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前言【开设目的】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1.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和本草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等。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他炮制方法。

(2)掌握121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86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87种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3)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2.对本课程授课要求中药学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讲授中药学必须以中医药的理论为指导,突出辨证用药的特点,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药性和应用。

中药的理论和功效主治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学时要求讲清楚功效的概念,运用中医药理论分析功效,以功效联系主治、用法,有机地将几方面内容结合起来,并突出要点。

故教学时要做到明确共性突出个性,注意前后有关内容的联系,加强系统性;对于功效近似的药物,采用归纳比较的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要有重点地说明某些药物通过配伍后性能的变化,治疗范围的扩大及各类药物之间的配伍规律。

鉴于中药数量较多,并且一药有多种功效,内容比较复杂。

以课堂教学为主,并可采用观看药材标本,布置作业,组织讨论,部分章节采用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反复巩固,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5篇第一篇:《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活动参考了解一、绪论(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理解√√ 掌握√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思考与分析2.辨证论治(1)“症”“证”“病”(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3)辨证论治二、中医基础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藏象学说1.脏腑(1)五脏(2)六腑(3)奇恒之腑(4)脏腑之间的关系2.精、气、血、津液(1)精(2)气(3)血√√√√√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案例分析与讨论√√√√√√√√(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 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 √√√√√ √1.望诊(1)全身望诊(2)局部望诊(3)望舌(4)望排出物(5)望小儿指纹2.闻诊(1)听声音(2)闻气味3.问诊(1)问寒热(2)问汗(3)问疼痛(4)问饮食(5)问睡眠(6)问二便(7)问小儿及妇女4.切诊(1)脉诊(2)按诊(二)辨证1.八纲辨证(1)表里辨证(2)寒热辨证(3)虚实辨证(4)阴阳辨证(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1)气病辨证(2)血病辨证(3)津液病辨证√√√√√√√√ √√ √√√ √√挂图、图谱展示模型观察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 √√√ √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2)肺与大肠病辨证(3)脾与胃病辨证(4)肝与胆病辨证(5)肾与膀胱病辨证(6)脏腑兼病辨证(三)预防与治则1.预防(1)未病先防(2)既病防变2.治则(1)治病求本(2)扶正祛邪(3)调整阴阳(4)三因制宜四、中药学基础(一)中药的基本知识1.中药的采制(1)品种与产地(2)采集与储藏(3)炮制与制剂2.中药的性能(1)四气(2)五味(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 √√√ √ √ √ √√ √√ √√√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挂图、图谱展示实物观察标本、模型观察案例分析讨论(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 √ √√√√√√√ √√ √ √ √√√ √ √ √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一)方剂基础知识1.方剂与治法(1)常用治法(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组成原则√√ √√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讨论(2)组成变化3.剂型与用法(1)剂型(2)用法(二)常用中成药1.内科常用中成药(1)解表剂(2)泻下剂(3)清热剂(4)祛痰剂(5)祛湿剂(6)和解剂(7)祛暑剂(8)消导剂(9)温里剂(10)理气剂(11)祛风剂(12)祛湿剂(13)理血剂(14)补益剂(15)开窍剂(16)安神剂(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 √√ √ √ √√ √ √ √ √ √√√√ √ √ √ √ √√ √ √ √ √ √(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三、中医诊法:教学内容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1、舌诊:模型与图谱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 √ √ √ √ √ √ √(一)四诊:舌诊、脉诊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 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中药学基本理论(1)掌握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分类。

(2)了解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应用。

2.中药学基本知识(1)掌握中药的命名、来源和采制方法。

(2)了解中药的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

3.中药学基本技能(1)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

(2)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理论教学:采用讲授、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

2.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中药的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和储存方法等基本技能。

3.临床实践:安排学生到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四、评估方式与标准1.平时作业:布置适量的中药学平时作业,以检验学生对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2.期末考试:进行中药学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对中药学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教材与参考书:选用合适的中药学教材,推荐一些中药学相关的参考书目。

