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修复学名词解释

口腔修复学名词解释
口腔修复学名词解释

口腔修复学 prosthodontics:是研究应用符合生理的方法,采用人工装置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并恢复其相应生理功能,预防或治疗口颌系统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牙体缺损 tooth defect:牙体硬组织不同程度地被破坏、缺损或发育畸形,造成牙体形态、咬合和邻接关系的异常,影响牙髓、牙周组织的健康,对咀嚼功能、发音和美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暂时冠 temporary crown:是在冠修复的牙体预备后至最终冠修复完成前患者不能自由摘戴的临时性全冠。

烤瓷熔附金属全冠 PFM:一种由低熔烤瓷真空下熔附到铸造金属基底冠上金-瓷复合结构的修复体。

嵌体 inlay:是一种嵌入牙体内部用于恢复牙体缺损的形态和功能的修复体。

高嵌体 onlay:高于he面的嵌体,覆盖了牙的he面形态,是嵌体的变种。

桩冠 post crown:是利用固位桩插入根管内以获得固位的一种全冠修复体。

牙本质肩领 ferrule:冠边缘以上,核根面以下的一圈≥1.5mm的牙本质。

就位 seating:将人造冠戴入预备过的患牙上并达到正确的位置。

牙列缺损 dentition defect:在上下颌牙列内的不同部位有不同数目的牙齿缺失,牙列内同时有不同数目的天然牙存在。

固定义齿 fixed prosthesis/固定桥 fixed bridge:是利用缺牙间隙两端或一端的天然牙或牙根作为基牙,在其上制作固位体,并与人工牙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借粘固剂将固位体粘固于基牙上,患者不能自己取摘的修复体。

固位体 retainer:指在基牙上制作并粘固的全冠,桩冠,部分冠或嵌体,通过连接体与桥体相连接,使固定桥和基牙形成一个功能整体,并使固定桥获得固位。

桥体 ponti:即人工牙,是固定桥恢复确实牙的形态和功能的部分。

牙周潜力/牙周储备力:是指在正常咀嚼运动中,咀嚼食物的he力大约只为牙周组织所能支持的力量的一半,而在牙周组织中尚储存了另一半的支持能力。

卫生桥/悬空式桥体:桥体的龈面与牙槽嵴顶的粘膜不接触,而是留出至少3mm以上的间隙,便于事物通过而不聚集,自洁作用良好。

口腔粘结修复技术:利用粘结树脂在处理的牙体组织上直接修复成形或利用粘结剂将修复体粘结固定来实现修复的临床技术。

润湿 wetting: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水等液体有呈球特性,而抵抗这种呈球特性的作用,与固体表面产生亲和力的现象称为润湿。

可摘局部义齿:利用天然牙和基托下粘膜及骨组织作支持,依靠义齿的固位体和基托来固位,用人工牙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功能,用基托材料恢复缺损的牙槽嵴及软组织形态,患者能够自行摘戴的一种修复体。

固位体 retainer:是RPD用以抵抗脱位力作用,获得固位、支持与稳定的重要部件。

间接固位体indirect retainer:辅助直接固位体固位的装置,是为防止义齿翘起、摆动、旋转、下沉而设计的固位装置。主要是为了加强义齿的稳定性。

支承线 fulcrum line:主要起支点作用的he支托连线。

观测线 surverying line/导线 guide line:指按共同就位道描画的,用以区分硬、软组织的倒凹区和非倒凹区的分界线。

制锁状态:是指义齿由于设计的就位道与功能状态中义齿实际的脱位方向不一致而造成的约束状态。

制锁区:利用义齿就位方向和脱位方向不一致而获得制锁作用,义齿受相邻牙约束的部分。制锁力:进入制锁角内的义齿部件(通常为基托)及与阻止其脱位的牙体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固位:RPD的固位是指义齿在口内就位后,不因唇颊舌肌生理活动、食物粘结及重力作用而

向he向或就位道相反方向脱位。

稳定:RPD稳定是指其在行使功能中,始终保持平衡而无局部脱位,不存在义齿明显地围绕某一支点或转动轴发生旋转等不稳定现象。

牙列缺失 edentulous:指整个牙弓上不存留任何天然牙或牙根,又称无牙颌。

口轻前庭 oral vestibule:位于牙槽嵴与唇颊侧黏膜之间,为一潜在的间隙。

颊侧翼缘区:位于下颌后弓区,在下颌颊系带至嚼肌下段前缘之间当下颌后部牙槽嵴吸收成低平状时,该区又称为颊棚区。

上颌硬区/上颌隆突 toruspalatinus:位于上腭中部的前端,骨组织呈嵴状隆起。

颤动线:位于软腭与硬腭交界的部位.当患者发啊的音时此区出现轻微的颤动现象,故也称啊线.可分为前颤动线和后颤动线.前颤动线在硬腭和软腭的连接区,约在翼上颌切迹与腭小凹的连线上.后颤动线在软腭腱膜和软腭肌的连接区。

