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燃烧理论教材
《锅炉培训教材》课件

《锅炉培训教材》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锅炉培训教材》第四章“锅炉工作原理及燃烧过程”,详细内容包括锅炉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燃烧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锅炉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燃烧过程;2. 掌握锅炉燃烧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提高锅炉运行效率;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锅炉燃烧过程中各个因素的影响及其调整方法。
教学重点:锅炉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燃烧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锅炉模型、多媒体设备、PPT课件;2. 学具:笔记本、教材、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锅炉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锅炉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锅炉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燃烧过程。
a. 锅炉的基本结构:炉膛、燃烧器、锅筒、烟道、空气预热器等;b. 锅炉的工作原理:燃料在炉膛内燃烧,产生热量,使水在锅筒内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驱动汽轮机发电;c. 锅炉燃烧过程:燃料的燃烧、空气的供应、燃烧产物的排放。
3. 实践情景引入:分析锅炉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燃烧不完全、排烟温度过高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通过调整燃烧过程中各个因素(如燃料、空气、燃烧器结构等)来优化锅炉运行。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实际锅炉运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七、板书设计1. 锅炉的基本结构;2. 锅炉的工作原理;3. 锅炉燃烧过程及影响因素;4. 燃烧优化方法。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实际锅炉运行情况,分析并提出燃烧优化的措施。
a. 调整燃料供应,保证燃料充分燃烧;b. 优化空气供应,提高燃烧效率;c. 改进燃烧器结构,降低排烟温度;d. 定期清洗锅炉受热面,提高热交换效率。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a.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锅炉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燃烧过程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燃烧优化方法的掌握情况;b.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锅炉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新型锅炉技术及其应用。
锅炉燃烧理论基础精编版

Vdaf
频率因子
活化能
%
g/(cm2.s.MPa)
KJ/mol
无烟煤
5.15
96.83
85.212
贫煤
15.18
12.61
55.098
烟煤
33.40
7.89
45.452
烟煤
41.02
5.31
38.911
三.温度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十分显著。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加,活化分子的数目大大增加,有效碰撞频率和次数增多,因而反应速度加快。对于活化能愈大的燃料,提高反应系统的温度,就能愈加显著地提高反应速度。
