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最新最全中考题集锦)

三、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1—5题。 (14分)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 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 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 再转,转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河中 石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乙】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 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 愿乞 夫人一物,夫人勿惊。 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 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 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 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 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 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 事耶? 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 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 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 滦阳续录 三》) 【注释】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
4.结合文本,谈谈你读了甲乙两文后分别得到的启示。(4分) 甲文: __ 乙文: __ 4.甲文示例: (1)我们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 (1分)计学家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作出了错误的判断。(1分) (2)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1分),老河兵熟悉河流, 富有实际经验,所以能作出正确的判断。(1分) 乙文示例: (1)做什么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1分)戴嵩画画, 没有仔细观察斗牛,而是想当然认为斗牛时牛的尾巴是翘起(摆动) 的,所以画错了。(1分) (2)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1分)牧 童天天放牛,注意观察,一下子就看出画的错误。(1分 ) (3)要注意细节。(1分)戴嵩作为大画家,忽略了细节,把斗牛 的尾巴画错了,所以遭人嘲笑。(1分)
2025年中考语文知识清单-《河中石兽》

2025年中考语文知识清单-《河中石兽》一、内容理解类1. [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答案]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文章结尾说“可据理臆断欤”?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在打捞石兽时依据什么“理”做出的判断?[答案]①寺僧:按照常规思维,山门倒塌的位置;未果后,根据水流的情况推测顺流而下,冲到下游。
②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
③老河兵: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答案]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物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4.在打捞石善这件事上,寺僧、讲学家失败了,老河兵成功,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答案]①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特点;②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③老河兵根据实践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点:做出了正确判断。
二、情感态度类1.细节描写往往能真实反映人物心理。
本文两次写到“笑”,请联系上下文,说说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案]讲学家的“笑”,显示了他自以为懂得“物理”、自视甚高而轻视他人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对讲学家自恃博学的一种否定,也展现了他的自信。
江苏省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练习(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5)《河中石兽》对比阅读(一)阅读文本,完成练习。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人民教育出版社)【乙】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
土下得竹笋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
适②有中人③过,亦取数茎去,云欲进呈。
延郡素④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无乃⑤旷古以前,地卑⑥气湿而宜竹邪? 婺州金华山有松石,又如桃核、芦根、鱼、蟹之类皆有成石者,然皆其地本有之物,不足深怪。
此深地中所无,又非本土所有之物,特可异耳。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注释】①凡:总共。
②适:恰好。
③中人:宦官。
④素:向来。
⑤无乃:莫非,恐怕是。
⑥卑:地势低。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4 分)(1)阅.十余岁()(2)是.非木杮()(2)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4)亦取数茎去.()2. 用“/”划分句子停顿,限两处。
(2 分)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3.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5 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延郡素无竹,此入在数十尺土下,不知其何代物。
4.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3 分)【甲】文中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在寻求河中石兽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得出让人叹服的推断:“”(用原文语句填空)。
《河中石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2024年中考语文 文言文考点清查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课内文言文考点清查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河干:靠近。
(2)山门圮.于河:倒塌。
(3)阅.十余岁:经过,经历。
(4)棹.数小舟:划(船)。
(5)曳.铁钯:拖。
(6)是.非木杮..:这。
削下来的木片。
(7)湮.于沙上:埋没。
(8)不亦颠.乎:颠倒,错乱。
(9)盖.石性坚重:句首发语词。
(10)啮.沙为坎穴: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11)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流。
(12)如.其言:按照。
(13)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1.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答案】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2.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答案】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被埋没于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3.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答案】像这样又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答案】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呀,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一、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
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二、文中老河兵说“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有人提出疑问,认为这个推断过于绝对。
你的看法呢?请与同学讨论。
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________________ 2...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________________ 3.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 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
参照示例,写出含有下面加点字(意思保持不变)的成语。
(完整版)《河中石兽》复习资料.doc

河中石兽纪昀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 ,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p?y èzh à o f è i y ān s ù圮曳棹杮湮溯2.通假字:钯:同“耙”,整地的农具3.一词多义:闻之笑曰沿河求之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代词 ,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代词 ,代石兽 .代词 ,代讲学家的话代词 ,代石头的的4. 古今异古今干岸不潮湿物理事物的道理一学科是表判断的三、文章结构:文章分层:第一(州南一寺河干⋯⋯十余里无迹):交待石沉入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找方法第二(一学家寺中⋯⋯不更乎):三种不同的找方法第三(如其言⋯⋯可据理臆断欤):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四种寻找方法: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第一种僧原地水中不可得第二种僧顺流而下无迹第三种讲学家原地沙下失败第四种老河兵求之于上流果得于数里外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狄仁杰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
(而)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止一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说:“朕重用你,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狄仁杰回答说:“我凭着出色的文章和端正的品行而受到重用,并不是无所作为、依靠他人成事的人。
”过了一会儿,武则天对他说:“我曾经并不了解你,你受到的机遇,实际是娄师德的提拔之力啊!”于是令侍从拿来奏折,拿了十几篇(娄师德)推荐狄仁杰的奏折给狄仁杰。
《河中石兽》比较阅读5篇(历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含答案与翻译)(截至2020年)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河中石兽》比较阅读(截至2020年)【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①,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②,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③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④,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高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选自司马迁《史记》) 【注】①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②难:驳倒。
③易置:撤换。
④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竟.不可得竟然B.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C.佯.败走假装D.而绝.其粮道截断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山门圮于.河介词,在B.如其.言代词,他(的)C.以.天下莫能当连词,因而D.而.括易言之连词,表转折11.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甲文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河中石兽》对比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

