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五味五色五气五方五行五脏五腑情志五官无声五音

酸青风东木肝胆怒目。。。。

苦赤暑南火心小肠喜舌。。。。

甘黄湿中土脾胃思口。。。。

辛白燥秋金肺大肠悲鼻。。。。

咸黑寒冬水肾膀胱恐耳。。。。

1、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

2、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3、相乘:是以强凌弱。

4、相侮:我克的一行过强,反克我。

五行学说的临床应用: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疾病治疗中运用:例—金水相生法,柳木扶土法,补南泻北法。

六、藏像:(脏腑的总称)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运行,主神志在志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

肺:主气,司呼吸,宣火、肃降、通调水道,促进水液输布与排泄。肺朝百脉,又为华盖脾:主运化,主升,主统血,(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肌肉,四胜)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藏血(志为怒,液为泪,其华爪开窍为目)

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纳气,肾阴、阳,称元阳,元阴,又为真阴,真阳。(志为恐,在液为唾,主骨生髓)

六腑(略)

五脏的关系:

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而司呼吸,实际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

心与脾:心主血,脾统血,又为气血生化源,他们表现在血液的生成运化关系。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表现在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关系

心与肾:主要表现在心阴心阳与肾阴阳相互依存,又是水火相现济关系。

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津液输布代谢两方面

肺与肝:表现在气机调节方面,肝主升,肺主降,“肝火犯肺”

肺与肾:表现为津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

肝与肾:精血同液关系

脾与肾:表现先天和后天的相互滋养方面(腑与脏略讲)

七、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气

2、血

3、津液

气:是维持人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父母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的精气)

气的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气的运行:称为气机,升降出入的最基本形式

气的分类与分布:元气——最基本、最重要的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根于肾,靠血滋养。宗气——聚于胸,贯注心肺。营气——称荣气,来源水谷精气,有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两方面。卫气——护卫肌表,防御入侵,温养脏腑、皮气、调节汗孔的开合

血:是脉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生成:营气,津液,肾精所化而成

功能: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又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和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之母(血是气的载体)

津液

津液:是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有赖于脾胃的运化而生成。

津:质地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质地较稠厚,流动小,灌注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津液代谢极其复杂,主要与肺、肾、脾有关

八、病因:六谣、七情、饮食不调、痰饮,淤血

1、六谣:风寒暑湿燥火,犯病特点:季节、环境,可以两种以上同犯人,可以相互转化风:为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善行为数变,为百病之长。

寒:为阴邪,易体阳气,主痛,主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耗气分精,多夹湿。

湿:阴邪,阻遏气机,损分阳气,重浊、滞、趋下,易分阴位

燥:干涩分阴,易伤肺

火:阳邪,炎上,分津耗气,生风动血,生肿疡。

2、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特点:直分内腑,影响内腑气机。怒:气上;喜:气缓;悲则

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细;

3、饮食:过肌,不洁,过偏

4、劳逸失常

过度疲劳:劳力、劳神、烦劳过度等

九、诊断望诊

1、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

了解:得神、失神、假神、神乱

3、望色:主要面部颜色和光泽

白色:主虚症,失血症

黄色:主虚证、湿症

赤色:主热证

青色:主寒、痛、淤血、惊风

黑色:肾虚、水饮痰血症

望形体、头面等可以了解一下

4、望舌:舌诊注意部分——舌色、苔色

浅红色:气血两虚,西医认为营养不良,ⅱ度贫血

淡红色:正常色,温邪初起,表证、虚证等。西医正常色,慢性病

红色:温邪入里,心温络热,脏腑。西医感染引起毒血症,化脓感染。

绛色:温邪入里加重。西医感染引起毒血症,化脓感染,加重。

蓝色:寒邪直中肝肾,深蓝者死,肺气强。严重感染,缺氧,呼吸衰竭(紫色轻)

舌形中裂纹舌:多见阴虚亏损,舌色淡白有裂纹,血虚不润。齿痕:多是脾虚湿盛兼气虚。苔色:

