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怎么写

绪论怎么写引言绪论是学术论文的开篇之部,它在整个论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绪论的写作对于整个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好的绪论应该能够向读者说明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以及之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个有效的绪论,以及绪论的结构和内容。
一、研究背景绪论的第一部分应该介绍研究的背景。
研究背景可以包括对该领域的概述、对相关问题的描述和重要性,以及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回顾。
在这一部分,需要向读者明确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要进行这项研究。
此外,还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或数据来支持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二、研究问题和目的绪论的第二部分是研究问题和目的的描述。
这一部分要明确研究的目标是什么,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研究问题应该清晰明确,并且可以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来描述。
研究目的应该与研究问题相对应,可以阐述研究的目标、目的和预期结果。
三、前人研究综述绪论的第三部分是对前人研究的综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回顾已有的相关研究,包括其理论、方法、结果和不足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应该对重要的前人研究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可以引用一些经典文献作为支持。
同时,还可以指出这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从而引出本研究的研究动机。
四、研究方法和设计绪论的第四部分是研究方法和设计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说明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
需要详细介绍并解释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并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并给出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文献支持。
同时,还可以说明研究的可行性和可行的限制。
五、研究预期结果绪论的最后一部分是研究预期结果的描述。
在这一部分,需要根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阐述研究的预期结果。
需要明确的描述研究的预期结果,并说明其与研究问题之间的关系。
可以使用一些具体的例子或图表来说明预期结果的表达方式。
结论绪论在整个学术论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读者对整个论文的第一印象。
一个好的绪论应该能够向读者清晰明确地介绍研究的背景、问题和目的,回顾前人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说明研究的方法和预期结果。
毕业论文绪论

毕业论文绪论在撰写毕业论文时,绪论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讨论毕业论文的绪论内容:引言、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研究方法。
引言:首先,引言部分应该包括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使其对论文感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引用相关研究或者介绍背景故事来实现这一目的。
随后,引入研究主题,明确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的目标和重要性。
研究背景和目的:在这一部分,需要对研究的背景和当前研究状况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包括相关理论或概念、相关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等。
还需要说明为什么对该研究领域感兴趣以及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在提出研究目的时,要明确指出此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并且解释其在理论或实践上的意义。
此外,还可以提出研究的研究问题或假设,并说明这些问题或假设在该领域中还未得到解答或验证。
如果需要,可以提出研究的假设,并在后续章节中进行验证。
研究方法:在绪论中,还需要对将用于研究的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这包括研究的范围和限制、研究的参与者或样本的选择方法以及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
还需要说明所选方法的合理性,并解释这些方法如何帮助回答研究问题。
此外,还可以介绍研究工具或仪器,并描述其用途和操作过程。
若有必要,可以讨论所提出的研究方法的潜在局限性,即可能会对研究结果产生的影响。
结论:在绪论的最后一部分,可以简要总结前文所述,并提出预期结果。
同时强调本论文研究的重要性和研究目标的实现意义。
总之,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篇之作,旨在引导读者了解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并理解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合理性。
准确、全面、清晰地介绍研究内容和目标,以确保读者对毕业论文的后续章节有充分的理解和期望。
绪论

绪论:绪论相当于论文的开头。
一般包括: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观点是什么;对本论文研究主题范围内已有文献的评述;说明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手段、方法、方式。
明确研究工作的界限和规模;概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前言是刊在正文前,主要说明基本内容、编著(译)意图、成书过程、学术价值及著译者的介绍等。
可以由编写者自撰,也可以由他人撰写。
而绪论是在正文中,作为第一章开始的。
用来交代自己的选题、论文的主攻方向、文献检索过程和情况(即前人这方面已经做了些什么)、自己的论文在哪些方面有所创新(或有所整理)、使用的研究方法、论文大致的结构,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关于论文的问题。
《绪论(课件)》课件

02
绪论的主要内容
绪论的背景和历史
绪论的起源
介绍绪论学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述其 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
绪论的演变
