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中国人孝观念的嬗变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的传承与现代拓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的传承与现代拓展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观念的传承与现代拓展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自古以来一直被奉为道德的典范。

孝道观念的传承与现代拓展,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更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一、孝道观念的传承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将孝道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孝道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宣扬和推崇。

《孟子》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表明了子女应该尽力照顾父母,不应该离家太远。

《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强调了子女应该孝顺父母,同时也要尊敬兄长。

这些经典著作中的孝道观念,为后来的中国人树立了榜样。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观念通过家庭教育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父母亲自身的言传身教,以及祖辈们的故事和教诲,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的价值观。

中国人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教诲:“养儿方知养儿恩”,这句话表明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和付出。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二、孝道观念的现代拓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新的拓展。

传统的孝道观念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但现代社会中的孝道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此。

现代社会中,孝道观念更多地强调关爱和陪伴。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很多人很难抽出时间陪伴父母。

然而,孝道观念的现代拓展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父母的生活和情感需求。

无论是通过电话、短信还是亲自回家,我们都应该尽量和父母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况。

同时,我们也应该尽量抽出时间陪伴父母,和他们一起共度时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温暖。

此外,现代社会中的孝道观念还体现在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成为了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群体。

孝道观念要求我们对老年人更加关心和尊重,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支持。

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中国近代孝道文化变迁

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中国近代孝道文化变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资助项目(18ZDA195)作者简介:郑大华(1956—),男(土家族),湖南永顺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廖慧贞(1974—),女,江西龙南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2022 1No 1,2022学 术 探 索AcademicExploration2022年1月Jan.,2022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中国近代孝道文化变迁郑大华,廖慧贞(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摘要:孝道文化是中国道德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绵延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从知识分子到社会大众均意识到儒学所彰显的传统道德价值无法对抗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新思想冲击,进而引发对传统孝道及孝道文化所承载的传统价值观的反思与革新。

关键词:东西文明冲突;中国近代社会;孝道文化;伦理道德思想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22)1-0116-07 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日渐超越其最初尊祖敬宗和孝顺父母之单纯伦理价值理念与规范,经由儒家经典的建构和发展,被赋予了宗教、哲学、政治、法律、教育等诸多意蕴。

如学者谢幼伟就认为,我国文化体系在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孝文化的具体化。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国家传统道德的核心与根基。

孝文化对中国传统历史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拥有很高的地位,如果在谈论文化的过程中忽略孝文化的意义,那就不是真知。

[1](P135)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的孝道文化。

[2](P83)在中国近代110年的历史中,有识之士对封建孝道观念产生了怀疑、批判,这种怀疑与批判对孝道文化的嬗变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孝文化的演变与传承“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

流传数百年的“24孝”故事正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4孝”,人们也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议。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据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15个一二线城市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展开公众教育活动,宣传新“24孝”,活动将持续到2013年年底。

孝,是我国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

它一直是我们的祖先极力提倡而推崇的,即使是在反封建口号提出了100多年的今天,我们还为之津津乐道,还在寻找“孝”之根源,制定“孝”之标准。

作为延传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孝”有其自身的内涵,同时形成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如《孝经》,再如《二十四孝图》。

现代人对于“24孝”的评价,大多数人最为熟悉的恐怕是鲁迅先生的杂文《二十四孝图》。

鲁迅认为“24孝故事”是封建遗留的糟粕,认为这些故事等于“最黑暗的咒文”,不仅不能劝人孝顺,反而令人“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

尤其是对“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则故事,认为是对孩子的侮辱,而且“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

同时,也有人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抛弃,孝道作为维系和促进以家庭为细胞的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仍然应该发扬光大。

这也是今天有关方面推出并大力推广、宣传新“24孝”的愿望与目的。

从郭居敬到陈少梅再到新时期,“24孝”已走过了600多年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

“24孝”的故事成为系列最初起源于元代,出自学者郭居敬编录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

该诗选由历代24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结集而成。

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又称《二十四孝图》,其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

论当今中国孝道文化摘要:“百善孝为先”。

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当今社会上孝道淡化令人心忧,长此以往,必然会给社会的安定与繁荣造成影响,并阻碍社会的发展。

因此,重新解读与定义“孝道”,在社会中普及教育、重新树立“百行孝为本”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中国家庭的和睦性、社会的秩序性、民族的聚合力。

关键词:孝道孝道淡化孝道教育孙中山先生曾这样说:”谈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先是’忠孝’ ,讲到’孝’字,我们中国尤为特长,尤其比各国进步得多。

”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孝文化传统也是我国人伦道德的基石,在当代开放开化、文化交融特别是西风东渐的时候,重新温习孝道的精神,尤其是对青少年,是有着教化和引导意义的。

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中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

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孝道文化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

周代的学校还把“国老”、“庶老”们安排在官学养老,让他们兼任学校的老师,传播知识,推广教化,可见当时不但注意到了养老,而且已注意到了发挥老年人的智力资源。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基本的规范。

《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

《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

以致中国人之重孝道,几乎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

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已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

