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要点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学习重点

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学习重点
1. 科学探究与实践
-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 研究观察、提问、实验和总结的科学实践过程。
- 掌握使用简单实验器材和工具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2. 物质与环境
- 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例如水、空气、土壤等。
- 掌握简单的鉴别物质性质的方法。
- 认识物质的循环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能源与能量
- 了解电、热、光等常见能源的来源和转化过程。
- 掌握简单的能量转化实验,例如电能转化为热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等。
- 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学会合理使用能源。
4. 生物与生命
- 研究认识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存环境。
- 了解生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例如动物的骨骼、植物的根、茎、叶等。
- 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学会尊重和关爱生命。
5. 地球与宇宙
-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运动,例如大陆漂移、地震等现象。
- 研究认识太阳系和宇宙中的星球、卫星等天体。
- 培养对地球和宇宙的探索与保护的兴趣。
以上是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研究的重点内容,通过研究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们增加对科学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能力。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1-8单元全册)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提纲
(1-8单元全册)
第一单元:观察天空
- 识别太阳、月亮、星星
- 描绘太阳和月亮的特征
- 掌握太阳、月亮的不同之处
第二单元:感受风
- 认识风的表现形式
- 观察风的造成和影响
- 探索风的作用和利用
第三单元:水的变化
- 观察水的形态和状态变化
- 研究水的循环过程
- 掌握水的三态及其特征
第四单元:万有引力
- 了解地球的引力
- 探索物体受到引力影响的现象
- 了解引力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五单元:声音与光
- 认识声音的来源和传播方式
- 观察光的传播过程
- 掌握声音与光的不同特征
第六单元:植物和动物的生长
- 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
- 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活环境
- 探索植物和动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第七单元:动力和能量
- 掌握不同物体运动的原因
- 了解物体储存和释放能量的方式
- 探索动力和能量的应用
第八单元:生活中的物体
-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 描绘物体的特征和用途
- 探索物体的分类和属性
以上为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提纲,涵盖了1-8单元全册的内容,希望对您的研究有所帮助。
湘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

1.科学探究
能够区分声音的不同
能够辩听声音,发现声音的变化
进一步明确音调和音量的概念。
2.科学知识
了解音量是振动幅度的不同
了解音调是振动频率的不同
第四课声音的传播
1.科学探究
能够依据已有的只是和经验,对声音可以在哪些物体中传播作出猜想与假设。
通过探究声音传播的活动,发现空气,水,一些固体都能传播声音。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1.科学探究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能通过对不同的发生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够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能够小组合作制作乐器。
2.科学知识
能发现发声物体和未发声物体之间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2.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第二课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1.科学探究
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2.科学知识
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了解物体的运动也可以合成。
第三课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
1.科学探究
按照教材提供的实验方法,能够注意到对比实验的控制条件等问题,并得出数据,加以分析。
能按照要求制造呼吸模型。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呼吸模型的工作原理。
2.科学知识
知道人体的呼吸器官由哪些组成。
知道人体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知道当人体胸腔舒张时气体进入肺部,胸腔收缩时气体排出体外。
湘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考试复习知识点总结

湘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多样的。
声音有高低和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第2课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将手放在正在发声的锣上面,锣停止振动,声音就会终止。
第3课声音的变化声音的高低和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第4课声音的传播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用抽气机将瓶内的空气抽出,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能传播声音的空气越来越少,所以声音会逐渐减弱。
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瓶内就成了真空,没有了将声音传出瓶外的介质,就会听不到声音。
声音传播的应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了听诊器第5五课噪声控制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级”,单位:分贝。
噪声的危害:噪声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在噪声级85分贝和90分贝的环境中工作30年,耳聋的可能性分别为8%和18%0在噪声级70分贝的环境中,谈话就感到困难。
