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学园的教学理念李跃儿

合集下载

《小人国》观后感

《小人国》观后感

《小人国》观后感所有的孩子都将成为我们——《小人国》纪录片观后感写在前面:电影《小人国》是摄制组于2006-2008年间拍摄的位于北京郊区的一所名叫“巴学园1”的蒙氏幼儿园2。

真实记录了一群2-6岁小朋友的生活。

影片以第三视角记录了辰辰、南德、池亦洋等小朋友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以及游戏等各种景象。

本文为《教育心理学》的课后作业,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李跃儿和她的芭学园教育是脚,孩子是鞋。

鞋合不合适,只有脚最有发言权。

无论是从《床边的小豆豆》里面的巴学园,还是到《小人国》、《成长的秘密》里面的芭学园,都塑造了这样一个乐园:它使得,每一个从事幼教的老师都希望到这样一个地方去教学,每一个家长都希望送自己的孩子去这里学习,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到这样的场所成长。

芭学园认为,孩子就是那只有感受、有使命、有需求的脚,教育者就是给这样的脚造鞋的人。

我们要造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就必须要忘我地感受孩子,了解孩子、研究教育、是我们成为有感受力、尊重孩子需要、能力高超的制鞋人。

[1]1.1芭学园的理论基础和教育目标李跃儿提出,芭学园采用的是建构主义3的教育思想,对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有目的的设计,对教育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组合。

[1]但更普遍的观点认为,芭学园更符合蒙氏幼儿园的特点(当然,这与建构主义思想并不矛盾),即:1.教学观点尊重儿童发展客观规律,以儿童为中心如,影片中多次出现教师与儿童对话,均采用尊重和平等的视角蹲下或坐在儿童身边与其交流,使用真诚的语言,耐心的倾听,使用“你觉得……可以么?”而不是命令性的语言。

2.教育核心是对儿童的引导和启发对待“孩子王”池亦洋,采取耐心的引导和说服,启发池亦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利1由李跃儿和她的先生徐晓平及其团队,建造的致力于对孩子的人格建构进行正确帮助的教育机构。

原名“李跃儿巴学园”。

2010年改为“李跃儿芭学园”。

“巴学园”一名来自于日本儿童文学《床边的小豆豆》。

主人公小豆豆所在的幼儿园名为“巴学园”。

李跃儿:芭学园(上)

李跃儿:芭学园(上)

李跃儿:芭学园(上)作者:李跃儿张亚军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8年第10期芭学园:实施以给孩子建构人格和心理护理为目标的幼儿教育,打造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人格状态。

为中国孩子设计了具有国际水平的幼儿教育,利用人类生活的基础内容,变成孩子的玩具,在使用这些玩具中获得属于个体的发展。

芭学园的课程模式就是玩耍,区别于娱乐的玩耍,用来学习和发展的玩耍行为叫做“工作”。

利用丰富的环境,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潜能发展机会,芭学园认为任何能力都必须在为他人服务、为自己生活服务的前提下才具有意义,所以注重培养爱人类、温情、谦卑、有敬畏感、守规矩、自律的人。

芭学园的教育,具有人类生活的所有元素,如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等等,所以芭学园的教育不能以某一项技能命名,因为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

访谈录:张亚军(以下简称“张”):创办“芭学园”之前,您的主要学习和工作经历是怎样的,是什么促使您从美术教育转入幼儿教育?李跃儿(以下简称“李”):我是宁夏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的,学习的是师范教育,所以在美术领域不能达到专业画家的水平。

后来我背着自己的作品到各大学院遍访名人,想自学成为专业画家,也真的成为了一名专业画家。

在做专业画家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还是培养业余美术爱好者,因为我的工作单位是群众艺术馆,主要对象是孩子。

那时候家长对于“小三门”非常感兴趣,学习绘画成为考大学的另一条预备之路。

当时我的学生非常多,从教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我只能使得他们学到绘画的技术,无法带给他们艺术的灵魂。

他们有的学了十几年,到了考大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凄惨的状况:他们把别的孩子用来玩耍和休息的时间用来绘画,但他们永远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在技术上和知识上花的功夫太大,在如何使用绘画作为一种工具来培养孩子艺术的灵性和作为人的基础素养这方面,当时完全没有考虑到,所以当时教育理念缺陷很大。