2.实验室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以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实践基地:联系中药房、医院等实践单位,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六、课程考核与评价1.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30%。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3.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

七、教学进度与安排1.理论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2.实验教学:每周2课时,共计36课时。

3.临床实践:共计1周时间。

4.平时作业:每周布置1次,共计18次。

5.期末考试:共计1次。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药的基本概念、性质、分类、来源、采制方法、质量评价、储存方法、配伍原则和常用方剂的组成等。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中药学》是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对于中药学专业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本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方剂学奠定基础,并为其他中药学科以性效为核心进行现代研究提供依据。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是:掌握中药的性能理论、应用知识,各类药物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以及81味常用(或有代表性)中药的分类归属、性能、功效、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

熟悉中药的用法、用量,各类药物有关功效的含义以及88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了解中药的形成与发展、产地、采收与炮制,各类药物的含义以及57味药物的分类归属、功效与特殊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等内容.本课程理论课30学时,于专科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考核形式:考试。

具体分配如下:期末成绩: 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 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总成绩: 100%评分办法:采用百分制总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绪言部分的学习,应掌握中药、中药学的含义,了解中药与中药学的区别、中药学与本草的联系。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第一章中药知识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中药知识的起源、中药知识的积累过程,秦汉以来各历史时期本草学发展的主要成就;熟悉历代重要本草的成书时代、作者、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

二、主要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自秦汉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本草成就.主要考核:1。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论》、《新修本草》、《本草拾遗》、《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时代、作者(《神农本草经》除外)、主要特点。

2.《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滇南本草》、《中国药学大辞典》的主要特点。

3.《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本草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主要价值。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一)课程目标及地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对于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它是安全有效使用中药的必备知识;对于中药专业学生,它是开展中药药学服务和中药应用研究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其它医药相关专业,它是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的特色理论支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中医药各相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1.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促使学生热爱中医事业,积极运用中医药理论、方法与手段,将预防疾病、祛除病痛、关爱患者与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团结合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尊重生命,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在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追求准确的诊断或改变疾病的进程时,能够充分考虑患者及家属的利益并发挥中医药卫生资源的最大效益。

2.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够在《中药学》:1)总论部分: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各论部分:掌握约85味常用中药(或有代表性)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约70味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药基础》教学大纲(供中职药剂专业使用)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药基础》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绪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法、中药学基础、方剂学基础等五个部分。

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在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病具有联贯性、统系性、完整性的初步认识。

掌握常用的中药和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为以后学习和从事药剂专业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常用中药与方剂名称、主要功效及汤剂煎服法等技能知识。

(2)理解中医药学基本诊断、治疗方法;中药与方剂适应症、禁忌症、用法用量、配伍规律及使用注意。

(3)了解中药来源、采制时间、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二)能力培养目标(1)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基本诊疗技能,规范、熟练、合理指导运用中药、方剂的能力指导其临床用药。

