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3月综合能力测试语文试卷一附答案
蚌埠市2020-2021年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II)卷

蚌埠市2020-2021年度高三语文三模试卷(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长恨歌》是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诗人以精致的语言、优美的形象、浪漫的手法,叙述了这场安史之乱中的悲剧:唐明皇和杨贵妃用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爱情,只能没完没了地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
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根据当时的传说和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诗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艺术化的,是现实中人的复杂心理的再现,因而能在读者的心中漾起涟漪。
(乙)《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丙)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人们自己去揣摩、去回味、去感受。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脍炙人口B . 拘泥C . 蜕化D . 因而(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2016·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阿尔法围棋”的技术架构就是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中的CNN架构(两种落子策略——“监督学习”“强化学习”和一个局面评估策略)及蒙特卡罗搜索树。
其中,三种策略的神经网络架构基本相同,环环相扣。
首先,“阿尔法围棋”纯粹地学习人类下棋经验,观察人类选手如何落子,不涉及对优劣的判断。
这招落子策略被称为“监督学习”。
接下来,“阿尔法围棋”通过和自己下棋来进行“强化学习”,学习如何找到最佳对应落子,最终赢棋。
最后,“阿尔法围棋”跳出具体步骤来“看”整盘棋,也就是局面评估策略。
有了以上三个深度学习策略,“阿尔法围棋”再引入蒙特卡罗搜索树,以减少预测对手下一步棋的难度和复杂性。
(审核版)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doc

蚌埠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第I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大众传媒主导的时代,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加速了艺术生产的通俗化进程。
从诗歌到小说、由文学到电影、再从电影到电视、由电视到网络,文化媒体的更新换代带来的是人类艺术实践向着不断通俗化的方向行进。
尽管美学家们曾为之担心,但艺术史的这种由“雅”向“俗”的转型事实上从来不是什么问题。
在欧洲中世纪时,教会一度放松了要求音乐服务于宗教宣传的严格限制,重返市井世界和乡间集市的结果让音乐得到了飞跃式发展。
作为纯艺术的莎士比亚戏剧最初只是供大众欣赏的东西,反之作为通俗文学的金庸小说则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
总体而言,不能不承认通俗性从来都是艺术精神的基本元素之一。
美学方面的考量表明,大众传媒产生的问题不在于通俗化,在于随传媒时代来临而形成的消费社会文化状况的变革。
在消费主义的垂帘听政下,借通俗文化之名出现的“媚俗”与“恶俗”让当代艺术面目全非。
所谓“媚俗”,按小说家昆德拉的解释,其实也就是审美主义的进一步的衍生,是诸如高明地玩弄漂亮的词藻和绝妙地讲究纯形式的效果等等。
是将原本属于“将肉麻当有趣”的低级粗俗的东西,改头换面变成了一种冠冕堂皇的艺术风格。
从而以这种方式让我们或者接受空洞无物的艺术赝品,或者欣赏信口雌黄的文化说教。
“恶俗”则是指对被消费主义刺激得过度疲劳的欲望的最后挣扎,表现为对嗜血、残酷、疯狂的需要。
无论是媚俗还是恶俗,它们都利用了艺术对于形式——感觉/身体——官能等方面的强调。
媚俗是通过对审美形式的极端强化,去掉了其原本蕴含的语义维度的结果;恶俗则是利用艺术体验中的狂欢化精神,将其推向极端,以一种疯狂取代审美体验中的激情。
以此而言,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的问题与其说是“艺术消亡”,不如讲是“艺术被囚”。
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通俗文化已被媚俗文化与恶俗文化所把持。
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蚌埠市202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注章事项:1.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性名和准考证号填涂在器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
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
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
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
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
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
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
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
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
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