二.活化能对燃烧速度的影响
1.活化能概念
燃料的活化能表示燃料的反应能力。
活化能的概念是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提出的,由于燃料的多数反应都是双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的首要条件是两种分子必须相互接触,相互碰撞。分子间彼此碰撞机会和碰撞次数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分子的每一次碰撞都能起到作用。如果每一个分子的每一次碰撞都能起到作用,那么即使在低温条件下,燃烧反应也将在瞬时完成。然而燃烧反应并非如此,而是以有限的速度进行。所以提出只有活化分子的碰撞才有作用。这种活化分子是一些能量较大的分子。这些能量较大的分子碰撞所具有的能量足以破坏原有化学键,并建立新的化学键。但这些具有高水平能量的分子是极少数的。要使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的碰撞也起作用,必须使他们转变为活化分子,这一转变所需的最低能量称为活化能,用E表示。所以活化分子的能量比平均能量要大,而活化能的作用是使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加。
第一章锅炉燃烧理论基础
第一节燃烧理论解决问题
学习燃烧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认识燃烧过程的本质,掌握燃烧过程的主要规律,以便控制燃烧过程的各个阶段,使其按照人们的要求的速度进行,燃烧理论解决的问题是:
锅炉的燃烧理论

锅炉的燃烧理论燃烧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了解认识燃烧过程的本质,掌握燃烧过程的主要规律,以便控制燃烧过程的各个阶段,使其按照人们的要求进行。
燃烧理论解决的问题是:1)判断各种燃料的着火可能性,分析影响着火的内因条件与外因条件以及着火过程基本原理,保证燃料进入炉内后尽快稳定地着火,保证燃烧过程顺利进行。
2)研究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速度,使一定量的燃料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尽快燃烧,分析影响燃烧速度的内因条件与外因条件,以及燃尽过程的基本原理,提出加速燃烧反应,提高燃烧效率的途径。
3)燃烧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
反过来又指示出燃烧技术进步与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燃料分析一. 燃油分析1.燃油的特点油是一种液体燃料,液体燃料的沸点低于它的着火点,它总是先蒸发而后着火。
所以,液体燃料的燃烧,总是在蒸气状态下进行的,也就是说,实质上直接参加燃烧的不是液体状态的“油”,而是气体状态的“油气”。
这是所有液体燃料燃烧时的共同特点。
工业标准中以如下指标描述燃油的物理特性:1)粘性:是液体受外力作用流动时,在液体分子间或流团间呈现的内摩擦力,粘性的大小常用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恩氏粘度三种方法来表示;在工程上油的粘度一般用恩氏粘度来表示,恩氏粘度是指在一定的油温下200毫升油的流出时间与20℃的同体积蒸馏水从恩氏粘度计流出的时间之比;2)凝固点:是表示油品流动性的重要指标。
柴油在温度降低到一定数值时会失去流动性,将盛油的试管倾斜45度,油面在一分钟内仍保持不变时的温度即为此油的凝固点,凝固点的高低与油中石蜡含量有关,石蜡含量少,凝固点低;石蜡含量高,凝固点高;3)闪点:对油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表面有油气产生,当油气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这种混合气体在试验条件下,遇到明火产生蓝色的短促闪火,此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
闪点仅仅是短暂的瞬间,这是因为油蒸发速度较慢,油气不能及时补充,闪点往往是事故的先兆;4)燃点:当燃油加热到一定温度时表面油气分子趋于饱和,与空气混合,且有明火接近时即可着火,并保持连续燃烧,此时的温度称为燃点或着火点。
锅炉原理第一章

6 按燃烧方式分类 燃油、煤粉、 燃气锅炉 室燃炉
层燃炉
旋风炉
流化床、循环流化床锅炉
7
按蒸发受热面循环方式分类 自然循环、 控制循环、 直流锅炉、复合循环锅炉
复 合循环锅炉
