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合集下载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中医)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中医)
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福建省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谢瑜
概念
痛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嘌呤代谢障碍所致血尿酸 增高的一组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 性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性肾病、尿 酸性尿路结石等,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和(或)肾衰竭。
通常血尿酸大于正常值为高尿酸血症,其中仅 10%~20%发展为痛风。
临床表现
1.无症状期 仅有波动性及持续性高尿酸血症,有些
可终生不出现症状。
临床表现
2.急性关节炎 急性关节炎常是痛风的首发症状。起病急骤,多
于半夜因剧痛而惊醒。半数以上首发于足拇趾的 跖趾关节,其他易受累部位依次为踝、跟、膝、 腕、指、肘等关节。初发时多为单个关节,反复 发作时受累关节增多。常有多种诱因:如饱餐、 饮酒、劳累、受冷、感染等。发作可数小时、数 天或数周,常自然缓解。缓解期可数月甚至终生。
鉴别诊断
1.类风湿性关节炎 以青、中年女性多见; 关节肿痛,好发于手指小关节和腕、踝、 膝关节,伴明显晨僵,关节畸形、僵硬; 血尿酸正常,但有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 Ⅹ线示关节面粗糙,间隙狭窄,甚见于年轻女性。大 关节游走性、对称性红肿热痛,无关节 畸形,可伴其他风湿活动的表现(全心 炎、环形红斑等)。血尿酸正常。有风 湿活动的实验检查表现(血沉增快、抗0 增高)。X线检查无关节畸形。
鉴别诊断
3.创伤性关节炎及化脓性关节炎 前者有外伤史,后 者伴发热、白细胞增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血、 尿尿酸均正常。
4.非尿酸性尿路结石 需与其他成分的结石鉴别。如 含钙结石(草酸钙、磷酸钙、碳酸钙结石),X线显影 易与痛风混合型尿路结石混淆。但后者有高尿酸血 症及相应痛风表现。此外胱氨酸结石X线也不显影, 但血尿酸不高。
诊断

山东中医治疗痛风的案例

山东中医治疗痛风的案例

山东中医治疗痛风的案例
病人男性,52岁,身高170cm,体重80kg。

症状:右大趾关节疼痛,走路有困难,严重时甚至无法行走。

中医诊断:痛风。

治疗方案: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剂:茵陈蒿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三钱、赤芍、当归、川芎各二钱,枳实、丹皮各一钱半,防风、独活、蒲公英、白术各一钱,枸杞子、山茱萸各五分,金银花三钱。

服用方法: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每次服用半剂。

治疗结果:服用三剂后,症状有显著改善,可以正常行走。

如此服用两周,完全消除了症状,并没有出现副作用。

随访半年无复发。

总结:痛风是一种常见疾病,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中医治疗以清热利湿、化瘀止痛为主要方向,体现了中医药的互补性和整体观念。

茵陈蒿汤是治疗痛风的主要方剂之一,具有清热利湿、化瘀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本案例中,这位病人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并且没有出现副作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