(2)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3)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思想教育目标(1)通过中医药学的学习,能正确认识中医药学重在理、法、方、药,培养学生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树立热爱生命、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具有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能力、敢于创新的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教学活动参考 了解 理解 掌握 一、绪论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案例思考与分析(一)中医药学发展概况 √ (二)中医药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1)人体是一个有机体整体 √ (2)人与环境密切相关 √ 2.辨证论治(1)“症”“证”“病” √ (2)“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 (3)辨证论治 √ 二、中医基础理论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挂图展示 模型观察 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与讨论(一)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2.五行学说(1)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二)藏象学说 1.脏腑 (1)五脏 √ (2)六腑 √ (3)奇恒之腑 √ (4)脏腑之间的关系 √ 2.精、气、血、津液 (1)精√(2)气√(3)血√(4)津液√3.藏象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3)指导临床诊断、用药√(三)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1)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组成√2.十二经脉(1)命名与分类√(2)走向、交接与分布√(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3.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4.经络的生理功能及应用(1)经络的生理功能√(2)经络在中医药中的应用√(四)病因病机学说1.病因(1)外感病因√(2)内伤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2.病机学说(1)邪正斗争√(2)阴阳失调 √ 三、中医诊法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挂图、图谱展示 模型观察 实体教学 案例分析讨论(一)四诊 1.望诊(1)全身望诊 √ (2)局部望诊 √ (3)望舌 √ (4)望排出物 √ (5)望小儿指纹 √ 2.闻诊 (1)听声音 √ (2)闻气味 √ 3.问诊 (1)问寒热 √ (2)问汗 √ (3)问疼痛 √ (4)问饮食 √ (5)问睡眠 √ (6)问二便 √ (7)问小儿及妇女 √ 4.切诊 (1)脉诊 √ (2)按诊 √ (二)辨证 1.八纲辨证 (1)表里辨证 √ (2)寒热辨证 √ (3)虚实辨证 √ (4)阴阳辨证√ (5)八纲辨证的相互关系及运用√2.气血津液辨证 (1)气病辨证 √ (2)血病辨证 √ (3)津液病辨证 √ 3.脏腑辨证(1)心与小肠病辨证 √ (2)肺与大肠病辨证 √ (3)脾与胃病辨证 √ (4)肝与胆病辨证 √ (5)肾与膀胱病辨证 √ (6)脏腑兼病辨证 √ (三)预防与治则 1.预防(1)未病先防 √ (2)既病防变 √ 2.治则(1)治病求本 √ (2)扶正祛邪 √ (3)调整阴阳 √ (4)三因制宜 √ 四、中药学基础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挂图、图谱展示 实物观察 标本、模型观察 案例分析讨论(一)中药的基本知识 1.中药的采制 (1)品种与产地 √ (2)采集与储藏 √ (3)炮制与制剂 √ 2.中药的性能 (1)四气 √ (2)五味 √ (3)升降浮沉√(4)归经√(5)毒性√3.中药的应用(1)配伍与禁忌√(2)剂量与用法√(二)常用中药1.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2)辛凉解表药√2.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2)清热燥湿药√(3)清热凉血药√(4)清热解毒药√(5)清虚热药√3.泻下药(1)常用泻下药√(2)其他泻下药√4.祛湿药(1)祛风湿药√(2)芳香化湿药√(3)利水渗湿药√5.温里药(1)常用温里药√(2)其他温里药√6.理气药(1)常用理气药√(2)其他理气药√7.理血药(1)活血祛瘀药√(2)止血药√8.补益药(1)补气药√(2)补血药√(3)补阴药√(4)补阳药√9.化痰止咳平喘药(1)常用化痰止咳平喘药√(2)其他化痰止咳平喘药√10.消食药(1)常用消食药√(2)其他消食药√11.驱虫药(1)常用驱虫药√(2)其他驱虫药√12.安神药(1)重镇安神药√(2)养心安神药√13.开窍药(1)常用开窍药√(2)其他开窍药√14.平肝熄风药(1)常用平肝熄风药√(2)其他平肝熄风药√15.固涩药(1)常用固涩药√(2)其他固涩药√16.外用药(1)常用外用药√(2)其他外用药√五、方剂学基础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案例分析讨论(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与治法 (1)常用治法√ (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 2.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组成原则 √ (2)组成变化 √ 3.剂型与用法 (1)剂型 √ (2)用法 √ (二)常用中成药 1.内科常用中成药 (1)解表剂 √ (2)泻下剂 √ (3)清热剂 √ (4)祛痰剂 √ (5)祛湿剂 √ (6)和解剂 √ (7)祛暑剂 √ (8)消导剂 √ (9)温里剂 √ (10)理气剂 √ (11)祛风剂 √ (12)祛湿剂 √ (13)理血剂 √ (14)补益剂 √ (15)开窍剂 √ (16)安神剂 √ (17)固涩剂√(18)驱虫剂√2.外科常用中成药(1)外科用药√(2)皮肤科用药√(3)骨伤科用药√3.妇科常用中成药√4.儿科常用中成药√5.五官科常用中成药√(二)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序号、单元题目(对应理论教学单元序号)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学会熟练掌握二、中医基础理论(二)藏象:五脏六腑1、挂图、实体认识中医的五脏六腑√2、从案例分析说明脏腑功能√二、中医基本理论(三)经络:十二经脉1、模型展示:十二经脉分布循行规律√2、实体教学:十二经脉在实体中的分布√三、中医诊法:(一)四诊:舌诊、脉诊1、舌诊:模型与图谱√2、实体教学:寸口诊脉法√四、中药:花类药物1.常用常用花类药物的药性√2.花类药物的常用剂量与煎服方法√四、中药:矿物药物1.常用矿物药物的药性√2.矿物药物的常用剂量、泡制与煎服方法√五、方剂:配方1.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2.实际配方及掌握煎服方法√五、方剂:中成药1、熟悉常用中成药√2、能根据常见病指导用药√四、教学大纲说明(一)适用对象与参考学时本教学大纲可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使用,总学时为76个,其中理论教学64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和医学价值,为学生日后从事中医药临床、研究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中药学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二、课程内容1. 中药学概述-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中药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的分类与特点2. 中药基础- 中药鉴定与质量控制- 中药炮制与保存- 中药配方与制药工艺3. 中药材- 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 中药材的采集、贮藏与加工-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4. 中药制剂- 中药煎剂与汤剂- 中药丸剂与丸剂的制备- 中药膏剂、散剂、颗粒剂的制作5. 中药药效学- 中药药理学基础- 中药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中药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6. 中药配伍学- 中药相互作用与药物配伍- 中药的药物代谢与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配伍规律及其应用7. 中药临床应用- 常见中药的临床应用和禁忌症- 中药治疗常见病与慢性病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预防保健作用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理解- 熟悉中药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历程- 掌握中药学中常用中药材的来源、性味归经等基本知识- 理解和熟悉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方法2. 技能与能力- 能够进行中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 掌握中药的炮制、配伍和制剂制备技术- 具备基本的中药配方和中药制剂的制备能力3. 分析与综合- 能够理解中药的临床应用原则和慢性病治疗方法- 具备中药的预防保健知识和应用能力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通过系统的课堂教学,科学地传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知识。

