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合集下载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

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体现杜甫一生坚持“奉儒守官”,形成了积极用世、忠慈仁爱的性格和襟怀。

纵观其诗,儒家的仁者情怀与关注民生疾苦的精神高度统一于其身。

诗人常常以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身份对民生疾苦赋予深厚的同情,他的诗歌中较多涉及“骨”字,随物赋形,以“骨”述他人与社会之境况,具有博爱精神,这些富含“骨”字的诗作被称为“骨诗”。

顾名思义,所谓骨诗,指诗句中带“骨”字的诗。

骨是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在这里比喻人的品格、气质、神韵。

这些“骨诗”将作者关爱生命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融为一体,集中彰显了杜甫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亲情友情的真诚呼唤和疾恶如仇的仁爱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精神,千载之后,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中,诗人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

《杜诗祥注》说此诗“君”字凡七见,“君妻”,“君床”,聚之短也;“君行”,“君往”,别之速也;“随君”,情之切也;“对君”,意之伤也;“与君永相望”,志之坚且贞也。

频频呼君,几乎一声一泪。

这样的诗,句句都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与热爱人民的感情二者联系,揭发统治阶级的罪恶,就是诗人经常整体表现的关键主题。

他的笔锋永远指向最低统治者。

在《丽人行》中,他以非常生动而含蓄的笔墨,嘲讽了在唐玄宗的初生之犊不畏虎下,杨氏姐妹所过的奢华放荡的生活;在《遣突遇》、《甘林》等诗中,揭露出官吏把人民掠夺洗劫一空,导致时时卖儿鬻女交纳租庸的悲惨景象。

不仅如此,诗人还对统治集团其他各种腐化现象予以多方面批评:在《洗脸兵马》中,他斥责李林甫等官僚的失势猖狂;在《草堂》中,他抨击成都军阀李正直的作威作福和屠戮人民;在《潼关吏》、《诸将五首》等诗中,他又取笑唐军将领的庸懦懦弱……可以说道杜甫的不少诗都充分反映了徭役、租税和出征等给普通百姓增添的灾难,抨击堪称入木三分。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忧国忧民思想的表现之一——忠君爱国传统的儒家观点认为,忠君即是爱国。

如孔子强调“尊王攘夷”,即尊奉周天子,抵御外敌入侵中原地区。

孟子则宣扬“大一统”,力主以“仁政”统一中国。

即对百姓施以仁政,以体恤百姓。

真正做到想民所想,忧民所忧。

此为儒家忧国忧民的光辉典范。

而且儒家关注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就体现在对国家、对天下(当时对儒家来说“天下”就是国家,国家就是“天下”)“一统”和安定的关注上。

杜甫承继了儒家的对“天下”“一统”的思想片断,把它发展成为忠君爱国的强烈的意识、并成为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永恒的主题。

实现和维护天下一统是儒家群体意识的最高境界,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代是很少的。

那时人的眼界极为狭小,大多只是局限在个体生命的自生自灭上。

一生执着于“忠君爱国”,其道德、其胸襟都是那个时代很难达到的境界,这样的人是需要具有忘我的灵性的。

在杜甫那里,“君”不是坐在皇帝高位上的独夫民贼,而是天下民众这一群体的代表。

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杜甫的忠君爱国不是作为臣工的职业性的奉献、更非泯灭了个性以后唯一的选择。

杜甫是注重个体自我价值的人,他把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融入了对群体的关注之中。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有长足的表现。

流传到现在的杜诗绝大部分写于滞留长安以后,从长安诗开始,杜甫大多作品中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精神。

从早年的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直到临终,仍在惦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永远是那样执着。

杜甫不仅随时随地不忘君国,如苏轼所说“一饭不忘君”(当时的“君”就是“国”的代表);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把这种感情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

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开篇就描写忠君爱国之情,当时摆在杜甫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归隐田园,过“潇洒送日月”的浪漫生活;一是出仕做官,介入纷纭复杂的官场争斗。

选择引起杜甫内心的激荡,诗人把自己的内心的矛盾如剥春笋似地一层一层地展示出来,最后,杜甫表明自己心迹: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之心已经成为了诗人的天性(如葵藿之向阳),想纠正也不可能了。

