洁净区取样点选择风险评估记录

合集下载

取样过程风险评估

取样过程风险评估

1 、目的本次风险评估针对QA 对原辅料、包装材料、中药材及中间产品、成品取样过程的风险点进行评估,针对风险大制定CAPA,降低风险,保证所样品符合质量要求,并具有代表性。

2 、依据文件质量风险管理规程取样标准管理规程工艺用气取样标准操作程序原辅料取样标准操作程序包装材料取样标准操作程序中药材取样标准操作程序中间产品取样标准操作程序成品取样操作工艺用水取样标准操作程序3 、职责与权限3.1 组织机构:质量风险管理小组组长:成员:3.2 质量风险管理小组组长为风险管理提供适当的资源,对风险管理工作负领导责任。

保证给风险管理、实施和评定工作分配的人员是经过培训合格的,保证风险管理工作执行者具有相适应的知识和经验。

3.3 QA 负责形成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分析评价的有关记录,并编制风险管理报告。

3.4 小组成员从不同角度分析所有已知的和可预见的危害。

3.5 质量风险管理小组定期对风险管理活动的结果进行评审,并对其正确性和有效性负责。

3.6 QA 负责对所有风险管理文档的整理工作。

4、风险分析4.1 参加风险分析的人员运用失败模式效果分析分析取样过程中已知和可预见的危害事件序列,组织相关进行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分析与实施并编制成相应的表格。

4.2 风险分析内容包括4.2.1 可能影响取样质量的危害及危害序列4.2.2 危害发生及其引起取样失败的可能性4.2.3 取样失败的严重度4.3 运用FMEA 工具进行分析5、风险评价5.1 质量风险管理小组对经风险分析判断出的危害进行发生可能性、严重性及可检测性试探分析,根据本计划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判断风险的可接受性。

5.2 以下是为本次风险管理确定的风险可接受准则。

5.2.1 严重性:等级名称分值定义高 3 取样失败,影响检验结果,造成质量事故中 2 标签、记录内容不全,造成追溯艰难低 1 对检测结果无影响5.2.2 可能性等级名称 分值高 3中 2低 15.2.3 可检测性等级名称 分值高 1中 2低 35.2.4 接受准则风险因子(R ) =严重性(S ) ×可能性(P ) ×可检测性(D )通过分析并计算出风险因子R ,然后需要规定对 R 所代表的风险进行控制。

新版GMP车间洁净度级别及监测

新版GMP车间洁净度级别及监测

新版GMP车间洁净度级别及监测A级: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和与无菌制剂直接接触的敞口包装容器的区域及无菌装配或连接操作的区域,应当用单向流操作台(罩)维持该区的环境状态。

单向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指导值)。

应当有数据证明单向流的状态并经过验证。

在密闭的隔离操作器或手套箱内,可使用较低的风速。

B级:指无菌配制和灌装等高风险操作A级洁净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C级和D级:指无菌药品生产过程中重要程度较低操作步骤的洁净区。

以上各级别空气悬浮粒子的标准规定如下表:(1)为确认A级洁净区的级别,每个采样点的采样量不得少于1立方米。

A级洁净区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为ISO 4.8,以≥5.0μm的悬浮粒子为限度标准。

B级洁净区(静态)的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为ISO 5,同时包括表中两种粒径的悬浮粒子。

对于C级洁净区(静态和动态)而言,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分别为ISO 7和ISO 8。

对于D级洁净区(静态)空气悬浮粒子的级别为ISO 8。

测试方法可参照ISO14644-1。

(2)在确认级别时,应当使用采样管较短的便携式尘埃粒子计数器,避免≥5.0μm 悬浮粒子在远程采样系统的长采样管中沉降。

在单向流系统中,应当采用等动力学的取样头。

(3)动态测试可在常规操作、培养基模拟灌装过程中进行,证明达到动态的洁净度级别,但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要求在“最差状况”下进行动态测试。

第十条应当按以下要求对洁净区的悬浮粒子进行动态监测:(一)根据洁净度级别和空气净化系统确认的结果及风险评估,确定取样点的位置并进行日常动态监控。

(二)在关键操作的全过程中,包括设备组装操作,应当对A级洁净区进行悬浮粒子监测。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如活生物、放射危害)可能损坏尘埃粒子计数器时,应当在设备调试操作和模拟操作期间进行测试。

