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合集下载

医学心理学讲解: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讲解:第七章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七版第七章 心身疾病目 录第一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掌 握 熟 悉 了 解 重 点 难 点 心身疾病的概念及特点;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影响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与诊疗对策。

临床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心与身的关系;心身疾病的分类;各学派所提出的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各种心身疾病的社会心理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基本的干预措施。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心身疾病的概述(一)心身疾病的定义1.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或称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sysiological diseases),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2. 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1)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2)广义的心身疾病:范围要广些,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功能性障碍。

(3)心身关系分为三类:①心身反应(psychosomatic response);②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指精神刺激引起的功能障碍,但没有器质性变化;③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3.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等)和情绪反应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

5. 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官。

6.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1. 公元前400年的古希腊2. 中世纪时代(500—1540年)3. 文艺复兴时代(1500—1700年)4. 19世纪现代实验基础医学迅速发展(四)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随着对心身相关研究的深入和心身疾病概念的无限扩展,造成疾病分类方面的混乱,于是各种疾病分类系统的观点也在不断的改变中。

医学心理学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 心身疾病

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
向者
动及A型行为等
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 显应激源的人
及早通过心理指 导加强其健全个
性的培养
LOGO
利用心理学技术 指导其进行矫正
及时帮助其进行 适当的调整,以 减少不必要的心
理刺激。
实用文档
第二节 常见心身疾病
LOGO
实用文档
一、原发性高血压
❖综合因素所致。 ❖心理社会因素:
而心身疾病既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又有 明确而具体的病变部位,一般累及植物神经 所支配的脆弱器官。
LOGO
实用文档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 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 强应对能力
消除生物学症状:减轻生理反应,缓解病情
Alexander认为潜意识冲突导致精神紧张,改变了交 感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扰乱了神经内分泌系统而出现 器官症状。
迷走神经 哮喘、溃疡
心理冲突
LOGO
交感神经 原发性高血压、甲亢
实用文档
❖心理生理学说
如果说心理动力学是强调病因,则心理生 理学说着重于发病机制。
Cannon的“应急” 反应,巴甫洛夫的实 验神经症,都说明神经刺激可以影响和改变 器官功能,即心理活动可影响生理过程,甚 至引起疾病。Selye的“应激”学说更带动 了内分泌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参与。
重视心理社会因素有助于癌症的防治。
LOGO
实用文档
癌症的临床心理问题
❖肿瘤患者的心理特征表现
确诊前 回避、不积极检查、焦虑、失眠
确诊后 否认 愤怒 接受现实 消极等待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综合评估
采用全面评估,包括心理测量和体格检查等, 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
根据具体症状和病因,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 疾病相关的生理和心理症状。
心理疗法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教育和心理支持等 心理疗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改变不适应 的行为模式。
生活方式管理
改变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规律的运 动、健康的睡眠和应对压力的方法,对心身 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很重要。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学科,心身疾病是一类身体状况受心理因 素影响的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义和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身体疾病和心理因素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的疾病,包括身体症状受心理因素影响、心理因素 导致身体健康恶化等。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
心身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变化、心理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 等,综合影响导致身体和心理的不平衡。
心身疾病防治的策略
1. 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公众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2. 加强心身医学的研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和干预策略。 3. 建立心身医学团队,促进医生、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的合作。
心身疾病的未来研究方向
1
基因与心身健康
探索基因、表观遗传和心身疾病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预防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心身疾病的常见类型
• 功能性疾病:如紧张性头痛、肠易激综合征等。 • 身体化障碍:体验到身体症状但无明确医学解释。 • 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 疼痛性疾病:如慢性疼痛综合征、疼痛失调等。
心身医学模型的应用
心身医学模型将心理因素纳入临床实践,通过整合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为心身疾病 的治疗提供综合性的方法。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与医患沟通技巧相关知识讲座第六讲心身疾病一、心身疾病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包括狭义和广义的概念。

所谓狭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一类有病理形态学或生化改变的躯体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等,强调病理学和生化的临床改变。

广义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一些躯体疾病或障碍,这些躯体疾病或障碍可以有也可以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没有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的情况,例如,心因性阳痿、心因性厌食、书写痉挛、口吃等。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2.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3.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心理社会应激(如生活事件)和情绪反应有关;4.生物和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往往起“扳机”作用;5.心身疾病通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和器官;6.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三)心身疾病的范畴1.内科心身疾病⑴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外收缩,雷诺氏病,神经性循环衰弱症等。

