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细胞生物制药应用

合集下载

生物技术制药论文

生物技术制药论文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学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专业:生物工程姓名:***学号:30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进展摘要: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在制药行业方面的应用。

当前动物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包括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器特别是细胞核移植技术、染色体改造技术、转基因动植物技术和细胞大量培养技术等方面 [1]。

本文综合论述了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发展简史,研究近况和制造实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

关键词: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细胞融合细胞大规模培养核移植21世纪,生物技术制药是制药行业的亮点,近25年来,世界生物技术工业飞速发展,创造了35种重要的治疗性生物技术药物。

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是紧跟世界产业同步发展的。

2007年全球生物技术药物市场销售额已达到828亿美元。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组成三驾马车行驶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大道的前列。

动物细胞工程在生物制药的研究和应用中起关键作用,目前全世界生物技术药物中使用动物细胞工程生产的已超过80%,例如蛋白质、单克隆抗体、疫苗等。

所以对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现状动物细胞工程制药主要涉及细胞融合技术、细胞器移植尤其是核移植技术、染色体改造技术、转基因技术和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等。

1.1 细胞融合是用自然或人工的方法使两个或几个不同细胞融合为一个细胞的过程。

可用于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及产生单克隆抗体等。

在我国目前动物细胞工程的发展中,技术最成熟的当数细胞融合。

其中淋巴细胞杂交瘤在国内已普遍开展,并培育了许多具有很高实用价值的杂交瘤细胞株系,它们能分泌产生在诊断和治疗病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单克隆抗体。

如甲肝病毒单克隆抗体[3]、抗人Ig M单克隆抗体[4]、肿瘤疫苗[5]等可用于治疗疾病;抗人结肠癌杂交瘤细胞系分泌的单克隆抗体[6],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胞外区的单克隆抗体等[7]则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技术已趋成熟,目前许多单克隆抗体已经进入产业化的生产阶段。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物制药技术以生物学为基础,通过对生物学体系和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出一系列生物制品,包括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DNA药物等。

这些生物制品在治疗疾病、改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制药工艺中,生物制药技术通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将生物学体系转化为具有药用价值的制品。

本文将从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角度进行探讨。

一、发酵工艺发酵工艺是生物制药技术中的重要工艺之一,其应用广泛,涉及到生物制药领域的多个方面。

发酵工艺利用微生物、真菌或细胞等生物体,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和生长,产生所需的药物或化合物。

在制药工艺中,发酵工艺常常用于生产蛋白质药物、抗体药物、酶制剂、抗生素等生物制品。

以蛋白质药物生产为例,发酵工艺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宿主细胞,如大肠杆菌、哺乳动物细胞等,并将编码目标蛋白质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

随后,将经过基因导入的宿主细胞进行发酵培养,提供合适的培养基、温度、pH值、氧气浓度等条件,促进宿主细胞产生目标蛋白质。

通过提取、纯化和包装等工艺步骤,获得最终的蛋白质药物。

发酵工艺的高效、低成本、可大规模生产等特点,使得生物制品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满足不同药物生产的需求。

二、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制药技术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等方面。

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以改变宿主细胞的遗传性状,实现对目标蛋白质、抗体等生物制品的高效表达和生产。

在制药工艺中,基因工程技术常常用于开发新型药物、改良生物制品、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

利用重组DNA技术,可以将人类遗传工程胰岛素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使得大肠杆菌产生胰岛素蛋白,实现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

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抗体药物的研发,通过改变抗体的结构和功能,实现对不同疾病的治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对生物制品的精准调控和高效生产,提高了生物制品的质量和产量。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

动物细胞工程制药导语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是一种利用动物细胞进行生物制药的技术。

该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原理、应用和前景。

一、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原理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是利用动物细胞系统表达和生产药物的一种技术。

其主要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动物细胞培养: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动物细胞系,并进行培养。

常见的动物细胞系包括CHO细胞、HEK293细胞等。

细胞培养的条件包括培养基、培养温度、培养时间等。

2.基因克隆和转染:将药物的基因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导入到动物细胞中,使其具有产生目标药物的能力。