分析绪论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主要变 化和转折点,以及推动这些变化的因素。
绪论的现状
介绍绪论学科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最新进展 ,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
技术进步与应用
关注新技术、新方法在绪 论领域的应用,展望其在 未来可能带来的变革和影 响。
跨学科融合
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 融合对于绪论发展的重要 性,探讨多学科视角下的 研究新趋势。
对学习绪论的建议和期望
培养问题意识
鼓励学习者积极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01
02
03
制定学习计划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包 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 学习目标,有助于提高学 习效率和效果。
注重理解
学习绪论时,应注重理解 基本概念用到实际情 境中,加深理解和记忆, 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绪论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一
实践结果和讨论
结果
学生需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得出结论并撰写实验报告。
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经验,加深对绪论课程理论知识 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5
绪论的总结和展望
绪论的总结
绪论的定义与作用
绪论是学术著作的开头部分,用 于阐述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方法等,对于整篇论文起到引导
绪论内容抽象,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
论文 绪论

论文绪论
绪论是整篇论文的开端,用以引出论文的主题和研究背景。
本文绪论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引言部分主要是引起读者的注意,提出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此处可以从一些具体的案例或问题入手,引发读者的兴趣,使其对论文主题产生好奇心。
例如,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是其中一个严峻的问题,危害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健康,深入研究大气污染成因和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下来是研究背景部分,即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指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动力和依据。
例如,目前大气污染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气组分的检测和污染源的定位,而对于不同污染源的分析和对策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拟重点研究不同污染源的特征分析和防治措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最后是研究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的应该明确、具体且可行,与论文主题紧密相关。
例如,本文旨在通过采集不同污染源的样品,使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不同污染源的特征成分和排放规律,并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大气污染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引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
的三个方面。
引言部分引起读者的兴趣,研究背景部分介绍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和问题,研究目的部分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通过这三个部分的引出,读者可以对论文的主题和研究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毕业论文绪论怎样写

毕业论文绪论怎样写
论文的绪论部分是整篇毕业论文的开端,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部分。
良好的绪
论能够引导读者进入论文的研究主题,并明确阐述研究的目的、背景、意义等内容。
下面将介绍如何撰写一个优秀的毕业论文绪论。
1. 研究背景
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背景,包括该领域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
挑战。
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展示出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必要性。
2. 文献综述
在绪论中应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介绍先前的研究成果、学术观
点和研究方法,展现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
同时,还要指出该领域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明确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是绪论部分的关键。
说明该研究对学术界和实际应
用的重要性,阐明本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及研究结果对学术和实践的贡献。
4. 研究方法
在绪论中还需要简要介绍研究的方法论,包括采用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
究设计等内容。
阐明所选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5. 研究结构
最后,应该简要介绍毕业论文的整体结构和各章节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全面
的概览,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全貌。
绪论部分作为整篇毕业论文的开场白,具有引领和导向的作用。
只有撰写出清晰、简洁、有逻辑性的绪论,才能有效地引导读者进入研究主题,展示出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贡献。
通过以上几点建议的参考,相信您将能够撰写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绪论,为整篇论文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

