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

合集下载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研究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关节炎和尿酸沉积为主要特征。

传统中医药学中认为,痛风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不通所致。

因此,中医药治疗痛风的重点是调理肝肾功能,以及改善气血循环。

在中医药治疗痛风中,针灸疗法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针灸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传统疗法,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针灸疗法可分为手法针灸和电针灸两大类,其中手法针灸是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治疗痛风的针灸疗法中,主要应用了以下几个穴位:1. 足三里穴(ST36):位于膝盖下方,小腿前侧,比胫骨外侧缘高三寸,是治疗痛风的主要穴位之一。

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调理肝肾功能,促进尿酸的排泄,缓解痛风的症状。

2. 冲阳穴(GB30):位于臀部的腹股沟下方,大腿外侧,当大腿骨头与髂骨之间的凹陷处。

刺激冲阳穴可以舒筋活血,缓解关节炎痛,减轻痛风症状。

3. 大椎穴(GV14):位于颈椎的第七椎突下方,是治疗痛风的重要穴位之一。

刺激大椎穴可以调理肝肾功能,平衡阴阳,缓解疼痛。

除以上几个主要穴位外,针灸疗法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其他适宜的穴位进行治疗。

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消毒操作,确保操作区域的卫生。

然后,针具的选择,选择合适的针具进行治疗。

接着,定位穴位,准确找到患者相应的穴位。

在插针时,要确保针刺入适当的深度,并注意力道的掌握。

最后,保持针刺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

针灸疗法在治疗痛风中的疗效得到了多项研究的证实。

例如,一项研究显示,针灸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痛风患者的尿酸水平,减轻关节炎痛。

另外一项研究发现,针灸与传统草药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在痛风患者中取得了更好的治疗效果。

尽管针灸疗法在治疗痛风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但仍需注意一些事项。

首先,治疗痛风需由具备相关经验的执业医师进行,以确保操作安全和疗效。

其次,治疗期间需注意患者的饮食习惯,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并饮食调理。

痛风(中西医结合治疗)

痛风(中西医结合治疗)

痛风一、概述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的一组疾病,临床上以高尿酸血症为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关节炎、痛风石形成和关节畸形,严重者可导致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累及肾脏可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性肾石症。

在古代中医学文献中,就有“痛风”病名,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格致余论》就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己自沸腾,……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不得运行,所以作痛,痛则夜甚,发于阴也”。

二、西医诊断( 主要指原发性痛风)(一)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男性多见。

(二)家族遗传史。

(三)诱发因素:如进食高嘌呤饮食( 动物肝、肾、脑、心、鱼卵、沙丁鱼、豆类等) 、饮酒、精神紧张、过劳、受寒、关节损伤、手术、感染等。

(四)症状:常有发热,畏寒,无力,头痛,厌食,关节痛,受累关节以拇趾第1关节多见,其次为踝、手、腕、膝、肘、足部,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局部皮肤脱屑和癌痒,关节腔积液,关节畸形。

(五)白细胞数增多,血沉增快,血尿酸增高,男性在380mmol/L 以上;女性在更年期以前为310mmol/L,更年期以后同男性。

(六)X 线片可见受累关节在骨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可有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

肾孟造影可见透光性肾结石影。

(七)滑囊液中可发现白细胞内有双折光现象的针形尿酸盐结晶。

(八)痛风石形成,在耳轮、对耳轮、足趾、指间、掌指部常见,痛风石经皮肤溃破,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

三、辨证分型(一)急性发作期1、风湿热痹,湿热阻滞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每以湿热天气之下,受潮湿,或过食醇酒厚味而诱发,或伴有咽干、口中粘腻,胸脘痞闷,小便黄赤,大便不爽,头晕困重,腰腿沉重酸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滑。

2、风寒湿痹,湿热阻滞证关节局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为甚,每以阴冷天气之下,受风寒而诱发,或伴有口不干,胸脘痞闷,小便清白,大便不爽,头晕困重,肢体畏寒,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紧,或沉弦而滑。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痛风中医辨证论治PPT课件