自然循环锅炉 循环流动过程的推动力由下降管与上升管内工质 的密度差产生的,这种锅炉就叫自然循环锅炉
循环倍率:
单位时间内进入蒸发管的循环水量与产生蒸汽量之比。
1-4 锅炉技术的发展
一、我国电厂锅炉发展概况 二、锅炉的发展趋势 (一)锅炉容量和蒸汽参数 (二)锅炉燃烧技术 (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锅炉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增压流化床锅炉的联合循环电站热力系统
全厂事故70%为锅炉事故 其中60% ~70%为四管(省煤器、水冷壁、过 热器、再热器)泄漏
第三节 锅炉的分类和型号
一、锅炉的分类
1、按锅炉用途分 : 工业锅炉(工业生产工艺用汽或 供暖 ),电站锅炉 (发电),热水锅炉(民用采暖或供热) 2、按电站锅炉容量分: 大型、中型、小型 220t/h、410t/h、670t/h;1000t/h、2000t/h 、 2650t/h、2953t/h
2、最大连续蒸发量(MCR) 锅炉在额定蒸汽参数、额定给水温度、使用设计燃 料,长期连续运行时所能达到的最大蒸发量。 最大连续蒸发量通常为额定蒸发量的1.03~1.2。 3、锅炉的温度和压力:主蒸汽参数 指的是锅炉过热器出口的温度、压力。 具有再热循环的锅炉再热温度指的是再热器出 口温度。 4、给水温度: 给水进入省煤器入口的温度。
Π 形 布 置
塔 形 布 置
表1-1、中国电站锅炉的蒸汽参数及容量
蒸汽压力 (M Pa) 9.9 13.8 16.8~ 18.6 17.5 25.4 25.0 蒸汽温度 (℃ ) 540 540/540 540/540 540/540 541/566 545/545 给水温度 (℃ ) 205~ 225 220~ 250 250~ 280 255 280 267~ 277 MCR * (t/h) 220, 410 420, 670 1025~ 2008 1025~ 1650 1900 1650~ 2650 发电功率 (MW ) 50, 100 125, 200 300, 600 300, 500 600 500, 800
锅炉燃烧基础理论

锅炉燃烧基础理论目录1.燃烧煤粉对炉膛的要求 (2)2.煤粉在炉膛内的燃烧过程 (2)1.1.着火前准备阶段 (2)2.2.燃烧阶段 (2)2.3,燃尽阶段 (2)3.影响燃烧的因素 (3)3.1.概述 (3)3.2.合适的炉膛温度 (3)3.3.适量的空气供应: (5)3.4.良好的混合条件: (6)3.5.足够的燃烧时间: (6)3.6.回火与离焰 (6)4.改善燃烧的措施 (7)4.1.适当提高一次风温度: (7)4.2.适当控制一次风量: (7)4.3.合适的煤粉细度: (7)4.4.合理的一、二次风速: (7)4.5.维持燃烧区域适当高温: (7)5.6.锅炉负荷维持在适当范围内: (8)5.锅炉运行中稳定燃烧的措施 (8)5.1.实现稳定着火的两个条件: (8)6.2.实现稳定着火的措施 (8)6.影响锅炉热效率的因素分析 (9)6.1.氧量 (9)7.2.炉膛一风箱压差 (9)8.3,燃尽风风量 (9)9.4.燃烧器摆角 (9)10. (5). 一次风风速 (9)11. (6).煤粉细度 (9)12. (7).投磨方式 (10)7.炉膛结渣的运行因素 (10)8.炉膛负压 (11)9.炉膛负低负荷稳燃技术 (12)1.燃烧煤粉对炉膛的要求炉膛作为燃烧室,是保证炉膛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之一。
燃烧煤粉时,对炉膛的要求是:1)创造良好的着火、稳燃条件,并使燃料在炉内完全燃尽;2)炉膛受热面不结渣;3)布置足够的蒸发受热面,并不发生传热恶化;4)尽可能减少污染物的生成量;5)对煤质和负荷复合有较宽的适应性能,以及连续运行的可靠性。
2.煤粉在炉膛内的燃烧过程燃料从入炉内开始到燃烧完毕,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2.1.着火前准备阶段从燃料入炉至达到着火温度这一阶段称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内,要完成水份蒸发,挥发份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物达到着火温度。
显然,这一阶段是吸热过程,热量来源是火焰辐射及高温烟气回流。
《锅炉原理》教学大纲

《锅炉原理》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课程名称:《锅炉原理》1.2课程学时:40学时1.3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二、课程目标2.1理解和掌握锅炉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
