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医学(绪论)-2011.9

合集下载

心身医学-精品文档

心身医学-精品文档
近年来,心身医学领域的研究表明,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 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应用
生物心理社会模型在心身医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模型强调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 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例如,情绪调节、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方法已 被用于治疗多种躯体疾病。
03
心身疾病的治疗与干预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根据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对于
抑郁症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物。
02 03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心身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人际 疗法、家庭疗法等。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他们的思 维模式和行为,从而减轻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02
心身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心身疾病的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如躯体化障碍、 疼痛障碍等。
心理生理障碍:如失眠症、性功 能障碍等。
精神应激相关障碍:如急性应激 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神经症性障碍:如抑郁症、焦虑 症等。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 如酒精依赖、药物依赖等。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病史
了解患者的家族史、既往史、生活 史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心身疾病的康复治疗
康复计划
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锻炼、职业康复、社会技能训练等,以 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和独立性。
物理治疗
针对心身疾病引起的身体症状,如疼痛、僵硬、痉挛等,进行物理治疗,以减轻 症状和提高运动功能。
04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与趋势
心身医学的研究进展

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

4.
5.
对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的情况者,应注 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十)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1. 心理动力理论:
(1)
Alexander: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
决定
心理冲突引起特定的心身疾病 如:试图消除被压抑的矛盾情绪或避开危险物
哮喘
(2)
修正的理论:
潜意识心理冲突
应激原
躯体性 理化:高低温度、湿度 心理性 心理冲突、挫折情境
噪音、振动、毒物药物
生物:微生物、寄生虫 疾病、疼痛、疲劳等
焦虑、恐惧、无依靠
怒气、抑郁、敌意等 不切实际的凶事预想
社会性 天灾人祸、战争、动乱 重大政治、经济变化 人际关系紧张不和睦
文化性 文化道德与评价、工 作、生活压力、语言 环境与风俗习惯变化
实际存在的
病因
医学
心理社会刺激
刺激
处理
恢复
心理、社会
及物理环境
心理
社会 机制
生理
机制
疾病
状态
慢性
状 死亡
遗传历史及环境
多因素发病理论模式
致病过程:
心理社会紧张刺激


(认知评价) N内分泌
其它脑区
植物性NS
பைடு நூலகம்
下丘脑
释放因子
交感 肾 上腺 髓质 儿茶酚胺 腺 激 副交感 垂 性 体 甲 状 腺 素 肾 上 腺
NE,5-HT,DA,Ach
行为变化 或
+ 内啡肽
精神障碍
免疫系统功能失调
中枢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 相互作用 与 紧张刺激
致病的关系
胸腺功能失调

心身医学简论

心身医学简论

多学科交叉
未来,心身医学将和其他学 科如神经科学、生物医学等 交叉发展。
治疗模式改变
随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重视, 未来普及的健康保健和医疗 将更注重整体化的治疗和防 护。
修身养性
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如冥想 和瑜伽。
行为和认知疗法
行为和认知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 应用。
慢性疼痛治疗
通过运用心理与生理疗法,帮助 患者缓解疼痛。
心身医学的疗效证据
1 心理治疗
对焦虑、抑郁症等心理问题的治疗非常有效。
2 瑜伽
3 认知行为疗法
有助于降低血压、保持身心健康。
对慢性疼痛、心理问题等也有很好的疗效。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和荣格等精神分析学派 的兴起,推动了心理因素在医学 中的应用。
整体医疗
20世纪60年代,整体医疗理念和 疗法得以发展。
心身医学的核心原理
1
应对压力
身体和心理是如何应对压力的。
2
思维和情感的力量
思维和情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社会和文化因素
社会和心身医学的方法和技术
生物反馈
通过训练人自我感觉器官,让 人自己学会控制一些自主神经 功能,如血压、心率等。
瑜伽和冥想
通常是多种方法的综合,如瑜 伽、冥想等,强调人体呼吸等 生理和心理机制的调节。
行为治疗
主要是针对行为问题以及不良 习惯、压力来源等方面的改变 和训练。
心身医学的前景和展望
日益重视
心身医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 人所接受和重视,被纳入了 医学教育体系。
心身医学简论
心身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医学学科,探讨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联系。
定义心身医学
身心一体
将身体和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治疗。