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
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
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安徽蚌埠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科学怎么看“谣言”徐贲①“谣言”属于那种大多数人觉得不需要定义便知道是什么的概念。
人们一般以为,谣言是指人与人之间流传的未经核实的消息,即“传言”。
其实,就连传媒专家们对“什么是谣言”也没有统一的意见。
他们大多数只是用“谣言”来指不能尽快得到证实或无法得到证实的信息。
这是因为许多被当成“谣言”的传言,后来都被证实或部分证实,而那些未能证实的传言也不等于就是无中生有地“造谣”,只是因为缺乏确实信息才无法证实而已。
②也有专家把谣言视为“宣传”的一个品种,而宣传,按社会科学泰斗哈罗德·拉斯韦尔的定义,是一种控制舆论的手段。
还有的专家则建议,讨论谣言应区分只是“不准确的信息”和故意欺骗的“误导信息”,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更不能把所有不利的言论都归为“故意欺骗的信息”。
③对于传媒研究来说,如何定义谣言或传言其实并不是重点,因为研究谣言并不是要找到一个可以用来当作罪名的定义(如“欺骗”“污蔑”“破坏”),而是为了搞清楚传言的社会生成机制,它传播的究竟是怎样一种信息或知识。
④最早关心谣言社会机制的心理学家威廉·斯登发现,当人们在口耳相传一个故事的时候,越到信息链的末端,故事就越简短,最后成了一句概括语。
斯登的学生戈登·奥尔波特,在与另一位心理学家约瑟夫·波兹曼合著的《谣言心理学》一书中,用实验证实了斯登的看法,在经过五到六次的口耳相传后,70%的最初叙述细节会被丢失。
他们还总结了传言的三个特点:第一是单调,也就是细节的丢失;第二是突出重点,就是只挑某些细节来说;第三是消化,就是传谣者对信息的主观理解使消息发生变化。
从传言发生机制来看,绝大多数谣言都只是传言,与处于传言之链上的个人是否“恶毒”无关。
⑤谣言与人们平时的闲言碎语或流言八卦不同。
罗伯特·克奈普在发表于美国《公共舆论季刊》的《谣言心理学》一文中,称谣言是“未经正式证实的公共言说”“听上去虽然可怕,其实不过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流,包括神话、传说和幽默玩笑”。
蚌埠市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卷

蚌埠市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模拟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温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随着几场大雨的到来,原来那些瘦削的河流开始变得丰满起来,澎湃起来,欢快起来。
水的到来使得那些几乎干涸得奄奄一息的河流骤然有了活力,有了汹涌澎湃的力量,河流就像由一个羸弱的少年突然长成一位健壮的汉子,而且是一位不修边幅的莽撞汉子,带着放荡不羁的野性横冲直撞。
(乙)这种成长的过程是短暂的:一场大雨就能改变河流的模样。
你在湿热的天空下沿河道走着,猛地遭遇一阵狂风,紧接着看到黑云密布,天地昏暗。
这时,生长在河道边挺胸直腰的树儿立即被风刮得东歪西倒,几乎要匍匐于地。
(丙)燕子、蜻蜓乱飞,天也越来越黑,黑得如漆如墨,黑得令人窒息发慌。
狂风稍歇,昏暗中大雨瓢泼似的从天而降。
(1)文段中的加下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丰满B . 奄奄一息C . 骤然D . 放荡不羁(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下·会昌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词就其本来性质而言是歌辞,是广义上的诗歌的一种。
中国古代的诗歌,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诗经》的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歌唱的。
但随着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的出现,原来的歌辞往往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譬如《诗经》到了汉代,汉乐府到了六朝,都只有少数还在传唱。
而六朝人和唐人所写的古乐府诗,也都只用于诵读。
汉魏六朝主要的音乐系统为“清商乐”,而到了隋、唐,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系统——燕乐。
它是由西域流入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和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而产生的。
“燕乐”至唐代大盛,其歌辞起初叫做“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
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蚌埠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一撇一捺都凝结着中华文化,是中国魂。
湖南卫视6月10日起推出的原创文化节目《神奇的汉字》,结合时代需求,坚守与创新并举,深入挖掘汉字文化蕴含的内容精髓,深入浅出地展现和弘扬了中国汉字文化,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深入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神奇的汉字》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
节目选择了“汉字”这一文化题材,解析造字起源,展现了汉字的妙、雅、巧、美、趣,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认识到潜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
节目中,汉字专家郑贤章讲述了“买”字如何由最早汉语当中的表形结构,意为“网兜装满了贝(货币)”,演变为现在我们使用的“买”字,让观众看到一个汉字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变化。