论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论杜甫诗歌的中和之美

论杜甫诗歌 的 中和之 美
。袁 贝 贝
摘 要 :杜甫诗歌体现 出儒 家的中和之美 ,主要表现 为 “ 怨而不怒 ”的中庸思想、 “ 和而不同”的诗体形式、相
反相成的 “ 水火济济”和继往开来 的 “ 集大成”等几个方面。 关键 词:中和之 美 怨而不怒 和 而不同 水火济济 集大成
杜甫有五古2 6 3 首,七古1 4 1 首 ,五绝3 1 首 ,七绝1 0 7 首,五律
6 3 0 首 ,七 律 1 5 1 首 ,五 排 1 2 7 首 ,七排7 首。[ 3 ] ( P 2 3 6 ) 从 这 个
在诗 歌 语 言上 ,杜 甫 一方 面 非常 注重 读 书的 作用 :
“ 读 书破 万 卷 ,下 笔如 有神 ” (《 奉 赠 韦 左 丞 丈 二 十 二
其实 不 是矛盾 ,是杜 甫在 有 意追 求对 立面 相 反 相 成 的 矛 盾 放 在 一起 , 使 得 他 的 诗 歌
诗 体 ,都积 极 参 与 创 作 ,并 大 胆 探 索 。根 据 莫 砺 锋 的统 计 ,
整 体上 更 加 具 有 “ 水 火 济 济 ”之 美 。
于 仁 ’ 的 内涵 。 ” [ 1 ] ( P 1 2 — 1 3 ) 生 活 于 离 乱 艰 难 之 际 , 杜 的 。 为 了 让 律 诗 表 达 更 丰 富 和 重 大 的 内容 ,他 还 开 创 了组 甫 即 使 不 在 其 位 也 谋 其 政 , 把 儒 家 的 仁 爱 思 想 发 挥 到 极 诗 的写法 。他 的绝 句也很有特色 ,一些作 品重视对仗 ,甚 致 ,显 示 了忧 国忧 民 的博大 胸怀 。王安 石 笔下 的杜 甫 : 甫画像 》)杜甫在 “ 入 门 闻号 啕 , 幼 子 饿 已 卒 ”的 极 端 痛 至 两 联 皆用 对 仗 , 如 《 绝句 》 (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就 是 非 在 杜 甫 笔 下 , 中 国 诗 歌 的 诗 体 形 式 第 一 次 变 得 如 此 丰 “ 宁 令 吾 庐 独 破 受 冻 死 , 不 忍 四海 赤 子 寒 飕 飕 。 ” ( 《 杜 常 典 型 的例 子 。 苦 中 ,却 “ 默 思 失业 徒 , 因念 远 戍 卒 ” ;看 到 “ 彤 庭 所 分 富 多 彩 。他 能 让 这 些 诗 体 “ 并育而不相 害” (《 礼 记 ・中 帛 ,本 自寒 女 出 。鞭 挞 其 夫 家 , 聚 敛 贡 城 阙 ” 的 现 实 , 写 庸 》 ) 。在 他 之 前 ,从 来 没 有 一 个 作 家 有 意 使 用 过 这 么 多 出了 “ 朱 门 酒 肉臭 , 路 有 冻 死 骨 ” (《自京 赴 奉 先 县 咏 怀 的 诗 体 ,他 同 时 代 的人 也 无 人 做 到 这 一 点 。 但 在 他 之 后 , 五 百 字 》 ) 这 样 的名 句 ,但 其 表 现 出来 的 思 想 仍 然 是 儒 家 尤 其 是 宋 代 以 后 , 几 乎 所 有 有 成 就 的诗 人 都 做 到 了这 点 , 的 “ 怨而不怒 ”。张戒 《 岁 寒 堂 诗 话 》卷 上 云 :至 于杜 子 这 正可 以看 出杜 甫 的 巨大 影 响 。 美 则又 不然 ……乃圣 贤法 言 ,非特 诗人 而 已。 E 2 ] ( P 4 5 3 ) 不 有 ” (《 偶 题 》 ) ,这 是最 鲜 明 的 态度 。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

浅谈杜甫古诗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作为中华人民的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溶化于血,在中华人民的生生不息中传承下来。

诚哉斯言,当我们将目光放眼于大唐,也会发现一批赤胆忠心、乃心王室的仁人志士。

他们或居庙堂之高;或处江湖之远。

但无一例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爱国情。

其中最具代表特色的莫过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杜甫,他在风雨飘摇的大唐王朝中四处漂泊,始终坚定的是那颗心系国家与百姓的心。

在他身上,展现的是儒家的忧患意识与文人的坚定精神。

一.壮年时豪迈冲天,气吞山河。

公元712年的四月一天,河南巩县,一男婴呱呱落地。

父母给他起名为杜甫,此时的众人还不知道,这个男婴在未来用诗歌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爱国画卷。

