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与纸上谈兵对比阅读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最全比较阅读精练4篇(含答案)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一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址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仃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仃苴反激之力必于仃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英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英一,不知苴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7”标岀下而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貝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4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卜余岁,僧募金重修__________________ ②棹数小舟,曳铁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湮于沙上_________________ ④沿河求之.不亦颠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①是非木柿,岂能为眾涨携之去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英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

七年下《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七年下《河中石兽》对比阅读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及答案[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

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渠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欷④隐。

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日:“‘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日:‘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选自纪昀《闶微草堂笔记》)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千:求见。

③沟恤:沟渠。

④款(xa):火光一现的样子。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4分)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词语(4分)(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阅:(2)棹数小舟,曳铁钯棹:(3)湮于沙上湮:(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3、解释句子(4分)(1)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2)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4、文后所引用“国亦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的议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3分)5、河中石兽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分)6、古人欺骗刘羽冲了吗?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河中石兽及对比阅读

河中石兽及对比阅读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主旨点拨:本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是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流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告诉了人们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学而思之: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为什么讲学家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3.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5.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重点字词(一)重点词1.临、河干【句子】沧州南一寺临河干【解释】临:河干:2.圮、于【句子】山门圮于河【解释】圮:于:3.并、焉【句子】二石兽并沉焉【解释】并:焉:4.阅、岁【句子】阅十余岁【解释】阅:岁:5.求【句子】求石兽于水中【解释】6.以为、矣【句子】以为顺流下矣【解释】以为:矣:7.棹、数【句子】掉数小舟【解释】掉:数:8.曳【句子】曳铁钯【解释】拖:9.迹【句子】无迹【解释】10.闻、之【句子】闻之笑日【解释】闻:之:11.尔辈、究、物理【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解释】尔辈:究:物理:12.湮【句子】湮于沙上【解释】13、凡、失石【句子】凡河中失石【解释】凡:失石:14.盖【句子】盖石性坚重【解释】15.啮、为、坎穴【句子】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解释】啮:为:坎穴:16.是【句子】如是再啮【解释】17.已【句子】转转不已【解释】18.遂、溯流【句子】遂反溯流逆上矣【解释】19.如、言【句子】如其言【解释】20.然则【句子】然则天下之事【解释】21.但【句子】但知其一【解释】22、臆断、欤【句子】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二)词词性活用1.棹【句子】掉数小舟【解释】2.暴涨【句子】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解释】(三)通假字: 1.颠【句子】不亦颠乎【解释】(四)古今异义1.干【句子】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2.并【句子】二石兽并沉焉【古义】【今义】3.阅【句子】阅十余岁【古义】【今义】4.物理【句子】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5.是【句子】是非木柿【古义】【今义】6.盖【句子】盖石性坚重【古义】【今义】7.已【句子】转转不已【古义】【今义】8.但【句子】但知其一【古义】【今义】(五)一词多义1.为【句子】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解释】【句子】众服为确论【解释】【句子】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解释】2.如【句子】如其言【解释】【句子】如是再啮【解释】重点句子:1.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4篇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精练(甲)河中石兽(乙)黔之驴比较阅读答案 (甲)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一老河兵闻之, 松浮,水不能冲石, 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 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 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 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每句划一处)(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众服为确论。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 2 分)⑴石必倒掷坎⑵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4 分)⑴棹数小舟上⑵湮于沙湮:⑶庞然大物也去去:庞然: ⑷尽其肉,乃3.与“其反激之力”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 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 .用“ / ”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4分)⑵驴一鸣,虎大骇,远遁。

(2分)5.用“只知……,不知……”概括讲学家和老虎的“知”与“不知”,归纳天下 事的相同原理。

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对比阅读 最新 最完整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11篇含答案和翻译2019年6月整理11篇对比阅读目录:1.河堤决口时很多棒椎鱼2.南岐大脖子3.黔无驴,老虎试探驴4.杜处士好书画5.官夫人被割耳朵但治疗6.雁奴7.齐某者卖豆丸收父亲尸骨8.赵人患鼠,乞猫吃了鸡9.赵括纸上谈兵10.刘羽冲按古书打仗治水患11.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1.【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居卫河侧者言:河之将决,中流之水必凸起,高于两岸;然不知其在何处也。

至棒椎鱼集于一处,则所集之处不一两日溃矣。

父老相传,验之百不失一。

棒椎鱼者,象其形而名,平时不知在何所,网钓亦未见得之者,至河暴涨乃麇①至。

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则决在斯须间矣,岂非数哉!然唐尧洪水,天数也;神禹随刊②,则人事也。

