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印机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凹版印刷的原理及其特点

凹版印刷的原理及其特点

1.凹版印刷的原理及其特点。

Key:凹印版的图文部分低于版面,它以不同的深度凹入印版来表现原稿图像的不同层次,空白部分处于同一版面上。

印刷时,先将油墨填涂于印版上,然后用刮墨刀把印版表面的油墨刮掉,再通过压力的作用,使存留在印版凹陷部分(即图文部分)的油墨与纸(或其它承印物)接触,将该部分油墨转印到纸张(或其它承印物)上,则得到所需的印刷品。

特点:凹版印刷具有墨层厚、色彩鲜艳、耐印力高、适用范围广、适合连续绵延的图案的印刷。

现已广泛应用于塑料包装印刷、纸制包装印刷、装饰印刷、转移印花、出版印刷等领域。

2.简述凹版与平版、凸版的不同点。

Key:凹版印刷与平、凸版印刷相比较,其突出的优点是印刷质量好,通过不同深浅程度的油墨层,能将连续性色调原稿丰富的层次较完整地表现出来,墨色厚实,色彩鲜艳,富于立体感,它的墨层比平印产品厚5倍之多,比凸印产品厚2倍以上。

3.简述凹版的优缺点。

Key:凹版印刷具有墨层厚、色彩鲜艳、耐印力高、适用范围广、适合连续绵延的图案的印刷。

现已广泛应用于塑料包装印刷、纸制包装印刷、装饰印刷、转移印花、出版印刷等领域。

4.简述凹版的分类。

Key:凹印刷版按图文形成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雕刻凹版和腐蚀凹版两大类。

5.简述雕刻凹版的制版工艺。

Key:雕刻凹版的制版工艺是利用手工,机械或电子控制雕刻刀在铜版或钢版上把图文部分挖掉,为了表现图像的层次,挖去的深度和宽度各不同。

深处附着的油墨多,印出的色调浓厚;浅处油墨少印出的色调淡薄。

雕刻凹版有:手工雕刻、机械雕刻、电子雕刻凹版。

6.电子雕刻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Key:电子雕刻机的工作原理是在电子雕刻机上利用光电原理,根据原稿中不同层次的图文对光源反射不同的光量(若用透射原稿则透过不同光量),通过光电转换产生相对应的电量,控制进行雕刻刀具升降距离,对预先处理好当然金属版面进行雕刻,获得需要的图文。

7.简述凹印电子雕刻机原理。

Key:凹版电子雕刻机是一种现代化的制作凹版设备,是由电子、光学与机械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所组成的利用电子与光学原理,通过机械等物理方法进行制版,把原稿、阳图片或平印用网目阳图片,经由全自动的电子扫描、阶调控制及雕刻系统,直接在印版滚筒上雕刻出与原稿相对应的网孔来。

凹印是软包装中最常用的印刷方式

凹印是软包装中最常用的印刷方式

凹印是软包装中最常用的印刷方式凹印是软包装中最常用的印刷方式,其印刷品质直接关联产品的表示力。

在出产实际中,不少问题困扰着软包厂,然而实际上凹印质量把持是有章可循的.凹印机四大因素的根本原理恰是这种印刷方法,由印刷机的结构和操作决定了印刷物的好坏,这四大要素是:刮墨刀、压印胶辊、供墨系统、烘干箱,下面广州爱堡就分别论述其特色及基础原理:刮刀只有将过剩的油型非印面上的油墨)刮净才干印制出好的产品。