-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参与中药材的鉴定、制剂制备和药效物质的分离与鉴定的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 临床实习:安排学生参与中医临床实习,亲身体验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与疗效。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课程号(代码):50506225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2 学分:2.5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上篇中医学基础教学内容1.绪论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阴阳五行2.1阴阳学说2.1.1阴阳的基本含义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2五行学说2.2.1五行的基本含义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气血津液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脏腑经络4.1五脏4.1.1心的生理功能4.1.2肺的生理功能4.1.3脾的生理功能4.1.4肝的生理功能4.1.5肾的生理功能4.2六腑4.2.1胆的生理功能4.2.2胃的生理功能4.2.3小肠的生理功能4.2.4大肠的生理功能4.2.5膀胱的生理功能4.2.6三焦的生理功能4.3奇恒之腑的内容4.4脏腑之间的关系4.5经络的概念及组成5.病因5.1六淫邪气内容及致病特点5.2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5.3七情的内容以及影响的脏腑5.4饮食劳倦致病5.5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等)致病特点6.病机与发病6.1病机的发生、发展与变化6.2发病条件7.四诊7.1望诊的主要内容7.2闻诊的主要内容7.3问诊的主要内容7.4切诊的主要内容8.辨证8.1八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2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3脏腑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4其他辨证的内容及要点9.预防与治则9.1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9.2中医治病的主要原则教学要求1.掌握气血津液的含义、组成及生理功能;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各种病因包括的内容、含义及致病特点;八纲辨证的内容,气病、血病辨证的内容以及“主证”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中药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医中药学基础英文名称: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Chinese herbology课程号(代码):50506225课程类别:选修课学时:42 学分:2.5二、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以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三基”为主线,通过本课程学习,拟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中医气血津液及的脏腑含义及内容,熟悉各脏腑及气血津液的基本生理功能;掌握中医病因学的主要内容及各种致病邪气的特点。

