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简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对建筑装饰风格、建筑装饰制式及建筑装饰原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案例导入教学,通过讲解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手段,分析课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对建筑史、装饰史的理解。

为之后学习建筑装饰设计类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培养学生对中外建筑史认知能力以及建筑装饰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建筑物,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学生要重视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为专业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必须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并为将来成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员、设计员等职业岗位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能力通过对中外建筑历史的学习,能够分析中外建筑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建筑分析各种建筑装饰风格的特点及历史背景;能够将各类建筑装饰风格应用在实际装饰工程项目中;达到能够主动分析各类建筑装饰风格的标准。

2.方法能力能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能够自主分析各种装饰材料的表现方法;能够通过对建筑装饰的分析研究其发展历史总结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3.社会能力能根据不同环境掌握不同的材料的使用技巧;能够结合实际建筑进行风格分析;能够从多种途径查阅设计资料(如网上、书店),并能够很好的运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精进的意识;五、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件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教案第1次课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授课时间:第1讲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掌握并能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重点: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特点难点: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成就内容:1.1 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1.2 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秦、两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五代、___时期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时期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教学方法:讲授法辅助手段:选取典型图文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会回答时间分配:2学时板书设计:无作业布置:观察周围建筑特点参考资料:《中外名建筑赏析》、《营造法式》课后自我总结分析第2次课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授课时间:第2讲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

2.能简要分析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形式、单群体组合和装饰艺术特征。

重点:木构架的组成、形式和特点难点:叠梁式、穿斗式的基本结构、构造内容:2.1 木构特征2.1.1 木构架的优点:“墙倒屋不塌”2.1.2 木构架结构体系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辅助手段:选取典型图文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会回答时间分配:2学时板书设计:无作业布置:复参考资料:《中外名建筑赏析》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授课时间: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古建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
重点与难点
重点:1.中国建筑发展过程
2.中国各个时期建筑特点、设计思路及技术水平
3.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特点及实践思潮
4.外国建筑发展的发展史
5.外国建筑的发展思潮与代表作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
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加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对某个时期的建筑发展史进行总结,讨论,阐述
授课计划表
周次
内 容
任务驱动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宅与园林
第五10
第三章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城市与宫室
第二节坛庙与陵墓
2
讲授
P64
讨论
11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居建筑与园林
第五节建筑艺术与技术
2
讲授
12
第四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城市与宫室
第二节坛庙与陵墓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居建筑与园林
第五节建筑艺术与技术
2
讲授
讨论
13
第五章近现代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近代城市建设与建筑转型
第二节 折衷主义与现代式建筑的引入
第三节 传统复兴风格建筑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实践与思潮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建筑实践与台港澳地区的建筑实践
2
讲授
P85
任务驱动
14
下篇:外国建筑简史
第一章 古典建筑时期
2
讲授
XXXX学院
教师授课计划
(2017— 2018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简史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授课班级高职2017建筑工程技术班
教师姓名
教学团队负责人(签字)
授课班级所属系负责人(签字)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与管理规定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课程教学大纲编制与管理规定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中文名称: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英文名称:课程编号: 01412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课程学时和学分:总学时:32;总学分:2.0;理论学时:32适用专业:规划与建筑系园林专业、城市规划专业以及艺术系的艺术设计专业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1、2,建筑设计1开课系部、教研室:规划与建筑系建筑理论与技术教研室二、本课程的地位及其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中外建筑简史作为专业选修课,其先修课程是建筑设计基础1、2,建筑设计1。

建筑设计基础为建筑历史学习准备最基本的建筑知识,建筑设计课的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建筑发展历程中优秀的典型实例。

后续课程有建筑设计。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增强文化修养,提高设计能力。

三、本课程教学总的目的和要求本课程是与建筑学相关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外建筑发展历史与理论形成初步的了解,并对古典建筑的特征、空间运用、色彩与装饰使用手法等有深刻的理解。

要求学生掌握中外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不同风格与流派的一般设计手法,并能够在设计学习与实践中加以运用。

四、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课程考核方式:结课论文、作业成绩评定方式:结课论文成绩占70%;平时作业占20%;课堂出勤和表现占10%五、学时分配和授课方式学时分配表六、各章节教学内容、目的和要求中国建筑简史部分——1、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4学时)⑴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为本课程重点章节之一。

要求了解建筑的起源、发展概况;理解自然条件、文化背景和建筑发展关系;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掌握典型住宅构筑类型建筑特点、设计思想及技术特征。

⑵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节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第二节木构架的特色第三节单体建筑的构成第四节建筑群的组合第五节艺术形象第六节园林第七节城市第八节工官制度2、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3学时)⑴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了解住宅及聚落的原始形态以及本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及艺术的成就。

中外建筑史教案.doc

中外建筑史教案.doc

讲授 多媒体




6、中国近代建筑
学时
6.1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6.2 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6.3 居住建筑 6.4 公共建筑 6.5 近代中国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思潮
讲授题目 教学目的
外国建筑史
1.了解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民居、园林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3.了解外国早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4.掌握古埃及、西亚、古印度以及爱琴海域建筑的突出成就 5.了解西方中世纪建筑的发展过程 6 . 掌握拜占廷、罗马风以及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7.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过程 8. 掌握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讲授题目 教学目的
明清时期的建筑(上)
1.了解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重点及难点 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
重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难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重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民居、园林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掌握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难点:掌握古埃及、西亚、古印度以及爱琴海域建筑的突出成就;掌握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3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




1 学时 1.5 学时
7、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7.1 古埃及建筑 7.2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7.3 爱琴文化的建筑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的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猿人的普遍住所是天然洞 穴
讲授题目 封建各个时期建筑

