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河中石兽》课内语段阅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含答案】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文言文阅读(二)2020-2021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画线词语。

①但当涉猎涉猎:________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刮:__________________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博士: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找出下列各组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A.当窗理云鬓/但当涉猎B.蒙乃始就学/指物作诗立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归来见天子D.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学习了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阅读题及答案-课外《曹冲智救库吏》阅读题及答案

【河中石兽】(10分)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阅.十余岁()竟.不可得()如是.再啮()答案:经过,经分终了,最后这样,表示判断2.翻译下面语句(4分)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答案:它的反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穴。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则故事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肴各的特殊的性质原理,切不可臆断。

B.文章最后一句以简短的议论作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出义章的主旨。

C.本文文笔简约精粹,说理明畅透辟,故事意味隽永,发人深思。

D.文中的寺僧和讲学家都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全面分析问题,,他们会出错是因为遇到的情况比较特殊。

答案:D【曹冲智救库吏】国多事,用刑严重。

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

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

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

”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

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

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

"太祖曰:“此妄言耳,无所苦也。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

第25课《河中石兽》课时练习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对下面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A.①阅十余岁阅:经历 ②其反激之力之:助词,的B.①竟不可得竟:竟然 ②山门圮于河于:介词,在C.①不亦颠乎颠:颠倒、错乱 ②是非木杮是:这D.①转转不已已:停止 ②如其言其:代词,他(的)(2)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A.那么天下的事,但是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凭空猜测呢?B.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C.那么天下的事,但是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按照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D.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按照某一个道理就凭空猜测呢?(3)文中提到两次“笑”,分别是讲学家的“笑”和老河兵的“笑”。

你怎么理解其中意味?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原文及译文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原文及译文

7年级语文下册-打印版《河中石兽》原文及翻译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译: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人们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于是)摇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一个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个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河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的时候,石头必定栽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古诗文默写与阅读 第12篇 河中石兽

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古诗文默写与阅读  第12篇 河中石兽

2021年河南中考语文专项练习--古诗文默写与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默写与阅读第12篇河中石兽一、默写。

1.点明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观点的句子是: 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2.文中点明人们不能主观判断的原因的句子是: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3.纪昀在《河中石兽》中,点明讲学家判断石兽沉于沙中理由的句子是: 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4~7题。

(共11分)(一)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二)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

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

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麇(qún):成群。

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A.如是再啮.啮:侵蚀、冲刷B.遂.反溯流逆上矣遂:于是C.求之下流,固颠.颠:疯狂,疯癫D.如.其言如:依照,按照【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含义。

C项,“颠”的意思是“颠倒,错乱”。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文言文《河中石兽》(知识梳理含答案))

《河中石兽》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代文学家。

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形式写成的小说。

二、内容概说。

本文选自清代著名学者纪昀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是一则充满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四段,第一段是故事的缘起,写寺庙门前石兽沉入河中十余年,寺僧乘舟曳铁钯,寻之下游而不可得。

第二段是“讲学家”的观点,认为石兽会“渐沉渐深”,当原地深求,众人以为高论。

第三段是“老河兵”的看法,认为水会“啮沙为坎穴”,石兽会不断倒向上游。

按照他的说法,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的河中找到了石兽。

第四段是作者的感慨,由这一故事推及天下之事,强调“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的危害,引人深思。

三、字音字形河干( ) 圮( ) 棹( ) 曳( ) 铁钯( ) 木杮( )湮 ( ) 啮( ) 坎穴( ) 溯流( sù ) 臆( )断欤( )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1.临:2.干:3.山门:4.圮:5.并:6.阅:7.棹:8.设帐:9.究:10.物理:11.木柿:12.湮:13.颠:14.河兵:15.啮:16.坎穴:17.如:18.臆断:(二)通假字:(1)不亦颠乎(2)曳铁钯(三)词类活用(1)棹数小舟(四)古今异义(1)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阅十余岁(古义:;今义::)(3)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是非木杮(古义:;今义::)(5)如其言(古义:;今义::)(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为:(1)以为顺流下矣(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众服为确论(4)啮沙为坎穴(六)虚词用法。

于:(1)山门圮(pǐ)于河(2)求石兽于水中(3)湮(yān)于沙上(4)当求之于上流(5)必于石下迎水处(6)果得于数里外其:(1)其反激之力:(2)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之:(1)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其反激之力五、特殊句式1.省略句:果得于数里外。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 24河中石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语文 24河中石兽

9/14/2019
11
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
判。
9/14/2019
8
9/14/2019
9
9.(2016·莆田中考)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南日岛,古名南匿山,历来为莆田 福清两地的海上门户。山上奇石层
层叠叠,置身山之巅,岛上风光尽收眼底。面海观潮,视线所及,银帆轻飘,白
24河中石兽
9/14/2019
1
9/14/2019
2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山门圮.于河
( 倒塌 )
(2)湮.于沙上 ( 埋没 )
(3)求石兽于.水中 ( 在 )
(4)沿河求之. ( 它们,指代二石兽 )
(5)阅.十余岁 ( 经过,经历 )
(6)竟.不可得 ( 终了,最后 )
9/14/2019
9/14/2019
5
9/14/2019
6
(2016·兰州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问题。 郢人有遗①燕相国书②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 云而过③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 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6.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 说。②言论,主张,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9/14/2019(3)方框内应填上的标点符号是__、_____。
10
(4)请你参照示例,仿写句子。要求表意完整,内容不做限制。 示例:银帆轻飘,白鸥竞翔,海天犹如一幅壮阔无比的油画。 示例一:百花盛开,鸟儿争鸣,树林犹如一个热闹欢腾的乐园。示例 二:黑发清扬,红裙飞旋,舞者好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河中石兽》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盖:因为。
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已:停止。
溯流:逆流。
求:寻找。
如:按照。
译文:一个巡河、护河的老士兵听说了这件事,又嘲笑说:“凡是 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 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 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洞,越冲越深,冲到石 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洞里。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 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到上 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精神失常了;在原地深处寻 找石兽,不是更精神失常吗?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 里外寻找到了石兽。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 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7.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六、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写寻找沉落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告诉我们许多事情的发 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做出 推想,说明了仅有主观推理是靠不住的,实践出真知。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 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 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 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子安能为之足 D. 一人饮之有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文言文阅读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①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②湮.于沙上湮埋没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①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于介词,在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用现代汉语翻译“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一句。

译: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
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用文中原句回答)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分析】译文参考: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了.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和尚们认
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解答】(1)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圮:倒塌.
②句意为:石兽埋没于沙上.湮:埋没.
(2)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于:介词,在.
②句意为: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岂能:怎么能;句意为: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由讲学家的话可以看出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由“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可以看出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此题考查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
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解决这类题型有三种方法:一、原句摘抄,从原文中找答案;二、摘录原文的重点词语回答,然后用自己的话适当的组织一下;三、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作答.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具体的选择即可.根据题干要求用文中原句回答即可.
答案:
(1)①圮(倒塌)②湮(埋没)
(2)①于(介词,在)②之(代词,指代二石兽)
(3)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4)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写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他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5)“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点评】词义积累:

当之无愧(承当、承受)
当奖率三军(应当)
今当远离(将要)
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