二是中国的教育中全部缺少人文的内涵,缺少关于人类灵性的滋养,缺少关于人类基础品格的建构,只是要求和逼迫,很少帮助孩子一点一点地建构,去“构造”高级人格的品质。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李跃儿受黑柳彻子影响创办巴学园时,提出了一句著名的话语:“孩子是脚,教育是鞋”。

中国记录电影《小人国》里那辆最后载着孩子离去的车上也写着这句话。

我们的幼儿园应该去适应儿童,并且是适应每一个儿童。

教育的方式千千万万,总有一个是适合孩子的。

初见初次见到童童是在幼儿园的门口,妈妈拽着她的小手,和她说着今天会早些来接,因为要一起去画室画画,童童开心的应允。

后来再见到童童,是在中班观摩半日活动的时候。

童童在各个区域中肆意穿梭只唯独不进阅读区,童童在生活活动中游刃有余但沉默在集体教学,这次是一个有关数字加减的活动,童童在这期间没有举过一次手,和其他幼儿的热情高昂形成强烈对比。

像在认真听又不像在动脑思考,老师也不请她回答,显得有那么点“奇怪”。

后来,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她是一名阅读障碍儿童。

“为什么不请她去做她喜欢,她可以做的事呢?”我的疑问脱口而出。

老师回答:“集体教学活动是集体性的活动,每个孩子都需要进行的呀!”匆匆结束了和老师的交谈,我返回自己的学校。

在回去的路上,我一直思考:怎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想要,老师给的了的教育。

回首记得以前的学校时光,校园里总有一些“不一样”的同学:他们有的整天无精打采,像在混混日子;有的每日每时都在作业本、练习册里痛苦挣扎;有的时不时就给老师、家人制造各种“麻烦”……他们有的得到了同学、家长和老师的帮助,慢慢的变成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但更多的被同学嘲笑、被家长责罚、被老师忽视。

从前总觉得这是个人选择无关其他,但随着教育学的深入学习,我渐渐明白,很多时候,这样的“错”也许也不是他们自己想要的。

关于阅读障碍,《地球上的星星》是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讲述此类话题的印度电影,也许其中的教育背景与我们有所出入,但震撼是相同的,思考是共通的。

电影讲述了一个充满绘画天分但同时拥有阅读障碍的八九岁男孩的成长经历。

考试成绩垫底,上课走神,不能完成老师给的作业,连上课翻到第几章第几页这样的指令对主人公来说也困难重重。

巴学园的教育理念

巴学园的教育理念

巴学园的教育理念巴学园是一所致力于孩子综合素质教育的学校,其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巴学园的教育理念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为目标。

在教学中,学校注重孩子的各项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

并且,学校还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2.打造多元化的教育环境为了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巴学园在教育中创造了多元化的教育环境。

学校建立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实验室、艺术工作室等,为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

同时,学校还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习效果。

3.崇尚学生主体性巴学园的教育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学校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巴学园的教育理念是注重孩子的情感教育。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社交技能,教育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和课程,学校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情感知识、处理情感问题,并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5.强调教育的实用性巴学园的教育理念是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既能够开拓视野,又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此基础上,学校力求培养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个人和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以上就是巴学园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所注重孩子全面发展和实用性的学校,巴学园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孩子的人格和能力的发展。

通过教育学生为核心,它的教学环境和理念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学习体验。

巴学园

巴学园

李跃儿:她为孩子办了一所巴学园2008年06月18日17:34[我来说两句(5)] [字号:大中小]来源:《人物》杂志李跃儿和孩子们一块上图画课央视某节目。

四岁的女儿不爱看书,妈妈请了专家来做指导。

专家制止了妈妈强迫女儿来听故事的举动,拿起一本书,兀自绘声绘色地讲了起来。

不一会儿,在旁边游荡的小女孩就被吸引了过来。

后来,她干脆爬到专家身上,和她一起乐呵呵地在书上指来指去……之后,又在类似的几个节目中见过这位专家。

你不得不对她印象深刻,因为她看起来是这样的敦厚而朴实,但看问题的眼光又那么敏锐而犀利。

而且她身上似乎有着一种奇特的磁场,孩子们总是很快就被她吸引,和她变得亲热起来。

她就是李跃儿,来自银川,在北京办着一所名叫巴学园的幼儿园。

见到李跃儿本人,就会明白,电视是怎样的一个只呈现表面而抹杀气息的机器。

眼前的李跃儿,剪了短发,瘦,谈话极富动感,浑身洋溢着一种轻盈的气息,一点儿都不“朴实”。

她会对你说:“来,抱抱。

”就像对她的孩子们。

“我孩子就是这样。

”一个从巴学园毕业的小女孩,现在在一所普通学校读小学。

一天她迟到了,于是和老师有了如下的对话——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上学是不可以迟到的。