2.2掌握燃烧理论和燃烧调节方法。
2.3了解不同类型锅炉的特点和应用。
2.4掌握常见故障的排查和处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3.1锅炉基本原理3.1.1锅炉的定义和分类3.1.2锅炉工作原理简介3.1.3锅炉主要构造和元件的功能3.1.4锅炉热效率的计算方法3.2燃烧理论和调节方法3.2.1燃烧过程的三要素3.2.2燃烧理论和燃烧调节要点3.2.3燃烧器种类和燃烧器的选择原则3.2.4燃烧器的燃烧调节方法3.3锅炉控制系统3.3.1锅炉自控系统结构和原理3.3.2锅炉自控系统的主要传感器和执行器3.3.3锅炉的自动调节方法和控制模式3.3.4锅炉自控系统的故障排查方法3.4不同类型锅炉的特点和应用3.4.1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的区别和应用领域3.4.2水管锅炉和火管锅炉的特点和优缺点3.4.3燃油锅炉和燃气锅炉的特点和适用范围3.4.4生物质锅炉和余热锅炉的特点和环保性能3.5锅炉的故障排查与处理3.5.1锅炉常见故障的分类和原因分析3.5.2锅炉故障的排查流程和方法3.5.3锅炉故障的常见修理方法3.5.4锅炉保养和维护要点四、教学方法4.1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解,介绍锅炉的基本原理、燃烧理论和调节方法等内容。
4.2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加深理解。
4.3实验操作:进行锅炉运行实验,观察和分析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4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考核要点5.1个人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包括理论题和实验报告。
5.2实验考核:开展锅炉运行实验,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5.3期中考试: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进行书面考核。
5.4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锅炉原理燃烧计算和热平衡计算资料PPT课件

第30页/共57页
三、空气焓的计算
每标准立方米干空气连同其相应的水蒸汽 在温度θ时的焓,kJ/Nm3,可以查表得到。 • 每公斤空气含有10克水。
第31页/共57页
四、烟气焓的计算
• 1. 烟气的组成
VRO2
Vy0
V0N2
Vy
V0H2O
(α-1)V0标米干空气的湿空气/公斤
第18页/共57页
二、不完全燃烧方程式 定义:燃料不完全燃烧时,各烟气成分之间的关系。 表达:燃料的元素成分、烟气分析所得各烟气成分。
CO 21- O2 - (1 )RO2 % 0.605
(3- 41)
第19页/共57页
第四节 根据烟气成分求过量空气系数及烟气焓
一、运行时过量空气系数的计算 运行时过量空气系数可以由烟气分析结果加以确定。
(1)VRO2 的计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VRO2
VCO2
VSO2
1.866( C y
0.375S y )Nm3 / kg 100
第8页/共57页
(2)理论氮容积的计算 理论氮容积=理论空气中的氮+燃料中的氮
Vo N2
0.79V o
22.4 N y 0.79V o 28 100
0.8 N y Nm3 / kg 100
(3)理论水蒸气容积的计算
①燃料中的氢生成的水蒸气
11.1 H y 0.111H y Nm3 / kg
100
100
第9页/共57页
②燃料中的水分生成的水蒸气
22.4 W y 0.0124W y Nm3 / kg 18 100 ③理论空气量带入的水蒸气
“空气含2湿2.4 量W ydk0.0”1是24W指yNm13 /kkgg干空气带入的水蒸气量,单位为 g/kg干空18气1。00 每标准立方米干空气带入的水蒸气容积为:
锅炉燃烧理论

锅炉燃烧理论锅炉燃烧理论燃烧煤粉对炉膛得要求炉膛作为燃烧室,就是保证炉膛正常运行得先决条件之一.燃烧煤粉时,对炉膛得要求就是:ﻫ1)创造良好得着火、稳燃条件,并使燃料在炉内完全燃尽;ﻫ2)炉膛受热面不结渣;ﻫ3)布置足够得蒸发受热面,并不发生传热恶化;4)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得生成量;5)对煤质与负荷复合有较宽得适应性能,以及连续运行得可靠性.煤粉在炉膛内得燃烧过程燃料从入炉内开始到燃烧完毕,大体上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着火前准备阶段从燃料入炉至达到着火温度这一阶段称准备阶段。