白苔:表证——虚证,寒证亦有

黄苔:里证——阳明证,热证西医消化不良、消化疾病

灰苔:里证——阳明证,热证加重西医认为消化疾病,脱,酸中毒

黑苔:里证加重——热寒的区别。

舌色:舌色极为复杂,数言难尽,观察仔细,注意外界影响几个问题:光线、饮食、染苔、

姿势。

(腐,腻苔:可知阳气与湿气的消长。腐:阳常有余,食积痰浊为患,腻:阳被遏所致,湿、痰、食积、湿热等)

5、排出物。痰色:黄痰——主热证,实证;白痰——主寒证,白而清稀为风痰;泡沫痰:

主寒证,肺瘘;脓疮——痰中带血(了解)

望诊仅一二分析,望诊非常重要。请大家多积累经验。

九、问诊:就是患者的感受获得病情资料:以下几点必问

1、问病部位

2、问时间

3、问病史、服药史,特别是药物过敏史

4、女性必问经期。

重点谈问汗和痛的区别:

自汗: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甚,气虚。

盗汗:入睡则汗出,醒则止。绝汗:战汗只作了解

疼痛:腹痛——多属气滞;重痛——疼痛有沉重感觉,多为湿滞;刺痛——淤血所致;绞痛——痛绞割,实邪闭阻气机;灼痛:阴虚阳热;冷痛:寒邪所致。

十、辩证:八纲辩证(六经,气血津液,脏腑辩证只作了解)

八纲:阴阳表面寒热虚实

十、疗法

1、治病求本

2、扶正驱邪

3、调阴阳

4、三因制宜

十一、病理分析

咳嗽:风热袭肺——疏风清热:桑菊饮。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三拗汤,止咳散

风燥袭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百合固金汤

痰湿蕴肺——燥湿化痰: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痰热郁肺——清热啸肺:清金化痰汤

肝火犯肺——清肝化火,化痰止咳: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肺阴亏耗——滋阴润燥:沙参麦冬汤

头痛: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止痛:川芎茶调散。

风热头痛——芎芷石膏汤:疏风清热和络

风湿头痛——祛风胜湿通窍:羌活胜湿汤

肝阳头痛——平肝潜阳,熄风:天麻勾藤饮

血虚头痛——养血滋阴,和络止痛:加味四物汤

痰浊头痛——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健运,化痰降逆

胃痛:寒邪客胃证——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良附丸(良姜、吴茱萸、香附、乌药、陈皮、木香)

饮食伤胃证:饮食停滞,阻客胃气,治疗——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肝气犯胃证: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减

湿热中阻:清浊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黄连、栀子、半夏、茯苓、草寇、陈皮)淤血停胃证:化瘀通络,理气和胃,失笑散

胃阴亏耗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或者芍药甘草汤

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温馨提示:胃痛慎用:水杨酸类解热镇痛药、肾上腺皮质激素。

消渴

《内径》中有记载,《金匮》专篇讨论《证治准绳》分型:渴而多饮为上清,清谷善饥为中清,渴而便数如膏为下清。

分类:上,中,下三清。本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尿崩症相似。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皆可导致消渴主要是病俯阴津亏损,以阴虚为本,燥热为表,两者为因果。

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内盛

诊断要点:1,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

治疗: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大法。

上清:肺热津伤

主证: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餐多,烦热多汗,舌边夹红,苔薄黄,脉张数

证机概要:肺燥热,津液失布,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代表方:消渴方加减(天花粉,葛根,麦冬,生地,藕节,知母,黄连,黄芩)

中清:胃热炽盛证

主证:多食善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突有力

病机:胃火炽盛,胃热清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消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麦冬,川牛膝)气阴亏虚证:主证: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无力,体瘦,舌质淡黄,苔白而干,脉弱

病机: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代表方:七味白术散加减(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甘草,木香,葛根,天冬)

下消

肾阴亏虚证,主证:尿频餐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损,肾失固摄

治法:肾阴固肾,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山萸肉,枸杞子,五味子,山药,茯苓,丹皮)