”女孩:“请你不要这样对我说话,我可以跟你到你的办公室去解决问题。

”老师:“那你坐下吧。

”女孩:“我明天可以不迟到。

”但是第二天,她又迟到了。

敲门进入教室后,她立刻对老师说,“我跟你去你的办公室吧。

”结果老师还是让她坐下了。

这之后,老师仍会对其他小朋友疾言厉色,却再未训过这个女孩。

还是这个小女孩,一次和妈妈去一所成人学校。

妈妈在和熟人说话,而她想去卫生间了,于是自己去找,但是推错了门——这是一间正在上课的教室。

她马上说,“哦,对不起,打扰了。

不过,我想请问一下,卫生间在哪里?”这件事的结果是,李跃儿被请去该班作了一次有关孩子教育的演讲。

“我孩子就是这样,胆子大,不会被大人吓得灰溜溜。

”李跃儿称巴学园的小朋友为“我孩子”。

巴学园教育理念

巴学园教育理念

巴学园教育理念
巴学园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尊重个性,开放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打造一流的教育平台,致力于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个性化的教
育资源。

巴学园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只有通过尊重个性和发掘潜能,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的教育,让每个孩子
的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

巴学园提倡:开放、创新的教育模式,通过融合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引入前沿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科隔离,实现学
科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丰富的学习方式。

巴学园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培养思辨能力和学习习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主人,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

孩子的幸福在哪里现在的孩子应该说很幸福,家里经济条件好,有父母祖辈疼着,不缺吃不缺穿,但是为什么孩子不幸福呢?至少在我们看来许多孩子还是不幸福的。

细究其原因,那种幸福不是来自于物质条件,其实是来自于孩子的精神世界。

不是连我们自己都说吗?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自己小时候生活得那么有趣了。

应该说,现在对孩子的教育,甚至是他们的生活,都是家长和老师精心设计过的,可以说是很科学的,也很周到的。

但是在这样的设计下,孩子为什么还是不能感受到幸福呢?李跃儿老师的一片文章给我很多的启发。

她在她的《李跃儿教育》网站上,有一片这样的文章《易于生存教育的教育观》,给我们讲述了“给孩子建构一个良好的精神模式。

”文章提到了我们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也许我们只是关注了孩子的物质世界,想办法给他们最丰盛的物质条件,但是忘了考虑孩子的精神世界了。

他们开心吗?他们得到尊重了吗?我们成人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吗?我们能够正确地掌握他们需要什么吗?以上种种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像物质条件那样精心地为孩子考虑?细想一下,我们可能真的没有做得那么好。

在影片《小人国》里,我们看到在李老师的巴学园里的孩子他们是幸福的。

因为李老师都能关注到孩子的想法,李老师对孩子在想什么都是了如指掌。

当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也不是任由他们任性地随性。

大人需要给予孩子必要地指导,该是干预的时候还是要敢于,而且是毫不犹豫地敢于,因为这是社会的规则,因为这是孩子这棵幼苗成长为参天大树必须要这么做的。

这样的干预在一定的时候也许是痛苦的,但是当他理解了大人的用意之后,他会明白的,特别是当他得到进步的时候,他一定会感谢大人的。

所以在巴学园,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得到成长,这是幸福的。

那么我们怎么来关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呢?也许李老师的文章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下面是摘录李老师文章的一些经典话语:一般我们很多家长不太考虑孩子的精神成长,其实孩子的精神是需要专门喂养的。

到底精神又是什么?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的模式。

做传奇的教师

做传奇的教师

做传奇的老师——《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认识李跃儿,是通过电视台对她的一个报道,当时自己就觉得她是一个传奇。

后来,收到《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手不释卷,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是一本有关教育的书,作为著名儿童教育专家,李跃儿在中央电视台《七巧板》、《心理访谈》等节目中担任嘉宾,是第三届中国国际家庭论坛“华表奖”获得者及形象大使,并创办了巴学园。

本书中,作者通过190多个生活和教学中的故事,演绎了一系列实用有效的方法,为父母、老师和孩子快乐交流建立了一个合乎人性的平台,使孩子变得不同寻常地愿意与教育者配合。