《河中石兽》比照阅读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语文古文阅读题(附答案解析)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啊《河中石兽》节选)【乙】蜀中有杜处土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
“处土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注释】①搐chtl:肌肉抽缩,止匕旨“夹”。
②掉:摆动,摇。
11.以下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B.啮沙为坎穴(牙齿)• • •C.所宝以百数(珍藏)D. 一日曝书画(晾晒)• •12.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
(限断一处)(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局部。
一日①()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拊掌大笑日…….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3.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o【答案】11.B12. (1)遂反溯流/逆上矣(2)处土/笑而然之13.①.处土②.那么.但凡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14.例如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
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例如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解析】【分析】【11题详解】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
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
(完整word版)《河中石兽》知识点梳理练习题中考真题对比阅读.docx

本文档内容包括:一、《河中石兽》学案( 2 课时)(本课全部知识点)二、《河中石兽》对比阅读(含各地中考真题)1.《河中石兽》和《卖油翁》对比阅读2.《刻舟求剑》3.《河中石兽》和《纸上谈兵》对比阅读4.《黔之驴》5.《哀溺文》6.《郁离子·捕鼠》7.《阅微草堂笔记》小短文一、学案·知识点(第一课时)(划线部分必须会!!!)一、文题解读(下空三行)“河中”是地点,“石兽”是对象,“河中石兽”的意思是沉入河中的石兽。
题目是文章叙事的线索,本文就是围绕石兽落入河中以后,人们相继打捞的情景,展开的描述。
二、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抄第一段)※(必须会)纪昀( 1724— 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以下内容做大致了解,自学)纪昀,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谥号文达。
乾隆十九年( 1754 )进士,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任官50 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
乾隆年间,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他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摘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晚年时内心世界日益封闭。
《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2.《阅微草堂笔记》介绍(见《同步》, 4 个层面分 4 行写)《阅微草堂笔记》是清朝的纪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集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流传的乡野怪谈,或作者亲身所听闻的奇情逸事。
它是唯一能够与《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作品。
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平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对《阅微草堂笔记》有过高度的评价 :“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
”3.“笔记小说”文体介绍(简单了解、自学,抄划线句)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初中语文分类复习及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①沧(cāng)州南一寺临河干..(佛寺的外门)圮.(pǐ,..(gān,河岸),山门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沉没)焉.(yān,在那里)。
阅.(经过,经历)十余岁.(年),僧(sēng)募(mù)金重(chóng)修,求.(寻找)石兽于水中,竟.(终了,最后)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yǐ),棹.(划着,zhào)数(shù)小舟,曳.(拖)(yè)铁钯(pá,钯,通"耙"),寻十余里,无迹.(踪迹)。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②一讲学家设帐......(.你..(设馆教书)寺中,闻之笑曰:“尔.(.ě.r)..辈不能究物理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怎么..,削下来的木片),岂能....(fèi,是.,这。
木杮能)为.(被)暴涨(zhǎng)携之去?乃石性.(特点)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用在句末,相当于“而已”)。
沿河求之,不亦颠(颠倒,错乱)乎?”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众.:大家;服.:信服;为.:认为是;确论..:正确的言论)。
③一老河兵..(丢..(巡河、护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凡是)河中失石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当求.(寻找)之于上流。
盖.(因为)石性.(特点)坚重,沙性松浮....(河..(又松又轻),水不能冲.(冲走)石,其反激之力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沙为坎.(kǎn)穴.(xué),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ì,倾倒)坎穴中。
如是..(不停止),遂.(于是)反.(反..(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而)溯.(sù,逆流)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ù)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yú)?(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
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一种学科。
物理学。
)(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
今义:并列。
)(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
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
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
)(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
今义:请求、要求。
)(9)转转不已.(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
今义:跟“湿”相对。
)【一词多义】(1)为:①以为顺流下矣(认为)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③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成为)④众服为.确论(动词,是)(2)之.:①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②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③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
)④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
)【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用为动词,划船)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特殊句式】1.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2.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求”的后面)3.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断句】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①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
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②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也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③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课文理解问答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是正确的?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忽视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了“石性沉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经验丰富,将石性、沙性、水流的因素全面综合考虑,所以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前两者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2.文中写道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
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3.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何含义和作用?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最后一段用的是“反问”的表达方式。
用以点题,强调主题思想:有的人只关注事情的表面现象,而不深入思考分析其中的道理。
4.文章是怎样层层铺垫,巧妙地造成讽刺效果的?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5.说说本文对你的启示,并再列举一个“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故事。
(1)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要多方面考虑问题。
(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实践出真知。
6.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7.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道理: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8.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9.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
(3)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10.试分析文中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特点。
寺僧按一般思维方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从“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
从“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蔑他人的性格特点。
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工作,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上游方向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的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所以当求之于上游。
从“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及他的正确判断可看出他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中考课内外对比阅读汇编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9题。
(29分)【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下,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