转染的方式包括质粒转染、病毒转染等。

3.细胞培养和增殖:转染后的细胞需要在培养条件下进行生长和增殖。

通常会添加适当的生长因子和培养基来促进细胞的生长。

4.产物分离和提纯:最后,通过适当的方法分离和提纯目标药物,可以使用离心、超滤、层析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

二、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应用动物细胞工程制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为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其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蛋白质药物生产:利用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可以生产多种重要的蛋白质药物,如抗体、细胞因子等。

这些蛋白质药物在治疗癌症、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疫苗生产: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技术也可以用于疫苗的生产。

通过导入相应的病原体基因到动物细胞中,使其产生病原体相关的抗原,从而制备疫苗。

3.基因治疗: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治疗。

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到患者的细胞中,实现对基因相关疾病的治疗。

4.抗病毒药物:某些动物细胞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抗病毒药物的生产。

通过将抗病毒基因导入到动物细胞中,使其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对抗病毒感染。

三、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前景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细胞工程制药在未来的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是动物细胞工程制药的一些未来发展趋势:1.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动物细胞工程制药技术将变得更加成熟,能够更准确、高效地生产药物。

细胞工程第六章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药

细胞工程第六章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药

BHK 21细胞(Baby hamster kidney cell):是1961 年英国从幼地鼠的肾脏分离的细胞。成纤维样,异 倍体。常用于增殖病毒制备疫苗和重组蛋白。
Vero细胞(Vero cell):是1962年日本从非洲绿猴肾 中分离的细胞。成上皮型,异倍体,贴壁型,是最 常用的大规模培养的动物细胞。
和将产终物体形积成1/积3~累1到/2的适培当养的液时装间入,反一应次器性中收,获适细宜胞
(二)大规、条模产件培物下养、接技培种术养细基胞的。,操培作养方过式程中流加浓缩的营养物 12、 、分流批加式 式培培或细和养养将密在时培胞产细度细间养和物原胞之胞取液培 形有接前增出,养成体种,长部使基过积于以和分细一程,一一产培胞品起中维定定物养持达加,持体速形物续到入不反积度成,生较反断应的连过再长高应将器培续程用至水器部内养添中新较平后 分总基加,培高,培体,新每养密在养积细鲜间液度细基不胞培隔补、胞取变达养一足目增出最基段到标长,大,产
供新鲜培养液流入小室和旧培养液
◆旋转管培养的排方出法,从而使细胞生活在不断更新
的培养液中
◆灌注小室培养法
3. 、培养液的发展 天然培养基(胎汁、血浆和血清)
人工合成培养基(需添加血清)
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用激素、生长因子替代血清)
第三节 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
一、在生物学领域基础研究中的应用 1、在细胞生物学上的应用
始分裂。随着细胞数量增多,细胞间开始接触并 连接成片,出现接触性抑制。 3、停滞期:细胞长满载体表面,随着营养物消耗和 代谢物积累,密度抑制现象出现,细胞开始退化。 如不及时传代培养,细胞脱落死亡。
微载体培养的操作过程:
微载体培养动物细胞也经过以上四步。大致可 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培养初期阶段、黏附贴壁阶段、 维持培养阶段、细胞收获阶段、微载体培养的放大 阶段。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生物制药技术是利用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运用生物材料为原料,通过生物合成技术制造药品的一种高新技术。

生物制药技术在制药工艺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当今制药行业的一大发展方向,因为它能够生产出高效、高质、低副作用的药物,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

本文将从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特点、在制药工艺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前景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制药技术的应用特点1. 高效性: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利用细胞培养和发酵等生物技术手段高效生产药物,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产效率。

采用生物制药技术制造的药物,一般来说生产成本更低、含量更高、效果更好。

2. 个性化:生物制药技术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进行个性化治疗,研发出更符合患者需求的药物,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3. 安全性:生物制药技术制造的药物更加安全可靠,对环境的影响也更小。

相比于化学合成的药物,生物制药技术制造的药物副作用更少。

4. 多样性:生物制药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类药物的生产,不受传统化学合成技术的限制,可以生产出更多种类的药物,满足不同疾病治疗的需要。