在这一阶段内,要完成水份蒸发,挥发份析出、燃料与空气混合物达到着火温度。
显然,这一阶段就是吸热过程,热量来源就是火焰辐射及高温烟气回流。
影响准备阶段时间长短得因素除燃烧器本身外,主要就是炉内热烟气为煤粉气流提供热量得强弱,煤粉气流得数量、温度、浓度、挥发份含量及煤粉细度等。
ﻫ2)燃烧阶段当达到着火温度后,挥发份首先着火燃烧,放出热量,使温度升高,焦炭被加热到较高温度而开始燃烧。
燃烧阶段就是强烈得放热过程,温度升高较快,化学反应强烈,这时碳粒表面往往会出现缺氧状态。
强化燃烧阶段得关键就是加强混合,使气流强烈扰动,以便向碳粒表面提供氧气,而将碳粒表面得二氧化碳扩散出去.3)燃尽阶段ﻫ主要就是将燃烧阶段未燃尽得碳烧完.燃尽阶段剩余得碳虽然不多,但要完全燃尽却很困难,主要就是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完全燃烧得因素,如少量得固定碳被灰包围着;氧气浓度已较低;气流得扰动渐趋衰减;炉内温度在逐步降低。
如果燃料得挥发份低、灰份高、煤粉粗、炉膛容积小,完全燃尽将更困难。
据试验,对细度R90=5%得煤粉,其中97%得可燃物可在25%得时间内燃尽,而其余3%得可燃物却要75%得时间才能燃尽。
这也就是实际锅炉中不可能使可燃物彻底燃尽得基本原因.影响燃烧得因素燃烧速度反映单位时间烧去可燃物得数量。
ﻫ由于燃烧就是复杂得物理化学过程,燃烧速度得快慢,取决于可燃物与氧得化学反应速度以及氧与可燃物得接触混合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锅炉燃烧理论第一节燃烧理论解决问题学习燃烧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认识燃烧过程的本质,掌握燃烧过程的主要规律,以便控制燃烧过程的各个阶段,使其按照人们的要求的速度进行,燃烧理论解决的问题是:(1)判断各种燃料的着火可能性,分析影响着火的内因条件与外因条件以及着火过程基本原理,保证燃料进入炉内后尽快稳定地着火,保证燃烧过程顺利进行。
(2)研究如何提高燃料的燃烧速度,使一定量的燃料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尽快燃烧,分析影响燃烧速度的内因条件与外因条件,以及燃尽过程的基本原理,提出加速燃烧反应,提高燃烧效率的途径。
(3)燃烧理论来源于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
反过来又指示出燃烧技术进步与发展的方向。
第二节质量作用定律--- 化学反应速度1.质量作用定律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
燃烧速度可以用化学反应速度来表示。
在等温条件下,化学反应速度可用质量作用定律表示。
即反应速度一般可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烧掉燃料量或消耗掉的氧量来表示。
可用下面的式子表示炉内的燃烧反应:aA+bB == gG+hH (5-1)( 燃料)( 氧化剂) ( 燃烧产物) 化学反应速度可用正向反应速度表示,也可用逆向反应速度来表示。
即2.质量作用定律的意义 质量作用定律说明了参加反应物质的浓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其意义是:对于均相反应,在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速度与参加反应的各反应物的浓度乘积成正比,而各反应物浓度的方次等于化学反应式中相应的反应系 数。
因此,反应速度又可以表示为:dC Aa bWA= — *=k A CACB式中 C A, C B---反应物A,B 的浓度a , b--- 化学反应式中,反应物 A,B 的反应系数;kA, kB--- 反应速度常数。
3•多相燃烧的化学反应速度对于多相反应,如煤粉燃烧,燃烧反应是在固体表面上进行的,固体燃料的(5-5)式中 C B----固体燃料表面附近氧的浓度 上式说明,在一定温度下,提高固体燃料附近氧的浓度,就能提高化学反应 速度。
反应速度越高,燃料所需的燃尽时间就越短。
上述关系只反映了化学 反应速度与参加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事实上,反应速度不仅与反应物浓度有 关,更重要的是与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有关,具体地说,与煤或其它燃料的 性质有关。
化学反应速度与燃料性质及温度的关系可用阿累尼乌斯定律表 示。
