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

合集下载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

高尿酸血症的中医辩证及治法摘要:目前,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

其实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并不能截然分开,可以说高尿酸血症为痛风病程中的一个阶段,高尿酸血症为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

本文通过对高尿酸病因病机的分析及中医治法的总结,旨在利用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的优势,进一步开发符合中医辩证的高尿酸血症药物。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病因病机体质中医治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飞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高,营养过剩、运动减少等因素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直线上升。

2013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指出我国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和沿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达5%-23.5%,已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1]。

一般男性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大于420 u mmol/L,女性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大于360 u mmol/L时应考虑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2]。

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是由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和( 或) 尿酸排泄减少而引起,本病的发病与年龄、种族、居住环境及饮食习惯等有关[3]。

临床上该病隐匿,许多患者无任何症状,仅血清尿酸水平增高,称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可能潜在的尿酸盐沉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近年来,大量临床数据表明,尿酸持续性升高或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将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心血管等疾病。

其实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并不能截然分开,可以说高尿酸血症为痛风病程中的一个阶段,高尿酸血症为痛风发生的最重要的生化基础。

然而在血尿酸水平持续增高人群中,仅有 10% 左右罹患痛风性关节炎,大多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髙尿酸血症是痛风的潜伏阶段,无临床症状的髙尿酸血症患者,并不表示关节组织或肾脏没有受到尿酸沉积的影响,只是程度较轻而己。

需要改变“痛风只是急性关节炎发作,控制疼痛即可”的观念,应该充分认识到痛风的自然病程包括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急性发作期、慢性期和间歇期[4]。

对单纯西医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和中西医同时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疗效进行观察

对单纯西医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和中西医同时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疗效进行观察

对单纯西医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和中西医同时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疗效进行观察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嘌呤代谢紊乱导致的血尿酸升高。

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导致痛风和肾病等并发症,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在西医领域中,对于高尿酸血症肾病的治疗主要侧重于药物治疗,如利尿剂和降尿酸药物等。

而在中医领域中,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那么,对于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来说,单纯西医治疗和中西医同时治疗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对此进行观察,并为患者提供一些参考。

我们来看一下西医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常用药物。

在西医治疗中,对于高尿酸血症肾病,主要采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和降尿酸药物。

利尿剂可以帮助肾脏增加尿液的排泄,从而减少体内尿酸的积累。

降尿酸药物则可以帮助降低体内尿酸的水平,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这些药物在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伴随着一些副作用和局限性。

而在中医治疗中,对于高尿酸血症肾病的治疗更加注重整体调理。

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肾病是由于肾气亏虚、湿热蕴结所致,因此治疗时主要通过草药调理肾气、祛湿、清热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药在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调理全身气血,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那么,对于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来说,选择单纯西医治疗还是中西医同时治疗呢?我们进行了一项对比观察研究。

我们选取了一组高尿酸血症肾病患者,其中一半接受了单纯的西医治疗,另一半接受了中西医同时治疗。

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得到了以下结果。

首先是疗效方面的比较。

在单纯西医治疗组中,患者的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在一部分患者中出现了药物耐受性下降、依赖性增加等问题。

而在中西医同时治疗组中,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更好的缓解,体质得到了改善,同时也减少了对西药的依赖和副作用。