本书不仅对教育孩子有用,对于提高教育者自身的修养也有深刻的意义。

很长一段时间,自己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同时,我不禁萌生了丝丝酸楚和歉意,因为正是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取而代之的是无助、恐惧、孤独、愤怒。

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李跃儿老师认为:“素质教育是爱的教育。

教育者应是天使,而不是上帝!以教育者智慧的、而不是愚昧的爱来爱孩子,同时要孩子学会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所有美好的东西,这就是爱的交互,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将人的素质比做一棵树的话,心灵是根,精神是干,能力是枝,知识是叶。

老师是什么?是种植美好感觉的土壤,是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

成为老师的先决条件是爱,但只有爱心远远不够,还得具备很高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做到智慧的爱而不是愚昧的爱。

老师对儿童教育的价值观应该给他们发展的自由,获得了这个自由,他的敏感期就会发展得很充分,他的成长是快乐幸福的。

书中所说的正面赏识教育、示弱赏识方法是我们可以经常运用到工作中的最有效的教育智慧。

可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又做到了多少呢?快乐是最大的动力。

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学园的教学理念(李跃儿)引用地址:/d110108700.htm [复制地址│分享到↓newfai发表于:10-01-22 14:21 [只看该作者]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具体的,不是一个“良好人格”和“易于生存”这样的词就能解释了的。

这个目标共有十五个项目:(一)使孩子成为他自己有很多成人,看到这样说就害怕,这不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太强了吗?太强的个性不能融入社会。

我们首先来想想,人的最大的特征是每一个人跟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需求也跟每一个人都不一样。

因此,人们最不喜欢的是平庸。

一个人如果什么都随大流的话,人群就会对他失去兴趣。

而各种各样的人需要各种各样的服务,每一个人又是由于能为别人服务才能获得了生存的机会。

那么人如果失去了自己的个性,他怎样为人们提供这种服务呢?再说个性,一个人具有自己的特征,并不就意味着他的特征一定是不被群体接纳的。

只有那些专门为了培养个性而发展起的作为标本式的以个性为唯一的人格状态,才会有可能不被群体接纳。

因为他缺少人的其他特质,如融入群体的技能和合作能力。

但那样的个性标本的人却适合做艺术家和单打独斗的科学家。

不过看了大师们的生活后,很多家长并不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那样的人。

无论如何,儿童要按照自己的机制去完成自我建构,只要给儿童以大自然的敬重,他们一定会利用环境的不同因素去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只是给了儿童成为他自己的自由。

——李跃儿原创于2007年12月18日(二)使孩子成为具有感受力的人我们认为,人类活着应该讲究生命质量,而感受力对人一生的生命质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有很多人由于童年没有成长感受力的机会,作为人的感受便处于较低的水平,或迷失了方向。

在成年以后,每天就是活着,既不痛苦也不快乐,这是近于灵魂丢失的状态,这还是比较好的,但这种情况较少。

更多的情况是,以为自己达到了某个外在的目标就会幸福,结果为了追求那幸福吃尽苦头也再所不惜,总盼着到了那一天会万事大吉,可到了那一天,在短暂的快乐之后马上会发现下一目标,或担心有比自己更强的人,所以快乐会很快消失。

这样的人不能在平扑的生活中感受到生活的滋味,也不能体味到这些滋味对于他生命的意义。

所以总是一次又一次的让自己辛苦或忍着辛苦去追求实际上不会给他们带来生命质量的目标。

这样,苦是长时间的,乐却是短时间的。

如果人具有了感受力,他们同样也在达到目标,却能从过程中获得快乐。

当然这种快乐是指愉悦,并不是指高兴。

这些愉悦无论是艰苦和失败带来的,还是顺利成功带来的,都会由于感受力的作用为他的生命增加意义,使他感到做人的滋味,这种感受会滋润人的心灵,给人充电,使人的心力生生不息。

没有感受力的人见别人去旅游,他也会去,但旅游不能给他带来享受;见别人去买车,他也去买车,开车也不能为他带来愉悦。

总之,乐趣来自于我们的感受力,如果我们有机会被熏染出能从别人的心灵表达中,能从大自然的五彩缤纷中,能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得愉悦,那么我们的一生快乐的机会就会很多,幸福的可能性就会很大。