⑵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习惯性便秘,直肠刺激综合征。

⑶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心因性呼吸困难,神经性咳嗽。

⑷神经系统:偏头痛,肌紧张性头痛,自主神经失调症,心因性知觉异常,心因性运动异常,慢性疲劳等。

⑸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阿迪森氏病,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副甲状腺机能低下,垂体机能低下,糖尿病,低血糖。

2.外科:全身性肌肉痛,脊椎过敏,书写痉挛,过敏性膀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3.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4.儿科:心因性发烧,遗尿症,遗粪症,周期性呕吐,胃肠功能紊乱症,脐周痛和心因性呼吸困难。

护理心理学 第8章 心身疾病

护理心理学 第8章 心身疾病
血压过高引起严重后遗症而生活不能 自理、失去工作能力等后果。
• 偏执:多见于知识分子或具有一定医学知识的高 血压病人。
A型行为
• ①时间紧迫感:行为急促,速度快;办什么 事总想提前;脾气急躁,缺乏耐心,常因急 于考虑做什么事情彻夜不眠,甚至半夜起床 做事情;
(五)糖尿病
• 1、概念:以糖尿和高血糖为特征的多因性 分泌—代谢障碍,是由胰岛素缺乏或靶细 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引起的。
• 2、病因
• 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 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 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 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 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 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 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
• 3、心理特点
• 初患糖尿病新入院的患者,由于对糖尿病知识的 缺乏,以及与医生、家庭和社会的关系等诸多因 素的影响下,常引发各种心理障碍。常见的糖尿 病心理障碍通常是神经症。主要表现为:过度焦 虑、癔症性、恐怖、强迫和抑郁。
• 具体表现:与别人过分合作协调、姑息,谦让; 原谅一些不该原谅的行为;生活和工作中没有 主意和目标,不确定性多;对别人过分耐心; 尽量回避各种冲突;负性情绪控制能力强,特 别是愤怒;屈从于权威;追求完美、生活单调 等。
• 3、心理特征 • 1、肿瘤病人的心理反应分期 ¤休克-恐惧期 ¤否认-怀疑期 ¤愤怒-沮丧期 ¤接受-适应期
第六章 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身疾病 概述
一、心身疾病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
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二、与其他病症的异同
1、与一般躯体疾病:
二者都有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 改变或病理生理过程,即都有生物学基础;但 病因不同,心身疾病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BD医学心理学身心疾病

BD医学心理学身心疾病
社会环境 刺激
症状、疾病
习得性心理、 生理反应 巩 固
情绪紧张、呼吸 加快、血压升高
个体素质
环境强化
4.综合发病机制理论 = ?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概括:
心理社会刺激因素作用于大脑
大脑皮质联合区信息加工
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
心身疾病发生
(可能引起继发性心理障碍)
三、心身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 诊断原则
肿瘤科心身相关问题
一、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N








哮喘、消化溃疡等
原发性高血压、甲亢等
心理动力理论
2.心理生理学理论
机制
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被认为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 心身疾病的三项形态学意义上的心理生理中介机 制。
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理社会 刺激
神经内分泌、 免疫变化
应激反应 疾病发生
3.学习理论
1. 一般性的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 2. 行为治疗 3. 放松疗法 4. 集体治疗
第三节 儿科心身相关问题
(一)心理社会应激因素
1.父母死亡或与父母的分离 2.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 3.父母离婚或不稳定的婚姻关系 4.父母对儿童教育方式的冲突 5.学业压力 6.过分的溺爱
(二)生活方式 (三)情绪 (四)心理素质因素 (五)年龄特点
1.确定躯体症状。这种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变, 或有明确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2.确定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明确其与躯 体症状的时间关系。
3.排除精神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1.病史采集 2.体格检查 3.心理行为检查 4.综合分析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自我调节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自我调节

医学心理学重点:心身疾病的自我调节今天今天与各位考生分享一下心身疾病的自我调节,帮助考生温习医学心理学常见只是考点,希望能够帮助到考生!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塞里(SelyeH,1936)提出的应激学说。