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毕业论文的绪论写什么?在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之前,学生们通常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写好绪论。
绪论是整个论文的开篇之作,它不仅要引出研究的背景和问题,还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因此,写好绪论对于整个论文的质量和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绪论应该包含对研究背景和问题的介绍。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概述,介绍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指出当前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研究背景,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本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绪论还应该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提出研究的目标和研究问题,并解释为什么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例如,研究可能是为了填补前人研究中的空白,或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或者是为了验证某种理论。
无论是哪种情况,都需要清晰地表达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认同。
除了研究目的和意义,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范围和限制。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范围和限制,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局限性和可行性。
例如,研究可能只涉及某个特定的地区或群体,或者只关注某个特定的因素或变量。
通过明确指出研究的范围和限制,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局限性,并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提出合理的期望。
此外,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描述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便读者能够了解研究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例如,研究可能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或者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或者采用混合研究方法。
无论是哪种方法,都需要清晰地描述其操作步骤和数据分析方法,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和评估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最后,绪论还应该包含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预期结果和可能的影响,以便读者能够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广提出合理的期望。
例如,研究可能预期得出某种结论或发现某种规律,或者可能对某个领域的理论或实践产生某种影响。
绪论

绪论一般作为第一章,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
绪论应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课题的研究方法;论文的构成及研究内容等。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篇论文的归宿。
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其实对于绪论和结论,其实是相互照应的。
结论要单独作为一章来写,但不可以加章号,比如不可以这样:“第七章结论”。
一般学校要求写论文都会提供相应的模板,比如字体大小,字体,页眉页脚等具体规定。
ABS的发展历史ABS的作用ABS可在汽车制动时根据车轮的运动养成自动调节车轮的制动压力,防止车轮抱死,其实质就是使传统的制动过程变为瞬间的控制过程,即在制动时使车轮与地面达到“抱而不死,死而不抱”的状态,其目的是使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同时又可以避免后轮侧滑和前轮丧失转向能力,以使汽车取得最佳的制动效能。
因此,ABS具有以下优点:缩短制动距离。
ABS能保证汽车在雨后、冰雪及泥泞路面上获得较高的制动效能,防止汽车侧滑甩尾(松散的沙土和积雪很深的路面除外);保持汽车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32692549保持汽车制动时的转向稳定性;减少汽车制动时轮胎的磨损。
ABS能防止轮胎在制动过程中产生剧烈的拖痕,提高轮胎使用寿命;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强度(特别是汽车制动时的紧张情绪)。
鉴于防抱制动系统(ABS)具有如上的优越性,所以该系统的装车率逐年上升。
ABS技术是英国人霍纳摩尔1920年研制发明并申请专利,早在20世纪30年代,ABS就已经在铁路机车的制动系统中应用,目的是防止车化在制动过程中抱死,导致车轮与钢轨局部急剧摩擦而过早损坏。
1936年德国博世公司取得了ABS专利权。
它是由装在车轮上的电磁式转速传感器和控制液压的电磁阀组成,使用开关方法对制动压力进行控制。
20世纪40年代末期,为了缩短飞机着陆时的滑行距离、防止车轮在制动时跑偏、甩尾和轮胎剧烈磨耗,飞机制动系统开始采用ABS,并很快成为飞机的标准装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 制冷技术的应用
1.空调工程 空调工程是制冷技术应用的一个广阔领域。 光学仪器仪表、精密计量量具、纺织等生产车间 及计算机房等,都要求对环境的温度、湿度、洁 净度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体育馆、大会堂、宾 馆等公共建筑和小汽车、飞机、大型客车等交通 工具也都需有舒适的空调系统。 2.食品工程 易腐食品从采购或捕捞、加工、贮藏、运输 到销售的全部流通过程中,都必须保持稳定的低 温环境,才能延长和提高食品的质量、经济寿命 与价值。这就需有各种制冷设施,如冷加工设备、 冷冻冷藏库、冷藏运输车或船、冷藏售货柜台等。
•
• •
第二章 制冷剂、载冷剂(2学时)
第三章 其他制冷技术(4学时) 第四章 制冷压缩机 (4学时)
第二篇
制冷技术
• 第五章 食品冷加工技术(2学时)
• 第六章 冷藏库(8学时)
绪 论
制冷技术(Refrigeration Technology)
是一门研究人工制冷的原理、方法以及如何运用
制冷装置获得低温的科学。
• 直至20世纪80年代关于CFC具有消耗臭氧层的问题正式被公认以前,
以各种卤代烃为主的制冷剂的发展已达到相当完善的程度。
• CFC问题的出现及其替代技术的发展,对制冷工业来说,是一次历
史性的冲击,它打乱了制冷工业已有的发展现状,但又提供了新
的发展机遇,使制冷剂又进入一个以HFC为主体和向天然制冷剂发
为什么要学习制冷技术?
• 制冷系统作为食品加工企业的能耗大户, 经
济性将严重影响企业的运行成本, 选择节能 性压缩机, 在制冷系统中更多采用节能技术, 把节能管理当成设备和设施管理中的头等 大事, 等等措施, 都是食品加工企业应该必 须考虑的。
为什么要学习制冷技术?