他的生平大致可分为两个时间结点:三十六岁以前,杜甫风流倜傥、潇洒舒畅,但是三十六岁以后他开始逐渐步入人生的苦难历程。

杜甫在当时的作品充盈着乐观自信以及对故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着锐意进取、蹈厉奋发的积极乐观精神,此时正值开元盛世,杜甫家中条件还算宽裕,此时是他最快意的时期。

杜甫自20岁开始离家出游祖国大好山河,前后共三次游览了吴越、齐赵、梁宋等地,遍览祖国河山的壮丽风景,陶冶了自身的性情与情操修养,结识了李白、高适等性情中人人,时而打猎取乐,时而登高怀古,饮酒作诗。

他二十四岁时作《望岳》一诗,此时他刚参加完洛阳的进士考试,虽不幸名落孙山,但正值年少气盛,不对此次过于在意,而是对前途仍充满期待。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透露出诗人早期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是一个宝贵的萌芽,预示出将来伟大的发展。

中年时忧国伤时,思家忆人。

公元755年,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号称“清君侧”的兵变悄然袭来。

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爆发的安史之乱,将会成为这大唐盛世的终点。

对这场动乱的判断,杜甫也不比旁人高明。

在那时,杜甫正在去探望远在奉先的亲人。

对于这次变动,杜甫只是单纯认为,那是盛世中的灾难,凭借官兵的骁勇善战,这次叛乱会像以前一样很快平息下去。

杜甫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杜甫的人格魅力中国古代诗人中,杜甫独称“诗圣”。

所谓“诗圣”,不但包括诗人杜甫的诗歌思想的崇高与伟大,创作艺术的精湛与高超,更包涵了杜甫人格上的魅力。

杜甫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杜甫是先秦原始儒家理想主义思想的忠实信奉者杜甫深受中原儒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他的十三世祖杜预儒家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忠实实践儒家“仁爱”和“民本”思想原则的儒者,是唐代复兴儒学运动的先驱人物之一。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先秦原始儒家的理想主义思想与汉唐宋明的儒家思想是有区别的。

先秦原始儒家的理想主义的核心是“仁”,是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它所追求的社会,是一个“天下大同”的和谐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①这个大同社会的实质,就是将“仁”的思想,由对一己之家的关爱,推及他人,特别是推及一些弱势群体,以大爱的胸怀,关心天下百姓,建立一个幸福和谐的安定社会。

这个“天下为公”的社会,一直是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目标,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作为一种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而存在,确是十分可贵的。

这个儒家的社会理念,体现在政策的层面上,就是要“选贤与能”,让贤能之士,受到重用,依照公正公平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政策,施之于民,从而实现天下大治。

周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私天下”的社会。

统治者往往以“仁政”为幌子,实行的是“君天下”的强权政治,为了统治集团的私利,横征暴敛,强取豪夺,加剧了社会的分裂和阶级的对立。

正如杜甫所指出的“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从而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对立。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浅谈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摘要: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从而能够明确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历史中的地位。

作为唐代士大夫阶层的杜甫,却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

在他的诗歌中到处都体现着儒家思想,从而能够表达这位爱国诗人胸怀百姓的情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对国家的热爱以及对当时社会中存在弊端的抨击。

本文主要是从民本思想、伦常情感、爱国思想以及进取精神四个方面进行讲述,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杜甫诗歌的了解。

关键词:杜甫诗歌;儒家精神;爱国思想引言:儒家精神影响了我国几千年,儒家精神从先秦开始就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思想,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皇上奉为主流学说,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治理之路,从而能够看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一直都强调“仁政”思想,告诫古代皇帝一定要仁爱带人,以民为本,从而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对百姓的爱。

那么杜甫诗歌中具有哪些体现儒家精神的地方呢?下面通过具体的举例分析来做出研究。

一、民本思想对于儒学来说,一切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告诫君王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子民。

而杜甫在他的诗歌中特别对儒家精神推崇备至,可以体现出杜甫对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在杜甫的诗歌之中,有很多描述关于平常百姓的形象,例如农民、船夫、寡妇、老汉等人物。

通过这样的诗歌描写,不仅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进行阐述,也表达了杜甫的内心诉求。

例如,杜甫在他的诗歌中说出了“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的心声,表达了杜甫面对国家百姓的悲惨现状,真希望能够有人劝说君王,让其能够减少百姓的赋税重担,让百姓们多一些活路,从而能够看出杜甫更加关注民间疾苦。

在杜甫看来,当时的社会之中,朝廷的赋税过重,这样会让百姓的生活变得十分艰难。

而且当时的贪官污吏太多,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而可怜的百姓们却流离失所。

在杜甫的诗歌中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形成对比,官宦人家的酒和肉都已经放得时间过长,已经发出了臭味。

