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马说》韩愈 导学案 (含答案)优质课一等奖用

《马说》韩愈   导学案 (含答案)优质课一等奖用

《马说》韩愈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课前检测,巩固预习1、注音(指名一个学生口头交流,指名点评、领读)骈.()死于槽枥..()之间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一词多义虽故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食食不饱()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曰()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之虽有千里之能()执策而临之曰()一、激情导入,出示目标二、自主学习,初悟感情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的带“不”、“也”的句子,初步感知其中蕴含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品文悟情1、这是一匹怎样不幸的千里马?机遇——结局——2、这是一个怎样无知的食马者?驾驭的方法——喂养的方法——对马的了解——对马的感叹——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伯乐 ----千里马 ----食马者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什么情感?5、课文三个小节都用“也”结尾,作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如有不同,不同在哪里?6、美点赏析:请从语言、句式、修辞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品析本文的美。

7、内容小结四、拓展延伸你知道文学作品和史料记载中有哪些“千里马”被“伯乐”发现的事例?说一说。

五、当堂检测1、下列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说复习导学案1

马说复习导学案1

马说复习导学案一、课文内容理解: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①只是②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③可是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说”是一种文体,可以____________ 也可以___________但都是为了____________ 。

③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退之唐文学昌黎先生集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①有时②它,代千里马③等同,一样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其真无马邪?7.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作论证的反面论据。

)8.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排比、引用、设问将“食马者”的愚妄写得淋漓尽致,点明全文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9.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其真不知马也。

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0、本文托物寓意,文中“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而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食马者)11、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1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13、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你怎么办?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马说学案及答案

马说学案及答案

马说学案及答案【篇一:马说导学案及答案】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他,才华横溢,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踌躇满志,却抑郁不得志。

他,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韩愈!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培养文言语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3.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第1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才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

执策而临之: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2)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解释为“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解释为“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解释为“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解释为“吗”) (3)一词多义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安求其能千里(能够)食: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食不饱(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量词,顿,餐).尽: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其:不知其能千里(代词,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副词,恐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的)之: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策: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以:不以千里称也(凭借)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古今异义然后有千里马(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接词) 故虽有名马(古义:即使;今义:虽然)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低贱的人;今义:被人劳役,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并列连词) 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词) 策之不以其道(古义:方法;今义:道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仆役;今义:为奴隶主劳动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3、教师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伯乐:千里马: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doc.5.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doc.5.

23《马说》导学案主备人:吴春杰班级: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重申重点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2、齐读重难点二、预习交流1、查阅资料介绍作者。

2、简介文体“说”:3、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三、自主朗读,理解文意1、熟读课文,解释加横线的词语,疏解文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 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4、背诵课文:四、归纳整理练习(见课时作业)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本文的写法。

【学习过程】一、复习巩固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按要求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 。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有怎样悲惨的遭遇: , , 。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一、目标导学1、认识作者2、识记文言词语3、翻译句子4、背默全文5、掌握内容6、分析写法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1、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例:安求其能千里也?(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例:一食或尽粟一石(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道不通:道路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八年级语文-《马说》复习学案(含课堂习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马说》复习学案(含课堂习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马说》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背诵全文。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重点识记本文出现的一词多义的词语。

3、熟练翻译全文。

4、理解本文的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理解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第一板块课前预习1、一词多义【或】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而或长烟一空()【策】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能以径寸之木()【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食或尽粟一石()2、翻译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用原文句子填空:1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4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4关于本文抒发的思想感情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该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识才之人。

B.作者在呼唤伯乐的同时,也强调了人才应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C.从千里马的受辱与“骈死”的不幸遭遇及结局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埋没于扼杀。

D.这篇短文先从正面提出问题,然后用从反面进行议论,最后归结到中心。

第二板块一、背诵课文二、翻译全文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搀杂在普通马中间)与普通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或许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

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2]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第三板块考点归纳《马说》重点词句注释一、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复习导学案

《马说》复习复习目标:1. 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用原句回答问题。

2. 会准确解释重点词语。

3. 会翻译重点句子。

4. 能根据课文分析解答问题。

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入,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耶:“”通耶,表示疑间,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词”,喂养。

(二)一词多义②食: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吃一食或尽栗一石。

顿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④以: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4.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等:(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是:这样)11.虽有千里之能(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19 .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拍)三、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复习导学案两课时一、目标导学1、认识作者2、识记文言词语3、翻译句子4、背默全文5、掌握内容6、分析写法二、自主复习组长检查(一)认识作者: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柳欧曾王三苏),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学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识记文言词语1、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

(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2、古今异义(1)是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2)安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定;安装.例:安求其能千里也?(3)等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例:一食或尽粟一石(5)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然后有千里马。

(6)食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3、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宾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音节助词,不译(2)能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鞭打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木兰诗》(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一食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不饱,力不足: 吃,动词食之不能尽: 通“饲” 喂养,动词(6)虽故虽有名马: 即使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它的(8)以不以千里称也:把,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9)道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道不通:道路4、词类活用(1)形容词用作动词: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辱:受屈辱。

一食或尽粟一石。

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

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日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使……尽,竭尽。

5、马的成语:一马当先马到成功老马识途千军万马招兵买马天马行空6、马的诗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南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翻译(组长检查每人翻译一段)(四)、背诵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中心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

3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

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8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

9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掌握内容、1、全文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首段点明: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尾段:总结全文,讽刺食马者的愚妄。

2、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语速较缓,语意中透出些惋惜之情。

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你觉得罪魁祸首是谁?4、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联系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幕下,郁郁不得志,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5、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韩愈认为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6《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常马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7.《马说》抨击当时“食马者”“不只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参照第三段,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策之以其道,食之能尽其材,鸣之而能通其意(主张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用成语答:知人善任。

8.〈〈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

有人指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句(?)结束。

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同意用句号,问而后答,一锤定音。

也可同意用问号,即把最后两句理解为:到底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呢?发人深思,余味无穷。

9.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与现实生活谈谈看法。

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10.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分) 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六)、分析写法:“说”的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三、典例示范(一)(11分)资阳市2010 【甲】马说【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

’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

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

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

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译文】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

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了吗?”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1)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3)买其首五百金(它的)(4)鸣之不能(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2分)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3分)4.翻译。

(4分)⑴呜呼!…真不知马也。

⑵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⑴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⑵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二)2010年朝阳市(15分)[甲]马说[乙]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译文】有卖千里马的人,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卖马,人们不知道那是匹千里马。

这个人就去拜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连续三天站在集市上,人们不跟我交谈。

希望您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价值。

”伯乐就环绕着马看它,离开的时候再回头看看它,一会儿马价涨了十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2)执策而临之。

面对(3)愿子还而视之。

你(4)去而顾之。

顾,回头看2.翻译。

(3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不能用正确的方法使用它,不能按千里马的标准喂养它。

连续三天在集市上卖马,没有一个识马的。

3.[甲]文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对封建统治着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