• 以速冻食品为例,目前,发达国家人均年消费冷冻食品一
1775年
库仑(William Cullen) 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 布拉克(Black)提出了潜热的 概念,并发明了冰量热器
1809年
美国人发现了压 缩式制冷的原理
1824年
德国人发现了吸 收式制冷的原理
1858年
尼斯(Niles)取得了冷库 设计的第一个美工专利
1844年
约翰.高里(John Gorrie) 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制冷 和空调用的空气制冷机
• 1908年在法国巴黎成立了“国际制冷学会(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Refrigeration, 缩写为IIR)”,现在大约有60个 国家会员,我国于1978年加入该学会。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制冷技术?
这个冷链是贯穿在绝大部分食品的加工过程中的。(这还没有包括 专用的冷加工机械,比如冷冻干燥、冷冻浓缩、低温发酵、低温灌 装等等)
绪论
制冷剂发展史
• 1929年—1930年米杰里(Thomas Midgley)首次用CCl2F2作为制冷
剂,取得很好的效果。杜邦公司,将其命名为氟利昂12
(Freon12),简称F12,后称为R12。
• 随后,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了共沸混合制冷剂。
• 20世纪60年代又开始应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
1834年
波尔金斯(Jacob Perkins) 造出了第一台用乙醚为制 冷剂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
1859年
卡列(Ferdinand Carre) 设计制造了第一台 氨水吸收式制冷机
1874年
皮特(Pitt)采用二 氧化硫作为制冷剂
1875年
林德(Linde)设计 成功氨制冷机
20世纪 以后,制冷技术 有了更大的 发展
绪论
1910年
马利斯· 莱兰克 (Maurice Lehlanc) 在巴黎发明了蒸气 喷射式制冷系统
1918年
科普兰(Copeland) 发明家用冰箱
1930年
出现了舒适性 空调列车
1919年
美国芝加哥兴建了 第一座空 调电影院
绪论
在各种型式的制冷机中,压缩式 制冷机发展始终处于领先地位。随着 制冷机型式的不断发展,制冷剂的种 类也逐渐增多,从早期的乙醚、空气、 二氧化硫到二氧化碳、氨、氯甲烷等。
2. 利用气体膨胀产生低温 气体等熵膨胀时温度总是降低的,产生 冷效应。 3. 气体涡流制冷(涡流管制冷) 高压气体经涡流管膨胀后,可分为冷 热两股气流; 4. 热电制冷(半导体制冷) 利用半导体的温差电效应实现的制冷。
涡流管冷气流场形成及模型模拟实验原理图
• 根据制冷温度的不同,制冷技术可大体上
• 可见,制冷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是应用及其广泛的一门技术,
• 我国人民开创的应用天然冰制冷的技术应逐步向人工制
冷方面发展,但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严重地制约了制冷技术的发展。
•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我国的制冷机制造业才发展
起来的。
• 目前,现代制冷工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绪论
3. 机械与电子工业 精密机床油压系统利用制冷来控制油温,可 稳定油膜刚度,使机床能正常工作。对钢进行低 温处理可改善钢的性能,提高钢的硬度和强度, 延长工件的使用寿命。多路通讯、雷达、卫星地 面站等电子设备也都需要在低温下工作。 4. 医疗卫生事业 血浆、疫苗及某些特殊药品需要低温保存。 低温麻醉、低温手术及高烧患者的冷敷降温等也 需制冷技术。 5. 国防工业和现代科学 在高寒地区使用的发动机、汽车、坦克、大 炮等常规武器的性能需要作环境模拟试验,火箭、 航天器也需要在模拟高空条件下进行试验,这些 都需要人工制冷技术。人工降雨也需要制冷。 6. 家用冰箱及空调等日常生活方面也是制冷技术 的应用。
制冷循环及其热力学分析和计算;
• 研究制冷剂的性质,尤其是研究符合环保、节能要
求的新型制冷工质;
• 研究实现制冷循环所必须的各种制冷机械和设备,
包括其工作原理、性能分析、机构设计,自动控制 以及系统的设计。