心身医学简论课件

心身医学简论课件
技术化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心身医学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依赖于先进的生物技术、信息技 术和认知科学技术,这些技术在评估、诊断、干预和治疗心身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心身医学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02
跨文化研究
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比较不同文化对 心身健康的认知和应对方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因素对心身健康 的影响。
06
心身医学的发展前景
心身医学的发展趋势
综合性趋势
心身医学正逐渐发展成为涵盖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方 法、干预手段和治疗效果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
国际化趋势
心身医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全球化的研究团队和合作网络不断涌现,国际性的 心身医学学术会议和期刊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研究内容
探讨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机制,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症 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心身医学的发展历史
1 2
起源
心身医学起源于古代中医理论,强调“心身合 一”的理念,认为心理和身体是相互关联、相 互影响的。
发展
现代医学引入了心身医学的理念和方法,形成 了独立的学科体系。
3
心理健康服务研究
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和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 效果,解决当前心理健康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03
心理干预研究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身疾病,研究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和方法,包括认
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正念疗法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和心理健康水平。
心身医学对未来医学的影响
推动医学模式的转变
心身医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外部表 现,推断其心理和生理状态,包括自然观察和实 验室观察。

第一章 心身医学概述

第一章 心身医学概述

第一章心身医学概述所谓心身医学,从广义的角度,是指医学领域所有涉及心理与生理关系的问题。

从狭义的角度,则主要涉及心身疾病的基础和临床问题。

两者都与医学和心理学有关,因此心身医学应属交叉学科。

心身医学概述部分讨论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现代心身医学的组成、发展与现状及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第一节心身医学概念的产生心身医学(psychosomatic medicine),是研究心身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的狭义概念是研究心(心理)和身(躯体、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主要的实际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

广义的概念是研究正常和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疾病的多因素发病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在现代医学中,心身疾病有着较长的历史和丰富的研究内容。

心身医学这一名词1922年由德国学者Felix Deatsch提出,但追溯历史可以发现,德国精神病学家Johann Heinroth在1818年就提出“心-身”(mind-body)的概念,并最早描述了躯体的整体性和心与身的不可分割性。

1844年,Jacobi用“psychosomatic”一词强调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机制中的重要地位,1872年,Tuke撰写了《健康和疾病中心理对躯体的影响》一书,为心身医学奠定了基础。

1930年,Krehl更是提出“没有疾病,只有病人”的箴言,他的学生Weizaecker 将精神分析的知识应用于内科临床,并提出:“要研究活人,研究者必须把自己卷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里去”。

Bergmann通过研究证实了器质性变化前的功能紊乱可分为若干阶段,并创造了“功能病理学”(functional pathology)这一术语,功能病理学研究心理事件与神经症行为方式和内脏疾病的关系,这些研究推动了德国心身医学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Mitscherlich在前西德成立了第一个心身医学诊所。

1954年德国创刊了《心身医学与精神分析杂志》。

《心身医学》第1章 绪论(2011)PPT课件

《心身医学》第1章 绪论(2011)PPT课件


10
心身相关理论
❖ 心理应激理论 ▪ 心理应激的概念 个体在察觉需要与满足需要的能力不平衡时, 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 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1
心身相关理论
心理应激理论 ▪ 心理应激(过程)是多因素的系统
应激源
内部 资源
外部 资源
目录
1
现代健康概念与疾病观
2
心身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3
心身医学的研究范畴
4
心身疾病概述
5
心身相关理论

1
现代健康概念与疾病观
❖ 健康的概念
▪ 《辞海》:人类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 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 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心身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病、发展过 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7
心身疾病概述
生物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

8
心身疾病概述
❖ 心身疾病分类(P4,P18)
▪ ICD-10中涉及心身疾病的项目

3
心身医学的研究范畴
❖ 现象学研究 ▪ 心身相关研究
❖ 理论研究 ▪ 心理动力学研究(躯体化-心理化) ▪ 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应激理论等)
❖ 临床诊疗方法研究 ▪ 心身疾病的诊断 ▪ 心身疾病的治疗 ▪ 心身疾病的预防

6
心身疾病概述
❖ 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心理社会因素 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 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14

《心身医学》全套精品课件心身医学(绪论)

《心身医学》全套精品课件心身医学(绪论)