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两方面控制噪声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保护听力的方法:L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J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远离噪声。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第1课我们的消化1.人类对人体研究历史从公元前500年开始,我国的《黄帝内经》中就用“解剖(pdu)的方法”来研究人体。
古罗马医学家盖伦(129—199年)根据动物内脏绘(hui)制了人体内部的结构图。
到了1543年,比利时医学家维(w6i)萨(sa)里冒着受宗教迫害的危险,做了大量的人体解剖实验,系统地记录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和结构,并编写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使解剖学步入了科学正轨(gui)。
知识点与复习题纲(素材)四年级上册科学湘科版

【复习提纲】湘科版2017-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一,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二,声音的产生:(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让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会中止。
三,声音的变化1,音量的变化: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了声音的强弱。
振动幅度大,音量大;振动幅度小,音量小。
2,音调的变化: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
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
3,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特性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四,声音的传播1,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四面八方传播。
固体中传播声音速度最快,液体其次,气体最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
3,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声音的传播:产生----传播(气,液,固)----接收声音以上任何一环节出错,都无法听到声音。
5,应用:听诊器---1816年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例题】:我在教室讲话,你在保靖天堂坡听得到我讲话吗?为什么听不到,是哪一环节有问题?五,噪声控制1,音量分“级”,单位:分贝测量声音的仪器:分贝仪2,噪声的危害: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睡眠……3,噪声的控制:从以下三个方面控制噪音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噪声的接收4,怎样保护听力?①戒挖掏耳道,以防发炎;②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坏;③正确使用耳机:音量不超过耳机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得时间不超过60分钟;④远离噪声。
5,噪声与乐声:(1)噪音:因发音体“不规则振动”而发出的无固定音高的音叫噪音。
像各种鼓、镲、锣等打击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都是噪音。
(2)乐音:由发音体的“规则振动”而发出的有固定音高的音叫乐音。
这是音乐中大量使用的音。
各种键盘乐器,管乐器、弓弦乐器、弹拨乐器所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
6,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
7,【例题思考】:(1)有人说乐音是乐音,永远不会成为噪音,你觉得说法对吗?(2)反过来,敲桌子,跺脚声,呼喊声等噪音能否变美妙的音乐?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一,我们的消化-认识消化器官、胃和小肠的作用1,消化器官:口腔(qiāng)、食管、胃、小肠、大肠,肝。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1、绿色开花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构成。
根、茎、叶是(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生殖)器官。
2、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固定植物);茎的作用是(传送水分和养料、支撑植物身体);叶子有(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是制造养料和氧气;(蒸腾作用)让根吸收的水从叶散失。
3、萝卜、白薯、山药属于(根),马铃薯、甘蔗、藕、姜、竹笋、洋葱属于(茎),有(储藏营养)作用。
4、动物的构造特征与它的(运动)、(生活环境)、(捕食方式)相适应。
5、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根据动物的食性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食动物)。
6、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终生都(不喝水);而生活中海里的咸水鱼,则要(经常喝水)。
7、象兔子这样(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8、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也叫(音高)。
9、(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
(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10、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
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空气)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振动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必须要使用(无线电设备)。
1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声音(低)。
12、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朵,敲打(鼓膜)并使它振动。
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

为了增加气氛, 我唱歌总喜欢将音量 开到最大,这样更有 感觉。
加大耳廓能更清 楚地听到声音。
植树种草,加强 绿化是降低噪声的有
效途径。
下列属于噪声的有(ABCD)。
A 农贸市场的喧哗声 B 摩托车轰鸣声
C 火车鸣笛声
D 切割瓷片声 E 音乐室的琴声
F 朗朗读书声
在隔音比赛设计方案中,估计效
多,传递速度极快,不受地域阻隔。
中国近代史:从鸦片战争
(1840)开始到五四运动(1919) 结束。 中国现代史:从五四运动开始 (1919)一直 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国(1949)结束。 中国当代史:从中国人民共和 国建国(1949)到今天。 目前的历史书是这样划分的。