后堤区 post dam area:前后颤动线之间可稍加压力,作为上颌义齿后缘的封闭区。

磨牙后垫 retromolar pad:下颌最后磨牙牙槽嵴远端的粘膜软垫,呈圆形、卵圆形或梨形,覆盖在磨牙后三角上,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其中含有粘液腺。

义齿间隙 denture space:在口腔内容纳义齿的潜在间隙,是天然牙列所占据的空间。义齿和周围软组织处于平衡的区域。

颌位关系记录:指用颌托来确定并记录在患者面下1/3的适宜高度和两侧髁突在下颌关节凹生理后位时的下颌位置关系,以便在这个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上,用全口义齿来重建无牙颌病人的正中关系。

正中颌位:当上下牙列接触在一起,前牙呈正常覆颌覆盖,后牙颌面间呈尖窝交错的接触关系,此时的上下颌关系为最广泛接触。

正中关系位:当下颌髁突位于关节凹居中偏后,而周围组织不受限的生理后位时称正中关系位。

息止颌位:在自然牙列存在时,当口腔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时,下颌处于休息的静止状态,上下牙列自然分开,无颌接触,叫做息止颌位,此时上下牙列间存在的间隙叫做息止颌间隙。

垂直距离:天然牙列成正中颌时,鼻底至髁底的距离,也就是面下三分之一的距离。

髁道:下颌在咀嚼运动过程中,髁突在关节凹内运动的道路。髁道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叫髁道斜度。

切道:下颌从正中咬合作前伸运动时,下颌切缘沿上前牙舌面向前下方运动的道路叫切道,切道与眶耳平面的夹角叫切道斜度。

克里斯坦森现象:上下合托戴如口内后,嘱患者下颌向前伸约6mm,当下合托向上合托闭合时,合托前缘接触,而后部离开,形成楔形间隙.此间隙出现与髁道斜度呈正度数时,正度数越大,楔壮间隙也越大,此现象称克里斯坦森现象。

髁导斜度:为髁槽与水平面的交角,是用前伸合关系记录将髁道斜度转移到合架上的

平衡颌:指在正中he及下颌作前伸,侧方运动等非正中he运动时,上下颌相关的牙都能同时接触。是全口义齿咬合形式与自然牙列咬合形式的主要区别。

前伸he平衡:当下颌前伸至上下前牙相对,再滑回正中he位过程中前后牙都有接触。

侧方he平衡:当下颌向一侧作咬合接触滑动时,两侧后牙均有接触。

切导斜度:为切导盘与水平面的交角,切导斜度与切道斜度相当而不相等

补偿曲线曲度:全口义齿修复中所指的补偿曲线多限于上3-上7颊尖顶相连,形成凸向下的曲线

上颌架:就是将带有上下颌托的上下模型用石膏固定在颌架上,以便保持上下模型间的高度和颌位关系。

选磨:调磨正中颌的早接触点,使正中颌达到广泛均匀的接触和稳定的尖窝关系,并调磨侧方颌和前伸颌时的牙尖干扰,达到平衡颌接触。

重衬relining:在全口义齿的组织面上加上一层塑料,使其充满牙槽嵴及周围组织被吸收部分的间隙,使基托组织面与周围的组织紧密贴合,增加义齿的固位力。

覆盖义齿:指义齿基托覆盖在天然牙、已治疗的牙根或种植体上并由他们支持的一种全口或可摘局部义齿。

即刻全口义齿:一种在患者的天然牙尚未拔出前预先做好,牙齿拔除后立即戴入的全口义齿。是过渡性修复。是在拔牙创愈合期间短期内使用的义齿。

单颌全口义齿:上颌或下颌为全口义齿,其对颌为自然牙列或牙列缺损已用RPD、固定义齿或种植义齿修复。

附着体义齿:以附着体为主要固位形式的可摘局部义齿或活动-可摘联合义齿。

磁性附着体:利用磁性材料的磁力将修复体吸附到基牙或种植体上,使修复体获得固位和稳定的一种装置。

咬合病:因he的形态和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口颌系统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的总称。

he紊乱:指颌面部,牙,牙周等组织由于遗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其发育形态功能异常,使咬合无法达到正常状态

早接触:如果肌位只有少数牙或个别牙先接触,不是牙尖交错位接触,这种个别牙接触称早接触。

he干扰:如出现前伸运动中后牙的接触,侧he运动中出现非工作侧牙的接触,这些异常的接触点称为he干扰。

咬合重建:指用修复方法对牙列的咬合状态进行改造和重新建立,使之与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的功能协调一致,从而消除因he异常而引起的口颌系统紊乱,使口颌系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食物嵌塞:在咀嚼食物的过程中,事物碎块或纤维受外力作用嵌入或滞留于两牙的邻间隙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