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局解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1)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1,鳃弓:胚胎第4周,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

2,鳃沟:相邻鳃弓之间、在体表侧的浅沟。

3,咽囊:鳃弓的内侧、与鳃沟相对应的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

4,颈窦: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与颈部组织融合。

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

颈窦在以后的发育中消失。

5,面突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

6,面突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

7,侧鼻突:嗅窝两侧的2个突起称侧鼻突。

8,球状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

9,唇裂: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多见于上唇。

10,面裂:上颌突、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导致横面裂;上颌突、侧鼻突未联合导致斜面裂。

12,联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由第三腮弓形成。

13,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

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14,菱形舌:舌盲孔前方的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

15,釉结: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可能是细胞分化、牙形态发生的调节信号中心。

16,牙板:胚胎第7周,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生长,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

牙板将分化为牙胚。

17,牙胚:由成釉器、牙乳头、牙囊组成,牙板上皮、外胚间叶相互作用,最末端细胞增生发育为牙胚,最后发育为牙体、牙周组织。

18,成釉器:经过蕾状期、帽状期、钟状期,将来形成牙釉质。

钟状期分为四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星网状层、中间层。

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
37. 食管后隐窝:为右侧纵隔胸膜在肺根以下突入食管与奇静脉、胸导管间,形成食管后隐窝,食管下段手术经左胸,可破入右侧胸膜腔导致气胸
38. 心丛:由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构成。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前下方,心深丛位于主动脉和气管杈之间。心丛分支分布于心肌、传导系和冠状动脉。
39. 食管后间隙:位于上纵隔后部和后纵隔,食管与胸内筋膜之间,内有奇静脉,副半奇静脉和胸导管等。食管后间隙向上与咽后间隙想通,向下可通过膈的潜在性裂隙与腹膜后隙相通。
头部
1.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此处骨质薄弱,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前支,形成硬膜外血肿。
2. 危险三角:由鼻根至两侧口角连成的三角形区域,有面静脉经过,此处感染可蔓延至海绵窦引起海绵窦综合征。
5. 腹股沟管深环:又称腹股沟深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突出而形成的一个卵圆形裂孔,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6. 腹股沟镰:腹内斜肌与腹横肌都斜行跨进精索与精索被膜上方,至其后内方,共同组成腹股沟镰
7. 弓状线:脐以下4---5CM处开始,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伸向腹直肌前面,故无腹直肌鞘后层,腹直肌后面紧贴腹横筋膜。此处形成的弧形游离下缘称为弓状线或半环线。
11. 腹白线:白线是由两侧腹壁扁阔肌的腱膜在前正中线交织而成的纤维带,附着于剑 突和耻骨联合之间。
12. 幽门平面:指胸剑结合与脐连线的中点平面。此平面上的器官和器官和结构有幽门、胆囊底、肾门、十二指肠空肠曲、结肠左曲、胰颈、脾静脉、脊髓下端以及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和肾上腺中动脉起点。
16. 神经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颈丛皮支浅出深筋膜的集中点,颈部局麻常在此处注药。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十二章(口腔局解)

口腔解剖生理学 第十二章(口腔局解)

有关上颌隆突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位于硬腭中央部分 B. 此处粘膜薄而少弹性 C. 位于上颌硬区后部 D. 为一骨质隆起 E. 与义齿基托的制作有关
有关硬腭层次结构的特点,哪一个是错误的?
A. 腭中缝处无粘膜下层 B. 硬腭前部腺体较多 C. 硬腭的粘骨膜易于从骨面分离 D. 硬腭前部含有少量脂肪 E. 硬腭粘膜在近牙槽骨部较厚
颌下腺开口于 A 舌系带 B 伞襞 C 舌下肉阜 D 舌下襞
层次及结构特点 硬腭软组织特点※
粘膜下层 前部少脂肪, 无腺体;后部腭腺多
硬腭骨膜附着粘膜 和粘膜下层较骨面更为紧密
中线薄,两侧厚 内含腭腺、血管和神经
软 腭 表面解剖标志
腭小凹 腭帆 腭垂 腭舌弓 腭咽弓 扁桃体窝---腭扁桃体 咽门
层次
粘膜 粘膜下层---粘液腺
舌下襞:舌下腺小管的开口部位,颌 下腺导管的表面标志 。
内容及排列
舌下腺 下颌下腺管、舌神经
下颌下腺导管位于舌下腺 内侧,由后向前,由深至浅, 开口于舌下阜。 舌神经在舌骨舌肌前缘处, 绕下颌下腺管下方至其舌。
舌下神经---舌下神经伴行静脉
舌动脉
(九) 咽
咽的分部 鼻咽(nasopharynx) 口咽(oropharynx) 喉咽(laryngopharynx)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神经支配
一般感觉 味觉 运动
舌前2/3 舌神经
舌后1/3 舌后1/3中部 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鼓索
舌下神经
(八)舌下区
境界
上 ---舌、口底粘膜 下 ---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 前 –侧:下颌体内侧面 后 ---舌根
表面解剖标志
舌下肉阜 舌下襞