绪论
制冷技术的应用
商业方面 农业方面 工业方面 建筑业
大中型民用及公共建筑物中的空调
运输业 工业空调 医疗卫生 人民生活 核工业 航天和国防工业
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绪论
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术组织
• 1888年英国建立了“英国冷库和冰协会”; • 1891年美国成立了“美国冷藏库协会”; • 1900年法国成立了“法国和殖民地冷藏工业理事会”; • 1903年和1904年,美国先后成立了“美国制冷设备制造协会”、
“美国制冷工程师协会(ASHRAE)”。
•
• •
•
• 我国制冷的发展简史 • 人类最早的制冷方法是利用自然界存在的冷物
•
质-冰、深井水等。我国早在周朝就有了用冰的 历史。到了秦汉,冰的使用就更进了一步,据 《艺文志》记载:大秦国有五宫殿,以水晶为柱 拱,称水晶宫,内实以冰,遇夏开发。”这实质 是我国最早的空调房间。到了唐朝已生产冰镇饮 料并已有了冰商。冰酪、奶冰也发源于中国,是 冰淇淋的雏形,在元朝时由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 可· 波罗带到了欧洲。 人工制冷至今在世界上有100多年的历史。 旧中国制冷工业基本上是空白,解放前上海只有 几家很小的“冰箱厂”且只搞维修业务,全国冷 库也仅有几座。解放后,制冷工业得到飞速发展, 特别是八十年代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 的制冷、空调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低温是相对于环境温度而言的,从低于环境温度
的空间或物体中吸取热量,并将其转移给环境介质的
过程就是制冷。它是为适应人们对低温的需要而产生 和发展起来的。
绪论
一、制冷技术 1. 制冷的定义:
•
制冷就是使某一空间内物体的温度低于周围环境 介质的温度,并维持这个低温环境的过程。
2. 实现制冷的途径: 天然冷却 利用自然界的物质来完成的降温过程 人工制冷 —利用制冷装置获得所需的低温,但要消耗能 量(如:电能、热能、机械能、太阳能等)。
般在20公斤以上,并以30%的速度递增。速冻食品已成为 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食品之一。目前,我国速冻食品加 工企业达2000多家,年产量1000万吨左右,年销售额100 亿元以上,但人均年消费水平却只有7公斤,远远不及发 达国家的水平。国内速冻食品行业规模较大的生产企业较 少,上规模的生产厂家有三全、思念、龙风、科迪、湾仔 码头等企业。 作为食品专业的学生,对制冷技术有一定的了解,甚至可 以进行一般制冷设备的选型、计算、辅助安装、维护管理 等,是一项该必备的素质。
绪论
考核
• 1.掌握常用制冷技术的种类和基本原理 • 2.掌握蒸汽压缩式制冷技术的原理,能根据
所需冷量完成设备选型的计算;掌握蒸汽 压缩式制冷系统构成和运行过程。 • 3.掌握食品冷冻冷藏工艺过程和相关冷加工 的基本原理。 • 4.掌握常用冷库的结构和运行管理方法。
• 制冷机
——实现制冷所必需的机器和设备。
• 制冷设备 ——换热器及各种辅助设备 。 • 制冷装置 ——将制冷机同消耗冷量的设备结合一起的装置 。 • 制冷剂
——制冷机使用的工作介质 。
• 制冷循环 ——制冷剂在制冷系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热力过程 。
绪论
制冷研究的三个方面
• 研究获得低温的方法和有关的机理以及与此相应的
拼 装 式 冷 库 结 构 简 图
大型装配式冷库外形图
果 汁 机
楼 宇 空 调
陈 列 柜
五.制冷技术的发展历史
• 1755年,爱丁堡的化学教授库伦利用乙醚蒸发使水结冰。
他的学生布拉克从本质上解释了融化和汽化现象,导出了 潜热的概念,并发明了冰量热器,标志着现代制冷技术的 开始。 1834年,在伦敦工作的美国发明家波尔金斯造出了第一台 以乙醚为工质的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并正式呈请了英国第 6662号专利。这是后来所有蒸气压缩式制冷机的雏型。 1875年,卡列和林德用氨作制冷剂,制造了氨蒸气压缩式 制冷机。 1844年,美国人J.Gorrie发明了空气循环式制冷机,并于 1851年获得美国专利,这是世界第一台制冷和空调用机器。 1858年,美国人尼斯取得了冷库设计的第一个美国专利, 从此商用食品冷藏事业开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