阴阳两虚证:小便数,混浊如膏,甚至饮一波一,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细无力。

证机:阴损及阳,肾阳衰微,肾失固摄,

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肉桂,附子)忌:糖类,节制饮食,油脂,戒烟酒,浓茶,**,起居规律

中药基础知识

什么是中药?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也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了解中药的历史概要:

中国药物学发展很早,文字记载公元前一千多年西周已有专业“医师”聚毒药供医事,到秦汉时代中国医学原典《黄帝内经》的出现,不仅创建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而且总结了四气五味的的药学理论,为后的药学发展奠定基础。

东汉末年,中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问题问世,全书3卷,365味,俺功用把药物分上中下品,无毒为上品(120种)能治病或无毒,斟酌使用为中品(120种)专治病,多毒,不可久服的药物(125种)为下品,书记载朴实有验,沿用至今。

梁代陶宏景以神农本草为基础,著成《神农本草集注》创用了按自然分类的新方法,创诸病通用药,如治风用防风,治黄疸用茵陈

这两部书可为中药学的经典

药的性能

含义:性能又称药性,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内容:主要是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

内容:药物防治病的原理,药物针对病情各具有独特的作用,也称为药性

中药的作用: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毒副作用)

形状、气味、滋味、质地、以药材为观察对象

四气:又称四性——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

五味:是我们的药祖根据药物的功效参以口尝而得出的药物的真实味道

分为:辛、酸、甘、苦、咸

辛:能散、能升、能行、发散、行气、活血的作用。副作用:耗气伤阴,气血虚,阴虚者慎用

甘:能和、能补、能缓、具有补虚和中,调和药性的作用。副作用:能腻隔碍胃,中满气滞慎用。

酸(涩):能收、能涩、还能生津安蛔。副作用:凡邪未尽者慎用。

苦:能泻、能燥、能坚、能燥湿。副作用:苦太多伤津、伐胃,脾胃虚弱者慎用。

咸:能暖、能下。副作用:不宜多食,伤脾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升降浮沉

含义: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作用趋向,药物大概分类起相互作用

临床作用:升浮类:上行向外,升阳发表···沉降类药品能下行向内。

归经

含义:即药物作用的定位,也说明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临床指导意义:有助用药的准确性,使临床用药更加合理。

有毒无毒

含义: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而言。

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1、毒为药物的总称。2、毒指药物的偏性3、药物的毒副作用

确定依据:1、含不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用量是否适当

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入药部位、时间长短、病人体应、年龄等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1、品种混乱2、误服毒药3、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管理不善7、疗程过长8、配伍不当9、辩证不准10、个体差异

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按照以上原因应对

应用

含义: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诶性能选择两种以上的药物

目的:增强疗效,扩大治病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内容为七情配伍和君臣左使配伍,七情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用药的七种基本规律

七情:

单引:单位药发挥治疗作用,例:独参汤

相须:性能相类似的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增强清热泻火之效

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如黄芪配茯苓

相畏:一种药物毒烈作用能被一种药消除。如:半夏畏生姜

相恶:西药合用,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胡子

相反:西药合用,曾加毒副作用,乌头反半下

相杀:相胃同

应用原则:相烫、相使充分利用;相畏、相杀考虑应用;相恶、注意使用;相反原则禁止使用。

用药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风蔹及乌,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

老年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来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

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讲稿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一)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以致肺燥胃热,肾阴亏损发为消渴。临床根据症状辨证分为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治疗验方】 1)阴虚燥热: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消渴方加味。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 华在爪,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 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 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 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 动血,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和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资料参考模板

中药基础知识培训 一、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中药。 1、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 (一)产地 产地与中药质量密切相关。 这是由于各地的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肥料等自然条件不同所致,特别是土壤成份的差异对中药质量的影响尤为突出,故逐渐形成了使用“道地药材”的用药原则。 (二)采集 一.植物药 (1) 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 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 (3) 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 (4) 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 (5) 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 (6) 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 2.动物药 (1) 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 (2) 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 (3) 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 3.矿物药 全年皆可采挖。 (三)干燥 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 1.晒干法 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