对隔绝信息的看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扇来的风使身上的汗 液蒸发加快,蒸发吸走了 热量。
空气中包含着大 量的水蒸气。
加热水时,冒出 的“白气”就是水蒸 发变成的水蒸气。
水蒸气是气态形式存在的,
眼睛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就不
是水蒸气。
用湿布抹玻璃黑板, 过一会儿,水迹没了, 这是因为水蒸发变成水
蒸气跑了。
沸腾时水会迅速变成
(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 一般情况下,水沸腾时的 温度是(100℃)。
于植物的(营养)器官,分别有(吸收)
(储藏)(输导)(同化)作用,并能
使植物获得营养和生长。(花)(果实) (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有 保证植物种族繁衍的作用和功能。
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 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
不是,植物吸收的水 分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绝大部分被叶片蒸发了。
仙人掌的刺是它的 (叶子),作用是:(大 大降低水分的蒸发),厚 厚的绿色部分是它的 (茎),可以(储存大量 的水分,能进行光合作 用)。
新湘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新湘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1. 物质与能量
- 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 能量是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常见的能量形式包括光能、声能、电能和热能等。
2. 自然界中的科学现象
- 天气现象:包括晴天、阴天、多云、雨天、雪天等。
- 季节变化:春、夏、秋、冬四季交替变化。
- 月相变化: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等。
- 太阳的运动:日出、日落,东、南、西、北方向。
3. 科学实验与观察
- 科学实验是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方法来验证、推测和发现规律的过程。
- 观察是利用眼睛、耳朵、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收集信息和发现现象的过程。
4. 生物的特征与生存需求
- 生物是能够呼吸、运动、生长和繁殖的有机体。
- 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和数量等。
- 生物的生存需求包括空气、水、食物和适宜的生存环境等。
5.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 植物的结构包括根、茎、叶和花等。
- 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
- 茎的主要功能是支持植物的身体和输送养分。
- 叶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 花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有性生殖。
6. 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 动物的结构包括骨骼、皮肤、器官等。
- 骨骼可以提供支持和保护,使动物能够移动。
- 皮肤可以保护内部组织,维持体温平衡。
- 动物的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如呼吸、消化、循环和感觉等。
以上是新湘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期末复习的知识点,希望能对
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册科学学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植物生活的秘密
1、植物的身体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
2、资料卡一般由主题、出处、搜集时间、搜集人和内容摘要五部分组成。
3、根分为直根和须根两种。
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属直根,主侧根分别不明
显的根属须根。
4、根系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的作用。
5、茎是植物的生命运输线。
在茎内有向上运输水分的导管和向下运输养料
的筛管。
6、我们把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利用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合
成为养料和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的证明植物的“食物”来源于雨水;1774年,
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的发现证明植物生长需要吸收二氧化碳。
8、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空气中去的过程叫蒸腾作用。
9、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和养料的运
输,也可以保持植物相对恒定的体温。
10、仙人掌的针状叶可以降低水分的蒸发,肉质茎可以储存水分,进行光合作用。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动物
1、描述动物的特征可以从运动方式、生活习性、身体结构、食性及繁殖方式等方面去描述。
2、每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都与它的身体结构紧密相关的,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动物,其身体结构也会出现差别。
3、动物按食性的不同可以分为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腐食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的动物叫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的动物叫腐食动物。
4、鱼身体外表的主要特点有:身体呈流线型,头部有鳃,体表有鳞,鳞片表面有黏液,身体两侧有侧线,背、胸、腹、尾等处还有鳍。
鱼的这些特点都与其在水中生活有关。
鳃可以帮助呼吸,鳞可以保护身体,鳍可以帮助游动。
5、金鱼是野生鲫鱼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演变来的。
6、我们把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叫哺乳动物。
鲸、蝙蝠、海豚、鸭嘴兽等都是哺乳动物。
7、不同种类飞翔动物的翅膀是有区别的:鸟类的翅膀长有羽毛,蜻蜓的翅膀膜质,蝙蝠的翅膀是皮质的。
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
9、鸟适合飞翔的特点有:羽毛轻,骨骼中空,身体呈流线型,龙骨突发达等。
10、我国的一级珍稀保护动物有: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大熊猫等。
11、珍稀动物减少或灭绝的原因主要有:栖息地被破坏,食物的匮乏,人为的捕
杀等。
可以采用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方法保护这些珍稀动物。
第三单元声音