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62例

辨证分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62例
有 家族 史 者 2 4 例 ,有 诱 发 因素 者 x 线片示骨皮质下囊肿不伴骨质侵 丹皮 l O g , 白芍 1 5 g , 乳 香5 g , 没 药
重, 致尿酸盐沉积在关节 、 滑囊 、 肌 1 3 . 4 %; 肝 肾阴虚型2 4 例, 占9 . 1 %。
腱、 肾脏 、 皮 下及 其 它组织 , 而致 急 1 . 2 诊 断标 准
防 己1 0 g , 秦艽1 0 g , 桑枝 1 0 g , 芍
参 照美 国风 湿 病 药1 0 g , 甘草5 g 。 加减 : 可选加土茯
性痛 风性 关节 炎 、 痛 风石 性慢 性关 协会 1 9 9 7 年制 定 的标 准 [ 2 J 拟定 。 滑 苓 1 5 g , 萆薜 1 5 g , 薏苡仁2 0 g , 车
痛风 前 子 1 2 g ,增 强血 尿 酸 的排 泄 ; 若 节炎、 关 节 畸形 和痛 风性 肾性损 害 囊液 中查见 特异性 尿 酸结 晶。 等。 笔者 自2 0 0 8 年 以来 , 对2 6 2 例 痛 石经化学方法或偏振光显微镜检 , 疗, 取得 了满意 的疗效 , 报道 如下 。
性关节炎患者, 根据证候表现分为湿热蕴结、 瘀热阻滞、 痰浊阻滞、 肝肾阴虚4 型。结果: 痊愈1 8 5 例, 显效5 6 例, 好
转1 4 例, 无效7 例, 总有效 率为9 7 . 3 3 %。结 论 : 采用 中医药辨证分 型治疗 痛风 性关 节炎 , 标 本兼 治 , 疗效 满意 。
样化 , 痛 风 的发病 率呈 逐 年上 升趋 手指 、 足趾 、 踝 及 膝 关 节 周 围 红 肿 2 辨证分 型治疗 势 ,其 发 病 以 中老年男 性 居多 , 并 热痛症状和反复发作等特点 , 病变 根据 痛 风 性关 节 炎 的 证 候 表 有 向低 龄化 发展 的趋 势 。 痛 风主要 部位侵犯第 1 跖趾关节 1 1 4 例, 趾问 现 以及病 因病机 , 辨证分 型治疗 。 表现 为痛 风性 关 节炎 , 是 由嘌呤代 关节3 8 例, 跗骨关节6 例, 踝关节5 2 2 . 1 湿 热 蕴 结 型 关 节 红 肿 疼

痛风(中西医结合治疗)

痛风(中西医结合治疗)

痛风一、概述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累及肾脏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石症。

在古代中医学文献中,就有“痛风”病名,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痛则夜甚,发于阴也”。

二、西医诊断( 主要指原发性痛风)(一)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性多见。

(二)家族遗传史。

(三)诱发因素:如进食高嘌呤饮食( 动物肝、肾、脑、心、鱼卵、沙丁鱼、豆类等) 、饮酒、精神紧张、过劳、受寒、关节损伤、手术、感染等。

(四)症状:常有发热,畏寒,无力,头痛,厌食,关节痛,受累关节以拇趾第1关节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足部,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局部皮肤脱屑和癌痒,关节腔积液,关节畸形。

(五)白细胞数增多,血沉增快,血尿酸增高,男性在380mmol/L 以上;女性在更年期以前为310mmol/L,更年期以后同男性。

(六)X 线片可见受累关节在骨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可有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

肾孟造影可见透光性肾结石影。

(七)滑囊液中可发现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八)痛风石形成,在耳轮、对耳轮、足趾、指间、掌指部常见,痛风石经皮肤溃破,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辨证分型(一)急性发作期1、风湿热痹,湿热阻滞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每以湿热天气之下,受潮湿,或过食醇酒厚味而诱发,或伴有咽干、口中粘腻,胸脘痞闷,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头晕困重,腰腿沉重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2、风寒湿痹,湿热阻滞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每以阴冷天气之下,受风寒而诱发,或伴有口不干,胸脘痞闷,小便清白,大便不爽,头晕困重,肢体畏寒,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紧,或沉弦而滑。

中医是如何给痛风把脉的

中医是如何给痛风把脉的

中医是如何给痛风把脉的痛风概述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痛风与体内湿热、痰浊有关,而治疗痛风的关键在于调理体内阴阳平衡,疏散寒邪和湿热。

中医诊断痛风的方法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来判断痛风的症状和病情,其中包括了把脉的方法。

