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18马原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完整版)马原第二章

(完整版)马原第二章
• 主观方面:认识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立场、观 点、方法和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爱迪生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从时间上看,一个过程向另一个过程的 推移和转化是无限的; •从空间上看,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物 质的结构和层次也是无限的。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 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
实践
认识
第二次飞跃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生动的直观”
唯物主义 反映论
从物到 感觉思想
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反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认识主观自生, 是心灵的创造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费 尔
荀 子


自然界是一本不隐藏自
己的大书,只要我们去读它 ,我们就可以认识它。
人必有一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必死。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
特征:间接性和抽象性 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有伤风化! 一个残废!
真美!
班·达依尔: 陛下,我只 要……
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篇: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和实践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马原第二章课件

马原第二章课件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1.实践的含义
实践的概念 并不是马恩第一 次使用的。
他曾把人类的所有活动和行 为都称为实践 然而后来 他把人类的生产性活动 和自由活动分割开来 认为人的自由活动才是实践 在这里 他赋予了实践以终极的道德关怀
①实践的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的过程是客观的 ③实践的结果是客观的
生产劳动
实践主体 (人)


实践手段

(工具)


实践对象 (客体)
(2)实践是人类自觉的能动活动
所谓自觉能动 性,是指人的实践不 同于动物盲目的本能 活动,而是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





愚公移山
徐悲鸿画马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直接经验是本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 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参加实践而获得的经验。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只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种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重要。间接经验是人类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 财富,从个人的能力来说,由于生命与精力的限制、实践条件的限制, 一个人不可能、也没必要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得知识;而且从人类认识的 发展看,每一代人都处于知识的承上启下的历史环节上,只有虚心学习 前人留下来的宝贵知识,才能根据新的实践总结出新的知识,从而发展 认识;同时,科学知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任何一个有志于 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有所作为的人,都必须认真学习对实践 具有指导作用的科学知识。因此,间接经验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科学的实践观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行”,这里的行都主要指道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史上,亚里士多德研究实践,康德也研究实践,前者是专指人的生命活动,后者专指道德实践。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两层基本含义: 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实践主体实践主题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

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客体,只有客观世界中被纳入实践活动的对象才能被认为是实践的客体。

(3)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它包括: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和大脑延伸、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语言(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通过中介产生三种关系:①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③价值关系:客体或主体活动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

3、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1)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人的纯主观活动;(2)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3)时间具有社会历史性: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 主体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客体物质性活动性质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自实践获得的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马原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认识的产生
2.认识论和本体论 辩证统一关系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本体论决定认识论, 认识论反作用于本体论。
主观唯心论: 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唯物主义:张 Βιβλιοθήκη 的气。一、认识的产生3.认识与认识论
认识: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
认识论:对认识的认识。以人类 的认识为对象,其任务是揭 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 规律。
1.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 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②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
能来源于实践。 狼孩,猪孩,豹孩。 不否认从他人和书本可以获得知识。
爱迪生
Thomas Edison said,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
3.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人们在实践中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
4.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 人们认识的目的在于正确地指导实践,有效
地改造世界。
问: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答:因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总之,所以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可以说,
先有认识,后 有认识论。
两者的区别是 相对的。
一、认识的产生
3.认识与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93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唯物论即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认识对实践的能动的反作用。

(完整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完整版)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
•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 路线: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从思 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 唯物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立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人的一切只是都是从后天接触实际中得来的。
• 唯心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 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4月18日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一)实践的本质
• 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 鲜明的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艺术、教育等。
三种实践类型的关系
•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 • 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受物质
生产实践的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 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
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 认识活动表现为无论在感性认识中还是在理性认识中,都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三)从认识到实践
• 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 • 重要性表现在: •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
一次飞跃,认识的结果仍然是观念的存在,把观念的存在转变成现实 的存在,必须经过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即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优势理论实现 自身的过程。

《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
•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 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 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 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毛泽东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
——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 感觉是感性灵魂的一种机能,它接 受的是事物的形式而不是质料,正 如蜡块一样,当刻有图纹的金属作 用于它的时候,它接受的是印纹而不是金属本身。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灵魂有认识的能力,但自身 不会产生知识,感觉和思维都是在外部对象作用 下发生的。蜡块说的意义在于:它肯定了人类的 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
大千世界的丰富、复杂、
变化无穷……
柏拉图的‚回忆说‛ 与‚洞穴说‛——1
柏拉图认为,人在出生以前, 灵魂中原本已经具有了关于理念的 知识,只是在灵魂和肉体结合出生 之时忘记了。以后通过对一些具体 事物的认识,并加以启发,人们便 回忆起与具体事物相类似的知识。 在对话《美诺篇》中以一个童奴为例,说这个童 奴虽然从来没有学过几何学和数学,但通过诘难和启 发,却能解答几何学的难题。证明:这些知识本来就 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是需要通过辩驳和诘难才能 回忆起来。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 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 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更为显著。 • 正确的理论——促进实践
错误的理论——阻碍实践 王明与第五次反围剿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