传统孝道之现代转换

传统孝道之现代转换

传统孝道之现代转换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十分强调反映亲子伦理关系以及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孝道”, 认为其是儒家伦理道德之首, 是几千年来为社会普遍宣扬、普遍奉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从效果上看, 孝是一种管理手段, 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道德的内在约束相统一, 为“修齐治平”的目的服务。

在当前我们进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家庭美德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种种事实表明, 传统孝道仍有保留和发扬光大的价值, 实现其现代转换势在必然。

一传统孝道荡漾着二重性的色彩。

正是这一色彩使得传统孝道历经各个朝代、各种意识形态而不衰,使得对它的批判继承发掘成为可能。

它既表现了人民大众敬老养老的优良道德传统, 又被统治阶级所利用, 作为欺骗、愚弄人民大众的精神鸦片。

首先, 从道德范畴上看, 孝具有二重性。

在阶级社会里, 任何一种道德范畴或道德行为准则的提出, 都有它的阶级利益基础。

正如恩格斯说的:“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而社会直到现在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 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当然我们在强调道德的阶级性时, 并不否定道德具有全民性的成分和因素。

道德不可能只具有阶级性而无全民性; 或相反, 只具有全民性而无阶级性。

这是由道德的最深层本质决定的。

一切阶级社会的道德都是具体的阶级意义与一般意义的统一, 孝亦不例外。

从阶级意义上看孝。

例如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即所谓孝, 就是不要违背“周礼”。

这是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的, 完全压抑了子女的进取精神与创造能力, 是对子女自我意识和人身价值的根本否定。

如果今天再提倡“无违”, 显然不合时宜。

又如子曰:“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在经济横向发展的今日社会, 不可能父母在不远游。

现在的人都已是社会的人,而不只是家庭的人。

他们不仅要对父母尽责, 更要对国家尽责。

再如封建社会某些孝子典型的树立,包含着许多愚昧残忍的东西, 背离了人的正常心理,在社会上培植起一股愚孝的风气, 带有浓厚的宗法性、阶级性。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四重演变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四重演变
r e l i g i o u s c o n c e p t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n e e d s o f t h e t i me s ,Co n f u c i u s ma d e t h e r e l i g i o n i f l i a l p i e y t f r o m a
p o l i t i c a l i f l i a l p i e y t h a s n o l o n g e r e x i s t e d wi t h t h e c o l l a p s e o f t h e Q i n g D y n a s y ,a t n d i n t h e mo d e m t i me ,
The Ev o l u t i o n o f Fi l i a l Pi e t y i n Ch i n e s e Hi s t o r y
Ni u Gua n he n g
( T h e G r a d u a t e S c h o o l o f C C P S ,B e i j i n g ,1 0 0 0 9 1 )
Af t e r he t i f l i a l p i e y t h a s p o l i t i c a l f u n c t i o n, i t s e t h i c s f u n c t i o n d o e s n o t we a k e n . S i n c e t h e mo d e m t i me s , t h e
于宗 教性 质 的概 念 ,它 的对象 不 是人 ,是 上天
或鬼 神 。在 周代 以前 ,中 国是一 个近 乎宗 教性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现实意义浅谈中国孝文化的演变及其时代要求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孝”已成为我们民族最高的道德准则,其内涵也逐渐丰富,已演变成了中国特有的孝文化。

孝文化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给与了人们不同的道德要求。

探究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变化从而总结其时代要求,对中国的道德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阶段中国孝文化的发展历程根据其作用及在各社会的形态可总结为五个阶段,即产生阶段,完善阶段,僵化阶段,近代变革阶段以及现代新发展阶段。

先秦时期是孝文化的形成与确立时期。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这样的句子:“率见昭考,以孝以享。

”这表明了“孝”最初的含义,即人们为了生活的安定和谐而进行的尊宗敬祖的祭祀活动。

到了殷商和西周时期,社会的生产力极大发展,孝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变革。

人们在生产中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孝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上天的敬仰与祭祀,还增添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以及“奉养父母”这样新的含义。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其中对孝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莫属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紧紧围绕“奉养父母”这一核心内涵,极大地发展了孝文化的内容。

从其“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语中可以了解到,孔子已将“孝”看作是儒家理论理论核心“仁”的根本,足以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也因此,“孝”完成了从宗教到道德的转化,成为了对所有人的普遍要求,成为了古代社会宗法道德的基础。

后来曾子孟子等儒家大师都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如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的观点。

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即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这些都对孝文化的内容及要求进行了极大地完善。

最新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精品

最新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精品

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及当代价值一、传统孝道思想概述孝道是儒家思想的基础范畴,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在各个阶段都继承和发展了孝道思想。

孝道思想得到不断升华,孝的涵义也不断扩充。

孝道思想对我国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一)传统孝道思想的产生在甲骨文中,孝字就像一个长者在庇护一个少年,表现出了长辈与子孙之间的亲密关系。

在周朝,孝既是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也是对祖先的“祭祀”与“追思”。

孔子吸收了周朝关于孝的思想,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孝道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开创了儒家孝道观。

先秦儒学代表曾子、孟子、荀子扩展了孝的涵义,孝道思想由对长辈、手足的关怀,升华到对君王的忠心,孝治国家。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主要内涵儒家传统孝道思想是源于血缘亲情关系,它反映了在家庭中,亲子间的孝养关系。