望诊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眼神等变化来判断痛风的病情。

痛风患者常常面黄肌瘦,舌苔厚腻,舌质红、有瘀点等特点。

闻诊闻诊是通过倾听患者身体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痛风的病情。

痛风患者常常会有关节摩擦音等异常声音。

问诊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判断痛风的病情。

中医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痛风发作频率、疼痛的部位、程度等细节。

切诊切诊是通过把脉来判断痛风的病情。

中医将把脉分为寸、关、尺、背四个位置,观察脉搏的弦滑、数迟、紧弱等情况。

痛风患者的脉象通常是脉弦,甚至脉弦数甚。

中医对痛风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痛风主要从调理体内阴阳平衡、疏散寒邪和湿热等方面入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中医常常采用中药治疗痛风,常用的中药包括秦艽、炮姜、生石膏、冬瓜霜等。

这些药物可以疏散寒邪、清除湿热、改善尿酸代谢等,从而缓解痛风的症状。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痛风的治疗非常重要。

对于痛风患者,应避免过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鱼虾等;同时要注重饮食的均衡,适量摄入蔬菜水果、粗粮等。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痛风的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穴位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常用的痛风针灸穴位包括曲池、足三里、太冲等。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患者的身体来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的新陈代谢。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缓解痛风的疼痛和炎症,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推、揉、拨、捏等。

注意事项中医治疗痛风是综合治疗,需要根据个体差异和具体病情进行调理。

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合适的中医师:确保选择有经验、正规的中医师进行诊断与治疗。

•治疗时间:痛风是一种慢性病,治疗一般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有耐心和坚持。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 )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 (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 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C、单关节炎发作D观察到关节发红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H、可疑的痛风石I 、高尿酸血症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 、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证治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证治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分型证治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排泄障碍所致血尿酸增高的一组特异性临床综合征。

以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周围和皮下组织、滑囊软骨、骨骼及其他组织中,引起相应的病损及炎性反应为特点。

本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而且常常迁延难愈,甚至关节畸形、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且反复发作,缠绵不愈,属临床难治之症,笔者就其中医临床辨治方法与思路做一探讨。

1 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要点1.1全身症状有全身发热、畏寒、头痛、关节发红、肿胀、剧痛、活动受限等症状。

1.2局部症状男性反复发作性下肢远端为主的急性关节炎,约90%男性患者足趾被累及跖、趾、踝、膝、指、腕、肘关节亦为好发部位。

急性发作期亦可累及肩、髋、脊柱、骶髂、胸锁和下颌关节,但甚罕见。

间歇期症状几乎完全消失。

1.3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30%~50%有家族史。

1.4化验检查急性发作期的患者可有WBC增高、ESR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血尿酸增高。

1.5滑囊液检查急性期如踝、膝等较大关节肿胀时,可抽取滑囊液,旋光显微镜检查,关节腔积液穿刺或结节活检有大量尿酸盐结晶,滑囊液中的白细胞有吞噬尿酸盐结晶的现象。

1.6 X线的表现早期关节可无明显改变,反复发作后可有骨质改变,首先为关节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质及骨髓内均可见痛风石沉积,骨质呈凿孔样缺损,边缘锐利,骨质边缘可有增生反应。

2 中医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痛风性关节炎属于中医学”痹证、痛风、历节”范畴,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

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属中医”热毒痹”、”历节病”、”白虎历节”等辨证范围,正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指出”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发,浮则汗自出”,正是说明脾胃湿热,热蒸液泄,可成为本病。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例模版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例模版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例模版
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中医治疗痛风性关
节炎的方法独具特色,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例模版。

患者李先生,男,60岁,因左足拇指疼痛、肿胀、红肿,伴有发热,持续2天,就诊于中医门诊。

患者有高尿酸血症病史,平时饮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较多,饮酒较频繁,情绪较为不稳定。

中医医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发现患者舌质红,苔黄腻,
脉弦数。

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体征,初步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