而路上却有人无家可归,甚至没有吃穿,被冻死和饿死在街头。

诗传仁者情--杜甫仁爱精神论略

诗传仁者情--杜甫仁爱精神论略

怀乡之情,堪称诗人一生政治理想和善良人性的总结。千百年来,杜甫与杜诗得到了后人的无限尊敬与崇拜。
杜甫高尚的人格、伟大的理想、博爱的胸怀,使其诗歌充溢着感念天下苍生的仁者精神,笔者试从仁者品性、心怀
赤诚、情系家国三方面管窥杜甫的仁者之爱。
[关键词] 杜甫;仁者品质;赤诚情怀;家国情怀;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 I206.2
一、仁者品性 孔子认为“泛爱众,则亲仁”(《论语·学而》), 就是说如果广泛爱护众人那么就亲近“仁”了。中 国传统的诗人都是士人,士以接受人文教养、建立 道德主体、积极参与政治、传续创造人文为职责。 一个诗人首先应该是一个仁人志士,然后才是一
个真正的诗人,诗人生命与祖国、民族、文化共存 亡。中国古代诗论中有一个可贵传统,那就是特 别强调作品格调与作者德行之间的关系,即重视 诗品与人品的关系。如沈德潜在《说诗晬语》卷上 即说:“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 诗。”而刘熙载《艺概·诗概》更是直接提出“诗品出 于人品”之论。如上所论,或倡导加强品德修养, 或强调提高学识水平,或注重精湛的艺术修养,归 根到底都在强调人品决定诗品,主张诗人先要有 第一等的人品,才写得出第一等的诗篇。古人如 此高度重视人品,而人品的核心无疑在一“仁”字, 所谓“仁者爱人”是也,具有一颗仁爱之心乃士人 立言、立行之一大关键。若以此标准观之,余谓老 杜诚然有焉,吴乔《围炉诗话》卷四即说:“诗出于 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一部《杜工部 集》就是一部仁者品行的全面记录,杜甫以其心念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 Editionn)
doi:10.3969/j.issn.1007-5674.2015.02.006源自No.2 Mar.20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甫诗歌中的儒家精神【中文摘要】: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同时也作为古代士大夫阶层中的一员,他的一生始终抱着“兼善天下”的济世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的入世态度,来努力的追求着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

虽然杜甫始终没有居于庙堂之高,现实也始终没给他一个“济世扬名”的机会,但是做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通过诗歌这一有力武器,不论“穷”“达”,始终以“兼济天下”为己任,孜孜以求的在阐述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以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标准,来揭露社会的弊端,批判时代的黑暗。

因而本文认为杜甫的诗歌中充满着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忧国忧民,忠君爱国,通过他的诗歌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以江山社稷为重的高尚人格,从而洋溢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

【中文关键词】:杜甫;诗人;诗歌;儒家精神作为几千年来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学说,自从先秦开始,它就提倡“仁政”和“民本”思想,并且一直贯穿在它的发展历程之中,始终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其实说到底,儒家学说就是一种在不漠视个体生命的条件下更加注重集体意识,更加侧重集体利益的思想流派,也是一种重视实践,侧重现世功利的思想流派。

因而儒家一直以来都强调“治国,平天下”。

既希望生命个体投身于激烈的社会实践,在仕途大业和庙堂参政中,通过“学而优则仕”①的济世道路,在为天下苍生谋福利的现世功利中来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从而展现个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所以几千年来,儒家始终注重现世功利,积极进取、刚健有为。

儒家知识分子也始终以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强烈的忧患意识而著称。

而杜甫作为一个从传统知识分子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并且本身也以“腐儒”,“儒生”这种身份出现的古代文人,他的一生也都是以整个社会(天下)为己任,以自己心中的“道”---既儒家的“仁政”为终极追求目标,孜孜以求,从未放弃。

做为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又做为“布衣”,“野老”的杜甫,他的诗歌更是通过从社会方方面面的细致观察,以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现了唐帝国由强盛逐渐走向衰落的历史过程,因此他的诗歌历来被称为“诗史”,从而也奠定了杜甫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诗圣”的崇高地位。

巨星陨落了,赏析杜甫的诗歌,犹如在品尝一杯充满枯涩的老酒,里面总是渗透着诗人的忧愁和凄苦,但是最为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也作为一代儒者,在他以及他的诗歌当中更多的表现出了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闪耀着灿烂的“仁政”“民本”光芒。

