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计划及大纲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主编:栾学刚《机械基础》教学计划及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维修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

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机械的功能、动作及使用一般机械能力,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熟悉构件的受力分析、基本变形形式和强度计算方法;掌握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和应用;了解机器的组成;熟悉机械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的功能和动作的能力;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理论教学1.绪论了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

掌握机器的组成。

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能。

了解零件的强度。

了解摩擦和磨损。

2.机械零件的精度掌握互换性与标准化的术语、定义和相互关系;掌握孔和轴的概念;尺寸的分类定义;了解形状公差项目和基准的选用:3.杆件的静力分析掌握力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了解力矩、力偶、力向一点平移的结果及应用。

熟悉约束、约束反力和受力图。

掌握平面受力时的平衡方程及应用。

平面受力的特殊情形。

4.直杆的基本变形了解拉伸和压缩的概念。

熟悉拉伸和压缩时的内力、截面法、应力、变形、应变。

了解静载荷下低碳钢和铸铁的拉伸和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了解拉伸和压缩时的强度计算。

了解压杆稳定的概念。

了解剪切和挤压的概念。

了解扭转的概念。

了解外力矩的计算和扭转的计算。

熟悉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应切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了解抗扭截面系数的计算。

了解直梁弯曲的概念。

了解弯矩图及纯弯曲时横截面上应力的分布规律和计算。

掌握常用截面的惯性矩和抗弯截面系数的计算。

熟悉梁的强度计算。

了解组合变形的概念。

了解交变应力及疲劳的概念。

5.工程材料掌握铸铁、碳素钢及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 通过对液压和气压传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应熟悉液压和气压传动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还应了解与本课程相关的技术政策和法规,树立工程意识和标准化意识,具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与创新精神二、课程基本要求:机械基础和其他自然科学一样,有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学习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由浅入深,系统地进行学习,这样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通过对机构和零件受力分析等知识的学习,应掌握一般构件的受力分析、构件基本变形和强度的计算方法;● 通过对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和钢的热处理方法的学习,应了解机械工程常用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 通过对常用机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的学习,应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动作的能力● 通过对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结构和标准的学习,应初步具有使用和维护一般机械的能力3、课程任务: 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金属材料及金属冷热加工工艺、公差配合与互换性、液压传动基础知识;机构的结构、运动特性,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常用机构的能力。

初步掌握机械动力学某些基本知识。

了解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设计计算和维护等,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及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获得实验技能的初步训练。

适用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1、课程性质: 《机械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是机电和近机、非机专业的必修课78本大纲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各专业《机械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码:课程名称:2、课程内容: 本书主要包括工程力学基础、机械工程材料基础、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等内容。

选用教材:〈机械基础〉 顾淑群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基础学 时:三、《机械基础》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TOPIC 14 轴瓦结构和轴承材料了解轴瓦的作用,轴瓦的分类,工作的条件,所选的材料轴瓦的作用,轴瓦的分类,工作的条件轴瓦的作用,工作的条件讲授2TOPIC 15 滚动轴承的类型和代号知道滚动轴承的构造、工作的条件和方式,以及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工作的条件和方式,以及滚动轴承的类型代号类型代号讲授2TOPIC 16 滚动轴承的组合设计掌握轴承的轴向固定方式,了解轴的支承结构形式,熟悉滚动轴承的配合。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电气设备安装专业72课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基础》是电气设备安装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1、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中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常用机构、机械零件和公差与技术测量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

2、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高机电方面知识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全面素质打下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机械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念,运用辨证唯物主义方法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机械方面专业基础知识的认识水平,掌握一些典型的机械原理和机械结构,学习基本的机械设计概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获取机械方面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本课程教学应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方面(1)对理论性知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懂得机械设计概论和公差测量方面的基础知识。

(2)掌握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和间歇运动机构的基本工作原理、类型和它们的特点,了解联接中常见的结构。

(3)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的结构特点和他们中的一些计算方法,要学会设计简单的传动结构。

(4)对轴系方面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其中包括轴、轴承和联轴器及离合器等。

2、能力方面(1)熟练掌握好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懂得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机械方面问题,能运用公差和测量方面的知识,掌握其中公差、粗糙度及测量等方面的计算。