其次是并发症的观察。

在单纯西医治疗组中,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

高尿酸血症肾病中医药治疗近况

高尿酸血症肾病中医药治疗近况
维普资讯
第2 卷 第 5 6 期 20 0 7年 1 0月








J OURN AL OF ANHU CM OU GE IT C
V0 . 6 No 5 12 . O t2 0 c. O 7
高 尿 酸血 症 肾病 中 医药 治 疗 近 况
谢紊乱 , 酸生成过多或 由于肾脏 排泄尿酸减少致 血 中尿 血尿
酸升高 , 尿酸在血 中浓度呈饱和状态 时沉 积于肾脏 而引起 的 肾脏病 变。本病 多见于体型肥胖的 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妇女 ,
不少病人有痛风家族 史。大部分病人伴痛风性关节炎 , 或痛
风石 , 尿酸性尿路结石 。本 病起病 隐匿 , 早期 仅表现 为轻 微 的尿常规变化 , 晚期肾小球 滤过率 下降 , 最终 发展 为慢性 肾 功 能衰竭 。本病是西方 国家 的一种 常见病 , 欧美国家发病率 约 为 03 , . % 欧洲透析移植协会报 道 由痛 风所致终末 期 肾衰 占 0 6 一10 .% . %。随着我国生活 方式 、 饮食结构 改变 , 本病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 。笔者就 高尿 酸血症 肾病 的 中医药治 疗近况作一综述 。
心、 活血降浊法 治疗 。毛 黎明等 将本 病分 为六 法进行 治
弱、 饮食不 节、 升降出入紊 乱 、 清浊失 司 , 致湿邪 痰浊 聚于 肾
络, 阻滞于经脉关节 , 病久则肾元衰竭 , 出现尿毒 证候 。张剑 勇等 认为本病 与地 域有关 , 出岭南 地域 特殊 的气候 因 提 素、 地理环境 、 饮食结构及 人群体质 状况使 该地 区痛风 肾 的 发病率较高 , 以湿热 夹瘀 、 且 内蕴 肾络 、 本虚标 实 、 实夹 杂 虚 型为多见。周 恩 超等 认 为本 病 的 发生 、 展 与饮 食 ( 发 食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摘要】加味六君子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由六种草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祛湿止痛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味六君子汤对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加味六君子汤可以明显改善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症状,降低尿酸水平,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对加味六君子汤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其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少,适合长期应用。

加味六君子汤可作为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加味六君子汤、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药物组成、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安全性、副作用、注意事项、治疗效果、长期应用、评价、影响、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酸水平升高、关节疼痛和痛风等症状。

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常规是通过药物降尿酸、调节脾胃功能和改善体质。

传统中医药认为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病机主要在于脾虚导致湿阻,加味六君子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具有益气健脾、祛湿化痰的作用。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加味六君子汤可以有效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目前对于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加味六君子汤对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味六君子汤对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以验证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具体目的包括分析加味六君子汤的药物组成及作用机制,评估其对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高尿酸血症的影响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和副作用表现,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选择,并促进该方剂的临床应用。

通过本研究,我们旨在为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可靠的医疗方案,进一步完善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体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特点及中药干预实验研究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特点及中药干预实验研究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中医证候特点及中药
干预实验研究
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主要表现为湿热内蕴、痰湿壅滞、气滞湿阻等证候。

具体表现包括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中药干预是治疗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关研究发现,中药配方可以调节血管紧张素、抑制尿酸合成、增加尿酸排泄等多种作用,从而降低血压和尿酸水平。

一项研究使用了三仙、五味子、仙茅等草本中药的复方,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该中药复方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尿酸水平,同时改善相关的中医证候。

另一项研究则使用了决明子、茯苓等草本中药的复方,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治疗。

研究结果显示,该中药复方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压和尿酸水平,同时改善相关的中医证候。

总的来说,中医认为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是由湿热内蕴、痰湿壅滞、气滞湿阻等因素引起的,中药干预可以调节相关因素,从而降低血压和尿酸水平。

不同中药配方具有不同的临床疗效,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方案。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加味六君子汤是一种传统中医药方,经过了数百年的使用和验证,在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临床上有着显著的疗效。

在中医理论上,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是指因脾气虚弱,湿阻不化,导致高尿酸血症的一种疾病类型。

而加味六君子汤就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清除湿邪,从而达到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目的。

加味六君子汤的成分主要包括六味药材,分别是人参、白术、茯苓、神曲、炙甘草和大枣。

这些药材搭配在一起,具有健脾温胃,化湿理气的功效。

在临床应用时,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适当进行加味,如加入黄芪、山药等药物来加强益气健脾的作用。

据统计,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总有效率可高达90%以上,非常值得临床医生和患者重视。