一,积极进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入世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②。

可见古代儒家思想的主流是积极的,是进取的,儒家知识分子也是刚健入世的。

他们注重现实功利,寄希望于社会实践,并且孜孜以求,自强不息,也从某种程度上铸就了我们中华民族刚强柔韧的民族精神。

自公元618年李唐政权建立以来,经过太宗,武后等的励精图治,到了开元年间幅员辽阔,国力强盛,中外交流频繁,强大而具有恢弘气度的盛世景象,也使一些青年才俊们在时代的面前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而青年时代的杜甫也是这样一位胸怀天下,积极有为,企图在社会实践中建功立业的青年知识者,因此在他的身上以及诗歌当中也表现出了那种意气风发,充满阳刚的进取精神。

比如他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泰山历来都被誉为五岳之首,而杜甫面对着雄伟葱郁的泰山,他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诗歌一开头,就写出了泰山的高峻伟大,表达了对它的仰慕,再描述了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因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更是杜甫积极入世,刚健有为,胸怀大志的集中体现,所以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再如《房兵曹胡马》中写到“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诗歌通过先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写它纵横驰骋,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

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形象吗?最后用“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来包含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

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

这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是跟道家追求的“出世”,“无为”,思想是有着显著区别的。

同时也展现出了儒家知识分子身上那种“经世致用”,刚健有为的入世精神。

虽然杜甫重视现世所为,也是积极入世的,但是众所周知,杜甫35岁以后始终是徘徊在权利的边缘,饱经艰辛,穷困潦倒,最终也客死江舟。

一生除了唯一一次在中央政权担任“左拾遗”以外,几乎没有过庙堂参政的机会,但他始终在孜孜以求的在追求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自己的一生,以自己的诗歌为之进行呐喊和哭泣,可谓是“身在草泽,胸怀家国”,从而表现出一种“九死不悔”的顽强奋斗精神。

如他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首诗歌有江海余生、思归无望的愁苦,有孤独落寞、穷愁潦倒的困窘,有辗转飘泊、颠沛流离的辛酸;但是更有孤忠长存,禀性不移的坚强和效命君王,许身国家的忠诚。

诗歌悲中有壮,哀而不伤,表现了杜甫身在草野,心忧社稷,孤忠永存,痴心不改的坚强信念。

此等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爱国思想,在常人看来,也许是冥顽不化,迂腐至极,可在杜甫自己看来却是恪守不疑,矢志不移。

试想,如此不分穷达,不顾流俗,殚精竭虑,效命尽忠,一往无前的志士风范,乾坤之内,能有几人?就象初唐诗人王勃写的一样:“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亦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因此这种积极进取,刚健有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儒家精神在杜甫身上以及他的诗歌当中得到了全面而充分的体现。

二,“学而优则仕”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④作为在我国封建社会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它一直都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⑤所以儒家知识分子也一直以来追求“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⑥的“出仕”和“有为”道路。

当然他们的“出仕”不仅仅只是狭隘的个人功利主义,而是以整个社会为对象,以天下为己任,以“兼善天下”为目的的仕途道路,而他们的“有为”也不是简单的个人奋斗主义,而是通过进入仕途和庙堂参政,以“仁政”和“民本”思想为核心,将整个社会都纳入儒家“道”的运转轨迹为终极追求目标的。

因此儒家思想中渗透着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忧患意识。

众所周知,杜甫就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到“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他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在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

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

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

当时社会由于安史之乱而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

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第三,以“仁政”“民本”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⑦“民为贵,社稷此之,君为轻。

”⑧儒家流派自从一开始就提倡“仁政”与“民本”思想,并一直都作为它的核心思想。

所以儒家向来都以“仁”和“民”作为自身价值取向和是非评价的标准。

其实简单来讲,儒学就是“仁学”其根本就是“民本”思想。

而儒家的“仁”指的就是要有爱人之心,以人的利益为标准。

而“仁政”具体化就是“宽刑薄税”。

而“仁”或“仁政”的出发点便是“民本”,所以就有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也则覆舟”⑨因此儒家向来都把“民”视为根本,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也”⑩。

而杜甫作为一个传统的儒家知识分子,儒家的“仁政”和“民本”思想也自然而然的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表现在他的诗歌当中,那就是忧国忧民,并对社会的黑暗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如他的《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是一首反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治讽刺诗。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战争的性质,已由天宝以前的制止侵扰,安定边疆,转化为残酷征伐。

连年征战,给边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带来深重的灾难。

在这首诗里,通过写军人家属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悲惨情景,描绘了一幅震人心弦的送别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