口病名词解释

口病名词解释

口病名词解释1.釉质(namal):为覆盖在牙冠部表面的一层硬组织。

釉质是人体最硬的组织,其硬度约为洛氏硬度值300KHN.釉质由占总重量的96%~97%的无机物以及少量的有机物和水所|中大医学考试网|组成。

其基本结构是釉柱。

2.釉柱(enamalrod):釉质的基本结构,是细长的柱状结构,起自釉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而到达牙的表面。

在窝沟处,釉柱由釉牙本质界向窝沟底部。

3.绞釉(gnarledenamel):釉柱在近釉牙本质界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

4.釉柱鞘(enamalrodsheath):在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的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处呈现参差不齐的增宽了的间隙,这类间隙构成了釉柱头部清晰的弧线边界,即所谓的釉柱鞘。

5.釉质生长线(incremantallineofenamel):幼稚周期性生长速率改变所形成的间歇线。

6.新生线(neonatalline):在乳牙和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的一条加重的生长线。

7.釉板(enamellamella):是一薄层的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的结构。

8.釉丛(enameltuft):是一部分矿化较差而相对蛋白含量较高的釉柱,起自釉牙本质界向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

9.釉梭(enamelspindle):是位于釉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

10.釉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junction):是由许多紧挨着的圆弧形的小凹所构成的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线。

11.釉小皮(enamelcuticle):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的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

12.釉面横纹(perikymata):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

13.釉帽(enamelcaps):釉质表面的一些不规则的帽状突起。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口腔组织病理学 名词解释 问答(详细)

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一、名词解释1.外胚间叶:头面部的的大部分结缔组织都来自于神经嵴细胞,由于它们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细胞,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或外间充质。

2.鳃弓: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3.咽囊:相邻的鳃弓之间有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与之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其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咽囊。

4.口凹: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的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

5.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此膜来自于胚胎早期的索前板,由内外两胚层构成。

在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

6.融合: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7.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8.原腭:嗅窝下方,球状突在与对侧球状突及上颌突联合过程中,不断向口腔侧增生,形成的突起称前腭突。

前腭突将形成前颌骨和上颌切牙。

9.奇结节:胚胎第4周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

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

奇结节以后被侧舌隆突所覆盖,仅形成盲孔前舌体的一小部分,或退化消失,不形成任何结构。

10.Meckel 软骨:也称第1鳃弓软骨或下颌软骨。

分别为左右第1鳃弓中的条形软骨棒。

在发育中,下颌软骨的后端膨大形成锤软骨;下颌软骨耳前区部分还形成锤前韧带和碟下颌韧带,其余部分消失。

二、问答(思考)题1.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有哪些,其形成背景如何答案要点:唇裂和面裂。

唇裂的形成背景: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

局解名词解释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1、面部危险三角区:临床上鼻根与左、右两侧口角之间-三角区域称为“面部危险三角区”。

由于面静脉在口角以上缺乏静脉瓣,故可以通过内眦静脉、眼上静脉注入颅内的海绵窦,还可以经面深静脉、翼静脉丛与颅内的海绵窦相通;当口角以上面部感染处理不当时,致病菌可以通过上述交通途径至海绵窦,引发颅内感染。

2、腮腺咬肌区:此区为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面和下颌后窝,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二腹肌后腹上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上界为颧弓及外耳道,下界为下颌体下缘。

其结构由浅入深为皮肤、浅筋膜、浅层的血管和神经、腮腺咬肌筋膜、腮腺浅部、腮腺峡部及穿行其间的血管与神经、咬肌、下颌支、腮腺深部等。

3、咬肌间隙(masseter space):是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的狭隙。

咬肌的血管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从咬肌深面进入该肌。

此间隙前邻第三磨牙,后为腮腺。

第三磨牙与腮腺的感染,均可使致病菌进入此间隙。

4、翼下颌间隙(pterygomandibular space):是位于翼内肌和下颌支之间前邻颞肌、颊肌,后为腮腺、下颌支后缘。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核下牙槽动脉、静脉及疏松的结缔组织。

此间隙向前与颊肌和咬肌之间的颊间隙相通,向后、内隔颈深筋膜浅层与咽外侧间隙相邻,向上与颞下间隙想通,向前、下与舌下间隙相通,向外经下颌切迹与咬肌间隙相通。

5、舌下间隙(sublingual space):是位于下颌体的内侧,上界为口腔底黏膜,下界为舌骨舌肌和下颌舌骨肌,前外侧为下颌舌骨肌线以上的下颌骨体内侧面骨壁,后界为舌根。

此间隙内有舌神经、舌下神经、下颌下神经节、舌下血管、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

舌下间隙向后经下颌舌骨肌后缘处与下颌下间隙相通,向后上通翼下颌间隙,向前与对侧舌下间隙相通。

口腔解剖名词解释

口腔解剖名词解释

口腔解剖名词解释口腔解剖名词解释1.牙冠:牙冠有解剖牙冠(anatomical crown)和临床牙冠(clinical crown)之分。

解剖牙冠系牙釉质覆盖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牙颈为界。

临床牙冠为牙体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

2.牙根:牙根亦分为解剖牙根(anatomical root)和临床牙根(clinical root)。

解剖牙根系牙骨质覆盖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颈为界;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见到的部分,牙根与牙冠以牙龈为界。