2.阴干法主 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类及草类药材。 3.烘干法 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 求的药材。 四)贮存 a.贮存不当,就会发生虫蛀、霉烂、变色、走油等现 象,导致药材变质。 b.通常采用的贮存方法有:干燥、低温、避光、密闭保 存及化学药物薰杀。 2、中药的炮制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2.增强药效 3.改变药物性能 4.利于贮存 5.便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 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 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 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 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 三、中药性能 (一)四气 四气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 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热性或温性。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中医中药基础知识 一、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他是人类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又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其理深不可测,中医学发源于先秦,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秦汉时期。 1、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气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 2、社会自然科学的渗透:如哲学、数学、天文、历法 3、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秦汉时期提出了:气致病,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 二、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的问世 三、理论体系的确立 《黄帝内经》的成书,实际标志中医理论的确立,它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基础理论,和辩证论治的基础之作,《神农本草》《难经》 历代医家贡献最大的有:王叔和《脉经》皇甫益《针灸》隋-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孙思邈《千金方》等数不胜数。 我们今天主要谈中医基础知识中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病因、病机和诊断学的望诊和问诊、八纲辩证、气血津液辩证、脏腑辩证、三因论宜等。 四、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1、整体观念:是指饰物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2、辩证论治:a-症、证、病的关系概念。 辩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病情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症候的过程。 论治:又叫试治,则是辩证分析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 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贯穿中医全过程,又是中医的精髓和灵魂。 四、阴阳:是哲学概念,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是对立而统一的概念。 1、阴阳的对立而制约:对立即相反,制约互相抑制、相互约束。 2、阴阳的互根互用:相互依行、相互为用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临床应用:贯穿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 1、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2、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的性能。 五、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 特性: 木:木曰曲直——引申生长、升华、条达舒畅 火:火曰炎上——引申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收获的作用——引申为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 金: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 水:水曰润下——引申为寒浮,滋润向下运行的作用。 人与自然界的五行属表

2014年4月中医药保健知识讲座计划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计划 随着季节转换,天气变化,很多人在这样的季节里易患感冒,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为使我辖区居民正确掌握中医药健康知识,我室计划于2016年4月12日上午在卫生室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一、讲座目的 通过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向村民普及中医基本知识与养生保健技术,增强其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促使人们自觉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起居、饮食,增强体质,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二、讲座对象 1、本辖区内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 2、重点人群,以农村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残疾人和对养生保健有特殊需求的人群为重点。 三、内容与方法 内容1.中医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医四季饮食、起居,体质调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 2.提供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时期的涵盖养生保健、食疗药膳、情志调摄、运动功法和体质调养等内容的中医健康教育处方。 方法1.开展中医药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以中医类别医师为骨干,在本室向群众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