当然,有了感受力还得有很好的审美和健康的心理,否则我们的感受力会帮助我们去寻找对我们不利的内容,使我们更加的不愉悦。

——李跃儿原创于2007年12月18日(三)对人类有利的审美观说对人类有利,是指对整个人类的品质而言。

实际上,一些人处在某种审美层次并不会为自己的审美层次而痛苦或快乐,甚至有的人认为审美对个人的生活没有什么用处。

如:有的人把自己的生活环境搞成了垃圾堆,或住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里并不觉得不舒服,就像住在九寨沟里的藏民不明白人们为什么花那么多钱来看九寨沟一样。

人类是一个向往提升、向往美好、天生就追求舒适的动物。

当所有的人都退化到不再爱美,不懂得爱护美好的东西,不再会创造美,不知道舒适和愉悦是内在的观点和感受,对舒适和愉悦的认识只停留在低档的物质层面,那样人类就会肆无忌惮地破坏环境,人类的精神内容也与低等动物差不多了,一旦人类走到那样的地步,离灭绝也就不远了。

所以,作为人类的一员,每一个都有义务为人类的品质保留或提升作一些贡献。

教育的责任应该也在于此。

审美是不能教的,只能靠肯定具有审美能力的人所设计的教育因素来长期的熏染,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具有了这种品格的胚芽,而胚芽还需要一辈子不断地成长。

有了这个胚芽,人就会自己吸收环境中的养分,使这一特质成长。

如一个从小有音乐欣赏熏染的孩子,就会找有高度心灵内涵的作品去听。

当他有一定的积累后,你给他贝多芬的《命运》,他会享受在其中,心灵获得美和灵魂的补充。

而你给一个没有这种熏染的人听《命运》,它会觉得很吵。

你告诉他这是命运在敲门,他会说:唉,敲门了。

唉,又敲门了。

再听下去就会说:怎么敲个没完了。

(音乐学院周院长的笑话。

)有一年我和胡子旅游到新疆的伊利,小城非常优美,人们悠闲自得,大街扫得干干净净。

走到一处,胡子看到了公厕要去,去了之后回来大笑。

我问怎么了,他说他看到厕所外面蹲着一个维族人,心里很反感,对他不爱护自己的家园和环境很生气,就问他,已经到了厕所跟前了为什么不进厕所解手?那个维族人说:“啊呀,厕所里面臭的很嘛。

”胡子语塞。

的确,厕所里面臭的很,但就因为自己受不了厕所,就去搞臭那些不臭的地方,这就是审美问题。

一个有着良好审美的人,他会自己在环境中发现不美的东西,由于受不了,感到不舒服,就会去改造它。

如果没有美的东西,为了自己的需要,他就会创造美,由于对美的热爱,他会去珍惜已有的美的东西。

美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的生活根本。

如果人人的自然人格中都有这样的特质,我们的家园也会变得像美国、英国、瑞士、挪威、德国等等国家那么好。

我们的国民再也不会为了美好的环境而向往移居国外。

用海归朋友的一句话说,她发现虽然瑞士很美,但回国来真的很舒服,有一种猪回到猪窝的感觉。

在那里,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回来怎么都行,随便拿着东西可以到处乱扔了。

胡子去她家看,回来感叹不已,说她在修复,她真的把家搞得像猪窝。

走下坡路永远比走上坡路省劲。

但人天生就对走上坡路更感兴趣。

我们这里讲的审美并不是只指艺术的审美,而是泛指一个人的人品和生活的审美。

否则有的画家把家和画室搞得一塌糊涂就无法解释了。

在幼儿园阶段,我们虽然不能使孩子们对歌剧和芭蕾、交响乐比动画片更感兴趣,但我们可以使他们在对动画片感兴趣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精神产品感兴趣,使他们对美感兴趣,使他们听到美的音乐会愉悦,使他们对不美的东西提出疑义,并对环境的不和谐和丑陋做出反应。

到了大一点,他就会动手去改造。

在我们毕业的孩子中,有些家长说发现他们的孩子会化腐朽为神奇。

当孩子有了这种特质时,需要咱们的家长能够领会并为此做出反应。

同时,为孩子提供这样的机会,并允许他的审美观与你的不一样。

如有一阶段,我们园的几个女孩每天在厚厚的棉裤外穿着纱裙,并用从妈妈那里弄来的口红把自己抹成“血盆大口”,她们这是在创造美,我们耐心的等待她们通过自己的比较发现并修正自己的审美观。