A级洁净区监测的频率及取样量,应能及时发现所有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损坏。

灌装或分装时,由于产品本身产生粒子或液滴,允许灌装点≥5.0μm的悬浮粒子出现不符合标准的情况。

洁净厂房环境监测风险评估报告

洁净厂房环境监测风险评估报告

报告编号:QRM2012-007洁净厂房环境监测风险评估报告第页共6页目录1.概述2.风险评估的目的和适用范围3.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及职责4.风险评估4.1风险分析识别4.2风险判断标准4.3风险识别结果4.4风险评价结果第页共6页1.概述:我公司根据检测需要,严格按照GMP要求和产品要求,质量管理部和设备动力部负责对洁净区环境进行监测。

环境监控有悬浮粒子计数器、浮游菌采样器、照度仪、风速计、噪声仪、臭氧浓度检测仪、气体检测报警仪等检测检验设备,能够完成满足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

同时根据区域或房间不同的设置和功能,具体分析每个区域或房间的风险来源,并制定相对应的监测措施,为在这些洁净区内进行的所有生产活动提供符合GMP的洁净级别要求。

2.风险评估的目的和适用范围:评估的目的:对影响生产过程控制的因素进行评价,对可能的危害进行判定,对于每种危害可能产生损害的严重程度、危害的发生概率和可检测性进行估计,在某一风险水平不可接受时,建议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措施,在日常管理中进行控制。

适用范围:各车间洁净区的环境监控。

3. 风险评估小组成员及职责:第页共6页4.风险评估4.1风险分析识别:应用FMEA,识别潜在的失败模式,对风险的严重程度、发生几率和发现的可能性评分。

第页共6页4.2风险判断标准:4.3风险识别结果通过比对产品工艺规程、产品质量回顾与总结历史经验、查找资料、学习新版GMP及实施指南等方法,对环境监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风险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现将查找并确认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与可能形成的危害统计如第页共6页下:第页共6页第页共6页这次评估共列举风险9项,其中高等风险0个,中等风险3个,低等风险6个。

4.4风险评价结果:第页共6页结论:通过对各生产车间生产过程各工序的调查、分析与评估,共查找列举了可能风险项目9项,分析评估判断中等级风险项目3项,高等级风险项目0项,其余6项低等级风险暂时予以忽略。

针对这2项中等级风险项目,风险管理小组逐一制订了控制措施,配套文件与规程已经修订完成,初步评估相应的控制措施将能够有效执行,将能够有效降低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

车间环境监测采样点位风险评估

车间环境监测采样点位风险评估

1. 简介 (1)2. 目的 (2)3.相关标准 (2)3.1.悬浮粒子标准 (2)3.2.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 (2)3.3.标准来源 (2)4.评估依据 (3)5.风险分析及评估原则 (3)5.1.房间动静态测试评估 (3)5.1.1.选择工具 (3)5.1.2.发生频率评定标准 (4)5.1.3.风险优先级评定标准........................................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4.动静态测试评定结果 (4)5.2.房间动态点位评估 (4)5.2.1.动态风险因素识别 (4)5.2.2.动态风险因素分析 (6)5.2.3.动态测试点位评价 (8)6.点位评估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简介按照ISO14644.WHO疫苗洁净室环境监测标准执行。

现对洁净室监测点位进行评估。

L目的该文件的目的是通过风险评估确定监测点位符合要求负责该风险评估的编写工作,并组织相关部门执行各自职责,进行汇总编写风险评估。

2.相关标准2.1.悬浮粒子标准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立方米洁净度级别静态动态≥0.5μm>5.0μm>0.5μm≥5.0μm A级⑴3520 20 3520 20B级3520 29 352000 2900C级352000 2900 3520000 29000D级3520000 29000 不作规定不作规定注:2.2.洁净区微生物监测的动态标准洁净度浮游菌沉降菌(φ90mm)表面微生物级别cfu∕m3cfu/4小时接触(φ55mm) cfu∕碟5指手套cfu∕手套A级Vl<1 <1 <1B级10 5 5 5C 级10050 25 —D 级200100 502.3.标准来源>《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附录1,无菌药品”>《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的测试方法》GB/T16293-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GB/T16294-2010>《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GB/T16292-2010> ISO14644-1 2015洁净室和相关受控环境> WHO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Clean Rooms in Vaccine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2012.12评估依据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风险评估管理规程》>药品GMP指南-2010> PDA技术报告134.风险分析及评估原则>静态:洁净室(区)采样点布置力求均匀,避免采样点在局部区域过于疏松,符合均匀布点的原则,全面监测整个区域。

洁净室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法规及点位风险分析

洁净室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法规及点位风险分析

洁净室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法规及点位风险分析一、洁净室环境在线监测法规要求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存在许多影响药品质量的因素,其中就包括环境空气带来的污染。

