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题(学生)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就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就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就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含答案 两大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乙)雁奴,雁之最小者,性尤机警。
每群雁夜宿,雁奴独不瞑①,为之伺察。
或微闻人声,必先号鸣,群雁则杂然相呼引去。
后乡人益巧设诡计,以中雁奴之欲。
于是先视陂②薮③雁所常处者,阴布大网,多穿土穴于其傍。
日未入,人各持束缊④并匿穴中,须其夜艾,则燎火穴外,雁奴先警,急灭其火。
群雁惊视无见,复就栖焉。
于是三燎三灭,雁奴三叫,众雁三惊;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互唼⑤迭击之,又就栖然。
少选,火复举,雁奴畏众击,不敢鸣。
乡人闻其无声,乃举网张之,率十获五。
……冯生工属文尝为《雁奴说》,叹其以诈相笼、以祸相嫁也,其言曰:“奚独雁哉,人固有之,李斯秦之警也,赵高诈燎而胡亥击之,国入于汉;陈蕃汉之警也,曹节诈燎而孝灵击之,家获于魏。
由是观之,可不为之大哀邪!”(选自宋祁《雁奴后说》,有删改)[注]①瞑:同“眠”。
②陂(bēi):堤岸、湖边。
③薮(sǒu):湖泽通称。
④缊:乱麻绳。
⑤唼(shà):水鸟吞食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______(2)须其夜艾.艾:______(3)阴.布大网阴:______(4)叹其以诈相笼.笼: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已而无所见,则众雁谓奴之无验也。
3.两文分别讽喻了什么现象?4.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及其作用。
二、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图文稿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对比阅读练习题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 石 性 坚 重 沙 性 松 浮 水 不 能 冲 石 其 反 激 之 力 必 于 石 下 迎 水 处 啮 沙 为 坎 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河中石兽》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钯_______________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人民教育出版社)【乙】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
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适②有中人③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
延郡素④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⑤旷古以前,地卑⑥气湿而宜竹邪? 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
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①凡:总共。
②适:恰好。
③中人:宦官。
④素:向来。
⑤无乃:莫非,恐怕是。
⑥卑:地势低。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1)阅.十余岁()(2)是.非木杮()(2)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4)亦取数茎去.()2. 用“/”划分句子停顿,限两处。
(2 分)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3.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5 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4.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3 分)【甲】文中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在寻求河中石兽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得出让人叹服的推断:“”(用原文语句填空)。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及答案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及答案(30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渠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词语(4分)(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3)湮于沙上湮:(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3、解释句子(4分)(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4、文后所引用“国亦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3分)5、河中石兽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乙】: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含答案)

【甲】《河中石兽》(略)【乙】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
(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1.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D )(3分)A.闻之笑曰B.沿河求之.C.当求之于上流D.吾之患在鼠2.解释加点的字或短语。
(4分)⑴山门圮.于河( 倒塌)⑵棹.数小舟( 划(船))⑶遂反溯流..逆上矣( 逆流)⑷其子患.之( 担忧)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6分)⑴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⑵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饥寒交迫还很远。
4.我们看问题需要正确的方法,请你谈谈甲.乙两则故事给我们的启发。
(4分)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凭自己的主观推断;同时又要看到问题的两面性,凡事有利亦有弊,要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
【译文】赵国有个人家发生了鼠害,他到中山国去讨猫。
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猫善于捕捉老鼠和鸡。
一个多月过去了,老鼠没有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对此很发愁,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送走呢?”他的父亲说:“这个道理不是你所能明白的。
我所担忧的是老鼠,而不在乎没有鸡。
有了老鼠,(它)就偷吃我们的粮食,毁坏我们的衣服,穿破我们的墙壁,啃坏我们的器具,我们就会挨饿受冻,为不比没有鸡更有害吗?没有鸡,只是不吃鸡罢了,距离挨饿受冻还远着呢,像这样为何要送走那只猫呢?”【点评】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甲】《河中石兽》(略)【乙】余十一二岁时,闻从叔灿若公言:里有齐某者,以罪戍黑龙江,殁(mò死)数年矣。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比照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啊《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
“处土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搐chtl:肌肉抽缩,止匕旨“夹”。
②掉:摆动,摇。
11.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B.啮沙为坎穴(牙齿)• • •C.所宝以百数(珍藏)D. 一日曝书画(晾晒)• •1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局部。
一日①()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拊掌大笑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3.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o【答案】11.B12. (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13.①.处土②.那么.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14.例如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
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例如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分析】【11题详解】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课内外比较阅读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9~11题。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河中石兽》(节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9.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2分)
①虽有嘉肴__________②然后能自强也________
③阅十余岁__________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
10.翻译句子。
(4分)
(1)故曰:“教学相长也。
”
(2)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11.《虽有嘉肴》告诫人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真诚地教人才能知道理解不了的地方;那么《河中石兽》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3分)
二、阅读下面两篇选文,完成5~9题。
(甲)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2分)
⑴石必倒掷坎穴中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分)
⑴棹数小舟棹:⑵湮于沙上湮:
⑶庞然大物也庞然:⑷尽其肉,乃去去:
7.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蔽林间窥之B.无案牍之劳形C.大言数主之失D.子之听夫志
8.翻译。
(5分)
⑴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分)
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
9.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事的相同原理。
(3分)
概括:
相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