这也叫做试误。

——李跃儿原创于2007年12月18日(四)天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在人类所有的机制中,探索的精神和对新事物的尝试欲望当被排在前面了。

不知人的祖先猿人是否就具有这样的特质,按达尔文的进化说,某种动物具有某种基因都是由于生存选择的作用。

也就是说,在人类进化中,那些探索精神强的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猿人更容易活下来,于是在他们的后代中,这种特质就很强。

在生存的淘汰中,探索和尝试特质不强的人在还没生孩子时就被生存淘汰了;那些探索欲望强的活的时间更长,养育的后代更多。

逐步的人的探索就成为人类的一种天然的特质,被编在遗传密码中成为了基因,成为了人类这种动物生存的主要因素。

但事实上,并不因为探索特质是基因的特质,人类就肯定会具有这种特质。

我们发现,物质文明越是飞速发展,人们就越容易丢失本能,尤其在幼年的成长中。

成人在丧失了本能之后,不会再考虑到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天然的生物,而孩子自己也无法与自己的环境抗衡。

当环境不为他们提供某项本能的成长机会时,这项本能就会暂时封冻,超过六岁再不被使用,可能就会被人的内在系统删除。

其他动物的父母都是靠本能在养育孩子,这样就会保证孩子的本能不被破坏,而我们人类不是这样,所以不能保证人类的儿童在本能需要保护的时期不被破坏。

实际上,在独生子女的情况下,我们发现探索本能被破坏的孩子很多。

如果看管孩子的人把孩子在家里的探索行为看成是顽皮,是危险的,那么一定会不遗余力的制约儿童的探索。

如果这种探索行为不断地被成人阻碍,儿童就会放弃这种行为,或者变得脾气火爆,或者只是心理上需要动。

这个心理上的动变成了无目的的行为,成为多动症。

如果孩子的探索行为长久地被阻碍,探索欲望和探索行为就会丧失。

探索的品质既然成为人类的基因因素,那一定是与人类的生存有关,一定是被人类进化所选择的特性。

保护这种特质也就保护了人类的生存本能。

但保护是需要手段的,并不是你抱着他就叫做保护了。

“保护孩子的身体不受伤害”和“保护探索精神”正好是两个相对的极端。

这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就需要计算一下,哪个对孩子是有利的,哪一个是你自己需要的。

这个问题最能检验一对父母是否懂得什么是爱,能够分清爱自己和爱孩子的区别。

也能检验一个幼儿园是为了孩子在办园还是为了办园在办园。

因为探索是试误的,探索必定要付出代价。

受一些小伤,有一些失败,受一些挫折是必须的。

为了这些,一个园必须承受着那些家长的担心和对孩子的心痛,来保护孩子的探索精神。

孩子的探索精神只有获得探索的空间和探索的自由才能被保护。

“李跃儿教育”认为,在儿童的成长中保护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的欲望是有价值的。

“李跃儿教育”非常关注儿童的探索品质。

“李跃儿教育”认为具有探索品质的人是适合生存的人。

——李跃儿原创于2007年12月18日(五)天然的对工作热爱我们会发现很多长期在农田里劳动的人认为,什么都不干就坐着是享福的事。

他们经常会说:看谁谁的媳妇,人家多有福气,丈夫在外面挣钱,人家成天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

长期忙于工作的人,会认为放长假不上班是幸福的事。

我们发现我们招来的别的园的老师,只要在领导不看见他的时候,就尽量想法什么都不干。

根据这些情况,人们可能会判断出人类天生是不爱吃苦的动物,是懒惰的动物。

的确,人类天生不喜欢吃苦,如果所做的事情被认为是吃苦的话。

但只要留心一下,我们又会发现,人这种动物是一刻不停的需要动的。

一个成人,如那个什么也不干的媳妇,她可能只不干农田里的活,不干家务活,可她一定会找一些她喜欢的事去做,如打麻将、嗑瓜子、说闲话、看电视、逛街等等。

她可能一刻都不闲着,只不过她所做的事不符合于人群关于有意义的价值观罢了。

我们发现我们招来的那个不愿意做事的老师,她不是想心事想的发呆,就是在玩自己的衣服角。

虽然她没有做我们日常工作要求她做的事,但她在做她痴迷的事,她的肢体没有做事,但她的大脑在做事,只不过她做的事不符合我们对老师的的要求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