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章_能源资源与环境污染

合集下载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02 全球环境问题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02 全球环境问题

CFCl3 + hν → CFCl2 + Cl Cl + O3 → ClO + O2 ClO + O3 → Cl + 2 O2
ODS :消耗臭氧层物质
3、O3对生命系统的重要作用
UV-A区:320-400nm 不能被臭氧吸收,但也不对地表生物圈构成伤害且少量是地表生 物所必需,促进胆固醇转变成VD。
污染土壤 和水体
造成 酸雨危害
间接 污染海洋
造成固体 废弃物污染
降低人的 生命安全
2. 全球性
全球性 气候变暖
发展中国家人口 及贫困问题等
酸雨
全球性环境问题
热带雨林减少
臭氧层破坏
有毒有害废弃物 的越境转移和扩散
生物多样性 锐减
沙漠化
(5)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个阶段:被动治理污染--地球整体观念--拯救地球的战斗。 •1962 美国女作家卡逊《寂静的春天》,引起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 考。 •1972 人类环境会议 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表《人类环境宣言》, 并提出“6.5世界环境日” ,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一个里程碑。 •1992 环境与发展大会 巴西里约热内卢,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 发表《21世纪议程》、《里约宣言》 •2002 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
UV-B区:280-320nm 可能到达地表并对人类和生态系
统造成最大危害。
UV-C区:200-280nm 能被大气中O3和O2完全吸收,
不会到达地表造成不良影响。
4、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
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 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
制冷电器
泡沫床垫
生命期:120年 100年全球增温潜势(GWP):296

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与可持续性

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与可持续性

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平衡与可持续性第一章:简介能源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挑战。

能源是推动现代工业和生产的核心,然而其开发和利用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环境保护则是保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基本保障,但也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影响。

因此,寻求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第二章: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能源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能源开发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传统能源采集和利用方式会释放大量的碳排放和其他污染物,对大气、水资源和土地造成影响。

此外,一些新兴能源技术如太阳能和风能也存在环境保护问题。

例如,太阳能的硅片制造会排放有毒化学物质,而庞大的风力涡轮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仍需进一步研究。

第三章:环保理念的提升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环保理念应该成为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

从环保中获得效益已成为一种趋势,进一步推动了环境保护的进程。

人们通过节约能源和利用清洁能源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减少一次性用品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也有利于减少生活垃圾和资源浪费。

除此之外,从事环保相关产业和服务也成为一种趋势,如节能照明、环保材料和能源管理等。

第四章:政策与实践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对平衡能源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政府应该推出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政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应该采取限制传统能源使用的政策。

此外,建立环保法律和制定环保标准也非常关键。

实践证明,政策和法规的执行对于平衡能源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第五章:结论能源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寻求平衡的最佳途径包括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以及建立环保理念和政策,这些都将有助于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中,环保主义者、科学家和政策制定者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政策改革,为未来的世代留下环境友好型经济和生态系统。

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章_能源资源与环境污染

工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2章_能源资源与环境污染

为76万千瓦。按照规划,今后5年我国风电规模将
在现有基础上增长4倍多。
中国风能分布图
新疆达板城 的风力发电场
西藏自治区 的风力发电场
内蒙古兴安盟 的风力发电场
(3)地热能。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能,其分布随深度而 增加。中国高温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台湾省、西藏南部和 云南、四川西部。 如 西藏羊八井329.8℃,云南西部有的260℃;台湾达 244℃。地热发电主要是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2.52万kW, 年发电量约占拉萨电网供电量的50%。
一次能源 能 源 分 类 二次能源 可再生能源
核 能 电 能 热 能 合成燃料
固体燃料
化石燃料
液体燃料
气体燃料
一 次 能 源