节目以生动新颖的形式传递丰富的汉字知识,带领观众走进中华文化宝库,感受汉字的韵律和意境,唤醒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除了传递汉字知识,该节目还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神奇的汉字》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熟谙汉字文化的专家讲述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将汉字背后的来龙去脉和文化故事娓娓道来,以汉字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专家郦波在节目中这样解读“美”字:“‘美’者,甘也,从羊从大,所以我们常说‘羊大为美’。
‘美’字最早来源于美食,后来延伸到感官和审美。
我们是华夏民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故曰‘华’。
所以中国人的美,有美食之美、服饰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
2020年高三年级三月阶段测验语文试卷(含答案)

高三年级三月阶段测验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 分)1.按要求填空(5 分)(1)老子曰:“大音希声”,与《琵琶行》中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2)找出不是文天祥诗的一句()。
(1分)A.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B.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C.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3)找出与儒家思想不符的一句()。
(2分)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C.穷天理,灭人欲D.兼相爱,无差等2.按要求选择(5 分)(1)指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一项()。
(2分)A.今天天气太反常,滴水成烟,炙手可热,真是难受极了。
B.所谓开放,就是要借他山之石,师心自用,促进自我发展。
C.虽然他犯了错误,但是罪不容诛,应允许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D.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这篇文章差强人意,他终于总算过关了。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说:“中国从来不许忏悔”,一语道破传统道德中缺乏忏悔精神的事实。
_________。
此种作派流毒深远,以至于今天的人们纷纷走向伪圣或伪人,你也就不必感到莫名惊诧。
①隐晦事实真相,掩盖世人耳目,回避现实与人性问题与矛盾②但是整个思想传统并没有把“自省”当成令人敬佩的品格,多数人将其看作是“自污”③历史上,更多的时候是讲“讳”的,为长者讳,为贤者讳,为亲者讳④虽然儒者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A.④③②①B.①③④②C.①③④②D.④②③①二阅读(70 分)(一)阅读文本,完成 3—7 题。
(16 分)①我们知道,在家庭关系中不需要正义道德,在朋友熟人乡亲关系中也不需要正义道德,而只有在陌生人之间才需要正义道德。
维系前两种关系的是仁爱道德,而正因为在陌生人关系中缺乏仁爱情感(罗尔斯所谓的“相互冷淡”),才需要建立正义道德。
这似乎意味着,正义道德的价值发自互利交换的动机,是因为正义对人有用、有利,我们才需要它、尊重它。
安徽省蚌埠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蚌埠市202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字的一撇一捺都凝结着中华文化,是中国魂。
湖南卫视6月10日起推出的原创文化节目《神奇的汉字》,结合时代需求,坚守与创新并举,深入挖掘汉字文化蕴含的内容精髓,深入浅出地展现和弘扬了中国汉字文化,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
汉字,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文化基因,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深入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工程,《神奇的汉字》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为2019年重点文化创意扶持题材。
节目选择了“汉字”这一文化题材,解析造字起源,展现了汉字的妙、雅、巧、美、趣,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重新认识到潜藏在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文化魅力。
节目中,汉字专家郑贤章讲述了“买”字如何由最早汉语当中的表形结构,意为“网兜装满了贝(货币)”,演变为现在我们使用的“买”字,让观众看到一个汉字在千年时光中的流转变化。
节目以生动新颖的形式传递丰富的汉字知识,带领观众走进中华文化宝库,感受汉字的韵律和意境,唤醒对汉字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热爱。
除了传递汉字知识,该节目还深入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
《神奇的汉字》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邀请熟谙汉字文化的专家讲述汉字背后的文化故事,将汉字背后的来龙去脉和文化故事娓娓道来,以汉字的历史意义、文化价值为载体,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专家郦波在节目中这样解读“美”字:“‘美’者,甘也,从羊从大,所以我们常说‘羊大为美’。
‘美’字最早来源于美食,后来延伸到感官和审美。
我们是华夏民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曰‘夏’;有服章之美,故曰‘华’。
所以中国人的美,有美食之美、服饰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