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

中医的基础知识大全集!(自学必备)一、基础理论1.有机整体的中心是:五脏。

2.有机整体的主宰是:心。

3.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4.阴中之阴的时间是:前半夜。

5.阳中之阴的时间是:下午。

6.阳中之阳的时间是:上午。

7.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在内,阳之守也。

8.说明对立制约的是:动极者镇之以静。

9.说明阴阳互根的是:阴中求阳。

10.说明阴阳转化的是:热极生寒。

11.称“阳中之阳”的脏是:心。

12.称“阴中之阳”的脏是:肝。

13.称“阴中之阴”的脏是:肾。

14.称“阳中之阴”的脏是:肺。

15.阴偏胜所致证候是:实寒证。

16.阴偏衰所致证候是:虚热证。

17.阳偏胜所致证候是:实热证。

18.阳偏衰所致证候是:虚寒证。

19.根据阴阳互根确定的治法是:阳中求阴。

20.适用于阳偏衰的治法是:阴病治阳。

21.根据阴阳对立制约确定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2.适用于阳偏胜的治法是:热者寒之。

23.“木”的特性是:曲直。

24.“水”的特性是:润下。

25.属于“金”的音是:商音。

26.属于“水”的音是:羽音。

27.木的“所不胜”之行是:金。

28.水的“所胜”之行是:火。

29.金的子行为:水。

30.火的母行为:木。

31.木的“所不胜”之“子”是:水。

32.木的“母”之“所胜”是:火。

33.肝病传脾的是:相乘。

34.肝病传心的是:母病及子。

35.肺病及肾是:母病及子。

36.木火刑金是:相侮。

37.“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属于:相乘。

38.“水气凌心”属于:相乘。

39.喜胜:悲。

40.恐胜:喜。

41.属于“火”的是:喜。

42.属于“金”的是:悲。

43.属于“水”的是:耳。

44.属于“土”的是:口。

45.属于“水”的是:咸。

46.属于“木”的是:酸。

47.属于“水”的是:黑。

48.属于“金”的是:白。

49.“君主之官”指:心。

50.“将军之官”指:肝。

51.“生之本”指:心。

52.“罢极之本”指:肝。

53.“气之根”是指:肾。

54.“气之主”是指:肺。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中医药健康小知识
一、中药分类与功效
中药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矿物三类。

其中,植物药是最常见的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等,具有补气养血、滋阴补肾等功效。

动物药如鹿茸、蛇胆等,具有强筋壮骨、清热解毒等作用。

矿物药如石膏、炉甘石等,具有清热降火、收敛固涩等效果。

二、经络穴位与养生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穴位是经络上的反应点。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身体各脏腑的功能,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例如,按摩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脾胃,按摩涌泉穴可以补肾壮阳。

三、食疗与养生
食疗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食物的性味归经来调节身体。

例如,苦瓜性寒味苦,归心、脾、胃经,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红枣性温味甘,归脾、胃、心经,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四、季节性与时令养生
中医药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根据季节时令调整作息和饮食。

例如,春季宜养肝,多吃绿色蔬菜;夏季宜养心,多吃清淡食物;秋季宜养肺,多吃滋润食品;冬季宜养肾,多吃温热食物。

五、常见疾病与中药治疗
中药在治疗常见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例如,感冒可用感冒清热颗粒治疗;咳嗽可用止咳橘红丸治疗;消化不良可用保和丸治疗。

六、针灸推拿与健康
针灸和推拿是中医独特的疗法,通过刺激穴位和调整经络来治疗疾病。

针灸可调和阴阳平衡,推拿可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

七、中药煎煮与服用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对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中药煎煮前应先用水浸泡30分钟左右,煎煮时需用文火慢炖,避免使用铁器或铝器。