核裂变能 核聚变能 水 能 太 阳 能 风 能 地 热 能 海 洋 能 生物质能
常 规 能 源
可再生能源
新 能 源
热 能 电 能
最重要 应用最广
二 次 能 源
汽、热水 二甲醚(CH3OCH3)、乙醇 氢 能
西气东输
轮南
上 海
北煤南运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三西” (即山西、陕
西、内蒙古西部),水力资源则有70%在西南地区。而 东南沿海供电中,80%来自煤电。北煤南运,西煤东运 。 在京沪、京广铁路线上,货运的40%运的是发电用
煤。黄金水道的30%、高速公路的四分之一运的还是发
电的煤。这个比率依然满足不了需求。
动能的总和。波浪能主要是以波浪的速度传播,是一种低密度不稳定 的能源。开发利用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商业应用主要是航标灯电源 。
第一节 能源概述 三、中国的能源现状
能源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 1. 能源结构全方位调整,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000年比1995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 煤降低8.1%( 7.6% ),油、气和水电的比例分别增加4.8%( 6.1% )、1.5%( 0.7% )和1.8%( 0.8% ); 但是,能源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

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

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

工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与可持续性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环境法规政策的出台,工程项目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并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工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以及可持续性的实践。

一、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可以从项目的不同阶段入手,包括前期准备、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

在前期准备阶段,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计划。

这包括了对项目周边环境的调查,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制定减少不良影响的措施。

在设计阶段,环境保护需要纳入到设计理念中。

工程师应该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例如,可以采用可再生能源作为项目的能源来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选择环保材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施工阶段是对环境保护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

工程项目需要严格执行环境管理计划,确保施工活动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

这包括了对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理,以及对土壤和水源的保护等。

同时,合理规划施工时间和施工方式,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干扰。

项目的运营阶段也需要持续关注环境保护。

运营阶段要确保项目的正常运行不对环境造成额外的负担。

例如,对废水进行处理和排放,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放设备,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二、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是工程项目的长远发展目标。

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项目可以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利益。

以下是一些促进可持续性的实践:1. 资源利用与节约:工程项目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浪费。

例如,在用水方面,可以采集和利用雨水,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

在能源利用方面,可以通过采用高效设备和技术,减少能源消耗。

2. 城市规划与交通设计:在城市规划和交通设计中,应该考虑到可持续性因素。

例如,合理布局公共交通设施,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使用;设计骑行和步行的便捷通道,鼓励非机动车出行。

3. 社会责任和社区参与:工程项目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尊重当地社区的利益和意见。

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南京林业大学公选课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资源与环境

不可更新资源
一般在岩石圈表层或其内部,是地球亿万年 演化的产物,被取用消耗后,在人类有限的 生命时间范围内,是不能再次形成的,或形
成速度极慢的。 矿产资源是典型的不可更新资源,如岩石、 煤、石油、天然气、及各种金属或非金属矿 产都属于不可更新资源。 人们一般认为不可更新资源的数量是固定的, 一旦被用尽,就难以补充。 因此,对这种不可更新资源必须合理地综合 利用,在使用过程中尽可能减少消耗和浪费。
土地荒漠化在扩展
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土地荒漠化(沙化)是指由于植被遭到破坏,
地面失去覆盖后,在干旱和多风的条件下, 出现风沙活动中和类似沙漠景观的现象。 “三北”地区最为严重,估计约17.6万km2, 约95%由人为造成。土地沙化后,生产力下降, 甚至生产力完全丧失。环境更趋恶化,造成 许多村社和农田被流沙吞没。
主要两大问题:
大面积土地质量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 土地沙化在扩展 次生盐渍化面积大 土壤肥力下降 土壤污染日益加重
土地浪费严重、优良耕地减少
工业和城市的蚕食
水土流失
– 指地表土壤及母质受外力(水、风)作用所发生 的各种破坏、移动和堆积过程以及水分损失。如 水蚀和风蚀。 – 水土流失往往发生于土质疏松的丘陵山区或坡地 – 在植被破坏、利用不当或耕作不合理的情况下水 土流失严重 –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的基本情况:点上有治理,面 上在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 – 38%,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黄土, 南方山地。
工程治沙技术。
– 工程治沙是指采用各种机械工程手段防治 风沙危害的技术体系,通常又称为机械固 沙。
*土地沙漠化防治
化学治沙技术。
2、土地的三个基本属性
位置固定:是指土地具有特定的空间位置及 一定的形态特征。经纬度、海拔固定,不能 移动,只能就地利用。不能进口,区位优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及防治优选文档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及防治优选文档
*制定标准的原则 ●卫生安全可靠 ●化学成分对人无害 ●使用时不致造成其他不良影响。
水体主要污染物
• 悬浮物:悬浮在水中的污染物质。 • 需氧污染物:水中溶解氧—大气存在一种动态平衡,如果
有机物分解消耗氧,则水生生物因缺氧死亡。 • 植物营养物:氮、磷、钾、硫及其化合物。 • 重金属:汞、镉、铅、铬、锌、铜等各类金属,不会被生
通污染等; • 按污染物的性质分:生物污染、化学污染和物理污染 • 按污染物的形态分: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废污染
等; • 按污染形成机制分:一次性污染和二次性污染
一次污染与二次污染
• 一次污染: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 境所引起的污染。
• 二次污染:进入环境中的某些(一次) 污染物,在介质(大气、水体、土壤等) 中相互作用或与介质中的正常组分发生 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并生成新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后,对环境产生的再次 污染。
• 化学性污染物 • 物理性污染物 • 生物性污染物
化学性污染物
• 无机有害污染物:包括酸、碱和一些无机盐类 • 无机有毒污染物:包括汞、镉、镍、铅及氰化
物、氟化物等 • 有机有害污染物:蛋白质、脂肪等生物有机体 • 有机有毒污染物:包括苯、酚及有机氯、有机
磷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
物理性污染物
• 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具有在其环境容量的范围内, 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浓 度得以降解,消除其污染物的毒性的能力。
这 种 水 洗 衣 服 干 净 吗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质的概念: 是指水与其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
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
是指用于衡量水质好坏的特性,可分 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类。