(2)掌握平面机构、凸轮机构及间歇运动机构的设计方法,能够按给定的要求进行机械结构系统的简单设计。

(3)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带传动、齿轮传动等传动结构的原始数据设计和对系统的安装和维护,了解轴、轴承部件的组合设计,懂得计算设计轴承部件中所需要注意的疲劳强度计算和轴系刚度调整措施,最后还需要懂得对轴系的维护和修理。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基本模块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论1、内容:(1)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2、要求: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掌握有关的基本概念,了解零件的常用材料。

《机械工程基础 (7)》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 (7)》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353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1ofMechanica1Engineering课程性质:必修课程学分数:3.5课程学时数:56授课对象:粉体工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高等数学》、《工程制图》等一、课程简介《机械工程基础》是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

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它在培养机械类、机电类、近机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的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

本课程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机械设计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设计方法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学习和今后从事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本课程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关于机构的结构分析、机构的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和机器动力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设计能力。

掌握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具有设计一般通用零部件和一般机器装置的能力;逐渐形成规范的设计思想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及技能;了解一些机械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向。

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基本技能。

通过课程设计,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设计并分析机械系统的实际工作能力。

绪论教学内容:1 .机器的组成2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素3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原则4 .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性及标准化5 .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要求:了解机械、机器、机构、构件和零件的概念;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第1章:物体的受力分析与平衡教学内容:(-)掌握力的概念(二)了解力矩和力偶的概念,会使用力的平移定理。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
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
实验项目与内容提要
序号
实验名称
实验时数
实验类型
内容提要
备注
1
典型机构介绍
2
验证
介绍齿轮机构、凸轮机构、平面连杆机构、间歇运动机构以及组合机构的基本类型和运动特性
2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2
验证
1、了解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2、了解各种运动副对机构结构和运动的影响。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教学大纲
实验课程编号
实验课程名称
中文
机械设计基础
英文
Mechanical Design Experiments
实验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总学分
5
开设实验项目数
6个
其中:必修(5)个,选修(1)
课程总学时
80
实验总学时
10
先修课程
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
适用专业
机械类
实验教学目标(通过开设本实验课程,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
实验内容:
1.典型机构介绍
2.机构运动简图测绘
3.机构运动创新设计
4.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范成
5.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参数测定与分析
6.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
实验基本要求(通过实验,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并掌握的有关内容):
培养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必须掌握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方法和步骤,熟悉实验设备和仪器性能及使用方法,清楚对试件的要求和准备。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原理、目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试件,实验方法和主要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O347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基础课程设计课程英文名称:MeChaniCa1CourseDesign课程学分数:1课程学时数:1周授课对象:无机非金属材料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机械制图、机械工程基础等。

一、课程设计简介(目的与任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1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 .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步骤,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和绘图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与要求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题目常为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简单机械C其工作量相当于以单级(设计时间为一周)的机械传动装置为最低要求。

每个学生应完成:1)装配图(轴系部件装配)1张(A1或A2图纸);2)零件图1~2张(轴、齿轮(或蜗轮)、带轮等);3)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说明书内容应包括:拟定机械系统方案,进行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选择电动机,进行传动装置运动动力学参数计算,传动零件设计,轴承寿命计算、轴(许用应力法和安全系数法)、键的强度校核,联轴器的选择、设计总结、参考文献等内容。

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它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习和掌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培养独立设计能力,为后续课的学习和实际工作打基础。

3)能够正确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

三、进程安排时间表四、考核方法与成绩评定1、考核方法提交设计说明书和图纸,老师对其质量进行检阅得出成绩。

2、成绩评定优秀:图面整洁,结构合理,标注正确,设计计算完整、正确,资料齐全;良好:图面较整洁,结构较合理,标注较正确,设计计算完整、正确,资料齐全;中等:结构基本合理,标注基本正确,设计计算基本完整、正确,资料齐全;及格:设计计算基本完整、正确,资料齐全,个别结构不合理,有些线条不正确;不及格:结构不合理,标注错误较多,设计计算不够完整并有较多错误,资料不够齐全。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

《机械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性质和内容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专业技术课程和今后在工作中合理使用、维护机械设备,以及进行技术革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