要想将多余的墨刮清洁,不涌现挂脏、跑墨(跑色)、刀线,就必需将刮刀安顿的硬度、高度、角度做适合的调剂置放。

通常的教训告知咱们:首先是刮刀安装的软硬,要适中的弹性。

刮刀放置在恰当的高度。

刮刀放置在角度,合适的角度。

压印胶辊压印胶辊材质的软硬和压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印刷品的上墨量。

压印胶辊的材质的硬度影响上墨量,胶辊的材质硬上墨量小,胶辊的材质软上墨量大。

胶辊的压力大,上墨量大。

胶辊的压力小,上墨量小。

印刷幅员案深,须要压印胶辊的材质硬些;印刷疆域案浅,需要压印胶辊的材质软些。

印刷速度快需要压印胶辊的材质硬些,印刷速度慢需要选用材质软些的压印胶辊。

如要保障印刷的顺利进行和印刷品墨色的一致性,印刷机的供墨体系,循环必定要良好,时刻要保持油墨在不停的流动之中。

始终要坚持油墨黏度的一致性,定时丈量,定时加溶剂。

新旧油墨要按比例掺和应用。

使用复合溶剂。

预防油墨成分的比例失调,呈现析出,反粗景象。

最好使用油墨泵跟搅墨棒进行油墨轮回,留神油墨斗不宜过大,油墨槽大小要适中。

烘干箱烘干箱是提高印刷速度的要害之一,是烘箱后果的好坏,油墨是热风吹干的,不是靠加热烤干的。

热度越高印刷品上的墨越不轻易干,首先温度太高,会使油墨名义结膜。

造成表干内不干的假干现氛其次油墨内低沸点的溶剂过早挥发,高沸点溶剂残留,干燥的速度减慢。

请求烘干箱,温度在40-50度即可,风不能直接吹在薄膜上,热不能直接烤于膜面,要具备良好的排风性,不能向印刷版和油墨槽上跑风,烘干箱具备二次回风机能更佳。

凹版印刷机工作原理与应用

凹版印刷机工作原理与应用

第一章概论凹版印刷作为印刷工艺的一种,以其印制品墨层厚实,颜色鲜艳、饱和度高、印版耐印率高、印品质量稳定、印刷速度快等优点在印刷包装及图文出版领域内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1.1 凹版印刷原理及特点1.1.1 凹版印刷的原理凹版印刷从其名称上就可以得知:它的文字图像是凹入版面的。

也就是说凹版的空白部分都在同一平面上(版面),而图文部分位于空白部分之下,并以不同深度凹入版面来表现原稿图像的浓谈层次。

这样的印版称之为凹版。

用凹版复制图像的印刷称为凹版印刷。

原稿上的暗调层次在凹版上相应的印刷部分,其低凹的深度大;反之,原稿上最明亮的层次在凹版上相应印刷的部分,其低凹的深度就浅。

因此,凹版的印刷部分是根据其凹下去的深浅程度所含的油墨的不同来表现印刷图像的深浅层次。

1.1.2 凹版印刷的特点凹版印刷与凸版、平版相比较,凹版保存并传递油墨的载体是网穴。

由于网穴的油墨容积可以各不相同,所以传递的油墨量也就各异,因此,凹版印刷的印品与平、凸、丝网印刷相比,具有墨层厚实、色彩鲜艳、层次清晰丰富和真实感强等特点。

(1)墨层厚实。

一般来说,印刷的油墨层厚度乎印约2ym,凸印约7严m,而凹印可达9—20Pm,仅次于丝网印刷,墨层的厚实可产生许多特殊效果,如立体感强,能在大幅面的粗质纸、塑料薄膜和金属箔上印刷的优点。

(2)墨层干燥快,不需要喷粉,可以进入下一工序。

(3)凹版印刷属于干式叠印,无润版液干扰,图像质量和纸张尺寸比较稳定。

(4)承印材料适应广。

(5)耐印率高,适合大批量印刷。

目前,凹版印刷的印品主要有以下几类:纸包装,如烟盒、酒盒、酒标、香皂盒、药盒等等。

塑料软包装,如食品包装、化妆品、医药包装、种子包装、工业品包装等。

有价证券印刷,如钞票、邮票等。

第二章凹版印刷的分类按承印物形状,凹版印刷可分为单张印刷和卷筒印刷。

按制版的方式不同,凹版又可分为腐蚀凹版和雕刻凹版两大类。

腐蚀凹版又包括照相凹版和照相加网凹版。

雕刻凹版包括电子雕刻凹版、激光雕刻凹版、机械雕刻凹版和手工雕刻凹版。

凹版印刷机原理

凹版印刷机原理

凹版印刷机原理使用凹版进行印刷的机器。

印版的图文部分凹下,而空白部分与印版滚筒的外圆在同一平面上。

简介凹版印刷机印刷时,印版滚筒全版面着墨,以刮墨刀将版面上空白部分的油墨刮清,留下图文部分的油墨,然后过纸,由压印滚筒在纸的背面压印,使凹下部分的油墨直接转移到纸面上,最后经收纸部分将印刷品堆集或复卷好。