2.熟悉辨证中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的主要内容。

3.掌握中药学的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内容;掌握药物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4.记忆各节掌握中药的功效及部分药物的主治病证特点。

三、教学内容上篇中医学基础教学内容1.绪论1.1中医药发展简史。

1.2.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2.1整体观念。

1.2.2辨证论治1.3.中医学的思维方式2.阴阳五行2.1阴阳学说2.1.1阴阳的基本含义2.1.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2.2五行学说2.2.1五行的基本含义2.2.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气血津液3.1气的含义及分类、运行及生理功能3.2血的含义、生成与运行及生理功能3.3津液的含义、生成与输布排泄及生理功能3.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4.脏腑经络4.1五脏4.1.1心的生理功能4.1.2肺的生理功能4.1.3脾的生理功能4.1.4肝的生理功能4.1.5肾的生理功能4.2六腑4.2.1胆的生理功能4.2.2胃的生理功能4.2.3小肠的生理功能4.2.4大肠的生理功能4.2.5膀胱的生理功能4.3奇恒之腑的内容4.4脏腑之间的关系4.5经络的概念及组成5.病因5.1六淫邪气内容及致病特点5.2疫疠邪气的致病特点5.3七情的内容以及影响的脏腑5.4饮食劳倦致病5.5其他病因(痰饮与瘀血、外伤等)致病特点6.病机与发病6.1病机的发生、发展与变化6.2发病条件7.四诊7.1望诊的主要内容7.2闻诊的主要内容7.3问诊的主要内容7.4切诊的主要内容8.辨证8.1八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2气血津液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3脏腑辨证的内容及要点8.4其他辨证的内容及要点9.预防与治则9.1预防疾病采取的措施9.2中医治病的主要原则教学要求包括的内容、含义及致病特点;八纲辨证的内容,气病、血病辨证的内容以及“主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特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脏腑(五脏六腑)的组成,呈表里关系的脏与腑;脏腑辨证包括的主要内容。

3.了解中医药的起源;奇恒之腑的内容;经络的含义与组成发病以及与病机、诊法的内容、其他辨证、预防与治则等的大致内容。

考核知识点1.中医学的特点。

2.脏腑、五脏、六腑的内容;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呈表里关系的脏与腑;分别与官窍的关系。

3.气的含义以及包括内容;气、血、津液各自的生理功能。

4.六淫邪气、七情包括的内容,各自的致病特点以及七情影响的脏腑功能;瘀血、痰饮的致病特点及临床特点。

5.四诊的内容;望闻问切诊含内容。

6.辨证的主要内容;八纲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内容以及特点。

中篇中药学基本知识中药常识与基本理论(一)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对中药的产地、采制与贮存的学习,要求掌握炮制的目的,了解中药材特定产地、恰当的采收时节、炮制加工是否合理以及药材贮存是否得当,均会直接影响药材质量,进而影响临床效应。

通过学习中药性能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内容的学习,充分认识中药性能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包括的内容。

要求掌握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的含义,确定依据以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意义;掌握五味各味的作用特点;影响升降浮沉和毒性的主要因素。

通过学习中药的应用,要求掌握中药的配伍关系,十八反与十九畏的内容;确定中药用量的主要依据;中药七情配伍关系以及配伍禁忌。

熟悉中药用量含义以及特殊煎煮方法。

了解中药的配伍、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及食忌的含义以及包括的主要内容;汤剂的一般煎煮方法;服药方法。