服药时间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质和病情而定。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超过1000件,超过部分按1%取样;不足5件的,逐件取样; 贵重药材,不论包件多少逐件取样。
• 供试品的量一般不得少于试验所需的3倍数,即1/3供实验 室分析用,另1/3供复核用,其余1/3则为留样保存,保存 期至少1年。
道地药材: • 四大怀药:怀牛膝、淮山药、怀地黄、怀菊花。 • 浙八味:浙贝母、浙玄参、杭菊花、杭白芍、杭麦冬、
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 止痛的作用。治疗虚证或挛急疼痛的药物,都具有甘味。 甘味药能腻膈碍胃,故中满湿阻、食积、气滞者慎用。
③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能治疗盗汗、 泄泻、尿频、遗精等的药物,都具有酸味。酸味药能收敛 邪气,故邪未尽之证者慎用。
④苦味。能泄能燥能坚,有清泄火热、泄降逆气、通泄大便、燥湿坚 阴(泻火存阴)等作用。治疗气逆喘咳、温热、寒湿、肾阴亏虚等的 药物,都具有苦味。苦味药易伤津败胃,故津亏虚、脾胃虚弱者不 宜大量应用。
• 七情配伍的内容:
① 单行:指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要其它 药辅助.如清金散用一味黄苓治轻度的肺热咳血。
②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原 有疗效。如大黄和芒硝合用,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 疗效果。
③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伍合用, 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疗效。如 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合用,茯苓能增强黄 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②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 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物质而言, 功能属阳、物质属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没有物质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
③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疾病发生是因“阴阳失调”。如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阳虚则寒”“阴虚则 热”“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等病症, 并且病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中医药常识入门》课件

03
中药材与方剂
中药材分类与特点
中药材的分类: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中药材的特点:天然、安全、有效 中药材的采集与加工方法 中药材的储存与保管方法
中药方剂组成与功效
中药方剂的组成:介绍中药方剂的基本组成,包括主药、辅药、佐药 等,以及各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功效:详细阐述中药方剂的功效,包括治疗作用、调理 作用、预防作用等,以及不同方剂之间的功效差异。
中医药的 适应症和 禁忌症
中医药的 常用药物 和治疗方 法
中医药的 养生保健 作用
中医药误区澄清与辨析
误区一:中医药只适用于慢性病 误区二:中医药治疗副作用小,可以随意使用 误区三:中医药治疗见效慢,不如西医效果好 误区四:中医药治疗只适用于特定人群
中医药健康生活指导
什么是中医药? 中医药常识答疑解惑 中医药在健康生活中的作的应用与价 值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与展 望
中医药未来发展趋势
现代化发展:结 合现代科技手段, 推动中医药的现 代化研究与应用
国际化发展:加 强国际交流与合 作,推动中医药 的国际化发展
产业化发展:培 育中医药产业集 群,推动中医药 的产业化发展
标准化发展:制 定和完善中医药 标准体系,推动 中医药的标准化 发展
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穴位达 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目 的
推拿治疗:通过手法作用于 人体特定部位,达到舒筋活 络、缓解疼痛的目的
拔罐治疗:通过拔罐器具 吸附在皮肤表面,产生负 压刺激,达到舒筋活血、 祛风散寒的目的
艾灸治疗:通过燃烧艾条产 生热量刺激穴位,达到温经 通络、散寒止痛的目的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
桂枝汤:用于 治疗感冒、发 热、头痛等病 症,主要成分 有桂枝、芍药、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

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一、中医药基础知识1.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剂组成、药物性能、诊法辨证、预防保健等内容。

2.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内容,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

3.中药配伍原则:中药配伍原则包括君臣佐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杀、十八反十九畏等内容,是中药配伍的基本原则。

二、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1.顺应四时:根据四季气候变化规律,调整饮食起居,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等。

2.精神调养: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3.饮食调理:合理安排饮食,选择适合自己体质和疾病的食物,如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4.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流通,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5.按摩针灸:通过按摩针灸可以调整气血,缓解疼痛,提高免疫力。

6.中药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选择一些中药进行调理,如枸杞子、人参等。

三、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知识1.感冒: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也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

2.咳嗽:咳嗽主要由呼吸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炎药物治疗,如头孢菌素、阿奇霉素等。

中药如止咳化痰颗粒、杏仁止咳糖浆等也有很好的止咳作用。

3.腹泻:腹泻主要由肠道感染引起,可采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等。

中药如健脾止泻颗粒、肠炎宁片等也有很好的止泻作用。

4.失眠:失眠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可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中药如养心安神丸、枣仁安神胶囊等也有很好的安神作用。

5.高血压:高血压主要由血管收缩引起,可采用降压药物治疗,如硝苯地平缓释片、缬沙坦胶囊等。

中药如复方罗布麻片、牛黄降压片等也有一定的降压作用。

6.糖尿病: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可采用降糖药物治疗,如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等。

中药如消渴丸、参芪降糖胶囊等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
1. 饮食调养:中医重视饮食调养,认为饮食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建议选择新鲜、自然、健康的食材,避免过度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均衡和多样性,适当限制盐、糖、油的摄入。