[印刷方式凹版印刷机是采用圆压圆直接印刷方式印刷,印版直接制在印版滚筒上,采用浸墨或喷墨方式给墨,没有匀墨机构。

由于墨层厚,使用挥发性强的快干油墨,须有烘干装置。

分类1、机型按使用纸张的不同分为单张纸和卷筒纸凹印机2、按机组运行一次印刷的色数分为单色、四色、五色、六色等,又有单面印刷和双面印刷之分。

主要结构凹印机的主要结构均由给纸、给墨、印刷、烘干、收纸5个部分组成。

1、给纸部分,单张纸凹印机是纸堆式单张连续给纸,卷筒纸凹印机是用卷筒纸连续给纸。

2、印刷部分中印版滚筒与压印滚筒的排列有垂直、水平、倾斜3种,印版滚筒排列在下方。

一般每个机组都有1个印版滚筒和1个压印滚筒。

为了增大印刷压力,有的装有2个压印滚筒。

3、给墨装置有将印版滚筒部分浸在墨槽内的直接给墨和由浸在墨槽内的出墨辊将油墨传给印版滚筒的间接给墨,高速机上有的还采用喷墨方式。

4、烘干部分是利用电或蒸汽加热的热风,有的用红外线或远红外线灯使印刷品干燥。

5、收纸部分,单张纸是堆积成纸堆,卷筒纸是将纸带裁切折页堆集好或复卷成纸卷。

卷筒纸多色凹印机印刷部分的结构有机组型和卫星型2种。

前者是按所需色数设置机组,每个机组中各有1个印版滚筒和1~2个压印滚筒,收纸部分是采用复卷方式。

卫星型四色凹印机,印刷部分有1个大压印滚筒和4组印版滚筒。

还有将凹版印刷与平版印刷或凸版印刷、模切等组合,以适应印刷品的不同要求。

历史发展1947年中国上海建业义华机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制成凹版印刷机。

1962年上海人民机器厂制成单张纸单色凹印机,1975年北京人民机器厂制成卷筒纸四色凹印机。

凹版印刷机张力控制的原理介绍

凹版印刷机张力控制的原理介绍

凹版印刷机张力控制的原理介绍食品、药品、服装、衣料、香烟等包装所使用纸、玻璃纸、塑料薄膜、铝箔等,其自身特点,多使用凹版轮转印刷机印刷。

近年来印刷多样化及印刷高速化,特别是下道工序设备对尺寸精度要求,以及为节约材料,提高成品率等。

张力控制方法被广泛利用。

当前国外对张力控制利用上已趋于成熟,使用非常普遍。

一、凹印特点目前,印刷主要应用版式有凸版、平版和凹版三种,凹版特点是图文部分凹下,把版面全部浸入墨盘,然后用刮刀将多余油墨刮掉,将残留凹下部分油墨转移到被印刷物上方法,就是凹版印刷。

凹版印刷特点:积版面凹部油墨能够转移出充足油墨,到有层次印刷品,印刷品浓淡是由版深浅表示,印刷物具有立体感,细小线条也能清晰印出来,能够自由广泛选择和使用各种版材。

二、凹版张力控制叙述这一问题之前,应对何为张力控制有所了解,目前,使用凹印机需要适用张力控制原理主要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给料到给料牵引辊。

套印误差,即多色印刷各色间套印精度差。

印刷机机构位置关系正确,误差是材料伸长或缩短引起,容许范围内控制一定伸长量,张力控制是最有效。

第二部分是从收料牵引辊到收料后各部,应注意对收料卷松紧、齐整、可靠等因素进行张力控制。

给料轴到给料牵引辊之间张力控制作法:牵引辊动作把印刷材料以一定速度、张力从给料轴拉出并送入印刷部,这部分张力要大于印刷部张力,通常用连给纸轴上制动器来控制张力。

众所周知,作业同时卷径逐渐变小。

近年来高速化,使用材料多样化,卷径变化大。

过去所使用手动式机械式制动器不可能到高品质印品。

选用自动控制方式,特别是使用张力测量表用数据管理成为必要做法。

其检测方法有弹簧摇动辊式和微变位式检测。

机械式制动器从很早就被使用,价格便宜,但把握力矩值不准确。

逐渐有其它形式出现。

磁粉制动器是利用磁粉作为摩擦介质电流产生制动力,其转矩---电流特性直线性好。

被广泛使用。

气压制动器,有印刷机械使用较多,但力矩特性非线性及磨损大因素。

凹版印刷机工作原理

凹版印刷机工作原理

凹版印刷机工作原理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凹版印刷机的工作原理呀!
哎呀呀,你知道吗?凹版印刷机可是个厉害的家伙呢!它的工作原理其实挺神奇的哇!
首先呢,凹版印刷机得有印版,这印版可不是一般的印版呀!它上面可是有凹下去的图文部分呢。