(二)主要内容与考核内容10.1中药的产地与采制与贮存10.1.1道地药材的含义,各地代表性道地药材。

10.1.2植物药材中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或种子类、根或根(块)茎类、树皮或根皮类的一般采集原则。

10.1.3炮制的目的;炮制方法的分类;水飞、炙的含义。

10.2中药性能的含义以及包含的内容10.2.1四气的含义以及确定依据,四气的临床意义。

10.2.2五味的含义,各味代表的药物作用。

10.2.3升降浮沉的含义,以及临床意义;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0.2.4归经的含义,确定依据,以及临床意义。

10.2.5毒性的含义,影响毒性的因素以及对待中药毒性的正确态度。

10.3中药的应用10.3.1中药的配伍:关于中药的配伍目的,七情配伍关系内容及各情含义;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的原则。

10.3.2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病证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等主要内容)。

10.3.3中药的剂量的含义;确定剂量的依据。

10.3.4中药的用法包括给药途径、应用形式、汤剂的煎煮方法、服药方法等内容。

常用中药(170味)[学习要求]掌握5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归属、功效与应用、特殊用法用量及特殊使用注意。

熟悉中药应用以及6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用法用量与特殊使用;并了解60味常用中药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用法用量与特殊使用注意等内容。

[学习内容]11.1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11.1.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白芷、细辛、荆芥、紫苏、生姜)11.1.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葛根、蝉蜕)[目的要求]通过对解表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解表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解表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以及分类。

通过对解表药中发散风寒、发散风热各具体药物的学习:要求掌握麻黄、防风、羌活、薄荷、桑叶、菊花(6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桂枝、荆芥、牛蒡子、柴胡、葛根(5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白芷、细辛、紫苏、生姜、蝉蜕、升麻(6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2.清热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11.2.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栀子、芦根、夏枯草)11.2.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11.2.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叶、蒲公英、鱼腥草、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11.2.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11.2.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目的要求]通过对清热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清热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通过对清热药各类具体药物的学习:要求掌握石膏、知母、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生地黄、牡丹皮、青蒿(9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栀子、夏枯草、黄柏、板蓝根、鱼腥草、玄参、赤芍、水牛角(8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芦根、龙胆、大青叶、蒲公英、败酱草、白头翁、马齿苋、地骨皮(8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3泻下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11.3.1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11.3.2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11.3.3峻下逐水药(甘遂、牵牛子)[目的要求]通过对泻下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泻下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泻下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以及分类。

通过对泻下药各类具体药物的学习:要求掌握大黄、芒硝(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番泻叶、火麻仁、郁李仁、甘遂、牵牛子(5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4祛风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及分类。

11.4.1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木瓜)11.4.2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11.4.3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五加皮)[目的要求]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祛风湿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以及分类。

通过对泻下药各类具体药物的学习:要求掌握独活、桑寄生(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秦艽、五加皮(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威灵仙、木瓜、防己(3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5化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具体药物:广藿香、厚朴、苍术、砂仁[目的要求]通过对化湿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化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化湿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通过对化湿各药的学习:掌握广藿香、苍术、厚朴(3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砂仁(1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6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具体药物: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滑石、茵陈蒿、金钱草[目的要求]通过对利水渗湿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通过对利水渗湿各药的学习:要求掌握茯苓、茵陈(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熟悉薏苡仁、车前子、金钱草(3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泽泻、猪苓、滑石(3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7温里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具体药物: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目的要求]通过对温里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温里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温里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通过对温里各药的学习:要求掌握附子(1味)的分类归属、功效、应用、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熟悉干姜、肉桂(2味)的分类归属、功效与主治病证、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了解吴茱萸(1味)的分类归属、功效、特殊的用法用量及特殊的使用注意。

[学习内容]11.8理气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具体药物:陈皮、枳实、木香、香附、薤白[目的要求]通过对理气药概述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掌握理气药的含义、功效与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了解理气药的性能特点、配伍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