1. 基因工程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在细胞或微生物中导入外源基因,使其表达产生目标蛋白或药物。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人体的某些需要的重要蛋白基因移植到细菌、酵母或动物细胞中,生产出人类需要的蛋白激素、胰岛素、疫苗、生长因子等。

细胞培养技术是指将目标细胞在无菌条件下培养、传代增殖,再收获目标药物的技术。

这种技术适用于生产体内蛋白、细胞因子、抗体等药物。

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可以获取高纯度的蛋白质,提高药物的纯度和效果。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特点,在适当的生物反应条件下制备目标产物。

利用真菌或细菌等微生物进行乳酸、酒精、表面活性剂、抗生素、氨基酸等药物的发酵生产。

载体技术是指将药物通过载体载入体内递送到靶细胞,从而增加其生物利用度和减小毒性作用的技术。

动物细胞培养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动物细胞培养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在现代生物制药工业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项技术中,生物制药公司使用动物细胞培养来产生各种重要的蛋白质药物,如抗体、疫苗、生长因子、激素等等。

这些药物在诊断和治疗多种疾病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动物细胞培养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并探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动物细胞培养的优势与传统的细菌和真菌发酵相比,动物细胞培养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 生产的目标蛋白质与人类细胞更为相似,使得产品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

2. 更容易实现精确的糖基化修饰,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和活性。

3. 更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产品纯度高、无毒副作用,安全性更高。

二、动物细胞培养在制药上的应用1. 抗体药物抗体药物是以动物细胞培养为基础开发生产的一类药物。

抗体药物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高质量抗体,而这些抗体难以通过人工合成或是提取获得。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为制造这些药物提供了一种可靠、经济、大规模的方法。

2. 疫苗大多数疫苗都是由微生物(如细菌或病毒)制成。

这些微生物可以定向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定的抗体,以此来预防疾病。

疫苗生产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疫苗的原料。

通过动物细胞培养生产疫苗原料,可以获得更多的病原体,从而大规模地生产有效的、高质量的疫苗。

3. 生长因子、激素生长因子和激素是人类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重要分子。

这些分子可以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来生产。

糖尿病的胰岛素也是一种生产自动物细胞培养中的产品,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在大规模生产中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未来发展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发展。

提高细胞培养速度、减少成本、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等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基因编辑技术将更好地支持动物细胞工程,人工智能也可以来优化组织培养环境。

除此之外,转基因技术被认为可以在未来为生物制药行业推动自身革命性发展,通过人为改造细胞功能,以获得医学需要的药物。

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

生物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自身的基因编码表达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的科技领域。

本文将从生物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发展中的应用、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以及未来生物技术在药物领域中的发展前景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物技术在药物研究与发展中的应用在药物研究与发展中,生物技术主要应用于药物的分子设计、药效评估以及新药的临床试验等方面。

生物技术的分子设计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相应的蛋白质和抗体等药物分子,并基于药效学数据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这些分子进行设计和改良,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生物技术还通过与其他先进技术的结合,如化学合成、高通量筛选、并行合成技术等,让新药研发更加高效、精准和革命性。

药效评估方面,生物技术则主要利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等技术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药效以及副作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估。

例如,基于离体器官、小鼠和大鼠的模型,科学家已经成功地研究了一系列新型肿瘤细胞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药物,这些药物不仅以特异性强、毒副作用低等优势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等疾病的治疗中,而且也为药物研发带来了更为简化快速的机会。

在新药的临床试验方面,生物技术则主要应用于临床试验的知识管理、药物的分析测试等。

临床试验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往往与多项疾病知识、基因筛选以及生理学、统计学等多个领域进行交叉。

生物技术的临床试验应用旨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方案,以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和可靠性,进而为新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药品生产是药品研发的关键前提,而生物技术的特殊性质,则使其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生物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药品生产技术的优化、药品的质量控制和药品的新型生产方式。

生物技术在药品生产技术的优化中,一般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细菌、真菌、动植物等生物体进行生产实现。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生产高质量、高纯度的药品,而且生产周期短,生产成本低,同时也为不同种类药物的生产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技术路径。

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随着人类对于健康与医疗需求的不断增长,生物制药技术作为一种分子水平的医学治疗方式,逐渐成为医药领域中的重要一环。