痛风的症状和体征
01
02
03
04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关节红肿热痛,多在夜间发作 ,疼痛剧烈,1-2周内自行缓
解。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反复发作的关节炎,可出现关 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痛风石
关节周围、耳廓等部位出现大 小不一的结节,破溃后排出白
色尿酸盐结晶。
高尿酸血症
血尿酸水平升高,可无明显症 状或仅有乏力、腰痛等。
痛风患者的饮食调理
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如动物内脏、海鲜、肉类等,以减少尿酸生 成。
控制食物中的脂肪摄入
避免高脂肪食物,以降低痛风发作风险。
多摄入蔬菜水果
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尿酸排泄。
适量饮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尿酸排泄,预 防痛风发作。
痛风患者的运动保健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如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 剧烈运动。
饮食控制
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控制总热量 和脂肪摄入,保持合理的体重。多食 用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品,避免过 度饮酒和吸烟。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时间, 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压力。注意关节 的保暖和保护,避免关节受伤和过度 使用。

增加运动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 循环,有助于尿酸的排泄。建议选择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 泳等。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特别是血尿酸水 平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尿酸升高 和痛风等问题,避免病情加重和并发 症的发生。
04 痛风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
中医治疗痛风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药复方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中药复方对痛风的治疗作用,如四妙散、当归拈 痛汤等,这些药物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较好 的疗效。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痛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常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关节炎。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痛风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理学效应和治疗作用。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等方面,介绍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

1. 传统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痛风在中医药理论中被归类为“痹证”,主要与肝、肾功能失调、湿热聚积等有关。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病因病机、证候分类等方面。

根据中医理论,治疗痛风应该调理肝肾、祛除湿热,同时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2.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实际应用中医药治疗痛风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两种方式。

内服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尿酸代谢等作用来治疗痛风。

常用的中药有桑叶、葛根、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作用。

外治中药则是将药物制成糊状或者药膏,直接涂抹或敷在患处,以达到消肿、止痛等疗效。

此外,针灸、艾灸等中医疗法也可以作为治疗痛风的辅助手段。

3.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究。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桑叶中的化学成分对痛风具有明显的药理学效应。

例如,桑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从而达到降低尿酸血症的作用。

此外,川芎、葛根等中药也通过调节肝肾功能、减轻炎症反应等机制来治疗痛风。

4.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优势和局限性中医药治疗痛风的优势在于其综合调理整体机能的特点,可以调节机体内环境,改善免疫功能,减轻不适症状。

此外,中医药治疗痛风还可以根据个体差异、病程变化进行个体化调配和治疗。

然而,中医药治疗痛风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治疗周期长、药效需要较长时间显现等。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中医药的理论基础、药物药效和临床实践等因素。

随着科技进步,相信中医药治疗痛风的药理学研究将会有更大的突破,为痛风患者提供更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中医对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痛风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对痛风的诊断与治疗一、中医典籍对痛风的论述《内经》“膏粱厚味,足生大疔”对痛风的病因,诱发因素作了初步探讨,为后世医学研究本病奠定了基础。

《金匮要略》一是将痛风定名为历节,对痛风者的脏器致病的归属、脉症进行了描述,二是强调饮食不节与痛风的关系。

三是对尿酸性肾病作了详细的观察,将其命名为黄汗,并且认为历节、黄汗为“同源异流”之病。

《丹溪心法》第一次提出痛风之称,并且提出痛风的病机为痰、风热、风湿、血虚。

同时给出了治疗方剂。

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所称的“痛风”仅仅是包括了现代医学的痛风性关节炎,及至明清又将痛风称“箭风”,如风毒肿溃称之为“箭袋”。

二、病因病机1、湿热——久居湿地,淋雨涉水,感受外湿,积渐日久,郁而发热,或睥失健运,水湿内聚,酿生湿热。

2、痰浊——饮食不节,膏粱厚味,积热既久,薰灼津液为痰,痰浊阻滞经络,3、瘀血——湿热、痰浊久滞体内,气血运行不畅,而至气滞血瘀。

4、正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综上所述,痛风的主要病因病机为正虚邪实。

三、辩证施治(一)痛风性关节炎1、湿热壅盛证——四妙丸加味2、风寒湿盛型——薏苡仁汤加味3、瘀血阻络证——活血汤加味:当归、赤芍、红花、丹皮、川芎、泽泻、郁金、木通、秦艽、威灵仙、防己、木瓜、路路通、臭梧桐4、痰瘀互结证——消痰汤加味:昆布、海藻、白芥子、贝母、山慈菇、玄参、天南星、茯苓、半夏、党参、穿山甲5、膀胱湿热型——石韦汤加味:石韦、瞿麦、滑石、车前子、萹蓄、黄柏、冬葵子、海金沙、乌药。

6、脾肾阳虚证——附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黄芪、附片、肉桂、菟丝子、泽泻、车前子、巴戟天。