心身医学的研究前景与展望
心身医学的相关问题
05
心理学
心身医学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因为心理因素在心身医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心身医学涉及到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心身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
心身医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心理因素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医学心理学关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心身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生理学
心身医学与生理学也有密切关系,因为身体生理变化与心理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生理学的研究为心身医学提供了关于身体功能和机制的知识,有助于理解身体与心理之间的联系。
诊断困难
01
由于心身疾病通常涉及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症状,因此诊断可能较为困难。医生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全面的评估能力,以识别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症状。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或威胁时,无意识或潜意识中采用的心理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
包括压抑、否认、投射、置换、合理化等。
心理防御机制与心理健康
过度的或不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可能导致心理障碍或疾病。
01
02
03
心身医学的临床应用
03
掌握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确保准确诊断。
详细描述
心身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涉及多个方面,包括:1)生物反馈治疗,通过生物反馈原理,帮助患者学会调节自身生理状态,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2)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不良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和生活质量;3)中医心身医学,从中医角度探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未来趋势将更加注重跨学科交叉融合、多中心临床研究、大数据分析等方面,以推动心身医学领域的发展。

心身医学

心身医学

(六) 心身疾病的范围和发病率:
Alexander最早提出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是: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 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 喘。
国内外报导心身疾病约占门诊与住院病人的1/3。
心身疾病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因心理社会因素与医学临床的相关性已越 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有逐渐淡化心身疾病诊断 的倾向,代之以从 心身相关的角度来考虑临床疾病问题。
(七) 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 诊断要点:
(1) 确定躯体症状; (2) 寻找心理社会因素并明确其与躯体症状的联系; (3) 关注疾病症状有心理应激反应的相似性; (4) 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2. 诊断程序: (1) 病史采集; (3) 心理学检查;
(2) 体格检查; (4) 综合分析。
3. 及时帮助在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 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4. 及时帮助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加以疏导;
5. 对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的情况者,应注 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十)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1. 心理动力理论: (1) Alexander:个体特异的潜意识动力特征
广义心身疾

身身



疾障



病碍
心身疾病定位示意图
(四) 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1. 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心身有时间相关; 2. 躯体有器质性变化或明确的病理性过程(如呕吐); 3. 不符合躯体疾病及神经症的诊断。
(五) 躯体疾病的心理反应:
1. 躯体疾病可以影响病人的认知; 2. 躯体疾病可以引起病人自我意识的转变; 3. 躯体疾病可以引起病人情绪的反应; 4. 躯体疾病引起的原发性心理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内科32-35%。 流行病学特征:
– 女多于男 – 更年期最多 – 脑力者多见 – 工业化国家
心身疾病的分类(按系统和学科)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骨骼肌肉系统 泌尿生殖系统
皮肤科 五官科 儿科 妇产科 外科 肿瘤科
消化系统
胃十二指肠溃疡 溃疡性结肠炎 过敏性结肠炎 慢性胃炎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呕吐
心-身相关的理论依据:心理动力学,心理生理学 ,行为科学
二、皮层内脏相关
1、皮质内脏相关的实验研究:贝柯夫学派证明:能引起内脏功 能活动改变的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动因(心理或社会刺激)反复 结合,可以建立内脏功能活动的条件反射。 – 如小鼠摄食前要被电击→多次结合→形成条件反射→电击就 引起食物反应。
躯体症状的象征意义
哭泣:感冒,鼻炎,哮喘 敢怒不敢言:胸口堵塞感,癔球 工作压力:职业病 其它压力:吃不消(消化不良,厌食),事情太麻烦
(头痛),担子太重(腰腿痛) 讨厌:恶心呕吐,消化不良 自我不协调:皮肤病 皮肤饥饿:搔痒 夫妻关系不和:妇科病,男科病,性病 自我毁灭:自身免疫病,癌症
2、皮质内脏的病理学 – 心理社会因素→躯体功能反应---心身反应(生理范畴); –心理社会因素 过强过久→功能障碍---心-身障碍; –心理社会因素 过强过久 或易患个体→器质性变化---心-身疾 病。
3、皮质内脏相关的认识论特点:神经系统的动力特性(强度、 灵活性、均衡性)是个性的生理学基础,个性在皮质内脏的病 理过程中重要作用,整体论,系统观
耳鼻喉科
梅尼埃综合征 慢性副鼻窦炎 咽部异物感 口吃 晕动病等
眼科
原发性青光眼 低眼压综合征 弱视 眼肌疲劳症等
口腔科
心因性齿痛 颞关节炎 口腔异物感 口腔粘膜溃疡等
儿科
心因性发热 遗尿症、遗粪症 周期性呕吐 胃、肠功能紊乱 脐周绞痛 心因性呼吸困难等
日本心身医学会(1992)对心身疾病的定义
躯体疾病中,其发病和经过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有器质或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神经症(如抑郁症 )等其他精神障碍伴随的躯体症状除外。
心身疾病三个条件:
– (1)有明确的躯体症状(疾病); – (2)导致这些躯体症状(疾病)的明确心理社会
因素 – (3)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内分泌、代谢系统
– 甲状腺机能亢进 – 糖尿病 – 肥胖症 – 心因性多饮症等
骨骼肌肉系统
– 类风湿性关节炎 – 全身肌痛症 – 腰腿痛:腰肌劳损 – 颈臂综合征 – 书写痉挛等
泌尿生殖系统
– 神经性多尿症 – 阳痿 – 激惹性膀胱炎 – 心因性排尿困难 – 慢性前列腺炎等
皮肤科
慢性荨麻疹 湿疹 斑秃 神经性皮炎 皮肤瘙痒症 多汗症等
三、心身相关的心理生物学机制
大量试验与观察己证实
→神经系统
〓结构上改变
心理社 →神经生化 〓影响内环
会因素 →神经内分泌 境平衡
→免疫系统
〓器官功能障碍
详见应激与心身医学
四、精神分析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自我 超
心理防御机制