2. 睡眠调节:中医认为良好的睡眠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建议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避免熬夜,并提倡午休的习惯。

3. 情绪调节:中医强调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建议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放松自己,避免过度的压力和焦虑。

4. 起居调摄:中医认为合理的起居对于身体健康很重要。

建议保持适度的锻炼,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久站,适当调节室内温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5. 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和调节心理状态有益。

建议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方式,如散步、跑步、太极拳、气功等。

6. 中药调理:中医药认为很多常见的不适和小病可以通过调理中药来缓解。

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中药草药,避免滥用和误用。

以上仅为中医药基本养生知识的一部分,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
概念,还需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和养生方法选择。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

中医药基础知识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它与西医药不同,它是基于中药材的特性和治疗原理来治疗疾病和促进健康的。

中医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对身体的调节、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药材是指来自自然界或人工培植的天然草药、植物、动物、矿物等,其中的有效成分可以起到抗炎、止痛、抗菌等作用。

中药材是中医药的主要原料,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单味或复方配制。

中药材的应用需要掌握其性味、归经、功效等基础知识,以便指导其用药方式和疗效评估。

中医药的络脉是中医经络,在人体内流通着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它们贯穿于人体的各个部位,是人体的生命力和能量流动的通道。

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所有的人体结构、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药物的性质、作用、过程增减、药方的配制都受阴阳、五行等自然规律的制约。

这些理论基础是中医药治疗疾病及调节身体健康的核心。

中医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处理包括常见的感冒、咳嗽、胃痛,也可以处理一些慢性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过敏性皮肤炎等。

中医药的作用不单纯在治疗疾病,还可以用于调理身体机能,如调节人体气血、阳气、阴气等,以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但是,中医药使用仍然存在一些限制和潜在的问题。

中医药的药效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需要持续的治疗,因此治疗起来比较繁琐,患者需要有耐心和恒心。

而且,中医药还存在着副作用、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因此,在使用中医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使用,尽可能减少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总的来说,中医药在早期医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温和的疗效、副作用小和长期效果等特点,可以作为西医药的有益补充。

但必须强调的是,中医药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医学,需要承认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差异和局限性,否则会影响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开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aiji diagram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脏腑
脏腑--内脏的总称,按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化生、贮 藏精气)、六腑(受盛、传化水谷)两类
肝 心 脾 肺 肾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 胆、女子胞
形态:中空,似六腑 功能:贮藏精气,似五脏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
基本概念
经络
经络的概念:经脉 + 络脉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归经
归经—药物对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作用明显, 而对其他作用较小或没有
龙胆草—归胆经,能治疗胆的病症 藿香—归脾、胃二经,能治疗脾胃病症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归经
药物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 基础,以所治疾病为依据确定的
味味味味味 咸甘辛苦酸 能能能能能 入入入入入 肾脾肺心肝
、 能 和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五味
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食之味苦;甘草、枸杞之甘;
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 提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葛根:口尝无辛用 磁石:口尝无咸味,因能入肾潜镇浮阳, 而肾在五行之中属水与咸相对应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资生心(木生火)--肝气疏泄利于心血的运行 心资生脾(火生土)--心的阳气推动血行以养脾 脾资生肺(土生金)--脾运化水谷精微以养肺 肺资生肾(金生水)--肺主肃降利于肾主水、纳气 肾资生肝(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之阴血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肝/脾(木克土)--肝气条达,疏泄脾脏壅郁,利脾主运化功能 发挥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阐明生理活动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阐明病理变化
《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用于疾病诊断
望诊—色泽分阴阳: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 切诊—脉象分阴阳:浮、数、洪、滑属阳;沉、迟、细、涩属阴 闻诊—语声分阴阳:高亢洪亮属阳;低微无力属阴 问诊—喜恶寒热分阴阳:喜寒恶热属阳;喜热恶寒属阴
狭义:专指肾精中具有生殖功能的物质
《灵枢·决气》: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 是谓精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以构成各组织器官的原始生命物 质,以及来自母体从饮食中吸取的各种营养物质,主要 藏于肾
后天之精—水谷所化生,输布到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
最后归藏于肾 滋 生 促 生
养髓进殖
中医药基本知识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诛脉之浮而常见者,皆洛脉也。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阴阳学说
产生于商周 成熟于战国与秦汉
阴阳对立 阴阳依存 阴阳消长(量变) 阴阳转化(质变)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构成人体的核心 完成人体主要功能 相互间密切联系
推动血液运行 (主血) 主管精神活动 (藏神 / 主神明)
主管消化吸收 (主运化) 统摄血液 (主统血)
疏通全身气机 --调节情志活动 --促进消化吸收 --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水液代谢 --通调月经
贮藏血液和调节血流量
主呼吸 辅心行血 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
中医药基本知识
脏象学说
主管生长发育 主管生殖 主管水液代谢 主管纳气 濡养温煦脏腑
《侣山堂类辩》:五脏之气,皆相贯通
五行理论: 生理关系:五行相生、相克 病理联系:相乘相侮、子母相及
发展:通过生理功能阐述五脏间联系,用病理上相互 影响反证其生理上关系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文字
内容页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添加标题文字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 点击添加
文本
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 点击添加
文本
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内容图表页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点击添加图表说明
联络组织器官,沟通表里上下 通行气血阴阳 感应与传导 调节机能活动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清·徐灵胎: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 味……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 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
毒归升五四 性经降味气
沉 浮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四气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反应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 面的作用倾向 四气与药物气味的关系: 寇氏言寒热温凉是性,香臭腥臊是气,其说 与《礼记》文合。但自《素问》以来,只以 气味言,卒难改易,姑从旧尔。--李时珍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 土脾 胃 口 肉 思 涎 缓 夏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肺 大 鼻 皮 悲 涕 浮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 耳\ 骨 恐 唾 沉 胱二 阴
肾 膀胱 水
五行学说
肝 胆 木
火 小肠 心
金 大肠 肺
相生
相克
土 胃 脾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物的性能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人体产生的反 应归纳出来的 药物的四气,是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
感受风寒,可见“恶寒发热、流清涕、小便清长、舌 苔白”等寒证症状;紫苏或生姜煎汤服用后,发汗,上 述症状减轻或消失;说明紫苏、生姜药性是温热的 发生疔疮、局部红肿疼痛,甚至小便黄、舌苔黄等热 证症状;金银花、菊花等治疗见效;说明金银花、菊花 药性是寒凉的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脏象学说 经络学说 药性理论
中医药基本知识
中医药基本知识
五行学说
自然界