这些凹下去的地方就像一个个小“陷阱”,等着油墨往里填呢!
然后呢,油墨就登场啦!哇,这油墨可重要了呀!它被均匀地涂敷在印版的表面上。

因为印版上的凹处和凸处的差异,油墨就只会留在那些凹下去的图文部分呢!这是不是很神奇呀?
接下来,纸张或者其他承印物就被送进印刷机里啦!当它们和印版接触的时候,压力就发挥作用了呀!在压力的作用下,凹处的油墨就被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清晰、精美的图案和文字呢!
你想想看,这整个过程是不是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呀?每个步骤都配合得那么默契!而且,凹版印刷机的速度还挺快的呢,能够高效地完成大量的印刷任务!
不过,要让凹版印刷机正常工作,还得注意好多细节呢!比如印版的质量、油墨的特性、压力的控制等等。

稍微有一点没弄好,印刷出来的东西可能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啦!
总之呀,凹版印刷机的工作原理虽然看似复杂,但只要咱们了解了其中的门道,就会发现它真的太厉害了!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那么多精美的印刷品,是不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呀?。

凹版印刷机工作原理

凹版印刷机工作原理

凹版印刷机工作原理
凹版印刷机是一种常用于印刷、包装、广告等领域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
1. 印版准备:首先,将要印刷的图案或文字制成一个有凸凹之分的凹版。

凹版通常由金属或橡胶材料制成,其中凹面为印刷的图案。

2. 墨盘和墨刀:凹版印刷机上有一个墨盘,里面含有适量的印刷油墨。

墨盘上有一个墨刀,用来将多余的油墨刮掉,使凹版上的图案部分留下适量的油墨。

3. 卷筒纸张:印刷机上还有一个供纸装置,其中卷筒纸被传送到印刷位置。

4. 印刷过程:当卷筒纸进入印刷位置时,墨盘上的油墨被墨刀刮过,只有凹版上的图案部分保留适量的油墨。

然后,纸张与凹版接触,并施加足够的压力来传递油墨。

印刷过程中,纸张连续传送,凹版与整个纸张表面接触,使图案逐渐转移到纸张上。

5. 干燥和剥离:印刷后,印刷的纸张通过烘干系统进行干燥,使油墨固化。

最后,印刷纸张从印刷机上剥离,完成整个印刷过程。

这就是凹版印刷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通过不断重复上述步骤,可以实现连续高速的印刷。

凹版印刷机的印版曝光与后期处理技术

凹版印刷机的印版曝光与后期处理技术

凹版印刷机的印版曝光与后期处理技术凹版印刷是一种常见的印刷技术,广泛应用于包装、商标、杂志等印刷品的生产。

其中,凹版印刷机的印版曝光与后期处理技术对于印刷品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凹版印刷机印版曝光与后期处理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首先,印版曝光是将凹版上的图案转化为版面上的图像的过程。

传统的凹版印刷机印版曝光通常使用光敏树脂作为感光层,关键在于控制曝光时间和光照强度。

曝光时间过长会导致图案边缘模糊,曝光时间过短则会导致图案不完整,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图案和感光树脂来确定最佳的曝光时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印刷技术也逐渐应用于凹版印刷机的印版曝光过程中。

数字印刷技术通过计算机控制光栅的曝光方式,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曝光时间和光照强度,从而提高印刷品的质量和准确性。

数字印刷技术还可以实现曝光过程的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人工成本。

在印版曝光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后期处理来增强印刷品的效果。

后期处理包括清洗、烘干和修复等过程。

清洗是将曝光过的凹版上的多余感光树脂和沉积物清除的过程,可以使用溶剂或水进行清洗。

烘干是将清洗后的凹版快速干燥,以便进行后续的操作。

修复是将曝光过程中产生的缺陷修复,可以使用填充料或光敏树脂进行修复。

除了传统的后期处理方法,现代科技也为后期处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利用激光技术对凹版进行修复可以更加精确和快速,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错误和时间成本。

同时,激光修复还可以实现对凹版的局部修复,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此外,还可以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印刷品的图像进行编辑和优化,使得图案更加鲜明、清晰。

而在印版曝光与后期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因素,以确保印刷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首先,需要保持环境的洁净度,避免灰尘和污染物对印版和感光树脂的影响。