中外建筑简史教案

中外建筑简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中外建筑简史》教案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二、总学时∕学分:36学时∕3学分三、课程类型:理论课(√)四、学时分配:理论课( 36 )学时五、授课专业、层次:2009级环境艺术设计本科1班六、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点.了解西方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掌握19世纪之前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特征和成就,熟悉代表建筑作品和建筑师.了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和日本等地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各地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特点.了解19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建筑潮流的特征,主张,代表实例及其特点,了解该时期代表建筑师的作品及其理论观点.七、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1.课程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方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成就.古代东方各地区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特点.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2.课程难点让学生从本书中既可以学习到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又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艺术,美学等有了系统的认识.八、教材和参考书1. 沈福煦.《中国建筑简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 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刘先觉汪晓茜. 《外国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中外建筑简史》教案内容一、章节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二、课时:8学时三、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点.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点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发、讲授法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中外建筑史教案范文

中外建筑史教案范文

中外建筑史教案范文教案标题:中外建筑史教学教案目标:1.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和特点。

2.掌握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的代表性建筑风格。

3.能够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的设计思想和艺术价值。

教材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中外建筑史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外建筑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熟悉哪些中外建筑作品?有没有了解建筑的历史发展?二、教学主体(90分钟)1.中外建筑史的发展(20分钟)a.分析和比较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差异。

b.解释建筑史的重要里程碑,如古代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等。

2.中国古代建筑(30分钟)a.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四合院、中国古代宫殿、庙宇和园林等。

b.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精髓,如:皇家建筑的脊兽、陶瓦彩绘等。

3.西方建筑史(30分钟)a.介绍西方建筑的发展,如古希腊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现代建筑等。

b.分析西方建筑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等。

4.建筑作品赏析(30分钟)a.选取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作品进行赏析,如:故宫、埃菲尔铁塔、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等。

b.分析建筑作品的设计思想、艺术风格和文化影响。

三、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总结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强调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

2.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对建筑作品的评价。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

2.分组展示学生自行研究的中外建筑作品。

教学评价:1.提问学生对于中外建筑史的认识和理解。

2.对学生进行小组和个人作业的评分,如展示报告和建筑分析。

3.考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和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建筑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多媒体和互动讨论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意思维。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History课程代码:8022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是着力于知识面的拓宽。

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建筑历史理论知识与相关资料的教学,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建筑发展历史和建筑风格流派,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的基本知识,提高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史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认识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自然地理和人文背景;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识历史上重要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结构体系、外观形式、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建筑的主要术语;了解中外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和创作思想。

了解和掌握各种自然条件、文化类型、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专业学科基础课,是其他艺术理论课程的基础。

其中分为《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外国建筑史》部分,两者为并行关系,属于同一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

先学《外国建筑史》部分,后学《中国建筑史》部分,有利于对中国历史建筑的讲解,有利于进行中外建筑史的比较。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可修建筑设计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外国建筑史》19世纪叶以前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从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阐述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一般情况,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学习这一部分要着重理解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了解以欧美国家为主线的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基本史实,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解各时期建筑理论和建筑美学的主要观点。

二是了解和掌握历史上建筑空间、环境与场所等概念的发展及其与意识形态、结构技术、社会生活等的关系。

掌握代表性建筑的风格特征、技术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教学基本要求
1、目的
中外建筑简史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群的必修课,它以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全面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与风格,拓宽对建筑艺术的直观感受,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为目的。

2、要求
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
①掌握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
②理解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
③了解建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建筑内外结构。

④通过古今中外的建筑纵横对比加深对建筑流派的体系特点和建筑构成形态认知。

3、课程重点及难点
课程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建筑和建筑师。

课程难点:①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

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结构。

(二)教学基本内容概况(共32学时)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共16学时)
第一节大兴土木,缘何无石——中国建筑的材料(2学时)
第二节中国建筑的艺术语言(2学时)
第三节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建筑的结构(4学时)
第四节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中国建筑的装饰(2学时)
第五节庭院深深,秩序井然——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2学时)
第六节佛门之花,怒放神州——中国的宗教建筑(1学时)
第七节帝王建筑——宫殿、坛庙、陵墓(2学时)
第八节店肆与民居(1学时)
第二章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共16学时)
第一节史前建筑(0.5学时)
第二节神秘的古埃及建筑(1学时)
第三节古代西亚建筑——塔庙与宫殿的兴起(1学时)
第四节古希腊建筑——永恒的魅力(1学时)
第五节古罗马建筑——帝国风貌的展示(2学时)
第六节早期基督教建筑(1学时)
第七节拜占庭建筑(1学时)
第八节罗曼式建筑(1学时)
第九节哥特式建筑(1学时)
第十节中古伊斯兰建筑(0.5学时)
第十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2学时)
第十二节意大利巴洛克建筑(1学时)
第十三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学时)
第十四节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建筑(1学时)
第十五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复古思潮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1学时)
三、教学安排及方式
(一)学时安排
本课程总学时 32 学时,理论授课 32 学时(含多媒体32学时)。

(二)课程进度
参见以下课程进度表: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进度表:
(三)教学日志
参见以下教学日志表:
四、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总学时 32学时,理论授课 32学时(含多媒体32学时),市场调研与考察0学时,习题作业 0学时,作业小结 0 学时。

周学时 2 学时,共 16 周。

1、课程自学内容及学时:自学时间个人把握。

2、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多媒体教学32学时。

3、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本课程力争做到在教学中找准重点、难点,配合重点建筑
作品的分析,作深入浅出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本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学习本课程,是学生对中外建筑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学生的设计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

4、课程成绩考核比例: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 *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