工程项目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工程项目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工程项目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工程项目的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在工程项目中如何保护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与策略。

一、环境影响评估在进行任何工程项目之前,环境影响评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它有助于评估工程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并提供评估结果以指导项目规划和设计。

环境影响评估应考虑土地、水源、空气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二、节能减排工程项目中的节能减排是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消耗。

同时,通过合理的排放控制和处理方案,减少空气和水体的污染物排放。

三、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工程项目中的关键要素之一。

为了保护水资源,工程项目应当采取措施减少对水源的过度开采并降低对地下水和河流的污染。

此外,建设项目应合理规划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废物管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工程项目产生的废物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有效的废物管理措施,包括废物分类、分流和资源回收利用。

通过有效管理废物,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为项目提供可再生资源。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工程项目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和保护周围的生物多样性。

对于涉及敏感生态系统的项目,应进行特别的保护,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计划和措施,以确保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六、社会参与与沟通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积极与当地社区、利益相关方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措施,并及时履行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的义务。

七、监测与评估工程项目的环境保护措施应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实施和达到预期效果。

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并对项目进行持续的改进与优化,有助于实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以上措施和策略的综合应用,工程项目可以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资源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资源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资源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地球上的资源能源日渐枯竭,环境问
题也越来越严重。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必须加强资源能源的保护和利用。

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对石油、天
然气等有限资源的依赖,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同时,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强度,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和能源。

其次,我们还要注重环境保护。

我们应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
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加强环境监督和管理,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同时,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经济的转型升级。

最后,我们还需要加强环境教育。

通过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推
广绿色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之,实现资源能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从政府、企业、个人等多个方面发力。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资源和环境问题不是某个人或某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问题。