其次,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印刷机的光源和曝光系统,以确保曝光的准确性和质量稳定性。

此外,还需要进行良好的感光树脂储存和保护,避免光敏树脂的老化和损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凹印机基本原理
雕刻凹版和腐蚀凹版的主要区别
根据凹版印版的制作工艺,可将印版分为雕刻凹版的腐蚀凹版。

1. 雕刻凹版和腐蚀凹版的加工
雕刻凹版的加工是采用电雕机,用不同角度的针,在镀铜凹版式滚筒上打击后形成不同深度的V型凹槽,再在凹版滚筒表面镀上耐磨的铬层,经抛光后,就可以制成上机印刷版。

在印刷过程中,靠这些V型凹槽把油墨转移到承印材料上面。

腐蚀凹版是采用成像技术,在镀铜凹版滚筒表面制作图像,经过腐蚀,滚筒表面形成U型凹槽,然后进行镀铬和表面抛光处理。

2. 雕刻凹版和腐蚀凹版的比较
雕刻凹版与腐蚀凹版的使用性能差异不大,但二者的使用寿命有较大差别。

雕刻凹版表面的V型凹槽磨损后,凹槽深度变浅,随着V型凹槽底部宽度变窄,网点的面积变小,凹槽着墨量逐渐减少,墨色迅速变浅,导致印版报废。

雕刻凹版在雕刻过程中如果深度控制不好,也会影响印刷质量,太深在印刷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影;太浅会影响印版的使用寿命。

腐蚀版式表面是U型凹槽,随着印版的磨损,凹槽的深度变浅,但网点的面积未发生改变,而且其着墨量的减少比较缓慢,对印刷颜色无太大的改变,因此其使用寿命比较长。

目前,国内凹版生产厂家均采用电雕制版,腐蚀凹版主要由国外厂家生产,而且价格比较高。

二、凹印机的组成
凹印机主要由开卷机、开卷牵引、印刷组、收卷牵引和牵引几部分组成。

开卷机主要是完成料膜在一定速度和张力条件下的展开,并保持相应的稳定状态,同时完成卷筒纸的自动或手动拼接。

牵引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印刷过程中放卷到印刷单元料膜不产生偏移,同时保证纸张的张力稳定。

印刷组是凹印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完成印刷的主要过程,包括油墨供应、印刷、烘干等。

收卷牵引主要保证印刷单元到收卷的张力稳定,提高印品质量。

收卷完成印刷的过程,收卷张力的稳定可以保证收卷效果。

三、印刷过程中纸张横向位置的调整
所谓横向调整,就是沿印版轴向方向,调整纸张所处位置。

这与印刷时图案的横向套准有很大区别。

一般分为开卷机调整、印刷前和分切前调整3部分。

1. 开卷机调整
卷筒纸在开卷机上的安装一般居中,但有时印版图案偏向一侧时,必须调整卷筒纸的横向位置,这种调整一般是一次性手动调整。

2.印刷前的调整
这是横向调整中的主要工作,由导向组自动完成。

气缸推动传动辊绕固定点摆动,以此来调节传动辊的相对位置,虚线为纸张幅宽,箭头为纸张运动方向。

在使用过程中,首先根据印版图案位置对纸张横向位置的要求,设定两侧光电检测开关的横向位置。

这样就形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导向控制器版控制纸张的横向位置。

该系统控制精度很高,能达到(+-)0.15毫米,此外,还能进行单侧或双侧控制。

五、凹印机的张力控制方式和原理
1. 张力区的划分
凹印机的张力区可划分为3个区:开卷张力区、印刷张力区和收卷张力区。

开卷张力区包括卷筒纸纸芯轴到导向组中送纸张力辊之间的张力控制;印刷张力区包括导向组中送纸张力辊
到印刷组中出纸张力辊之间的张力控制;从印刷组出到收卷为收卷张力,当然开卷和收卷之间有牵引的话,牵引张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张力区的控制原理
开卷张力区的张力控制主要是由开卷机完成的。

张力控制是开卷机的一个主要功能,所以该张力区的控制原理与开卷机的工作原理一致,由电机(离合器)、张力辊和张力控制器组成闭环控制系统。

印刷张力区是凹印机张力控制系统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印刷套准精度的关键。

该张力区的张力控制采用差速原理,系统通过控制送纸张力辊与出纸张力辊的运转速度,来调整膜的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