3.牙颈:牙冠与牙根交界处为牙颈。

因其呈线形,故又称颈线或颈缘。

4.牙釉质:牙釉质(enamel)是构成牙冠表层的硬组织,也是牙体组织中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的组织,呈白色半透明状。

5.牙本质:牙本质(dentin)是构成牙体的主质,位于牙釉质与牙骨质的内层,不如牙釉质坚硬,在其内层有一容纳牙髓的腔,称为髓腔(pulp cavity)。

6.牙骨质:牙骨质(cementum)是构成牙根表面的硬组织,色泽较黄。

7.出龈:牙胚破酿而出的现象称出跟。

8.萌出:从牙冠出跟至达到咬合接触的全过程叫萌出。

9.中线:中线(median line)将颅面部平分为左右两等份的一条假想垂直线,该直线位于面部正中矢状面上,中线通过左右两龈之间、鼻尖和左右两中切牙的接触区。

中线将牙弓分成左右对称的两部分。

10.牙体长轴:牙体长轴(long axis)为经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直线。

11. contact area:系相邻两牙邻面的接触部位,称接触区或接触处。

12. height of contour:牙体各轴面上最突出的部分,称为外形高点。

13. occlusal surf-ace:上下颌后牙相对而发生咀嚼作用的一面称为胎面。

14. incisor ridge:前牙无胎面,有切咬功能的嵴,称为切嵴。

15.牙尖:牙冠上近似锥体形、突出成尖的部分称牙尖(dental cusp)。

口腔组织病理名词解释

口腔组织病理名词解释

2010口腔整理口腔组织病理学英文名词联合merge P 7:面部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过程称为面突联合。

融合fuse P 7 :面部发育过程中,面部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此谓面突的融合。

唇裂cleft lip P 9:在上唇是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颌裂、腭裂;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

面裂facial cleft P 9 :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

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

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

成釉器enamel organ P23:起源于口腔外胚层,是牙胚的一部分,经过蕾状期、帽状期(外釉上皮、星网状层、内釉上皮)、钟状期(外釉上皮、星网状层、中间层、内釉上皮),最终发育成釉质。

牙乳头dental papilla P23:是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也是牙胚的一部分,最终发育为牙髓和牙本质,是牙成型的重要因素。

牙囊dental sac P23:起源于外胚间叶组织,是牙胚的一部分,最终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固有牙槽骨。

成釉细胞ameloblast P26:是成釉器中的内釉上皮中的内釉细胞分化而来,呈高柱状,在分泌活动开始前细胞器重先定位(核远离基底膜,Gc靠近基底膜,RER 增多,Mit集中到靠近中间层),对釉质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

成牙本质细胞odontoblast P28:是由牙乳头外层细胞在内釉上皮的诱导下分化而成的高柱状细胞,一般有分泌型和静止型以及中间过渡型三种类型,主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细胞核远离基底层,ER、GC、Mit发达,相连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桥粒、缝隙连接、紧密连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腔局解名词解释
------------仅供口腔医学专业使用1. Carotid sheath (颈动脉鞘) 是颈深筋膜中层向两侧扩展,包绕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而形成的筋膜。

在鞘内,颈内静脉居外侧,而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居内侧,迷走神经走行于上述动静脉之间的后方。

2. pretracheal space(气管前间隙) 是颈深筋膜中层的肌部和脏部之间的间隙。

中含淋巴结和血管等。

此间隙向下通前纵隔,该间隙内的感染可沿气管和颈鞘的前面蔓延至前纵隔,而前纵隔的感染也可上行扩散到颈部。

3. parotid bed(腮腺床)是指腮腺深叶的深面与茎突和茎突诸肌围以蜂窝组织的深部血管神经(颈内动静脉和第IX-XII对脑神经)相毗邻,上述结构称“腮腺床”。

4. interdental septa(牙槽间隔)是两牙之间的牙槽骨称为牙槽间隔。

5. retromolar trianle(磨牙后三角)位于下颌第三磨牙的后方,该三角的底朝前,为下颌第三磨牙远中面的颈缘,其尖朝向后方。

6. root of long(肺根) 指出入肺门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动静脉,神经,淋巴管)被结缔组织包绕连于纵膈称为肺根。

对肺起固定支持作用。

7. pterygomandibular fold(翼下颌皱襞)为伸延于上颌结节后内方与磨牙后垫后方之间的黏膜皱襞,其深面为翼下和韧带所村托。

该皱襞是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重要标志。

8. arterial ligment(动脉韧带)是肺动脉干末端与主动脉弓之间的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期的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

9. bronchopulmonary segment(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10. inguinal canal(腹股沟管)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未抵达腹股沟韧带内半侧,出现腹股沟间隙,加之腹环和皮下环的存在,致腹股沟间隙有如“管状”,即腹股沟管,约长4~5cm,有精索及被膜或子宫圆韧带通过。

选择题答案1-5: D B A E D 6-10:D D C C 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