7、气血两虚证——圣愈汤加味:黄芪、党参、熟地、当归、山药、白术、川芎、白芍(二)尿酸性肾病1、无症状型:除高尿酸血症和蛋白尿外,无症状——调理五脏升清降浊——思仙续断丸:杜仲、续断、熟地、牛膝、羌活、防风、五加皮、木瓜、萆薢、薏苡仁2、脾肾阳虚——右归丸、独活寄生汤加减3、肝肾阴虚——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加减4、寒湿痹痛——鸡鸣散加减:生姜、吴茱萸、槟榔、陈皮、苏叶、木瓜、橘梗四、其他疗法(一)饮食疗法1、节制饮食,防止肥胖2、避免进高嘌呤饮食3、严格戒酒4、宜多摄食牛奶、蛋类、羊奶等5、增加碱性食物摄入量6、多饮水7、其他8、中医辨证食疗(二)单方、验方1、山慈菇30g水煎服2、土茯苓30g水煎服3、萆薢30g水煎服4、金钱草30g水煎服5、威灵仙30g水煎服6、趁痛散:乳香6g桃仁10g当归10g地龙12g五灵脂10g牛膝10g羌活10g香附10g甘草6g痰热加黄芩、黄柏7、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水泛为丸。

中医治痛风有标准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痛风诊疗方案摘要

中医治痛风有标准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痛风诊疗方案摘要

中医治痛风有标准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痛风诊疗方案摘要对于痛风的发病,中医各派大都认为应责之脾肾,但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仍然众说纷芸。

随着痛风发病率的快速增高及人们对中医的重视,为规范痛风的中医治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颁布了痛风中医诊治的相关标准。

这份标准应该是国内最权威的痛风中医诊治指南。

一、痛风的证候诊断1、湿热蕴结症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轻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倦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3、寒湿痹阻证关节疼痛,肿胀不甚,局部不热,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或见皮下结节或痛风石,肌肤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濡缓。

4、痰淤痹阻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日久不愈,时轻时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结节,或皮色紫暗,脉弦或沉涩。

二、痛风的治疗方案1、湿热蕴结证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推荐方药:三妙散合当归拈痛汤加减。

中成药:新癀片、四妙丸等2、脾虚湿阻证治法:健脾利湿,益气通络推荐方药:黄芪防己汤加减。

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丸等3、寒湿痹阻证治法: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推荐方药:乌头汤加减。

中成药:寒湿痹颗粒、益肾蠲痹丸4、痰淤痹阻证治法:活血化淤,化痰散结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减中成药:淤血痹颗粒、益肾蠲痹丸三、痛风的疗效评估1、急性期痛风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正常(主要指痛风的急性炎症指标);显效:痛风的主要症状消失,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有效:痛风的主要症状基本消失,主要关节功能及主要化验指标基本正常;无效:与治疗前相比,各方面无改善或加重。

2、慢性期、缓解期痛风显效:血尿酸下降达50%以上(或降至正常);有效:血尿酸下降达30%~50%;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血尿酸下降不足30%。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中医诊疗方案

痛风病(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 )多以多个趾指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疼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

可伴发热,头痛等症。

(2)多见于中年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

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高嘌呤食品,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

(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跖趾关节多见。

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

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四周及耳廓、耳轮及趾、指骨间出现“块瘰” (痛风石)。

(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

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5)必要时作肾B超探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

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洁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7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的分类标准(1)关节液中有特异的尿酸盐结晶体。

(2)有痛风石,用化学方法(murexide 试验)或偏振光显微镜观察证实含有尿酸盐结晶。

(3)具备下列临床、实验室和X线征象等12条中6条者:A、1次以上的急性关节炎发作B、炎症表现在1日内达到高峰C、单关节炎发作D观察到关节发红E、第一跖趾关节疼痛或肿胀F、单侧发作累及第一跖趾关节G单侧发作累及跗骨关节H、可疑的痛风石I 、高尿酸血症J、关节内非对称性肿胀(X线片)。

K不伴骨质腐蚀的骨皮质下囊肿(X线片)。

L、关节炎症发作期间关节液微生物培养阴性。

上述(1)(2)(3)项中,具备任何一项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1 、湿热蕴结证:局部关节红肿热痛,发病急骤,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或头痛汗出,小便短黄,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

2、脾虚湿阻证:无症状期,或仅有稍微的关节症状,或高尿酸血症,或见身困乏怠,头昏头晕,腰膝酸痛,纳食减少,脘腹胀闷,舌质淡胖或舌尖红,苔白或黄厚腻,脉细或弦滑等。