在临床上,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主要功效包括:1. 调理脾胃:加味六君子汤中的人参、茯苓等药材具有温补脾胃的作用,可以增强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湿阻不化的病理状况。

2. 清除湿邪:加味六君子汤中的白术、神曲等具有祛湿化滞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邪,促进湿浊排出。

3. 调理气血:加味六君子汤中的大枣、炙甘草等具有益气养血的功效,可以调理气血,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高尿酸血症对身体的损害。

4. 提高免疫力:加味六君子汤中的人参等药材具有增强免疫力的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作。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

研究发现,加味六君子汤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成分主要是其中的人参、白术、茯苓等药材中所含的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具有调节脂质代谢,促进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生成等作用,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尿酸水平,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管理。

患者应注意合理搭配饮食,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减少肥甘厚味,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适当参加适量的运动等。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加味六君子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由苍术、白术、陈皮、甘草、大枣和生姜组成。

它通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和体虚畏寒等症状。

高尿酸血症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尿酸浓度升高,可能会导致痛风和其他疾病。

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是中医上的一种证型,加味六君子汤被认为可以有效治疗这种病症。

本文将探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的效果及其安全性。

加味六君子汤的成分具有调和脾胃、祛湿化痰的功效,因此被认为可以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

脾胃虚弱通常会导致体内湿气的积聚,从而影响尿酸的代谢和排泄,最终导致高尿酸血症。

加味六君子汤可以帮助调和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泄,从而有望降低尿酸浓度,缓解症状。

一些临床研究也支持了加味六君子汤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有效性。

一项针对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临床研究发现,加味六君子汤治疗组的患者在治疗后尿酸水平显著下降,且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这些结果表明,加味六君子汤对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加味六君子汤还被认为对痛风等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痛风是高尿酸血症的一种表现,加味六君子汤的调和脾胃、祛湿化痰的作用也可以帮助缓解痛风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于加味六君子汤的安全性,目前尚缺乏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但根据中医临床多年的应用经验,加味六君子汤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较为安全的中药方剂。

其成分主要为天然草药,较少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加味六君子汤作为中药方剂,其安全性也可能受到服用剂量、患者的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在使用加味六君子汤治疗高尿酸血症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避免超量或长期服用。

患者在服用加味六君子汤期间应定期复查尿酸水平和相关生化指标,以及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加味六君子汤作为中药方剂,对治疗脾虚湿阻型高尿酸血症具有一定的效果。

它的成分具有调和脾胃、祛湿化痰的功效,可以帮助降低尿酸浓度,缓解症状。

中医应对高尿酸血症4方略

中医应对高尿酸血症4方略

传统养生栏目编辑:邱婷婷 jtyy6731@中医应对高尿酸血症4方略⊙呼兴华/邓 沂尿酸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

人体每天产生和排出的尿酸是个相对恒定的值,当尿酸生成增多或尿酸排出减少时,即可引起血中尿酸盐浓度增高,临床上就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20年来,我国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至少增加了10倍,中老年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为高发人群,同时有年轻化趋势。

高尿酸血症不仅会发展成为痛风,关键是它还是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以及慢性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如果不加控制,最终会导致冠心病、急性心梗、脑卒中、严重肾功能损害等致命性疾病。

中医认为,高尿酸血症属痰浊、淤血范畴,其发病原因既与先天禀赋虚弱、脾肾不足有关,更与后天失养有关系,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吃多动少、运动不足等。

所以,为了维护健康,延年益寿,大家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防治高尿酸血症。

戒酒 少量饮酒也会伤身白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虽然含嘌呤较少,但是乙醇代谢能使血乳酸浓度增高,导致尿酸排泄降低。

因此,对高尿酸血症患者而言,如果仍然长期少量饮用白酒,易使体内乳酸堆积,容易诱发痛风性关节炎。

啤酒,因其含大量易吸收的鸟嘌呤,它升高血尿酸的作用大于高度数和中等度数白酒。

中医认为,酒味辛甘、性温,饮酒无度,嗜食肥甘,必然损伤脾胃,生痰生湿,酿成湿热,易引起高尿酸血症或诱发痛风。

因此,易于发生高尿酸血症的人群或已经患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都要戒酒,特别是酗酒者更应高度重视。