塞里认为,每一种疾病或有害刺激都有这种相同的、特征性的和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

他将其称作一般适应综合征。

认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AS)与刺激的类型无关,而是机体通过兴奋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后来发展为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所引起的生理变化,是机体对有害刺激所作出的防御反应的普遍形式。

他将GAS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①警戒期: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也称动员阶段。

②阻抗期: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机体通过提高体内的结构和机能水平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

③衰竭期:如果继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

塞里的应激理论主要是从医学或病理生理学的角度提出来的。

皇帝内经之情志养生中就提到,人的健康分为两大部分,形和神。

中医学认为,神不能离开形而独立存在,形也不可一日无神,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益寿延年。

这就类似于我们西医所说的健康,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良好以及道德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近些年身心疾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如高血压、应激性溃疡、冠心病、抑郁症,躁狂症等等,这些人之所以会出现心理疾病,大部分原因是不会自我调节,遇到事情不会冷静分析,对于一件事耿耿于怀,越想越多,最后出现病理现象。

作为学生,学习是最重要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在面对坎坷时要正确的认识困难,学会理智的分析,采取最佳的措施。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除了要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学会适当的放松,可以打篮球、踢足球、击剑等,也可以跳舞、听音乐、跑步、看小说、适当的玩游戏,让自己从那种紧张的氛围里暂时的脱离,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

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继续教育答案

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 心身疾病继续教育答案

医学心理学-心理健康心身疾病继续教育答案1. 什么是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健康与心身疾病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以及心身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预防、心理治疗、心理支持和心理咨询等。

2. 心理健康对心身疾病的影响是什么?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心理健康状态良好的人更容易保持身体健康,他们具有更好的免疫功能和抵抗疾病的能力。

另一方面,心理健康问题会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压力、焦虑、抑郁等,如果长期存在,会增加身体患病的风险,甚至加重已有的心身疾病症状。

3. 如何提升心理健康?提升心理健康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与亲友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参加社交活动,增加社会支持。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睡眠、饮食和运动习惯,避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会应对压力:学习一些减压的方法,如放松训练、冥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等。

•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要有自信心,接受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个人发展。

•寻求心理支持:当遇到压力和困扰时,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4. 心理治疗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是什么?心理治疗在心身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心灵深处的问题和困扰,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某些心身疾病,如慢性疼痛、高血压等,心理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来减轻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5. 医学心理学对医生的意义是什么?医学心理学对医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生需要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心理状况,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

医生可以通过心理支持和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困扰,从而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同时,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挑战。