中医药治疗痛风验案二例

中医药治疗痛风验案二例

中医药治疗痛风验案二例卢男,35岁。

82年7月7日诊。

主诉68年夏突然左踝关节、趾关节红肿热痛,74年取左腕关节一结节作病理检查,诊为痛风。

79年出现贫血。

81年3月发现尿素氮增高,病情加重,经一年多治疗,病情时轻时重。

现踝、腕关节满布痛风结节,左小指、右中指结节溃破。

脉弦滑,苔薄根腻。

尿素氮57毫克%,肌酐5毫克%,尿蛋白定性(++)颗粒管型0—1,红细胞1,白细胞1—2。

证属脾肾不足,痰湿阻络。

拟补益脾肾,软坚化痰。

处方:太子参15克,丹皮5克,炒白术、茯苓、生地、熟地、淮山药、泽泻、当归、海藻、海带、贝母各10克,车前子(包)、生牡蛎(先煎)各30克,花龙骨(先煎)15克。

82年7月14日复诊时,患者自觉情况良好,右中指溃破已收口,左小指溃破也有收口之势。

以后于方中加用紫黄花地丁各30克,姜竹茹5克,生炙黄芪各15克,枸杞子10克,鹿角片10克;并服豨莶丸,每日2次,每次1粒。

共服药90多剂,到82年10月6日化验血液,尿素氮33.5毫克%,尿酸9.2毫克%,肌酐5.8毫克%,尿蛋白定性(+)。

83年2月18日,患者主诉腰膝酸软,右腿酸痛,足跟疼痛,面色淡白无华,口淡并有尿味;夜有抽搐,下肢浮肿,动则气急,脉弦滑带数,苔微黄腻。

证属脾肾不足,以肾亏为重;且湿浊化热,浊弥三焦为急。

急则治其标,故拟清化湿热为主。

处方:川连2克,姜竹茹、炒枳壳、陈皮各5克,茯苓15克,姜半夏、石菖蒲、郁金、黄柏、知母、苏梗各10克,白石脂(先煎),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丹参、瓜蒌仁各30克,仙灵脾60克。

上药服7剂后患者自觉舒服,腰腿酸痛、气急浮肿等症状都有明显好转,大便通畅,纳食增加。

彭男,34岁。

周身关节酸痛,右足背红肿,病情时有反复多年。

81年1月30日门诊,主诉神疲乏力,头目昏晕,面色萎黄,关节酸痛,脉沉细,苔薄黄腻。

证属肾阴阳不足,不能化浊,治拟益肾化浊。

处方:车前子(包)、丹参、仙灵脾各30克,仙茅、知母、黄柏、山药、泽泻、茯苓、萆解各10克,木瓜5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痛风辨证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病因就是由于过食肥甘,酗酒、过劳、紧张或感受风寒湿热等邪致气血凝滞,痰瘀痹阻,骨节经气不通而发病。

多发于中年以上人群。

辩证分型为风湿热邪,风寒湿痹,痰浊瘀血痼,脾肾阳虚。

1.风湿热痹症状:足趾关节红肿热痛,或游走痛,或有发热、汗出、烦热、咽痛;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则:祛风清热,化湿通痹。

可用方药:四妙散加味,苍术9 克,黄柏12克,牛膝12 克,薏苡仁30克,海桐皮12克,桑枝30克,威灵仙12克,金银花藤15 克,茜草20克,秦艽10 克,随症加减。

痛风见关节红肿热痛甚者,加生地15克,赤芍15克,地龙12克,以清热凉血通络;伴发热、汗出、烦渴者,加石膏30克(先煎),知母10克,桂枝6 克,赤芍15克,以清气凉营。

验方:苍术10克,黄柏10克,薏苡仁30 克,牛膝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适用于痛风属关节红肿热痛者。

金黄膏外敷关节肿痛处,2~3天换药1次, 10天1个疗程。

适用于痛风属风湿热痹者。

2.风寒湿痹症状:足趾关节冷痛而肿,遇寒益剧,得温则减,局部皮肤微红或不红;舌淡红,苔薄,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可用方药:乌头汤加味,制川乌9克,麻黄9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附片9克,桂枝9克,白术12克,防风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

伴拇指关节紫黯、或有痛风结节者,加桃仁9克,红花9克,乳香6克,没药6克,以活血通络散结。

验方: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己15克,威灵仙15克,细辛3 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痛风属风寒湿痹轻症者。