2.开展中医健康咨询。咨询内容包括合理营养,各种慢性病的防治知识,家庭心理教育,以及暴饮暴食、偏食、酗酒对健康的影响等。 3.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中医健康教育。内容可以包括食疗药膳,食补与药补,冬令进补,情志调摄与气功导引等。 4. 健康教育的形式。(1)语言方法:采取口头交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医患(或群众)座谈等方法宣传中医药保健知识;(2)文字方法:标语、宣传单、宣传画、宣传册、医药报刊、墙报、专栏、健康教育处方、食疗处方等;(3)图片与实物:图片、照片、中药标本、模型、示范等。 四、讲座时间、地点时间:2016年4月12日上午地点:岔白社区岔白卫生室2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就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得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得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得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得理论体系,就是目前世界现存得唯一得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得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得统一性,机体自身得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就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得疾病得有关症状与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得证侯。 证侯就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得病理概括。 论治就是根据辩证得结果,选择与确定相应得治疗原则与方法。 辩证就是决定治疗得前提与依据,论治就是治疗疾病得手段与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就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得分析,论治就是采取针对性得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就是自然界相互关联得事物与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阴阳得属性。最初划分阴阳得准则就是向日与背日。 凡活动得、上升得、温热得、明亮得、兴奋得、亢进得、功能得--------属阳。 静止得、下降得、寒冷得、晦暗得、抑制得、衰减得、物质得--------属阴。 阴阳得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得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得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得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得消长平衡。物质就是功能得基础,功能就是物质得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得摄入与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得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得发生就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得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得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得,进行性得,亢进得)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得,退行性得,衰退得) ⑤治疗上得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得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就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得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得方法,将自然得事物作广泛得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得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得相互关系。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讲稿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一)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加减:失眠加夜交藤、炒枣仁;心悸气短加五味子、明党参;神疲乏力加焦自术、黄芪;腰酸肢冷者川牛膝改怀牛膝,附子增至10克,加杜仲;舌麻肢麻加全蝎、白僵蚕;半身不遂加川芎、黄芪;动脉硬化加首乌、草决明;血脂及胆固醇高加山楂;纳差加山楂或莱菔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2、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此外可伴见皮肤瘙痒,易生痈疖等。实验室检查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降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长期发展可影响脏器的功能而引起多种并发症。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新增糖尿病患者达100万~200万人,其发病率已超过人群的2%~4%,其中以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的范畴。中医认为引起本病的原因主要有素体阴虚,饮食不节,或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以致肺燥胃热,肾阴亏损发为消渴。临床根据症状辨证分为燥火伤肺、胃燥津伤、肝肾阴虚、阴阳两虚等证型。 【治疗验方】

中医药基础知识问答

第一部分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1、什么是阴阳五行学说? 答: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人世界是自然的论理工具,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五星是怎样运行于中医临床的? 答:中医借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而分属五行。五行学说认为五行有生、克关系,生就是互相促进和助长;克就是是相互抑制和制约。并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明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上的互相联系和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可概括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 ⑴整体观念:①人是有机的整体;②人和自然界密切相关。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相互联系的关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同时,人生活在自然中间,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 ⑵辨证论治:“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收集到的有关疾病的各种症状和体征加以综合分析、概括,以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就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对辨证是否正确的检验。 4、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答: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病理学说;诊法与治则学说及预防。 5、什么是阴阳? 答: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阴阳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6、阴阳学说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答:⑴阴阳相互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⑵阴阳相互依存:就是说阴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单独存在。 ⑶阴阳相互消长: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不是处于静止不变的状态,而是处于互为消长的运动变化之中。 ⑷阴阳相互转变: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当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7、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⑴用于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⑵用于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⑶用于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⑷用于诊断疾病; ⑸用于指导治疗; ⑹用于概括药物的性味和功能; ⑺用于指导防病养身。 8、如何理解“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答:是指阴阳失去相对平衡而出现偏盛或偏衰的结果。疾病的变化就是正邪斗争的结果。人体的抗病机能是正气,致病机能是邪气,阳邪致病,可使阳盛而阴伤,出现热证。阴邪致病,则致阴盛而阳伤,出现寒证。阳气虚衰不能制阴,出现阳虚的虚寒证。疾病的病理变化复杂多变,均可以用“阴盛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来概括。

中医经络基础学习知识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和络的总称。经,又称经脉,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纵行的主干。故曰:“经者,径也。经脉大多循行于人体的深部,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络,又称络脉,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故曰:“支而横出者为络。”络脉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经络相贯,遍布全身,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联络网,通过有规律的循行和复杂的联络交会,组成了经络系统,把人体五脏六腑、肢体官窍及皮肉筋骨等组织紧密地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调节人体功能的一种特殊的通路系统。 二、经络系统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经脉和络脉是它的主体 (一)经脉系统 1.十二经脉 正经:正经有十二,即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共四组,每组三条经脉,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循行于体内,联系脏腑,上出颈项浅部。阳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仍回到本经;阴经的经别从本经别出而循行体内,上达头面后,与相为表里的阳经相合。为此,十二经别不仅可以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而且因其联系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从而补充了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于筋肉系统的总称,它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部位上的反应区。全身的皮肤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所以把全身皮肤分为十二个部分,分属于十二经,称为“十二皮部”。 2.奇经:奇经有八,即督脉、任脉、带脉、阴骄脉、阳骄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全身气血盛衰的作用。 (二)络脉系统 络脉有别络、孙络、浮络之分。