生物制药技术能够利用生命体系(如微生物、植物、哺乳动物等)制备出高效、精准、低毒副作用的治疗药物,对常见疾病、罕见病、肿瘤等治疗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主要就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做简要介绍。

1、生物制药技术的概述生物制药技术是以生物材料(包括重组蛋白、抗体、疫苗、血液制品等)为基础,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工程等多个学科的相互融合,将生物学、化学、医学等领域的知识综合应用于药物研发过程当中。

与传统药物相比,生物制药技术的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靶向性强、维持稳定性等优点,能够实现对重大疾病的治疗,也能够逐渐替代传统药物,成为现代医学治疗领域的主流。

2、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生物制药技术的研发需要涉及多个学科,包括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领域。

研发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基因克隆阶段首先,需要对于目标基因进行克隆、分离、纯化等工作,即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不同生物体中提取目标基因,通过PCR扩增、限制酶切、连接转化等手段进行插入型克隆,从而获得纯化的优异基因序列。

(2)表达构建阶段之后,通过适当的载体、细胞系的构建,将优异的基因序列转化为蛋白质表达,完成对于蛋白质的筛选、鉴定,从而获取质量优良的重组蛋白,为进一步的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3)初步评估阶段在获取重组蛋白之后,需要进行初步评估。

对于重组蛋白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安全性测定、药代动力学评估等,通过对于药物相关性能指标的评估,确定目标药物的方向与偏差,为生产工艺选型提供理论依据。

(4)临床前研究阶段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需要对于药物进行大量的临床前性状、毒性等各项研究,通过国内外多个合适的实验室,完成对于药物的系统性评估,为药物注册临床试验提供严谨的实验数据。

(5)临床研究阶段在完成了临床前研究之后,为了进一步验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分为临床一期、二期、三期药物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 动物细胞生物制药应用新民周刊2010,5.17-23.P76-92010.11.2:世界肺炎日(第2个)全球每年约有160万人死于肺炎链球菌疾病,平均每38秒1名5岁下儿童死于此病,1100万儿童因肺炎住院。

导致儿童死亡的头号杀手,并高致残:智力低下、癫痫(17%)、耳聋(27.7%)。

中国是10个肺炎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1/4儿童携带病菌;死亡儿童该病占46.8%。

占西太平洋区的70%。

红霉素不敏感几乎达到100%,青霉素达86%。

1983年23价肺炎链球菌夾膜多糖疫苗PPV23诞生。

2000年针对2岁以下儿童的7价肺炎链球菌蛋白结合疫苗PPV7问世。

目前已经接种3亿剂,世界第一大单个疫苗。

肺炎链球菌发现100年后,真正安全有效的PPV7疫苗才大规模使用。

制造工艺非常复杂,约需要一年左右。

只有爱尔兰、美国两家工厂。

猪流感(Swine Flu),是猪群中发现的一种可引起地方性流行性感冒的正黏液病毒,属呼吸系统疾病,由甲型流感病毒(A型流感病毒)引发。

以往曾经发生人类感染猪流感,但未有发生人传人案例。

2009年4月墨西哥猪流感造成数150多死亡事件,并在多个国家蔓延。

病毒及病毒疾病甲型H1N1流感病毒H、N的意思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4月30日建议使用“A/H1N1流感”的名称。

病毒根据抗原性的不同,可分为A、B、C三型。

根据血凝素(Hemagglutinin,H)和神经氨酸酶(Neyramidinase,N)的抗原特性,将A型流感病毒分成不同的亚型。

目前,有15种特异的H亚型和9种特异的N亚型。

病毒进入细胞:血凝素(H)能和细胞膜上的蛋白结合,在细胞上打开一个通道,使得病毒能进入细胞。

病毒要钻出宿主细胞:神经氨酸酶(N)通过“水解”的方式切断病毒和宿主细胞的最后联系,使病毒脱离宿主细胞。

首批36万支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抵达新疆 2009-10-16SARS病毒SARS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病毒粒子多呈圆形,有囊膜,外周有冠状排列的纤突,病毒直径在80-120nm之间。