中医医师采用了针灸和中药治疗的综合方案。

首先,对患者进行了针灸治疗,
选用了足三里、阳陵泉、风市、委中等穴位进行针刺,以疏通经络,舒筋活络,清热解毒。

同时,中医医师开具了栀子豉汤加减方剂,以清热泻火,祛湿止痛。

经过3次针灸治疗和10天的中药调理,患者的疼痛、肿胀、红肿等症状明显
缓解,体温正常,精神状态良好。

复查血尿酸水平正常,患者对中医治疗效果十分满意。

通过这个痛风性关节炎中医病例模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
独特优势,针灸和中药的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恢复患者的健康。

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了解并接受中医治疗,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一、中医典籍对痛风的论述
《内经》“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对痛风的病因,诱发因素作了初步探讨,为后世医学研究本病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一是将痛风定名为历节,对痛风者的脏器致病的归属、脉症进行了描述,二是强调饮食不节与痛风的关系。

三是对尿酸性肾病作了详细的观察,将其命名为黄汗,并且认为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

《丹溪心法》第一次提出痛风之称,并且提出痛风的病机为痰、风热、风湿、血虚。

同时给出了治疗方剂。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所称的“痛风”仅仅是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及至明清又将痛风称“箭风”,如风毒肿溃称之为“箭袋”。

二、病因病机
1、湿热——久居湿地,淋雨涉水,感受外湿,积渐日久,郁而发热,或睥失健运,水湿内聚,酿生湿热。

2、痰浊——饮食不节,膏粱厚味,积热既久,薰灼津液为痰,痰浊阻滞经络,
3、瘀血——湿热、痰浊久滞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而至气滞血瘀。

4、正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综上所述,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正虚邪实。

三、辩证施治
(一)痛风性关节炎
1、湿热壅盛证——四妙丸加味
2、风寒湿盛型——薏苡仁汤加味
3、瘀血阻络证——活血汤加味:当归、赤芍、红花、丹皮、川芎、泽泻、郁金、木通、秦艽、威灵仙、防己、木瓜、路路通、臭梧桐
4、痰瘀互结证——消痰汤加味:昆布、海藻、白芥子、贝母、山慈菇、玄参、天南星、茯苓、半夏、党参、穿山甲
5、膀胱湿热型——石韦汤加味:石韦、瞿麦、滑石、车前子、萹蓄、黄柏、冬葵子、海金沙、乌药。

6、脾肾阳虚证——附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黄芪、附片、肉桂、菟丝子、泽泻、车前子、巴戟天。

7、气血两虚证——圣愈汤加味:黄芪、党参、熟地、当归、山药、白术、川芎、白芍
(二)尿酸性肾病
1、无症状型:除高尿酸血症和蛋白尿外,无症状——调理五脏升清降浊——思仙续断丸:杜仲、续断、熟地、牛膝、羌活、防风、五加皮、木瓜、萆薢、薏苡仁
2、脾肾阳虚——右归丸、独活寄生汤加减
3、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加减
4、寒湿痹痛——鸡鸣散加减:生姜、吴茱萸、槟榔、陈皮、苏
叶、木瓜、橘梗
四、其他疗法
(一)饮食疗法
1、节制饮食,防止肥胖
2、避免进高嘌呤饮食
3、严格戒酒
4、宜多摄食牛奶、蛋类、羊奶等
5、增加碱性食物摄入量
6、多饮水
7、其他
8、中医辨证食疗
(二)单方、验方
1、山慈菇30g水煎服
2、土茯苓30g水煎服
3、萆薢30g水煎服
4、金钱草30g水煎服
5、威灵仙30g水煎服
6、趁痛散:乳香6g桃仁10g当归10g地龙12g五灵脂10g牛膝10g羌活10g香附10g甘草6g痰热加黄芩、黄柏
7、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水泛为丸。

3-5g日一次。

8、四妙散:威灵仙15、羚羊角10、苍耳子6、白芥子6研末,每服5g,黄酒调下,bid
9、经验方:土茯苓、萆薢、威灵仙、薏苡仁、泽泻、泽兰、桃仁、当归、车前子
10、樟木屑洗方:樟木屑1.5-2.5kg水煎外洗
11、外用药酒方:川乌、草乌、当归、白芷、肉桂、红花、白酒
(三)针灸疗法
1、体针:
①下焦湿热证:阳陵泉、膝阳光、粱丘、照海、昆仑、丘墟、申脉等穴,强刺激,泻法或刺血法,日一次,5-7日为一疗程。