中医药健康的知识讲座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知 座识讲健康教育知 第三期 月3年2014 健康教育活动记录表 1 / 6

填表人(签字):刘渊博负责人(签字):刘渊博 填表时间:2014年3月22日 2 / 6 通知联东社区居民:为了做好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广大居民对老年人春季保健意识。我院特在你处举办健康教育讲座,讲授老年人春季保健预防相关知识并现场答疑。欢迎各位老年朋友参加。现通知如下:30::00-9月年422日9时间:2015地点:

河泉养老院讲座内容:社区健康教育知识科普(中医类)授课人:武蓬勃参加人员:联东社区居民峰峰矿区中医院日214月年2014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中医属感冒范畴上呼吸道感染( 3 / 6 主讲人:武蓬勃 1.上呼吸道感染具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以及鼻、咽、喉炎等局部症状,应与流感相区别。2.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感冒范畴。中医认为感冒之疾,四季可患,在治疗上应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灵活多变,不拘一格,标本兼顾,每每收到针对性强,立竿见影的效果。【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多喝水,宜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及新鲜蔬莱、瓜果。同时常用葱、大蒜、姜、食醋亦有预防作用。2、起居方面: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保持居室空气流通、新鲜,勤晒被褥;室内温度不要过低过高,最好保持在16。左右;不要让空调冷风口吹身体.不要开着空调睡觉。、运动方面:加强运动及锻炼,经常用冷水洗脸,增强体质。3、注意和患者保持距离,减少感染机

会。45、上感高发季节适当服用预防药物。据研究口服用预防药物后可使感冒发病率降低50%左右。主要药物有贯众、大青叶、板蓝根、鸭跖草、藿香、佩兰、薄荷、芥穗。不过随着季节变化药物亦有区别如冬春季用贯众、紫苏、荆芥。夏季用藿香、佩兰、金银花。大青叶,款冬花,流行广泛用板蓝根,薄荷。时邪毒盛,另外,上呼吸道感染与其它许多传染病的前期症状极其相似,故4 / 6 应早期鉴别。流行季节应做好预防工作,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加强耐寒锻炼。自我预防:可擦耳轮(擦热为止),每日2次,点按迎香、合谷,每穴3—5分钟,以局部酸胀、皮肤微红为度,每次。2日 )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慢性支气管炎(1.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2.本病以冬季发作为主,中老年人多见,男性比女性多见。34.慢性支气管炎,根据其l 临床症状、特征及发病规律,属中医咳嗽、喘证范畴。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其“未病(发作)先防.冬病夏治”的治病求本治疗原则,在临床应用时每每取得满意疗效。l【预防与保健】1.膳食方面: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肥甘、厚昧、辛辣、过咸食物。可常吃白萝h、花生、百合、银耳、猪肺、梨、胡桃仁、罗汉果等食物。2.起居方面:首先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一、中医药基本知识 1、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2、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五行与五脏的关系: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5、五脏就是指:心、肝、脾、肺、肾。 6、六腑就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7、奇恒之府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8、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 9、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 10、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12、肾的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主水,主纳气,在志为恐,在液 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13、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 14、气、血、津液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气能摂津、津能载气,津血同源。 15、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 16、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7、六淫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 18、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19、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20、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多挟湿。 21、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粘 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22、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23、火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 火易致肿疡。 24、奇经八脉就是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25、中医“治未病”包括哪几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瘥后防复。 答案参照《中医基础理论》,主编:印会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常用中药方剂药物组成及功用主治 1、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气。 主治:阳郁厥逆证,肝脾不与证。 2、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 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久咳肺虚,气阴两虚证。 3、四物汤:生地黄、川芎、当归、芍药 功用: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 4、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桃仁、红花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一)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一、病例分析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是引起其他心血管疾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因素。我国的患病率低于国外,约为3%~10%,近年来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迄今为止,现代西医学关于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意见尚未趋于一致。鉴于传统降压药对血液、生化、脂类代谢及心理行为尚存在程度不等的副作用,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治疗验方】 (1)降压方 组成:生石决30克,罗布麻叶30克,豨莶草30克,白芍10克,益母草10克,汉防己10克,桑寄生15克,丹参15克。 加减:头痛项强加葛根、藁本;面红目赤、便秘加黄芩、大黄;腰痛楚、夜尿多加川断、益智仁、黄精;心悸、脉结代加炙甘草、桂枝、大枣、阿胶;胸闷、心前区前痛加全瓜蒌、郁金、失笑散、延胡;血脂高加山楂、泽泻、茵陈、制首乌、决明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2)活血潜降汤 组成:川牛膝20克,钩藤30克,丹参20克,益母草10克,桑寄生15克,地龙10克,川贝母6克,生地10克,山药10克,泽泻20克,甘杞子10克,制附子3克,茶叶适量。