感染病毒的细胞线粒体肿胀,部分线粒体外膜或嵴溶解,病毒颗粒主要分布在胞浆的内质网池、胞浆空泡内和细胞外,多聚集成堆。

HIV病毒-艾滋病HIV是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缩写。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逆转录病毒,遗传信息存在于两个相同的RNA 单链模板中。

艾滋病是1981年发现的。

生存于人的血液中并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细胞作为攻击目标,大量吞噬、破坏T4淋巴细胞,从而使整个人体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最终人体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而导致死亡。

2009年12月3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江苏延申和河北福尔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7个批次人用狂犬病疫苗存在质量问题。

2010.3.17:山西疫苗事件《中国经济时报》首席记者:王克勤高温暴露疫苗垄断二类疫苗标签疫苗原山西省疾控中心信息科科长:陈涛安本节主要内容1.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2.病毒疫苗生产本节关键问题杂交瘤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原理与技术流程一杂交瘤技术生产单克隆抗体问题回顾:什么是细胞融合?有什么优点或作用?细胞融合(Cell fusion)是指使用人工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合并形成一个细胞的技术。

体细胞杂交:克服有性不亲和性,实现远源遗传重组,在育种方面意义重大。

杂交瘤细胞:具有两亲本特性,生物制药。

基础知识回顾(一)免疫学基础1抗原进入动物体内对肌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刺激作用的外源物质。

包括:蛋白质、多糖、核酸、病毒、细菌、各种细胞等。

特点:外源性、结构性(分子具有表面具有稳定的环状结构基团作为识别位点)、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2抗体P238动物免疫系统分泌的中和或消除抗原物质的影响的物质,存在于血清中,本质是免疫球蛋白(Immuniglobulin,Ig)。

互补性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VH和VL的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Antigen-binding site)。

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簇互补的表面,决定抗体的多样性与特异性。

抗体产生的途径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的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发育成浆细胞,分泌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脾脏可以分泌。

T淋巴细胞——发育成吞噬细胞,直接参与细胞免疫,经胸腺分泌。

不能产生抗体,帮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动物脾脏有上百万个B淋巴细胞,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克隆,它针对抗原上的一个抗原决定族产生的抗体是单克隆抗体。

一种抗原通常具有多个不同的抗原决定族,因此能刺激多个B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因此血清中的抗体是针对不同抗原决定族的单克隆抗体混合物,称为多克隆抗体。

问题的引出血液得到的只能是混合抗体,但是需要大量的仅针对某一个抗原决定族的单克隆抗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采用其他方法。

如果我们能分离得到只分泌某一种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不就可以大量生产相关单抗了吗?问题:可以实现吗?有什么技术限制吗?很难离体培养B淋巴细胞。

(一)历史发现1975年,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将已适应于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进行融合,发现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具有双亲细胞的特征:即像骨髓瘤细胞一样在体外培养中能够无限地快速增殖,又能持续地分泌特异性抗体。

科勒(Kohler)米尔斯坦(Milstein)(二)杂交瘤技术将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动物脾细胞融合得到即能够分泌抗体又能在体外长期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经过克隆化培养得到可以分泌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这种技术通称为杂交瘤技术(hydridoma technique)。

(三)单克隆抗体应用领域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领域:1.作为亲合层析的配体2.作为生物治疗的导向武器3.作为免疫抑制剂4.探针5.增强抗原的免疫原性6. 作为医学检验试剂视频:/v_show/id_XMTY1ODg5MDI0.html1.动物免疫与免疫脾细胞悬液的制备一般要经过初次免疫、第二次免役(向动物腹腔内注射抗体)、加强免疫(向动物静脉内注射抗体)三个过程。

如果需要免疫脾细胞,一般取最后一次加强免疫3天以后的脾脏,制备成细胞悬液。

2.骨髓瘤细胞的获得与培养骨髓瘤细胞系应和免疫动物属于同一品系,这样杂交融合率高。

通常采用H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与TK(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缺陷型的骨髓瘤细胞系。