3.痰瘀痼结症状:关节刺痛,夜晚加剧,发作频繁,伴结节、关节畸形肿胀,活动受限;舌黯红,或有瘀斑,脉细弦或涩。

治则:化痰祛瘀,通经散结。

可用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9 克,红花9克,当归9 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穿山甲12克,白芥子9克,胆南星9克,全蝎3克,蜈蚣1条,随症加减。

关节痛剧者,加制川乌、草乌各6克,细辛3克,以温经止痛;血尿酸高者,加黄柏9克,苍术9克,薏苡仁30 克,防己15克,以清利祛邪。

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苍白,手足不温,腰隐痛,腿酸软,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夜尿频多,有气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温补脾肾。

可用方药:右归丸加减,熟地15克,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12 克,杜仲12克,附片10 克,肉桂粉2克(兑服),黄芪2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炙甘草3 克,随症加减。

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20克,海金沙10克(包煎),冬葵子10克,琥珀粉3克(兑服),鸡内金9克,以清利排石;纳少,便溏者,加干姜5克、木香6 克、砂仁3克(后下),以温运脾阳。

另外也可以用针灸疗法:针刺解溪、昆仑、悬钟、阳陵泉、合谷、翳风、外关、曲池、肾俞等穴,每次选2—3个穴。

痛风性关节炎中医从毒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时多出现关节剧烈红肿热痛,夜间加剧,患者常因疼痛难忍就医。

临床中,询问此类急性发病患者,大多与饮食相关,常在进食海鲜、动物内脏或者饮酒后发生,或者就是劳累、剧烈运动后发作。

这些诱发因素从中医理论来讲,属于外感与内伤的因素。

为何外感与内伤因素能导致如此剧烈疼痛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机制就就是有“毒”的参与。

毒的概念“毒”在临床中经常提到,但究竟什么才就是毒,《辞源》做了如下解释:⑴恶也,害也;⑵痛也,苦也;⑶物之能害人者皆曰毒。

所以,我们可认为一切对人体有严重损害,使人痛苦的致病因素可归属为“毒”的作用。

正就是毒的这种破坏作用,才使得疾病来势凶猛、过程缠绵、危害深重。

临床中发现,活动期风湿病的发生多为外来毒邪与内生毒邪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未能及时外散日久郁而成毒此乃外毒,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一系列病理产物,如痰浊、水湿、瘀血等日久不化,郁而成毒则为内毒。

因此,“毒”实质上就是由邪气郁而不解久蕴乃成。

此正合清·尤在泾“毒者,邪蕴蓄不解之谓。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瞧,风湿病的外来之毒,至少包括了所有外来能导致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而内生之毒则主要就是指体内各种超量代谢成分,例如过多的各类自身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血尿酸、血脂、血糖、蛋白分解物等。

这些超量的物质日久势必会引起机体损伤,出现不同系统的疾病。

因此从这一点来说与中医的“毒”意义相近。

毒的来源毒的来源分内外两方面。

外因就是风寒湿热等邪气郁而成毒,内因主要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

在痛风性关节炎中内因产生之毒即内毒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详细而言,内毒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脾胃失司,内生浊毒本病患者大多平素嗜食膏粱厚味、醇酒肥甘及辛辣腥腻之品,影响脾胃功能,不归正化,酿生痰浊水湿浊毒。

脾胃健运失司,日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失于输布,停留中焦,滋生湿浊。

为内毒成生提供了基础,从而成为生毒之源。

湿浊又影响气机的升降,导致气化与推动能力下降,加剧湿邪的产生。

湿邪从阳化热,形成湿热之邪,日久酿生湿热浊毒。

湿热浊毒粘腻滞下,浸淫筋脉,则出现下肢关节尤其就是大脚趾的关节剧烈红肿热痛。

肾失开阖,酿生浊毒正常情况下,通过五脏六腑的功能,例如脾升清、胃降浊、小肠泌别清浊及肾司二便作用,机体的代谢产物可及时排出体外,不致于蓄积为害。

如素体阴阳失衡,再加以外邪侵袭,或饮食情志劳倦所伤,加重脏腑功能失调,不能及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则可蕴蓄成毒,彰害人体。

脏腑功能失司中尤以肾失开阖最为重要。

肾司开阖,开则多余的水液与代谢产物化为尿液排出;阖则机体所需津液得以存留于体内发挥生理作用。

如肾气本弱,或浊毒内蕴,耗伤气血,肾之气化不利,开阖无权,则浊毒留而不去,深伏血脉,伺机待作。

三焦不利,清浊相混生理情况下,水液代谢主要依靠三焦的气化作用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活动。