本我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1. 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弗洛伊德
情绪症状
心身相关:心-身反应、身-心反应 皮层内脏相关 心身相关的心理生物学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行为学习理论对心身相关的认识
一、心-身相关
心-身相关的常识证据:激动-昏倒,紧张-尿频, 不孕-领养-生育,一夜白了头...
心-身相关的科学实验证据:无法选择的小鼠,操 作的猴子,AB型行为类型与冠心病发生的前瞻性 研究,睡眠剥夺对心理的影响(身-心)…
食道、贲门或幽门痉挛 心因性多食或异食症 胆道功能障碍 胆囊炎 慢性肝炎 慢性胰腺炎等
n 呼吸统
n 支气管哮喘 n 过度换气综合征
n 惊恐发作
n 神经性咳嗽等
循环系统
– 原发性高血压
– 冠心病 – 原发性低血压综合征:
心因性晕厥
– 某些心律失常:心脏神 经症
神经系统
– 紧张性头痛 – 偏头痛 –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 痉挛性斜颈 – 脑血管意外 – 多发性硬化等
躯体疾病通过神经系统影响心理 躯体疾病对患者的心理社会影响
原发性心理障碍:如中风后失语对个体心理的限制 继发性社会后果:患病后社会关系改变引起的后果 爱滋病可以引起以上三方面的心理反应
二、心身医学的重要性
心身健康的需要 – 疾病谱的改变 – 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 心理社会因素与病情变化有关 – 心身调节有助于缓解疾病 – 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增加
对医学的重要性 – 帮助医师转变医学模式,改变服务模式
对应用心理学的重要性 – 心理卫生、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等健康服务职业, 因为心身的密切相关,需要了解身的知识
三、心身医学研究方法
临床观察法 调查法:晤谈、访问、座谈或问卷,流行病
学调查 心理测验法:最常用心理定量 实验法:
第一章 心身相关及其理论基础
妇产科
功能性子宫出血 更年期综合征 外阴瘙痒症 月经失调 慢性盆腔痛 心因性不孕症等
外科
手术后肠粘连 胃大部切除后进食障碍
综合征
肿瘤科
癌症。
4、身心反应
指躯体疾病作为心理应激源引起心理反应
躯体疾病引起患者的心理反应 患者的感知、自我意识转变、对疾病的理智反应、情绪 反应
不能化解
躯体症状

心理障碍
心身疾病
27
2.精神分析理论与心身相关
转换和躯体化:心理障碍表现为躯体症状 – 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某种 转换机制以病态的方式表现出来,形成各种心身症状
器官语言:用躯体症状表达思想感情 – 中国文化:躯体化(胆子大,心肠好)
原因: – 婴儿状态(不会说话) – 不可言说 – 压抑 – 含蓄(文化因素) – 继发性获益:生躯体病带来了好处
3、心身疾病的范围及发生率
狭义(神圣七病,holy seven,Alexander):高血压、支 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类 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
广义:几十种 最广义:所有的疾病都是心身疾病(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
式,1977) 患病率:日本内科门诊26.3%;上海33.2%;临床各科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