阿累尼乌斯定律(5-3)W A =dC A dtW B =dC 5-2)dtdCHdt(5-4)dC Ba bWB= — ir= k B C A CB浓度不变,即CA=1反应速度只取决于燃料表面附近氧化剂的浓度 用下式表示:W B =— dC B dt=k B f A C在实际燃烧过程中, 由于燃料与氧化物( 空气)是按一定比例连续供给的混合十,当分均匀时, 可以认为燃烧反应是在反应物质浓度不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时, 化学反应速度与燃料性质及温度的关系为:k = k0e (—E/RT) (5-6)式中, k0 -- 相当于单位浓度中,反应物质分子间的碰撞频率及有效碰撞次数的系数E—反应活化能;R—通用气体常数;T—反应温度:k—反应速度常数(浓度不变)。
阿累尼乌斯定律说明了燃料本身的“活性”与反应温度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的关系。
什么是燃料的“活性”呢?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燃料着火与燃尽的难易程度。
例如,气体燃料比固体燃料容易着火,也容易燃尽。
而不同的固体燃料,性”也不同,烟煤比无烟煤容易着火,也容易燃尽。
因此,燃料的“活性” 也表现为燃料燃烧时的反应能力。
燃料的“活性”程度可用“活化能”来表示。
第三节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质量作用定律和阿累尼乌斯定律指出了影响燃烧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活化能和反应温度。
一.反应物浓度的影响虽然认为实际燃烧过程中,参加反应物质的浓度是不变的,但实际上,在炉内各处.在燃烧反应的各个阶段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变化很大。
在燃料着火区,可燃物浓度比较高,而氧浓度比较低。
这主要是为了维持着火区的高温状态,使燃料进入炉内后尽快着火。
但着火区如果过分缺氧则着火就会终止,甚至引起爆炸。
因此在着火区控制燃料与空气的比例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状态,是实现燃料尽快着火和连续着火的重要条件。
反应物浓度对燃烧速度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将在后面的内容中加以分析。
活化能对燃烧速度的影响1 .活化能概念燃料的活化能表示燃料的反应能力。
活化能的概念是根据分子运动理论提出的,由于燃料的多数反应都是双分子反应,双分子反应的首要条件是两种分子必须相互接触,相互碰撞。
分子间彼此碰撞机会和碰撞次数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分子的每一次碰撞都能起到作用。
如果每一个分子的每一次碰撞都能起到作用,那么即使在低温条件下,燃烧反应也将在瞬时完成。
然而燃烧反应并非如此,而是以有限的速度进行。
所以提出只有活化分子的碰撞才有作用。
这种活化分子是一些能量较大的分子。
这些能量较大的分子碰撞所具有的能量足以破坏原有化学键,并建立新的化学键。
但这些具有高水平能量的分子是极少数的。
要使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的碰撞也起作用,必须使他们转变为活化分子,这一转变所需的最低能量称为活化能,用E表示。
所以活化分子的能量比平均能量要大,而活化能的作用是使活化分子的数目增加。
图5-1表示出活化能的意义。
从图可见,要使反应物由A变成燃烧产物G, 参加反应的分子必须首先吸收活化能E,使活化分子数目增多,达到活化状态,数目较多的分子产生有效碰撞,发生反应而生成燃烧产物,并放出比E 1 (活化能)更多的能量E 2,而燃烧反应的净放热量为Q。
△ E2.燃料的活化能对燃烧速度的影响在一定温度下,某一种燃料的活化能越小,这种燃料的反应能力就越强,而且反应速度随温度变化的可能性就减小,即使在较低的温度下也容易着火和燃尽。
活化能愈大的燃料,其反应能力愈差,反应速度随温度的变化也愈大,即在较高的温度下才能达到较大的反应速度,这种燃料不仅着火困难,而且需要在较高的温度下经过较长的时间才能燃尽。
燃料的活化能水平是决定燃烧反应速度的内因条件。
一般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大约在42〜420kJ/mol,活化能小于42kJ/mol的反应,反应速度极快,以至难于测定。
活化能大于420kJ/mol的反应,反应速度缓慢,可认为不发生反应燃煤的活化能及频率因子可在沉降炉中测定,表5-1是国内四种典型煤种的测定结果。