1、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所有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着,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传播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5、声音是通过振动的传递而传播的。
6、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是利用固体传声的原理制成的。
7、使声音变大的方法有:提高音量,借助传声物体(如话筒、喇叭等),缩短声源与耳朵间的距离。
8、噪音指令人心烦的声音。
包括:过大的声音,杂乱的声音,让人不舒服的声音………
9、噪音给人带来的危害有⑴会使人的听力受损,⑵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⑶影响人的神经系统,⑷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10、减少噪音的办法有:⑴从噪音的产生、噪音的传播、噪音的接收这三个环节来防治,⑵加强宣传,杜绝噪音源,⑶利用法律武器,控制噪音源。
第四单元信息的传递
1、信息是指人们与外界沟通时自己所感知的某种事物的样子。
2、信息传递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3、五次信息革命分别是:语言的使用——文字的使用——印刷技术的应用——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4、了解一种写密信的方法:用米汤在纸上写字,字迹干后用碘酒在白纸上涂抹,能现出字迹。
5、利用标志可以准确的传递信息。
标志具有:会意、醒目、美观、简洁等特点。
6、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
1876年,贝尔获得电话发明的专利权。
7、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
“莫尔斯电码”由字符(或数字)与电码符号构成。
8、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
“•”读做“滴”;“—”读做“哒”。
9、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10、现代数字通讯是用电路的接通(1)和断开(0)来传递信息的。
11、专用电话号码不可随意乱拨。
12、信息在当今社会发挥的作用有:(1)导致了学习和工作方式的改变(2)娱乐方式的改变(3)网上购物(4)远程控制(5)方便了查询。
13、现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传输速度快,传播容量大,传播距离远,保密性强,功能多等。
14、使用互联网时注意:(1)合理控制使用时间,(2)控制使用范围,(3)提高
警惕,(4)不要随意去网吧。
15、为什么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
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改变了我们的娱乐方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五单元水的变化
1、沸腾是指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把水加热到100℃时,水里会冒出大量气泡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沸腾。
2、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水温不会升高。
其原因是水变成水蒸气跑掉的过程中要吸热。
3、蒸发是在平常温度下,水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的现象。
4、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在变化过程中都要吸热。
5、加快蒸发的方法:(1)提高温度(2)提高风速(3)扩大蒸发面积。
6、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7、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后可以变成小水珠,当这些小水珠飘散在高空中就是云,低空的则是雾,附着在物体上的则是露。
8、冰是固体状态的水。
它是水遇冷到0℃以下变成的。
水——→冰
9、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所以实验室可以用冰盐混合的方法来造冰。
10、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物体而结成的小冰晶。
11、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
固态的是冰,液态的是水,气态的是冰。
12、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是:江、河、湖、海及地面上的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着,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水蒸气在空中受冷变成云,云在随风飘动的过程中不断聚集,当它们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以雨、雪等方式飘落下来。
降落到地面上的雨、雪水,有的又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了空中,有的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有的流入江、河、湖,江、河、湖水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
水就这样在海洋、天空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
第六单元搜集信息,让我大开眼界
1、搜集信息的方法有:通过观察、实验、调查、采访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借助电脑、书籍等获取第二手资料。
通过不同方法获取的资料其可信度是有区别的。
2、通过搜集资料,可以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3、搜集资料时注意:首先应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搜集与我们研究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及时记录。
4、搜集关于恐龙资料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搜集研究——整理记录——展示交流。
重点实验
1、凝结实验
方法:①取用2个烧杯,在一个烧杯里倒入适量热水,另一个烧杯里倒入等量冷水。
②分别将2个冷玻璃片盖在2个烧杯上,观察玻璃片底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盖在盛热水的烧杯的玻璃片底部出现了小水珠。
结论: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
2、造“雾”实验
方法:往大口杯里倒入大半杯温水,将冰块放入塑料袋,然后伸入杯口,接近水面。
观察杯口处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在杯口会看见许多白色的“烟雾”出现。
结论: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飘散在空中形成的。
3、造冰实验
方法:①在杯内放入冰块,②在冰上加入食盐,③将盛有少量水的试管插入冰、盐混合物中,当试管里出现冰时测量试管里的温度。
现象:在冰里加入食盐后冰盐混合物的温度会大大降低,此时会出现冰。
结论:利用冰盐混合的方法可以降低温度,实现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