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导学案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马说学案及答案

马说学案及答案【篇一:马说导学案及答案】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能够)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实用的《马说》教案(精选8篇)

实用的《马说》教案(精选8篇)《马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
2.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难点1.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了解某些相关句式的特点。
2.如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深层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
通过讲述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导入本课。
二.介绍说这种文体及讲解题目。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常用华丽的言辞来陈述作者对某事某物的见解,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说为谈谈之意,马说即为谈谈千里马。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韩愈:字退之,河阳人。
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有《昌黎先生集》,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引导学生回忆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2.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那时的他血气方刚,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
他曾三次上书当朝的宰相,要求提拔。
但很不幸,他的政见均未被采纳。
之后,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的幕下,始终郁郁不得志。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奸佞当权,有才干的人不受重用。
所以,韩愈大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老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及节奏。
1.字:骈pián槽cáo枥1ì才美不外见xiàn邪yé2.节奏: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学生疏通课文。
五.翻译课文1.指出译文时需要注意的字、词的翻译(采用对比法)。
2.学生讨论,自主翻译课文。
3.熟读课文,疏通脉络。
六.问题探究托物寓意、以事喻理是__的一大特色,在了解了__大意后,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千里马、伯乐、奴隶人的比喻含义。
明确: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奴隶人比喻压制、摧残、扼杀人才的当政者。
七.拓展延伸电影《天下无贼》中小偷的头领黎叔有这样一句经典的台词: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__后,大家觉得在韩愈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假设你是一个有知识、有才干的人,那么你要怎样做才能免遭被埋没的命运呢?(此题是一道开放性的思考题,没有固定的答案。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
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
请仔细品味——1.__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__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__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__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__的寓意是什么?__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马说(5课时)

《马说》导学案1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2、写作背景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4、熟读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5、字音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其真无马邪()外见()辱()伯乐()6、依据提示背诵课文世然后千里马而故祇骈不以马一食食马者是马也虽食力美且安策食鸣执曰呜呼其其7、课后反思《马说》导学案2一、自学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马说》教案精选六篇

《马说》教案《马说》教案「篇一」教材分析:《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
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
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
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
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
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
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
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接下来,我将发挥班班通的优势,运用多媒体展示演示文稿出示预习提示,快速高效的告诉学生文明接下来要干什么怎么干?这节省了时间,更是把宝贵的时间还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导学案含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23.马说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能背诵全文,译读全文。
一、导入:(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
【一马当先】【千军万马】【天马行空】【心猿意马】【犬马之劳】【汗马功劳】【老马识途】二:下面我们来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要求:大声地向你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了解到的有关作者、写作背景、文体方面的知识。
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着有《昌黎先生集》。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2、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三、整体感知1、给下面字词注音骈(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shí)不饱食(sì)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yé)外见(xiàn)辱(rǔ)伯乐(bó lè)2、一起来朗读课文。
《马说》导学案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寓意。
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2、理解文中的寓意,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释题及作者简介: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
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马说”即谈马、论马。
2、韩愈,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3、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
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录用。
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4、伯乐相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
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
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一、自主学习1.韩愈,字_______,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郡望昌黎,后人因称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家,散文尤为著名,苏轼称其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x实验初级中学教育集团
八年级语文期未复习[八下文言文《马说》]导学案
班级姓名学号
【复习目标】
(1)掌握作者的有关情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掌握“说”的体裁特点;
(3)领会、掌握文章词、句、段的含义,读懂文章;
(4)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把握托物寓意的写法。
【自主复习】
一、文体及作者、写作背景
1、“说”的文体特点:
2、简介作者并了解写作背景
二、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伯乐.()辱.()骈.()槽枥
..()
一食.()粟.()尽粟.一石.()食.马者()
才美不外见.()邪.()
2、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
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
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
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
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3、加点词语的解释:
①故虽.有名马:()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④一食或
..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⑥虽.有千里之能:()
⑦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⑧安.求其能千里也:()
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5、结合课文,说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6、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观点:主旨:
7、本文中“食马者”“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食马者:伯乐:
千里马:
8、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什么现象,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拓展提高】
1、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
才美不外见(通,)食之不能尽其材(通,)
其真无马邪(通,)
2、一词多义:①能: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②策: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③之:骈死于槽枥之间()策之不以其道()鸣之不能通其意()
④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⑤食:食不饱,力不足 (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⑥其:其真无马邪( ) 其真不知马也( )
3、重点句子翻译: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对于人才的发现,古今一个不变的道理是什么?
5、对于“好酒不怕巷子深”这句中所包含的观念,你有什么看法?我们该如何做?
6、当今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请联系实际谈谈看法。
【课后阅读】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4题。
马说(原文略)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
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
足。
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
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2)厉王使玉人相之( ) 2.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
3.《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