一般在准备融合前的两周就应开始复苏骨髓瘤细胞。

保证骨髓瘤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

3.细胞融合(1)取对数生长的骨髓瘤细胞,离心,弃上清,用不完全培养液混悬细胞后计数,取所需的细胞数,用不完全培养液洗涤2次。

同时制备免疫脾细胞悬液,用不完全培养液洗涤2次。

(2)将骨髓瘤细胞与脾细胞按1:10或1:5的比例混合在一起,在50ml塑料离心管内用不完全培养液洗1次,离心,弃上清,用滴管吸净残留液体。

(3)30秒内加入预热的一定浓度、一定分子量的PEG,边加边搅拌,在室温下融合。

加预热的不完全培养液,终止PEG作用。

(4)离心,弃上清,用20%小牛血清等轻轻混悬。

将融合后细胞悬液加入96孔板,100μl孵箱培养。

/孔,37℃、5%CO24 融合细胞的筛选融合后的细胞类型融合的脾细胞和瘤细胞、融合的脾细胞和脾细胞、融合的瘤细胞和瘤细胞、未融合的脾细胞、未融合的瘤细胞以及细胞的多聚体等。

正常的脾细胞在培养基中存活仅5~7天,无需特别筛选,细胞的多聚体形式也容易死去。

剩余:脾细胞与瘤细胞的融合细胞+未融合的瘤细胞+融合的瘤细胞和瘤细胞,其中后两种需进行特别的筛选去除。

HAT培养基筛选法培养基中有三种关键成分: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氨基蝶呤(aminopterin,A)和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T),所以取三者的字头称为HAT培养基。

筛选原理DNA的合成:正常途径:糖、氨基酸——核苷酸——DNA ,可以被氨基蝶呤阻断胸腺嘧啶核苷激酶(TK)补救途径:核苷酸前体 ——核苷酸——DNA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需要2种酶的参与(1)氨基蝶呤可阻断细胞正常途径合成DNA,因此HAT培养基上的细胞不能采用该途径合成DNA。

(2)融合所用的瘤细胞一般是HPRT与TK缺陷型,因此也不能采用补救途径合成DNA。

两条途径被阻断后,有怎样的结果呢?瘤细胞(未融合的和多聚体)命运:因不能正常合成DNA而死亡。

融合细胞:具有亲代双方的遗传性能,具有来自于淋巴细胞内的HPRT与TK ,因此可利用培养基中的嘌呤与嘧啶采用补救途径合成DNA,因此可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与繁殖。

5.克隆化培养将融合的细胞进行充分稀释,使分配到培养板的每一孔中的细胞数在0至数个细胞之间,培养一段时间后取上清以ELISA法选出抗体高分泌性的细胞。

找出针对目标抗原的抗体阳性细胞株,增殖后冻存、体外培养或动物腹腔接种培养生产抗体。

6.分泌抗体的融合细胞的筛选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EILSA主要是基于抗原或抗体能吸附至固相载体的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抗原或抗体与酶形成的酶结合物仍保持其免疫活性和酶催化活性的基本原理。

在测定时,把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和酶标抗原或抗体按不同的步骤与固相载体表面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

7.单克隆抗体的大量生产(1)实体瘤法对数生长期的杂交瘤细胞按1~3×107cells/ml接种于小鼠背部皮下,每处注射0.2 ml。

待肿瘤达到一定大小后(一般10~20天)则可采血,从血清中获得单克隆抗体含量可达到1-10mg/ml。

采血量有限。

(2)腹水制备法腹腔注射1×106个杂交瘤细胞,接种细胞7~10天后可产生腹水,处死小鼠,用滴管将腹水吸入试管中,一般一只小鼠可获1~10ml腹水。

也可用注射器抽取腹水,可反复收集数次。

腹水中单克隆抗体含量可达5~20mg/ml,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3)生物反应器培养杂交瘤细胞大规模生产单抗杂交瘤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液离心除去细胞,收集上清液提取抗体。

(五)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简介鼠源性单抗仍带有鼠抗原决定簇而使其应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不能有效地激活人体中补体和Fc 受体相关的效应系统(2)被人体免疫系统所识别, 产生人抗鼠抗体( Human antigen mouse antibody,HAMA)(3)在人体循环系统中很快被清除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