为确保无菌药品的质量安全,中国GMP“附录1:无菌药品”,对无菌药品生产的洁净级别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也提出了增加在线监测的要求。

1、对空气中悬浮粒子的监测要求,应当按以下要求对洁净区的悬浮粒子进行动态监测•根据洁净度级别和空气净化系统确认的结果及风险评估,确定取样点的位置并进行日常动态监测。

•在关键操作的全过程,包括设备组装操作,应当对A级洁净区进行悬浮粒子检测。

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如活生物、放射危害)如可能损坏粒子计数仪时,应在设备调试操作和模拟操作期间进行测试。

A 级区监测的频率及取样量,应能及时发现所有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损坏。

•在B级区可采用与A级洁净区相似的监测系统。

可根据B级洁净区对相邻A级洁净区的影响程度,调整采样频率和采样量。

•悬浮粒子的监测系统应当考虑采样管的长度和弯管的半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日常监测的采样量可与洁净度级别和空气净化系统确认时的采样量不同。

2、应当对微生物进行动态监测,评估无菌生产的微生物状况。

监测方法有沉降菌法、定量空气浮游菌采样法和表现取样法等。

动态取样应当避免对洁净区造成不良影响。

即使在洁净度很高的洁净环境中,也可能存在短时间的粒子污染事件,尤其是在A级洁净区频繁的空气置换可将短时间存在的粒子污染消除,所以偶发的粒子污染事件用常规的监测手段(便携式粒子计数器)是不能够发现的,除非在污染发生的时刻,你正在该取样点进行监测,否则事件是没有任何记录的,当然也不会产生报警。

这些污染时间虽然很短,但足以对产品造成污染,所以我们必须能够很快的知道粒子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这样才能了解事件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事件的再次发生。

在线监测系统的最大优点,也是监管部门所要求在关键点使用的目的在于,它可以提供每分钟的空气质量信息,可以将极短时间内发生的粒子污染事件记录下来,发现所有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损坏,并能产生报警通知操作人员。

洁净区环境控制与评估

洁净区环境控制与评估

微生物鉴别
有助于对清洁消毒方法和消毒效果的评价 有助于帮助超标调查中可能的污染来源 有助于建立正确有效的纠正预防措施 鉴别至种、属 积累数据库 微生物物种变化分析
调查和纠正预防措施
趋势分析
定期进行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内容
统计数据 统计分析趋势图 OOS/OOT总结与分析 分类菌总结与分析 纠正预防措施
警戒限度的设定 • 历史数据 • 2倍标准偏差(2SD)
警戒和行动限度
行动限度(Action limit/OOS):
指示偏离了正常水平,可能或对产品存在潜在污染风险。 • 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 全面调查 • 增加取样 • 产品风险评估 • 纠正预防措施
行动限度的设定 • 法规标准 • 历史数据 • 3倍标准偏差(3SD)
趋势分析
Microorganism Map
Sp hingomonas p aucimobilis
12%
St ap hy lococcus ep idermidis 3%
Acinetobacter lwoffii 5%
Ralstonia 5%
Pseudomonas p ut ida 1%
Prop ioni.acnes 1%
洁净区环境监控与评估
2009.10 杨铭鈜
洁净区环境监控与评估
洁净区级别的划分 相关法规标准 环境监控内容及方法 环境系统性验证及确认
Presentation Title Date
Company Confidential © 2005 Abbott
洁净区级别的划分
US FED 209E
M3.5
监测内容及方法
非生物悬浮粒子
间歇式采样 在线连续监测

【风险管理应用实例】环境监测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应用实例】环境监测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应用实例】环境监测风险评估展开全文1. 概述XX车间洁净区面积m2,共有个房间,其洁净级别分为B级(B+A)、C级,其中B级洁净区面积m2,共有房间个,C级洁净区面积m2,共有房间个。

XX车间洁净区详细信息见附件一:XX车间洁净区房间情况一览表。

新修订2010版GMP 附录1 无菌药品第十条规定,“(一)根据洁净度级别和空气净化系统确认的结果及风险评估,确定取样点的位置并进行日常监测。

(八)应当按照质量风险管理的原则对C级洁净区和D级洁净区(必要时)进行动态监测。

”2. 目的洁净区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对环境中的尘埃粒子、微生物、温湿度和压差等的可检测性,为了更加有效对XX车间的环境进行监测,需要根据XX车间实际情况对环境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以确定XX车间环境监测的频率以及环境监测的取样点的位置。