6. 医学心理学与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医学心理学与心理学是密切相关的学科,两者之间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身心疾病中的心理反应包括:
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
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
原发心理障碍
躯体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继发社会后果
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简介作 用影响心理活动。
9பைடு நூலகம்
常见的心身疾病
❖ 心血管系统: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率不齐等。 ❖ 消化系统:胃、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胃痉挛、精
❖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例生理过程 ❖某种个性特征是疾病发生的易患素质 ❖疾病发生发展及心理社会应激和情绪有关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发病基础,心理社会因素
是扳机作用 ❖心身疾病常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或器
官 ❖心身综合治疗比单用生物学治疗效果好。
6
心身疾病研究的历史
希伯克拉底:体液学说 《黄帝内经》:五神、五志学说
10
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
❖ 心理动力学说 ❖ 心理生理学说 ❖ 学习理论 ❖ 综合的心身医学发病机制
11
❖心理动力学说
主要由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他们认为心身疾病因是潜意 识冲突及躯体与器官功能的联系。
心身疾病发病三要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身体器官的 脆弱易感倾向;植物神经系统的过渡活动性
Alexander认为潜意识冲突导致精神紧张,改变了交 感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扰乱了神经内分泌系统而出现 器官症状。
迷走神经 哮喘、溃疡 心理冲突
交感神经 原发性高血压、甲亢
12
❖心理生理学说
如果说心理动力学是强调病因,则心理生 理学说着重于发病机制。
Cannon的“应急” 反应,巴甫洛夫的实 验神经症,都说明神经刺激可以影响和改变 器官功能,即心理活动可影响生理过程,甚 至引起疾病。Selye的“应激”学说更带动 了内分泌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参及。
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 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的 病理生理学变化
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
18
诊断程序
病史采集:注意心理社会方面 体格检查:注意心理行为反应方式
心理行为检查 综合分析
19
心身疾病的鉴别诊断
心身疾病主要和一些神经症及某些精神 疾病相鉴别,尤其是前者,如焦虑症、疑病 症等。它们虽及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也有各 种躯体方面的不适,甚至有明显的躯体症状, 但常广泛而反复无常,仅表现为功能障碍, 无确定的躯体病变部位,无明显的器质性病 变;
而心身疾病既有明显的躯体症状,又有 明确而具体的病变部位,一般累及植物神经 所支配的脆弱器官。
20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理干预目标
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帮助患者从客观上消除致 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消除心理学病因:提高患者对应激的认识水平,增 强应对能力 消除生物学症状:减轻生理反应,缓解病情
21
❖心、身同治原则
15
❖综合的心身医学发病机制
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和行为理论 发病机制:
心理社会刺激物传入大脑
大脑皮层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
心身疾病的发生
16
心身疾病的诊断
❖诊断原则 ❖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的预防
17
心身疾病诊断 要点
疾病的发生:心理社会因 素及其及躯体症状的时间 关系
德国海因洛茨:首提“心身”、“心身 医学”概念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7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 1930-1960 心理动力学 用Freud理论方法研究健康及疾病
❖现代 1960年后 心理-社会-生物 研究健康与疾病的心理状态与躯体功能间的 作用生理机制
8
心身及身心
❖ 身心疾病是因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变化而引发了个体 心理、行为上的变化,例如老年性痴呆、经期精神紧 张、更年期综合征等等。
13
发病机制:心理神经中介途径 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 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
以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为例: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的递质 中枢神经及免疫系统的直接联系
14
❖学习理论
包括条件反射学习 (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 射)即强化,还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及模 仿。
心身障碍有一部分是习得的,其中有的属于条件 反射性学习,如哮喘儿童可因哮喘症状获得父母的 倍加照顾(奖励性强化);也有是通过观察或认知 而习得的,如儿童的有些习惯可能是对大人习惯的 模仿。
根据病情缓急和严重程度具体施策。
22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生物学多种因素 相互作用的产物,其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 学因素,而应从更广泛的方面设计预防方案 和具体措施,才能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 应三方面的健全状态,收到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该患者发病总是与损失感带来的消极 情绪有关.
4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 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障碍。
“凡是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各环节有 受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者,都属于心身疾病”
5
心身疾病的特点
医学心理学心身疾病
主要内容
1
心身疾病概述
2
常见心身疾病
2
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3
案例
❖一主妇4岁时患支气管哮喘,以后缓解,20岁时复 发,后治愈,但在37岁时再度复发,通过寻问该患 者的生活经历发现,她在4岁患病前恰好有弟弟降 生,这意味着将有人及她争夺父母之爱,20岁发病 前父亲死亡,37岁发病前发现自己的丈夫爱情不 专一。
神性(心因性)厌食等。 ❖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等。 ❖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亢进症,肥胖症等。 ❖ 神经系统:紧张性头痛、偏头痛、痉挛性斜颈、植物神经障
碍等。 ❖ 泌尿生殖系统:遗尿、阳萎、月经不调、经前紧张症等。 ❖ 肌肉骨骼系统包括免疫机制疾病:类风湿关节炎、肌痛、颈
臂综合症等。 ❖ 皮肤科:荨麻疹、湿疹、过敏性皮炎,皮肤搔痒症等。 ❖ 眼科:青光眼、弱视等。 ❖ 耳鼻科:美尼尔氏综合症、口吃、咽部异物感等。 ❖ 妇科:功能性子宫出血、不孕症等。 ❖ 口腔科:舌痛、口炎、口臭等。
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病、发展、转归和防治都及 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因此对心身疾病的治疗 要根据病程的不同时期和主要矛盾确定治疗的主次, 兼顾到病人的躯体和心理两方面。
一方面要采取有效的躯体治疗,以解除症状、 促进康复,如对溃疡病的制酸,高血压病的降压, 支气管哮喘的支气管扩张剂治疗等。另一方面,如 果需要持久的疗效,减少复发,则需要在心理和社 会水平上加以干预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