内容主要包括: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常用轴系零件等知识。

1、机械传动摩擦轮传动、带传动螺旋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轮系2、常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变速机构3、轴系零件常用连接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2、课程的主要任务和要求通过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课内容以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分析解决机械类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掌握力学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及应用等问题,能对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和螺纹联结进行功能分析及简易计算,会查阅有关技术资料和选用标准件。

在学习机械基础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运用机械制图、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联系日常生活、专业工种中的具体实例,培养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具有涉及面广、联系实际较强的特点,教学中要加强现场实际、教具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不断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讲情基本理论、简化理论力学的推导、突出结构特性及其应用,切忌抽象的做理论推导,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条理性和简明性。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教学要求:熟悉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类型、传动特点和应用场合。

掌握摩擦轮传动和带传动的传动比、包角和带长的计算,了解带的新标准及其选用方法、带传动机构的装配。

熟悉带传动的张紧装置。

教学内容:§1—1摩擦轮传动一、摩擦轮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摩擦轮传动的特点三、摩擦轮传动的类型和应用场合§1—2带传动一、带传动的工作原理和传动比二、平带传动的形式、主要参数、类型和接头方式三、带传动的结构和类型四、普通带传动的主要参数、选用要点和正确使用五、平带传动和带传动的特点六、带传动的张紧装置第二章螺旋传动教学要求:了解常用螺纹的种类、应用场合及装配,掌握普通螺纹的主要参数及普通螺纹、管螺纹和梯形螺纹的标记识别。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机械设计基础》教材的第五章,主要讲述了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

具体内容包括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等。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掌握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和常见传动机构;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难点: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齿轮模型、蜗轮模型、链条和皮带等;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汽车的传动系统,让学生了解机械传动在实际中的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齿轮传动、蜗轮传动、链传动和皮带传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特点;3. 例题讲解:分析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和传动比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5. 动手实践:让学生分组进行齿轮模型的组装和传动比的实验;7. 课堂作业:布置一道齿轮传动和一道蜗轮传动的计算题目;8. 课后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机械传动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六、板书设计齿轮传动:基本原理:齿轮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齿轮的形状和啮合方式;传动比:齿轮的齿数比。

蜗轮传动:基本原理:蜗轮的蜗杆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蜗轮的形状和蜗杆的形状;传动比:蜗轮的齿数比。

链传动:基本原理:链条的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链条的方式和链条的强度;传动比:链轮的齿数比。

皮带传动:基本原理:皮带的摩擦传递动力和运动;结构特点:皮带的材质和皮带的宽度;传动比:主动轮和从动轮的齿数比。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一组齿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2. 题目二:计算一组蜗轮传动的传动比。

答案:传动比 = 从动轮齿数 / 主动轮齿数;3. 题目三:计算一组链传动的传动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一、学时、学分
总学时:64 总学分:4.0 讲课学时:58 实验学时:6
实验成绩占总成绩:20%
二、课程简介
机械基础实验是本科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教学的主干课程,它由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三门课程的常规实验和数值模拟两部分组成。

三、实验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实验目的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实验是《机械基础》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实验巩固课堂教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常用机构和典型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通过实验数据及其处理结果,揭示一般的原理或规则;使学生了解所用仪器的结构和操作方法,从而获得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增强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动手能力。

2)实验基本要求
实验前要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及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本次实验的实验项目、内容。

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积极提问、认真做好各种试验参数记录,写出实验报告,以便进行考核和评分。

四、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曲柄摇杆机构 10只
偏心凸轮机构 10只
电子万能试验机 4台
游标卡尺 10只
低碳钢试件 40只
铸铁试件 40只
齿轮范成仪 20个
实验桌 34张
实验凳 20个
六、考核方式与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考核方式分为两部分:实验操作分和实验考试分。

实验操作分: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实验情况、回答问题情况、实验纪律等方面给学生实验分。

实验考试分:当堂进行考试,根据答题情况给出分数。

七、教材与参考书
《机械学基础》蒋秀珍编,科学出版社,2009.1。

《机械原理》杨黎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机械设计》宋宝玉,王黎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

《简明材料力学》刘鸿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