控体重 保持适度运动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痛风发生率比其他人高出50%以上,即体重越高血尿酸水平越高。

尽管普通饮食状态下,饮食仅仅贡献了体内尿酸的20%~30%,但是体重增加会影响尿酸的产生和排泄控制,因此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对降尿酸是十分有益的。

控制体重一是避免、减少食用肥甘厚味饮食,不使脾胃负担增加,即可减少痰湿,消解血尿酸。

避免摄入过多热量,选择低热量、低脂肪、高膳食纤维的食物,限制油炸食品、甜点、巧克力等高热量食物的摄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性关节炎(痛风)研究进展淄博市中医医院·刘允辉摘要:通过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关文献进行复习,了解古代、现代中医医家对痛风的认识、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特色外治,对其经验进行总结,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尿酸血症(痛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研究进展高尿酸肾病(Hyperuricemia)是嘌呤代谢异常,血尿酸升高所引起肾脏损害,可以表现为急性尿酸肾病、慢性尿酸盐肾病、尿酸结石三种情况。

其中,急性尿酸肾病,常因过高的尿酸负荷超过肾脏的清除能力,尿酸结晶沉积于集合管、肾盂和尿道,产生肾内、甚至肾外梗阻,导致少尿性急性肾衰。

慢性尿酸盐肾病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伴有痛风关节炎和痛风石。

早期可表现为尿浓缩功能减退,其后逐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

近年来,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率的日益提高,高尿酸肾病发病率显著逐年增高。

因此,寻求包括中医药方法在内的高尿酸肾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痛风(gout)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代谢性疾病。

而痛风性关节炎(gouty arthritis)是由于体内尿酸增高致使尿酸盐沉积在关节囊、滑膜、软骨、骨质或/和伴有肾脏、皮下、其他组织的尿酸盐沉积而引起组织病损及炎性反应的一种疾病,血尿酸升高是痛风性关节炎的重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中高脂肪、高蛋白成分增加,我国痛风的患病率逐年增高。

近期流行病学调查患病率已超过0.3%,50岁以上干部、知识分子中痛风患者已达1%左右。

痛风已成为临床常见多发病,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根据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类似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但古人又认识到痛风发病有别于一般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痹证,故又分出白虎历节、历节病、痛痹等名称,并有不少诊治专论而且疗效肯定,可见痛风在中医早有认识。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去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与实践仅限于临床,对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带有臆测性、是零碎的、不系统的。

1 病因与病机的认识1.1古代中医医家的认识中医古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其间多归于“热痹”的范畴,其名首见于《素问·四时刺逆论》,其中还提出了热痹形成的机理为“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盛,阳遭阴,故为痹热。

”所谓痹热,是热痹出现的以关节肿胀、灼热、疼痛、屈伸不利,伴有发热为临床表现的痹病。

故痛风急性期的临床表现属于“热痹”的范畴。

【1】汉代以后,有关“历节病”、“白虎病”、“白虎历节”等描述与本病的临床表现基本合拍。

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对其临床表现叙述为:“诸肢节疼痛,身体九王赢,脚肿如脱”,“关节痛不可屈伸”,“其痛如掣”,“皆饮酒汗当风所致”,并提出以白虎加桂枝汤治疗。

《外台秘要·卷十三》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更有详尽的描述:“风寒暑湿之毒,因虚所致,将摄失理,此受风邪,经脉结滞,血气不行,蓄于筋骨,或在四肢,肉色不变,其疾昼静而夜发,发则彻髓,痛如虎之啮。

”。

到了金元时期,朱丹溪则提出相同的病名“痛风”。

如《丹溪心法》曰:“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方书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又有痛风而痛有定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

”又云:“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外搏热,血得风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认为痛风之病,乃血热而风湿入侵、瘀浊凝涩;肢节疼痛是主要症状,发作痛特点为“痛有定处,其痛处赤肿灼热”、“夜则痛甚”。