3. 范围适用于XX车间沉降菌、浮游菌、悬浮粒子、表面微生物、温湿度和压差等日常环境监测项目。

4. 参考标准序号参考标准1. ISO146442. ISO146983. GB/T6293-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浮游菌测试方法4. GB/T6294-2010 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测试方法5. USP<1116>6.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版)附录1 无菌药品5. 职责及分工公司设有风险管理小组,并且根据具体风险内容成立风险执行小组。

5.1 风险管理小组组员及职责职务部门/职务职责组长主要负责风险管理过程中的决策和计划,批准质量风险评估的启动,评估报告的评估批准。

副组长负责组织进行质量风险评估、控制与审核协调、管理等相关事宜成员各部门主要负责日常对本部门的风险的识别和上报,涉及到项目时对涉及到的项目进行风险预评估,参与公司其他部门的与本部门相关的风险评估活动。

5.2 执行小组人员及职责职务姓名部门/职务职责组长主要负责本车间风险管理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召集风险评估会议副组长配合开展本公司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参加风险评估会议,审核、存档风险文件。

洁净厂房环境监测取样计划评估【最新版】

洁净厂房环境监测取样计划评估【最新版】

洁净厂房环境监测取样计划评估我公司生产系统分4个区域,为1、3、4、5号楼,安装的净化空调系统分为D级12个HVAC机组系统和万级2个HVAC机组系统,共14个系统。

万级2个HVAC机组系统分别控制QC阴性检查室和QC阳性检查室;D级12个HVAC机组系统控制发酵生产区、冷却间1、冷却间2、液体发酵生产区、库房取样间、制剂生产区、提取生产区。

各个系统分别由冷源、热源、加湿、输送(分配)、臭氧消毒、空气过滤等设备构成,在送风管末端的风口处安装有高效过滤器,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空气处理过程。

各系统在生产过程中提供与生产、检验相适应的洁净等级环境。

我公司基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制定了《洁净厂房管理规程》、《空调系统管理规程》、《洁净室(区)监测管理规程》,通过对净化空调系统QC定期监测结果及一线日常监控情况,评价空气净化系统的质量。

为保证QC取样计划及取样点能够提供有价值并可用于判断的数据,以便识别/鉴别特定程序、设备、材料和工艺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污染,对取样计划中取样频次、取样点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论修订《空气洁净度监测计划表》。

1、制定依据1.1SFDA对取样计划及取样点的期望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编写的《药品GMP指南.无菌药品》“环境监控”项下14.3.3取样计划:环境监测的取样计划在各生产企业各不相同,这取决于一些影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产品的类型、生产过程、设施/工艺的设计、生产密度、人为干扰、环境监测历史数据等。

取样计划应随着取样频率的变化而变化,根据趋势分析对取样点数量作出相应调整,既可增加,也可减少。

根据生产环境对产品污染风险的高低,确定取样计划。

14.3.4取样点及取样量的设置:取样位点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洁净室的设计和生产过程。

在选择取样点时,应对每个程序仔细认真地加以评估。

1.2制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药品GMP指南》、《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悬浮粒子的测试方法》、《医药工业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通则附录》(征求意见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XXXXXXXXXXXXXX页号01/01
洁净区取样点选择风险评估记录
评估区域: 评估区域洁净级别:
评估点编号:
序号
风险项目
风险评分
得分
尘埃粒子
沉降菌
浮游菌
1
和B级区连接的A级区
7分
A级区
5分
和A级区连接的B级区
5分
和D级连接的B级区
4分
B级区
3分
和B级区连接的C级区
3分
C级区
2分
D级区
1分
2
产品灭菌后直接暴露区域
4
A级区和无菌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部件暴露区域
7分
5
B级区人员进出频繁区域
3分
C级区人员进出频繁区域
2分
6
A级气流组织测试乱流区
3分
B级气流组织测试乱流区
3分
7
A级无菌包材直接暴露区域
7分
B级无菌包材直接暴露区域
7分
A级无菌包材间接暴露区域
5分
B级无菌包材间接暴露区域

7分
产品灭菌前直接暴露区域
5分
产品密封后非直接暴露区域
5分
C级区产品灭菌后的转移区域
2分
3
A级区内人员活动区域
7分
A级区内非人员活动区域
5分
B级区域人员活动1小时以上区域
4分
C级区域人员活动1小时以上区域
3分
B级区域人员活动1小时以下区域
2分
D级区人员操作频繁区域
2分
C级区域人员活动1小时以下区域
1分
评分人/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