②瘀血阻络证:曲池、合谷、尺泽、外关、阳池、肩髃、阴陵泉、犊鼻、丰隆、血海等穴,泻法平补平泻,日一次,5-7日为一疗程。

③痰热夹风证:阳溪、腕骨、外关、阳陵泉、粱丘、申脉等穴,泻法或平补平泻,日一次,5-7日为一疗程。

④气血两虚证:脾俞、肾俞、足三里、大椎等穴,补法或平补平泻,留针15-20分钟,并可以加灸法。

日一次,7-10 日为一疗程。

2、耳针:取相应区域压痛点,交感、神门、内分泌、肾、脾等穴,每日或隔日一次,或以王不留行子贴压,7日为一疗程。

3、穴位注射:采用当归注射液或野木瓜注射液等,于足三里、环跳、肩髃、曲池等穴注射1-2毫升,隔日一次,7-10 日为一疗程。

4、刺血疗法:
取委中、委阳等穴或患肢静脉浅表处用三棱针点刺,使其自然出血,7-10 日一次。

(四)推拿疗法
1、点按大椎、风池、肾俞穴,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揉手三里、肩贞、合谷穴。

每次20分钟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适用于痛风各症
2、按揉足趾平、地五会等穴及足部各小关节至踝关节重按足底侧、背侧跖骨间隙,重推亦可;捻、拨、摇各趾各关节,每次20分钟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适用于痛风偏于下肢关节疼痛者。

3、点揉手背侧合谷、阳溪、阳池、手腰腿痛点、外劳宫穴及手部各小关节至腕关节,每次20分钟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适用于痛风偏于上肢关节疼痛者。

(五)外敷外洗
1、芙黄膏:芙蓉叶、大黄、赤小豆各等分研末加6份凡士林调膏外敷。

2、侧柏叶30大黄30黄柏15薄荷15泽兰15,研末加蜜适量,再加水适量外敷。

3、回阳玉龙膏:草乌、煨姜90赤芍、白芍、天南星30肉桂15加4倍凡士林,外敷。

4、川乌、草乌、木瓜、红花30煎水外洗。

5、柳树花30金银花30蒲公英30土茯苓30紫花地丁30大黄30,煎水外洗。

五、痛风中西医结合治疗和进展
在实验室向兔膝关节注入尿酸钠溶液造成急性痛风模型以清热去湿中药(黄柏苍术薏苡仁牛膝丹参秦艽等)与秋水仙碱对比治疗。

清热祛湿中药能有效的降低实验性痛风兔膝关节液的白细胞介素-1
白介素-8水平,其效果优于秋水仙碱组,而且湿热痹阻可能是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清热祛湿法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目前对于痛风的西医治疗主要有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促尿酸排泄药、抑制尿酸生成药。

每类药物都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但相对于多数反复发作患者来讲,毒副作用甚大。

如何能最大限度发挥药效,改善及彻底缓解病情而最小限度的发生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具有独到的优势。

如临床上许多患者单纯西医治疗出现激素依赖,很难撤激素,而加用中药后激素用量逐渐减小或停用。

同时在其他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时用中药替代。

而且在痛风急性发作期,配合中药可以加快症状的缓解。

缓解期时单纯使用中药有促进尿酸的排泄及预防作用。

痛风治疗强调“抓住早期治愈,控制中期发展,改善晚期症状,矫治障碍关节。

”中西医结合对于其早期治疗效果尤为突出,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进展,极大地减少致残率。

中西医结合绝不是用药上的简单相加,它需要专业医生同时熟悉中西医两门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才能恰到好处的个体化分析用药,游刃有余地解决但从西医或单纯中医治疗上难以两全(即高效,又毒副作用小)的用药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