【2】虽然此处痛风与现代痛风的概念还不完全一样,但至少已将现代之痛风包括其中。

明代李梴《医学入门》则认为:“形祛瘦者,多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因风湿生痰,曰历节风;甚如虎咬,曰白虎风;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

”“痛多痰火,肿多风湿”。

【3】到了清代的林佩琴,又将痛风归于痛痹之中,如《类证治裁·痛风》指出“痛风,痛痹之一症也,其痛有常处…此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至夜更甚。

”可见前辈医家对痛风的相关认识与记载是很丰富的。

1.2现代中医医家的认识现代不少医家在前人的基础之上,通过广泛实践,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中医证候特点、辨证论治上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与认识。

吴生元【4】教授根据多年诊治痛风的临床经验,认识到该病的发作是由于风寒湿邪阻痹经脉,夹内在痰湿相互交作,邪气不得外散,郁遏化热于皮肤腠理而导致急性关节肿痛。

由于寒热交织,在里为寒湿阻痹,经脉气血不通,在表为痰湿郁热蕴结不得外散,而发此病。

王秀莲【5】认为痛风多发于形体肥胖者,大凡肥胖者脾虚,加之膏粱厚味,脾虚运化不利,代谢失常,聚湿生痰,脾虚不能疏土,湿浊内停,代谢产物蓄积,留注四肢关节。

同时痛风亦好发中、老年人,肾气渐虚,易外邪侵袭,加之肾虚水液代谢失调,瘀滞气血不行,脾、肝、肾功能低下,水津输布气血运行失常,生痰生瘀,痰瘀交结,而体内生理病理产物又不能及时排出,造成浊气堆积,蓄积体内,滞结筋骨,凝滞经络而发痛风。

方建萍【6】认为痛风属湿浊毒邪内郁化热之热痹。

不仅由感受湿热之邪而引起,风寒湿邪郁痹日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致热痹。

钟洪【7】等认为原发性痛风其本在脾,其标在湿浊,外注皮肉关节,内留脏腑而发病。

王乙黎【8】则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滋生主要来源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而朱良春【9】之认识则更有见地,他首先提出“似风非风”论点。

认为“痛风”其名为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乃为浊毒瘀滞使然也。

即痛风是由于浊毒滞留血中,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痛,然积渐日久,愈滞愈甚,或逢外邪相合,终必瘀结为害;或闭阻经络而发骨节剧痛;或兼夹凝痰变生痛风结节。

久之,痰浊瘀腐则见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

由于郁闭之邪最易化热,其证又多兼热象,如湿浊蕴热,煎熬尿液,可见石淋尿血。

浊毒久稽,损伤脾肾,寒热杂错,壅塞三焦,而有关格险恶之症。

凡此种种皆浊毒瘀滞为殃,非风邪作祟之症。

2 中医临床治疗的研究概况2.1辨证论治中医的临床特色在于辨证论治,但由于目前关于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辩证分型尚未统一,故临床报道的分型也因人而异。

娄玉钤【10】教授将本病分为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和肝肾亏损型进行辨证治疗。

张笑平【11】等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痛风的证候分类加以补充而进行辨证分型。

脾虚湿浊型,相当于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湿热蕴结型,相当于急性期及肾盂尿酸性结石,单个关节突然红肿热痛,昼轻夜重、拒按、喜冷敷;痰瘀阻滞型,相当于间歇期(除去关节畸形与肾功能不全、痛风肾)关节肿胀刺痛,肌肤麻木不仁;湿毒弥漫型,相当于已见肾功不全者,主要见有神疲乏力,四肢困重、口臭多涎,甚或欲呕,少尿;肝肾阴虚型,相当于已见关节畸形者,主要见有筋脉拘挛,关节畸形,口干少饮,头昏耳鸣。