只有全球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2%和39.0% 。
(2)质量以常规油为主。中国石油资源质量是以常规油为主,天然气资源主要是油型气
,陆上天然气油型气资源占82%。
(3)资源埋藏深度中等,勘探难度越来越大。陆上石油埋藏深度在2000~3500 m为20% 。气田47%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较大。
我国1990年以来石油的年产量、进口量和消费量的增长情况
工燃料,核燃料共四类。非燃料能源多数具有机械能,有的含有热能
,如地热能、海洋热能等;有的含有用状况分
新能源: 一次能源
矿物能、水能、 生物能
太阳能、地热能、 核能
按能量转换分
二次能源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
按形成和来源分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 来自天体引力的能源
化石燃料
第二章
能源资源与环境污染
第一节 能源概述
一、能源及其分类
能够产生各种能量的物质资源 远古,薪柴燃料为主,少量水力、风力。 18世纪后半叶,1785年蒸气机的问世,煤炭消耗量迅速增加。 19世纪中叶后,内燃机的发明和火力发电厂的发展,石油和天然 气得到广泛应用。 上世纪50年代,核裂变技术发展,核燃料。
节能为煤、油、气和水能之后的“第五能源”。 3. 能源资源结构以煤为主 4. 能源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 北多南少、西富东贫 北煤、南水、西油气
二、中国的能源资源
常规能源资源 1. 煤炭 中国最主要的能源资源。特点:
(1)煤炭储量多。煤炭资源地质总储量50592亿吨。经济可开发剩余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 ,约占世界的11.6%。(全国原煤产量由2002年的14.15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5.23亿吨,增长了78.3%,年均煤炭产量增长
我国每年的石油进口量占消费量的比重
我国的能源跨地区调配工程:
◆西 电 东 送
◆西 气 东 输 ◆北 煤 南 运
西电东送
北部通道——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两大地区。主要任 务是将“三西”(即内蒙古西部、山西、陕西)的火电(坑 中部通道——将沿长江展开。长江为深谷型河道,可开发 口电站)和黄河上游的水电送往京津唐地区。 22座水电站。随着这些梯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将有数千万 南部通道——以开发云南、贵州、广西的水电为主,以 千瓦的强大电力,源源不断送往华中、华东和福建以及广东等 开发贵州等地火电(坑口电站)为补充,向广东等东部用电 地区。 负荷中心送电。
动能的总和。波浪能主要是以波浪的速度传播,是一种低密度不稳定 的能源。开发利用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商业应用主要是航标灯电源 。
第一节 能源概述 三、中国的能源现状
能源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 1. 能源结构全方位调整,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000年比1995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 煤降低8.1%( 7.6% ),油、气和水电的比例分别增加4.8%( 6.1% )、1.5%( 0.7% )和1.8%( 0.8% ); 但是,能源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主要体现在:
世界风能发电居前五位的国家
丹 麦
美 国 德 国
西班牙
印 度
全球风能发电正以年增长35%的速度发展,德、 美、意等国增长速度高达50%,成为发展大趋势。 全球风力发电年产值已超50亿美元。 欧洲风能联盟宣称到2010年,风能发电将占欧洲 用电需求的5.5%;到2020年,则可达到12%。 目前中国发电能源中,风能发电仅为0.11%。截至 2004年底,我国已建成43个风电场,装机总容量
西气东输
轮南
上 海
北煤南运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三西” (即山西、陕
西、内蒙古西部),水力资源则有70%在西南地区。而 东南沿海供电中,80%来自煤电。北煤南运,西煤东运 。 在京沪、京广铁路线上,货运的40%运的是发电用
煤。黄金水道的30%、高速公路的四分之一运的还是发
电的煤。这个比率依然满足不了需求。
第一节 能源概述 二、中国的能源资源
(4)潮汐能。潮汐能是海水周期性涨落,水体形成的势能或由海流潮汐 形成的动能。潮汐电站造价高,现仅开发了 0.3% 。中国的潮汐能主要 分布在浙江、福建两省,占总量的 88.5 %。目前在沿海已建有几座小 型潮汐电站,总装机容量约10800 kW。
(5)波浪能。波浪能是水质点相对于静水面位移的势能和水质点运动的
. . . . . .
化石燃料
– 燃料—由可燃物质、不可燃成分和水分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 化石燃料—动植物残骸变化而形成。由于形成的原因、地质条件与年代的不同, 产生了不同种类的化石燃料。
煤:深埋在地下的高等植物,在缺氧条件下被厌氧细菌生化降解,形成 胶体状的腐殖酸。逐步变成含水很多、黑褐色的泥炭。泥炭层在地热 和受压的作用下,被压实、失水,密度和碳含量相对增加,腐殖酸、 水分、氧、氢和甲烷等挥发物逐渐减少,形成不同种类的褐煤、烟煤 、无烟煤等。
为76万千瓦。按照规划,今后5年我国风电规模将
在现有基础上增长4倍多。
中国风能分布图
新疆达板城 的风力发电场
西藏自治区 的风力发电场
内蒙古兴安盟 的风力发电场
(3)地热能。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能,其分布随深度而 增加。中国高温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台湾省、西藏南部和 云南、四川西部。 如 西藏羊八井329.8℃,云南西部有的260℃;台湾达 244℃。地热发电主要是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2.52万kW, 年发电量约占拉萨电网供电量的50%。
(3)大型水电站的比重大,位置集中。单站规模大于200万kW的水电站资源量 占50%,集中在西南地区。葛洲坝水电站271.5万kW,二滩水电站330万kW ,三峡水电站为1820万kW。
