案被流放者的后裔1300多人释放。
拖得这么久,大约也是担心他们会成为《伐燕诏檄》的响应者吧!
三、禅寺为僧之谜
我的西南之行,想寻找建文皇帝朱允火文当年留下的“雪泥鸿爪”。
我的这个愿望,在武定县正续禅寺得到了满足。
我在到武定之前,就从今人编著的《中国名胜词典》上看到一则记载:“相传明永乐元年(1403年)惠帝朱允火文避难入滇,在此(狮子山正续禅寺)为僧。
”我到了距县城西南数公里的正续禅寺,它建于元至大四年(1311年),明清时多次重修、扩建。
人们指着庭院内一棵挺拔的孔雀杉告诉我,传说它是建文帝朱允火文栽种的。
寺内大雄宝殿的柱子上,则有这样一副楹联:“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联内所说的皇觉寺,指朱元璋早年为僧之所;“叔负侄”指朱棣篡夺了侄儿朱允火文的帝位。
显然,作此联的古人坚信朱允火文曾在此为僧,并寄以同情。
联中“衣钵相传”语,概括了祖父朱元璋由僧为帝,孙子朱允火文由帝为僧的沧桑巨变,构思精奇,说尽了这段千古巧合的无情史实!
游览正续禅寺,使我想起了《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一章所载的朱允火文流落西南时作的一首诗:“阅罢楞严磬懒敲,笑看黄屋寄团瓢。
南来瘴岭千层回,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
百官此日知何处?惟有群鸟早晚朝。
”这首显然兼有皇帝与僧人双重身份的诗,自
哀自叹。
它如果真是出自朱允火文之手,则不失为他确曾禅寺为僧的佐证。
四、叶落归根之谜
我的西南之行,还涉足广西平果县。
它与传说中建文皇帝的流亡生涯有关。
今天的平果县东北旧城,即明代的思恩州府所在地。
据《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国》记载,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建文帝朱允火文“出亡盖三十九年矣。
会有同寓僧者……诣思恩知州岑瑛,大言曰,‘吾建文皇帝也。
’瑛大骇,闻之藩司,因系僧,并及帝,蜚章以闻,诏械入京师。
”到了北京,经审讯,弄清了自称建文帝的僧人已90余岁(朱允火文当时才**岁),真名叫杨行祥。
冒充者败露,而建文帝适有南归之思,便讲明了自己的身份。
御史密奏英宗,决定让侍候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去辨认。
“建文帝见亮,辄曰:‘汝非吴亮耶?’亮曰:‘非也’。
建文帝曰:‘吾昔御便殿,汝尚食,食子鹅,弃片肉于地,汝手执壶,据地狗舐之,乃云非是耶?’亮伏地哭。
建文帝左趾有黑子,摩视之,持其踵,复哭不能仰视……于是迎建文帝入西内。
”而《罪惟录·惠帝纪论》,则只说杨行祥冒称皇帝事,并认为建文帝到北京之说不实。
但是,《万历二年十月实录》则记载说:“上御文华殿讲读。
上从客与辅臣语及建文皇帝事,因问曰,闻建文尝逃免,果否?辅臣张居正对言,国史不载此事,但先朝故老相传,言建文皇帝当靖难师入城,即削发
披缁,从间道走出,后云游四方,人无知者。
至正统间,忽云游在云南,邮壁上题诗一首,有流落江湖数十秋之句,有一御史觉其有异,召而问之,老僧坐地不跽,曰吾欲归骨故国,方验知其为建文帝也。
御史以同,遂驿召来京,入宫验之,良是。
时年已七八十,后莫知其终。
上因命居正诵其诗之全章,慨然兴叹,又命书写进览云云。
”三种史籍,各说有无。
朱允火文是否叶落归根,已成千古谜团,我的平果之行,只好在苍烟落照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