吴启富【12】根据病期的不同将本病分为湿热流注型,即急性发作期;肾虚痰瘀型,即迁延活动期;脾虚痰浊型,即血尿酸增高期。

陈进义【13】以健脾化湿、利尿泄浊、清热凉血法治疗本病,拟方:土茯苓、萆薢、焦楂、猪苓、瞿麦、萹蓄、车前子、苡仁、白术、丹皮、青风藤。

急性期加生石膏、苍术、知母以利湿热;慢性期加当归、泽泻、皂角刺以化瘀滞。

王政【14】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黄柏、知母、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姑、制大黄、白术、木瓜、蚕砂;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白术、川牛膝、土茯苓、山慈姑、木瓜、生黄芪、茯苓、杜仲、补骨脂、鸡血藤、川芎,治疗36例,临床治愈34例。

何焕平【15】自拟痛风散:山慈姑、血竭、白花蛇舌草、三棱、莪术、公英、地丁、大钻、小钻、甘草各适量与凡士林制成31g膏剂,于夜间睡眠时外敷患处。

另取药散适量水煎浸洗患处,每日3-4次,共治疗54例,总有效率为61%。

杨德才【16】认为本病先有郁热在里,感邪或饮食诱发,辨证属湿热中阻、脉络不通,与大柴胡汤证之邪郁少阳、兼阳明里实的病机特点相似,故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

治疗47例,临床痊愈26例,显效23例,有效6例。

秦兴华【17】认为正气不足是发病基础,故以健脾除湿、祛风活血通络为法,方选:党参、白术、茯苓、苍术、苡仁、泽泻、川牛膝、独活、当归、红花、木瓜、白花蛇舌蛇草、桂枝、甘草。

2.2内外合治法针对痛风性关节炎有局部红肿热痛及瘀暗不泽的外象特点,不少医家在内服药物的基础上,配合各种外治法,如局部敷药、外洗等,也取得较好的疗效。

吴生元教授【18】【19】采用内外合治,寒热分消的方法,以中药配方内服,外洗配合治疗。

将汤剂“痛风消痹汤”研制成内服痛风消颗粒,“苦参黄柏汤”制成外用洗剂,配套使用,命名为“痛风消”组合剂。

治疗3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结果临床治愈16例,显效14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22%。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关玉波等【20】观察中药内服加外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方法:用痛风定(车前子、黄柏、赤芍等)内服,自拟洪宝散(天花粉、姜黄、大黄、蒲黄、白芷)外敷。

结果:痛风定内服、洪宝散外敷对本病确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结论:该方法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定痛的作用。

吉首大学医学院王正苹【21】采用司爷汤(千金藤、见血飞、三七)内服兼外敷,经75例临床观察,总有效率为93.4%.无明显毒副作用。

2.3特色外治法云南省中医医院彭江云等【22】【23】研制了“痛风贴”,并进行抗炎镇痛的动物实验及90例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痛风贴具有显著抗炎消肿镇痛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外用贴剂。

四川省中医药研究所李先墚【24】报道根据该院杜琼书老中医学术经验,在传统用药处方基础上制成痛风贴巴布剂(大黄、黄柏、栀子、天花粉、白芷、姜黄等),具有清热解毒、凉血解毒、消肿止痛功效,外贴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消肿止痛作用。

云南省丽江地区人民医院严试【25】用复方蚂蚁膏(蚂蚁、秦皮、萆薢、虎杖、六轴子、川芎、赤芍、桂枝、甘草)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5例,结果:显效35例,占77.78%;好转6例,占13.33%;无效4例,占8.89%;总有效率91.11%。

四川天祥骨科治疗中心何浚治【26】,采用何天祥教授研制的“痛风灵”湿敷贴(独活、苍术、黄柏、丹皮、泽泻、白芷、郁金、当归、大黄、牛膝、板蓝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168例,临床痊愈101例,占60.12%,显效46例,占26.38%,有效18例,占10.71%,无效3例,占1.79%。

3.小结总之,纵观现代医家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都有各自的观点,如寒热交织、“毒”邪所致或“似风非风”等等,但归纳起来都与湿邪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