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资源
新能源:核能(核聚变)、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 能、海洋能及其所产生的二次能源-氢能 可再生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波浪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 洋能等。 1.核能资源 2.可再生能源 (1)太阳能。太阳内部发生高温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辐射能。太阳的辐射能, 20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大气高层,这其中30%被大气层反射,23%被大气层吸 收,其余47%到达地球表面,其功率约为81013kW。 目前,利用主要是解决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如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太阳房、 太阳灶。未来:太阳能热发电、光伏发电
第一节 能源概述 二、中国的能源资源
1. 一次能源资源丰富
煤(世界第三)、油、气和水能(世界第一)。
技术可开发总资源量超过8231亿tce(吨标准煤 29300kJ/kg)。
2. 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 2000年,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中国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54.9% 11.0% 4.3% (美国的9.7% ) (美国的23.1% ) (美国的6.3% )
第一节 能源概述 二、中国的能源资源
(2)风能。风能是空气流动产生的一种动能,其大小决定 于风速和空气的密度。 风能资源的总储量非常巨大,但它的能量密度低,且 不稳定,只能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作为重要的补充 能源进行开发利用。
全国有15.9万台微型和小型风力机(0.1kW至5kW)在
运行,总装机容量2.34万kW。
南地区。 (4)开发条件较好。煤层一般不超过1000m
二、中国的能源资源
2. 石油和天然气
(1吨=7桶)
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占全国能源2.8%和0.3%。剩余可采储量的保证程度,石油20年 ,天然气49年。特点: (1)资源分布相对集中。陆上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73.8%和78.1% 。石油主要在北部。天然气陆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占陆上资源量的
风能发电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前景
风能是目前可再生能源中一项最有效的能源技术, 风能既可以化解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危机,而且也可以 解决并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 据专家道: 地球上风能的蕴藏量是水能的10倍,只 要能够将地球上 1% 的风能利用好,就能满足全球的能 源需要。 中国风能资源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12.26% )
(2)分布既广泛又集中。北方煤的地质储量占全国的93.5%,山西占全国的43%。大别
山-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地区资源量约占全国总资源量的94% ;以南的广大地区 约占6%。其中新疆、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四省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81.3%,江 南九省仅占1.6%。
(3)煤种比较齐全,质量较好。低硫煤67%,高硫煤仅3%。高硫煤主要集中在西南和中
①石油供不应求,石油进口与能源安全形势严峻。
②清洁能源天然气和水能所占的比例仍然较低,新能源刚刚起步。 ③各能源行业内部发展不平衡,结构失调严重。
中国能源结构仍将以煤炭为主。2000年煤炭仍占有67%的份额。
第一节 能源概述 三、中国的能源现状 2.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但电力消费水平较低
2000年中国用于发电的能源占一次能源总量已达38.5%,但发达国家的 比重已达到40%~65%。 2000年中国人均电力消费量只有999.6度,世界2433 度,亚洲1207度, 发达国家超过8000 度。 非生产用电发达国家超过50%。
(1)水能资源量大,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比例:理论蕴藏量为 14.3%,技 术可开发量为16.4%,经济可开发量为17.2%,均居世界第一位。 (2)水能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占全国总量的67.8%。 大
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在中南地区.(长江干支流、黄河上游、红水河 等)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水能资源较少。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受控核聚变。
能源的分类
(1)以能量根本蕴藏方式的不同,可将能源分为三大类: 1) 第一类能源是来自地球以外的太阳能。例如目前使用最多的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生物质能、流水能、风能、
海洋能、雷电等 2) 第二类能源是地球自身蕴藏的能量。地热能资源以及原子能 燃料,还包括地震、火山喷发和温泉等自然呈现出的能量。 3) 第三类能源是地球和其他天体引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主要 指地球和太阳、月球等天体间有规律运动而形成的潮汐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