在不同历史时期,儒学家对孝都有进一步的发展,施行孝道既要在“小家”,也要推及至“大家”。

纵观孝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可以将其内涵概括为:赡养、敬养、立身、慎终追远。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成年后,对父母赡养,保障物质上的满足。

对父母生活和物质上的赡养,是儒家孝道最基本的道德内涵。

“敬养”是尊敬、孝敬父母,实现父母在精神和情感上的需要,敬养是敬老、尊亲,是子女对父母真情的流露。

在基本物质赡养满足后,与父母感情精神上的交流,是更深一层次的道德内涵。

立身既是身体的健康,又是道德的修养。

对父母的孝,要求子女严于律己,修身行道,子女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父母的声誉。

孝的这一要求,有利于人们道德修养的提高,谨言慎行。

客观上,促进着后代的积极向上,这有利于道德建设及社会稳定。

古人很重视丧葬之礼,传统孝道思想认为,对父母的厚葬和追思,能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孝道。

孔子是以“礼”来祭奠父母,而孟子提倡厚葬,认为厚葬是行孝表现,荀子也强调了丧葬是体现礼、孝的重要方面,提倡大葬。

二、传统孝道思想的现代转换(一)传统孝道思想现代转换的原因先秦儒家孝道思想以孝悌为本,施于仁政,服务于封建统治者,是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国人孝观念的嬗变
100年前,一位名叫何德兰的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的家庭生活》中写道:"以孝作为所有社会与伦理体系的基石,是整个中国文明的根本原则。

如果不能深知孝是所有中国人家庭、社会、宗教和公民生活的基础,没有人能够理解中国和中国人。

"然而,作为一个表征中国文化与社会特色的本土概念,我们却很难说清孝是什么。

通过对中国传统孝道文本的梳理、解读和对中国人日常生活话语与实践的考察,我们认为:孝或孝道是在中国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形成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对子女及其类似身份的角色期望。

或者说,孝就是由一系列特定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组成的社会角色,反映了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子女及其类似身份的行为期望,而子女及其类似身份者也依据自己的角色领会和情景定义来扮演孝的角色。

作为子女的特定规范与行为模式,孝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几乎规定了个体一生中的所有行为,
以实现资源和信息由子女向父母的正常流动。

根据资源与信息流动所依赖的中介差异,我们将孝的内涵分解为赡养、照顾、尊敬、顺谏、爱护、慰藉、丧祭7个方面24项指标,分别描述孝的物质维度、身体维度、地位维度、权力维度、情感维度、扩展维度和象征维度。

其中,"丧祭"旨在规范父母去世后的个体行为,对父母仅具象征意义;"慰藉"重在规范以父母之外的他人为互动对象,但可能对父母的心理状态和声誉造成潜在影响的行为,是一种"隐性孝道";"赡养"、"照顾"、"爱护"、"尊敬"、"顺谏"虽都用来规范直接以父母作为互动对象的行为,属"显性孝道",但前三者属叶光辉所谓的"相互性孝道",后两者则属"
权威性孝道"。

在概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设计了《与孝相关的期刊论文编码单》、《孝道期刊故事编码单》、《中国人孝观念与行为调查问卷》,分别对随机抽取的315篇期刊论文、300篇孝道故事和1200位青岛市城乡居民进行了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从大传统与小传统两个视角考察了中国人孝观念的近现代嬗变。

研究发现:(1)孝仍是现代中国社会普遍认可的重要道德,但与传统社会相比,孝的内涵及其地位和作
用已发生了变化。

首先,无论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对"顺谏"、"丧祭"的认同都是所有内涵中最低的,而对其它内涵的认同仍然很高。

然而,知识分子更加认同"赡养"、"照顾"这两个在传统社会被视为"小孝"或"下孝"的内涵,但普通民众却更加垂青"尊敬"、"慰藉"这两个被传统孝论赋予更高价值的内涵。

这一区别无疑使小传统孝道蒙上了更多的传统色彩。

其次,孝的政治意义弱化。

再次,孝的对象由父系、夫系向母系、妻系、非亲属和国家、民族等抽象集合体扩展。

(2)过去百余年间,中国的孝道变迁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从大传统来说,近代以来的孝道变迁经历了 1919年前的质疑、1919-1949年的驳杂、1949-1979年的否定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复兴四个阶段。

从小传统来说,则经历了 1950年代前的高认同、1960、70年代的低认同和改革开放后的复苏三个阶段。

大、小传统变迁所呈现出的阶段性反复特征向我们展示了传统孝道在近代以来所经历的充满戏剧性的曲折命运。

(3)近代以来的孝道变迁是社会转型条件下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每一次剧变,都会引发激烈的孝道论争并
导致孝观念的巨大变迁。

这些变迁背后的推动力量很多,但最引人注
目的却是国家政治生态。

近代以来,国家政治精英们通过治国理念的宣称、社会政策的制订、社会运动的开展等方式,引导、影响并重塑着知识分子和民众的孝观念,左右着孝道变迁的方向与进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