不同的测试仪器所测量的数据差别较大,因此,只有同一仪器测量的数据才具有可比性。
•温度对燃烧速度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十分显著。
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分子运动的平均动能增加,活化分子的数目大大增加,有效碰撞频率和次数增多,因而反应速度加快。
对于活化能愈大的燃料,提高反应系统的温度,就能愈加显著地提高反应速度。
热力着火理论•热力着火理论的实用性煤粉燃烧过程的着火主要是热力着火,热力着火过程是由于温度不断升高而引起的。
因为煤粉燃烧速度很快,燃烧时放出的大量热量使炉膛温度升高,而炉温升高促使燃烧速度加快;反应放热增加,又使炉温进一步提高。
这样相互作用、反复影响,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发生着火。
着火过程有两层意义:一是着火是否可能发生,二是能否稳定着火。
只有稳定着火,才能保证燃烧过程持续稳定的进行,否则就可能中途熄火,使燃烧过程中断。
在炉膛四周布置的水冷壁直接吸收火焰的辐射热,因而燃料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同时向周围介质和炉膛壁面散热。
这时,要使可燃物着火并连续着火,必须使可燃物升温。
•实现稳定着火的两个条件:1放热量和散热量达到平衡,放热量等于散热量= Q22、放热速度大于散热速度dQ 1dQ 2---- A --------dT dT如果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即使在高温状态下也不能稳定着火,燃烧过程将因火焰熄灭而中断,并不断向缓慢氧化的过程发展。
三•热力着火过程的特性曲线燃烧室内可燃混合物燃烧放热量为:向周围环境散失的热量为: __E_Q i = ^C O z VQ r(5-7) Q2= a S (T - Tb) (5-8)C02--煤粉反应表面氧浓度;N--燃烧反应中氧的反应系数;V--可燃混合物的容积;Qr--燃烧反应热;T --燃烧反应物温度;Tb --燃烧室壁面温度;a --混合物向燃烧室壁面的放热系数;图5-3热力着火过程曲线S--燃烧室壁面面积。
点1:缓慢氧化状态点2:着火点,点3:高温燃烧状态点4:熄火点,点5:氧化状态熄火温度T Xh总是比着火温度T Zh高。
着火温度和熄火温度并不是常数,它们随放热条件而变。
四•煤、煤粉气流和气体燃料的着火温度挥发分大的烟煤,活化能小,反应能力强,着火温度低,即使周围散热条件较强,也容易稳定着火;挥发分很低的无烟煤,活化能大,反应能力低,着火温度最高,需要减小周围散热,维持高温状态,才能稳定着火。
五.锅炉运行中的热力着火分析放热速度与散热速度是相互作用的。
在实际炉膛内,当燃烧处于高负荷状态时,由于燃煤量增加,燃烧放热量比较大,而散热量变化不大,因此使炉内维持咼温状态。
在咼负荷运行时,容易稳定着火。
当燃烧处于低负荷运行时,由于燃煤量减少,燃烧放热量随之减小,这时相对于单位放热量的散热条件却大为增加,散热速度加快,因此炉内火焰温度与水冷壁表面温度下降,使燃烧反应速度降低,因而放热速度也就变慢,进一步使炉内处于低温状态。
在低负荷运行状态下,稳定着火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投入助燃油等燃料来稳定着火燃烧。
对于低反应能力的无烟煤和劣质烟煤,不但着火困难,而且难于稳燃,因而容易熄火”打炮”。
从以上分析,可得到提示:(1)着火和燃烧温度与水冷壁面积、进入炉内的新气流初温度相关。
(2)在炉内可自动到达稳定着火状态,如果点火区的温度与燃料的活性不相适应,就需投入助燃油或采用强化着火的措施。
第三节火焰的传播一.火焰传播理论的实用性燃料燃烧过程中,火焰的稳定性与火焰传播速度关系极大。
电厂燃烧系统的安全运行也与火焰传播速度关系密切。
例如,煤粉管道中某一处着火后,火焰迅速蔓延、扩散,导致制粉系统着火或爆炸。
了解火焰传播的知识,有助于掌握燃烧过程的调整要领,对稳定着火非常有用。
二.层流火焰传播在静止的可燃气体混合物中,缓慢燃烧的火焰传播是依靠导热或扩散使未燃气体混合物温度升高,火焰一层一层的依次着火。
火焰传播速度一般为20 〜100cm/s。
三.湍流火焰传播湍流火焰传播速度加快,一般为200cm/s 以上。
火焰短,燃烧室尺寸紧凑,湍流火焰易产生噪声。
四.火焰传播形式1 .正常的火焰传播(缓慢燃烧)正常的火焰传播是指可燃物在某一局部区域着火后,火焰从这个区域向前移动,逐步传播和扩散出去,这种现象就称为火焰传播。
正常的火焰传播过程中,火焰传播速度比较缓慢,约为1〜3m/s,燃烧室内压力保持不变。
炉内煤粉气流正常燃烧的火焰传播就属于正常的火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