惟圣人能知天,惟圣人不委过于天,先事而绸缪,后事而补救,虽不能消弭,亦必有所挽回。

——《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麇(qún):成群。

②随刊:实地勘察,因势利导。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 分)(1)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 (2)啮沙为坎穴啮:(3)象其形而名名:(4)虽不能消弭虽:2.下列对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B.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 C.护堤者见/其/以首触岸,如/万杵齐筑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docx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docx

本文档内容包括:一、《河中石兽》学案( 2 课时)(本课全部知识点)二、《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含各地中考真题)1.《河中石兽》和《卖油翁》对比阅读2.《刻舟求剑》3.《河中石兽》和《纸上谈兵》对比阅读4.《黔之驴》5.《哀溺文》6.《郁离子·捕鼠》7.《阅微草堂笔记》小短文一、学案·知识点(第一课时)(划线部分必须会!!!)一、文题解读(下空三行)“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河中石兽”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兽。

题目是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就是围绕石兽落入河中以后,人们相继打捞的情景,展开的描述。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抄第一段)※(必须会)纪昀( 1724— 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以下内容做大致了解,自学)纪昀,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号文达。

乾隆十九年( 1754 )进士,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 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

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他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摘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晚年时内心世界日益封闭。

《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2.《阅微草堂笔记》介绍(见《同步》, 4 个层面分 4 行写)《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的纪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集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作者亲身所听闻的奇情逸事。

它是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

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平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 :“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3.“笔记小说”文体介绍(简单了解、自学,抄划线句)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河中石兽》和《梦溪笔谈》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梦溪笔谈》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梦溪笔谈》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河中石兽》)【乙】熙宁中,濉阳界中发汴堤淤田①,汴水暴至,堤防颇坏陷将毁,人力不可制。

都水丞侯叔献②时莅其役,相视其上数十里有一古城,急发汴堤,注水入古城中,下流遂涸,急使人治堤陷。

次日,古城中水盈,汴流复行,而堤陷已完矣。

徐塞③古城所决,内外之水,平而不流,瞬息可塞,众皆伏其机敏,人颂其德。

(《梦溪笔谈》)[注释]①发汴堤淤田:开筑汴堤排水,让低洼地成为可开垦的田地。

①侯叔献:宋朝著名大臣、水利专家。

侯叔献从小胸怀大志,刻苦读书,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中进士。

始任雍丘县尉,改桐庐县令。

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奸吏、豪强敛缩。

官至判都水监,卒于任。

①塞:堵住,堵塞。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①遂.反溯流逆上矣①古城中水盈.①徐.塞古城所决2.简要说说“老河兵”与侯叔献各自具有的性格特点。

3.比较【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写作目的上的不同。

【答案】1.①经历(经过)①于是①充满(满)①慢慢2.“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切合实际的结论,有实事求是的作风;侯叔献具有机敏和一心为民的品质。

3.【甲】文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阐释“遇事不能主观推论,要实事求是的”“实践出真知”等道理;【乙】文则通过叙述侯叔献治水这件事来歌颂侯叔献的机敏和一心为民的品质。

《河中石兽》和《晏子谏求雨》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晏子谏求雨》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河中石兽》和《晏子谏求雨》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阅读下列文言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河中石兽》)【乙】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

吾使人卜,云,祟①在高山广水。

寡人欲少赋敛②,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

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

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无益。

” 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伯④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日下,百川将竭。

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选自《晏子谏求雨》)注释:①祟:鬼怪。

①少赋敛:稍微增加赋税。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阅.十余岁( )(2)棹.数小舟,曳铁钯( )(3)固.以石为身( )(4)彼独.不欲雨乎.?(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众服为确论。

(2)天久不雨,泉日下,百川竭。

4.【乙】文中晏子劝阻景公不要“祠灵山河伯”,其表面的理由是:“天久不雨”,灵山河伯自身难保,其根本的原因是担心祭祀的费用会增加百姓负担。

由此可以看出晏子是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两个短语概括,从两方面作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与纸上谈兵对
比阅读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河中石兽》与《纸上谈兵》对比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
【乙】赵括(人名,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人名,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③,而括易言之④。

使⑤赵⑥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人名,赵国名将),悉更约束,易置⑦军吏。

秦将白起(人名,秦国将领)闻之,纵奇兵⑧,佯败走,而绝⑨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⑩之。

——(选自《史记》)
【注释】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驳倒。

③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④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⑤使:假使。

⑥赵:赵国。

⑦易置:撤换。

⑧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⑨绝:截断。

⑩坑(kēng):活埋。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3)括母问奢其故.。

(4)佯败走.。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然则天下之.事秦将白起闻之.
B.然.后能自反也然.不谓善
C.是.非木杮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9.翻译句子。

(2分)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10.分析【甲】文最后一段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2分)
11.根据这两段文字的内容,你认为讲学者的话与赵括的“谈兵”有什么相同点?从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