三焦气化失宣就是形成浊毒的主要病机。

三焦主司全身的气化,为内脏的外府,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

中焦功能尤为重要,若中焦泌别清浊无权,则水谷精微与秽浊不分,同注于血脉,成为酿生浊毒之源。

同时下焦水道不通,则多余水液与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如《圣济总录·痰饮统论》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始终也。

三焦调通,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灌溉周身。

若三焦气塞,脉道壅闭,则水积为饮,不得宣行,聚成痰饮。

”日久脾肾及三焦功能俱衰,则形成水肿、癃闭、关格等证。

急性发作期病因病机脏腑积热,内伏毒邪,遇因触动,毒攻骨节患者平素过食膏粱厚味、醇酒辛辣腥腻之品,导致热毒、湿热毒邪伏于体内,或因肾失开阖、三焦不利等导致浊毒不能排出体外。

毒邪内伏遇诱因乃作,成为痛风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

正如尤在泾《金匮翼》中言:“热痹者,闭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痹熻然而闷也”。

因此,本病的根本原因就是素体阳盛、脏腑积热蕴毒。

毒伏血脉之中,如无邪气引动,一般仅为暗耗气血,为害尚浅;如遇外因引动,如西医学强调的局部关节外伤、鞋紧、运动多、进食海鲜、饮酒、劳累等因素引动时,则内外相合,外因引动内伏之浊毒阻滞脉络,血行不畅为瘀。

营气欲推动血行,反而加重瘀滞,故疼痛突发,夜间加重。

热毒煎熬,津液停滞,血凝为瘀,酿生痰瘀热痹日久,热毒耗气伤阴。

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则血凝为瘀;阴虚则津液亏耗,无以充濡血液运行,亦可致瘀。

气虚津液失布,停滞为湿。

湿邪得热熏灼,凝聚为痰。

痰湿互结,随气机无处不到。

痰湿与瘀血结聚,在外停留于肤腠肌理,在内深入至骨骱经隧,终致根深蒂固,缠绵难愈。

而且一旦痰瘀阻滞,则会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

阻于肌腠,脉络瘀阻,肌肤失荣,则皮肤紫黯;结于筋骨,留滞骨节,则见关节肿胀、结节、畸形、屈伸不利,甚至变形等;痰瘀不散,结毒于肾,与热相合,影响下焦功能,阻塞水道,则形成石淋、癃闭等。

间歇期病因病机伏毒内蕴,伺机待发急性期缓解后,病人即进入间歇期。

该期间病人大多没有关节肿胀与疼痛,或者仅为轻度的关节疼痛,不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因而极少有人就诊。

但就是该期容易在多种因素的刺激下导致疾病发作,进入急性期阶段。

从中医理论来讲,间歇期痰瘀湿热邪毒等病理产物仍存留于机体内,但就是由于尚未达到引起发作的程度,或者就是没有特定的诱发因素,使得病情隐伏,外观正常。

但就是痰瘀湿热邪毒,并未尽去,停留于血脉之中,成为伏毒。

伏毒如遇六淫外邪相引,或因七情过激、饮食失节、劳逸失调等因素触动,再次发病,或进一步加重,或引发她病。

结合现代医学痛风患者大多有高尿酸血症的检验异常的特点,我们多将这些超量的血尿酸纳入到“伏毒”的范畴,因而在间歇期,中医的另一个思想就就是通过中药的治疗调整阴阳,促进多余尿酸的排出,从而减少疾病的复发。

毒伏日久,伤人正气痛风病人患病日久,迁延不愈,伏毒渐耗伤正气。

结合本病特点,正气不足者多属于疾病的后期,其中尤以气虚表现为甚。

多数患者形神衰退,诉说全身乏力,颜面肤色晦暗,短气,腰膝酸软,汗出肢冷,动则诸症加重。

结合病变脏腑则尤以脾肾为主,二者为先天与后天的关系,病情重时无以不影响二脏者。

肾气虚则精关不固,精微下注,从小便而走则出现蛋白尿;气虚之甚则为阳虚,肾阳虚衰,蒸腾气化水液能力下降,则水湿泛滥,停留于肢体、胸腹、颜面则为水肿,重者则为癃闭、关格;气血相互为用,气虚不能生血,血虚无以生气。

气虚者,阳亦渐衰,血虚者阴亦不足。

阴损日久,累及于阳;阳损日久,累及于阴,最终气血阴阳俱衰。

正气亏虚,浊毒更易留滞,且易感外邪,加重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