人体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行五 五 五 五 五 五 五
音味色化气方 季
脏腑官体志液脉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肝 胆 目 筋 怒 泪 旋
微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心 小 舌 脉 喜 汗 洪 肠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药物作用于人体的不同趋势
升—上升 降—下降 浮—发散 沉—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向内,向下)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升降沉浮
病位在表者—宜发散而不宜收敛:表症 须用紫苏、生姜等升浮药以发汗解表;而 不能用浮小麦、糯稻根等收敛止汗药
病势上逆-宜降不宜升:胃气上逆的呕吐, 当用姜半夏降逆止呕,不可用瓜蒂等涌吐药 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久泻脱肛,当用黄 芪、党参、升麻、柴胡等益气升提,不可用 大黄等通便药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段落文字内容
内容页
文本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文本标题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点击添加文本内容
内容页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点击添加说明文本
5 0
30
6 5
8 0
内容图表页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点击添加具体说明
中医药基本知识
药性理论
四气
温热药-多数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 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常用来治疗寒性病症 寒凉药-多数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 常用来治疗热性病症
药性理论
五味
中医药基本知识
淡咸苦涩酸甘辛 ::::::: 能能能收能能能 渗软泄敛收补散 、、、、、、、 能能能固能能能 利下燥涩涩缓行
心/肺(火克金)--心的阳气克制肺气宣降太过,保证肺主气功 能正常
脾/肾(土克水)--脾主运化,运化精微使肾精充足以抑制肾火 亢烈
运化水液以制止肾水的泛滥;
保证肾主水的功能正常进行
肺/肝(金克木)--肺气肃降,抑制肝阳上亢,利于肝主疏泄功 能发挥
肾/心(水克火)--肾的阴精充足,使心阴充足以抑制心火亢烈
作化生

用血长



中医药基本知识
基本概念

气—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朴素认识。春秋时期唯物主义 哲学家就认为“气”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物质;宇宙间一切 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周易·系辞》:精气 为物;天地氤氲,万物化醇
中医学“气”范围广、名称繁多、概念不一。 邪气—致病因素; 正气—人体物质结构的总概括,包括精、气、血、津液等
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 内(桡)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 大肠经。
经络学说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 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 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 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 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 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 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 到濡养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