中医怎么把脉_基础知识 ,

中医怎么把脉基础知识 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

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和《万病至简论》所论六经实质是一致的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

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培训讲学

中医健康知识讲座(三) 一、人: a.人是独立的、自主的、是自己的主人—也就是有人权—“我命在我,不属天地”。 b.人不是孤立的,是身心一体、与社会一体、与自然一体的—也就是要和谐共处—“与天地 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 二、人的健康: a.您是主人—要把健康当作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事情—“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b.您要尊重自己的身体,它是一种自然物,不是您随意想怎样就怎样的,要在生活中调整身心,在社会中调整身心,在时令、地域环境的变化中调整身心。 c.您应当尊重您的身心—它具有很好的调整机制,使您自身健康最大、最有效、也最恰当的“药物”—“人身自有一大药,只是世人不肯吃”。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 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 《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把人可以食用的东西按照对人健康的长久好处和损害分层次,只好无害的是最基本的五谷, “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从“食”到“充”,是从对人体必须,到可有可无的次序,所以,五谷杂粮对人最好。 2)中医还认为,万物按照五行阴阳分类,食物也一样,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应按照人体质阴阳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调整人体健康。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中医药基础知识课件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有数千年历史,是人们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医药知识。经历了漫长历史的考验,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是目前世界现存的唯一的传统医学。 第一节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恒动观念。 (一)整体观念 人体自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与外界环境息息相关,这种内处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整体性,称整体观念。 (二)辩证论治 辩证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疾病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及相关病情资料,加以综合归纳,整理分析,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 证侯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论治是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辨证论治,辨证是对疾病作出具体深入的分析,论治是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二、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概念: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属性。最初划分阴阳的准则是向日和背日。 凡活动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功能的--------属阳。 静止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衰减的、物质的--------属阴。 阴阳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互相转化。 在医学中的应用。 ①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上部,体表,背部,六腑,气——阳 下部,体内,腹部,五脏,血——阴 ②说明生理功能 阴阳的平衡协调,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具体表现在物质与功能的消长平衡。物质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物质的表现。生理活动消耗了物质与能量,又有助于物质的摄入和能量贮存。这种阴阳彼此不断的消长过程维持着动态平衡。 ③说明病理变化 疾病的发生就是阴阳失去动态平衡产生偏盛偏衰的结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④诊断上的应用 临床疾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可以概括成阴证,阳证两大类。 阳证——表证,实证,热证,(急性的,进行性的,亢进的) 阴证——里证,虚证,寒证,(慢性的,退行性的,衰退的) ⑤治疗上的应用 1)损有余,补不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阳胜则热——清热,阴胜则寒——祛寒 阴虚则热——滋阴,阳虚则寒——温阳 2)归纳药性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阳,酸苦咸——阴 特性:升浮——阳,沉降——阴 五行学说 五行是指自然界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它用“比类取象”的方法,将自然的事物作广泛的联系,根据其不同性质、作用、形态,分别归属五行之中。借以说明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以及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行的属性归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