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及作文写作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及作文写作方法

高中语文必修1课本中的作文素材及作文写作方法必修一(1)责任与胸怀——《沁园春·长沙》在那个旧时代,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时代推移,但难能可贵的是,追求自由和进步的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崇高理想、肩负主宰天地重任的豪情壮志是一成不变的。

是什么让无数仁人志士明知前路渺茫坎坷,却依然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回答掷地有声:责任。

因为责任,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从容;因为责任,我们握紧命运的手臂更加有力;因为责任,我们的胸怀才无限崇高和宽广!(2)真爱与感恩——《大堰河——我的保姆》看似平淡的场景,却饱含了作者与乳母之间真真切切的情感。

是的,生活因有真爱而美好,因为美好而感恩。

“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我们应该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反对者、感恩陌生人,感恩集体、感恩国家、感恩人类、感恩自然,感恩挫折、感恩磨难、感恩逆境、感恩失败。

我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忘恩原是天性,它像随地生长的杂草;感恩则犹如玫瑰,需要细心栽培及爱心的滋润,并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既要心存感激,也要能学会回报,将感恩之心付诸行动。

(3)自审与拷问——《小狗包弟》在那闹剧迭出的荒谬年代,小狗包弟的遭遇可以说是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

在人都不能成为人、人都不能保全自己命运的时候,一条小狗的逝去又能算得了什么呢?然而,读完这篇文章,读者却能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情感冲力。

这里面有作者对荒唐社会含泪的控诉,也有严酷的自审,更有对自我灵魂的拷问。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勇气和力量让人敬佩。

本文可为以下话题提供素材:文学家的良心;我手写我心;灵魂深处;自审的勇气。

(4)学识与胸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

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

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1:仁爱(理解、积累、写作)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热点素材1:仁爱(理解、积累、写作)
第1页共8页
①仁政爱民者,天下无敌; ②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③仁爱之心会降伏一切恩怨。
⑵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孟子》
阐释: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没有怜悯伤痛的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憎恶的心, 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辞礼让心的人,不能算是人;没有分辨是非善恶心的人,不能算是人。 怜悯伤痛的心,是仁的发端;羞耻憎恶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 辨别是非善恶的心,是智的发端。 角度: ①仁爱善良,要有仁爱之心、和善之心(恻隐之心——仁); ②知耻守正,要知道羞耻,恪守正义(羞恶之心——义); ③谦恭有礼,要谦虚、恭敬,以礼待人(辞让之心——礼); ④明辨是非,要能辨是非,明善恶(是非之心——智)。
角度: ①不以谋利为目的的关怀才是仁爱之举,才真正暖心; ②人性本善,但善不能停留在心中而应行走在人间; ③众人拾柴火焰高,道德之美、人性之善需众人接力。
⑷ 隔离:防控传染病最古老最有效的方式 在 2019-2020 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隔离”成为了一个热词,除了 医院等机构对患者和疑似人员采取隔离措施,大部分人已经形成了旅行归来在家“自我隔 离 14 天”的共识。 在新华社记者 1 月 28 日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专访中,钟南山院士也一直在强调 隔离的重要性:“10-14 天是一个很好的隔离观察期”,“早发现、早隔离、尽可能减少传播”。 隔离真的有用吗?其实,十四世纪的欧洲人就已经发现了隔离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 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都非常有效。隔离,是传染病防控中最古老最有效的方式。 简析: 隔离的是疫情,不变的是真情。抗击疫情,举国都是一家人。当此非常时期,每一个 你我都不是孤军奋战的个体,而是同舟共济的“我们”。面对疫情,我们应当守望相助。 疫情发生以来,很多温暖故事不断诠释着这种共识。医护人员冲在防控疫情第一线, 一封封心怀大爱的“请战书”催人泪下;许多企业职工放弃休假,加班加点生产口罩、防 护服等急需物资;不少企业、个人等纷纷捐款捐物、助力防疫;互联网上,广大网民表达 了“武汉加油,湖北加油,中国加油”的心声……这些如同寒冬里的一股股暖流,汇成防 控疫情的澎湃力量。 这份温暖,是隔不断的血脉亲情,是血浓于水的同胞深情。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越是 疫情严峻,越应心手相牵、相互关爱;越是危难关头,越应安危与共、携手并进。众志成 城,真情互助,这就是危难关头的中国本色,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与写作技巧

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与写作技巧

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与写作技巧
一、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可以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收集各种各样的素材。

比如,可以观
察自然界的景色,描写四季的变化;可以观察人物的行为举止,描
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可以观察社会现象,描写社会的发展变化。

通过不断积累素材,我们可以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更加生动、有趣的作文。

二、小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
小学生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以下几点:
1. 选好题目:选好一个有趣、有意义的题目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或者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出发,选取一个能引起读者兴趣的题目。

2. 构思大纲:在写作之前,可以先构思一个大纲,确定作文的
主题、内容和结构。

可以按照“开头-中间-结尾”的顺序来构思,确
保作文有条理、层次清晰。

3. 用词准确: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用词准确、生动。

可以使
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述事物,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4. 注意语法: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法的正确性。

可以多读
一些范文,学习一些常用的句型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5. 多练习: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过程。

可以多写一些作文,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通过以上几点写作技巧的掌握,相信小学生们可以写出更加优
秀的作文,展现自己的写作才华。

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技法+范文+素材)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

第五单元习作:生活万花筒(技法+范文+素材)四年级语文上册单元作文能力提升(统编版)

习作:生活万花筒1.通过审题、选材、立意、构思、例文借鉴、评价,进行习作练习。

2.能按一定顺序写事,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3.能结合例文进行读写联动,能把事件写具体。

4.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建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

题目:生活万花筒1.审清题材: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可能是你亲身经历的,可能是你看到的,也可能是你听说的,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件事情,给大家说一说吧!(记事作文)2.审清内容: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有些是我们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们看到的,还有些是我们听说的。

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可以参考下面的题目,也可以另选要写的内容。

时间顺序和事情发展的顺序选取一件事写之前,仔细想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审清重点:如写出事件最重要的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人物的特点。

还可以运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引起读者对事件的阅读兴趣。

【拟题思路】本次习作可以直接用课本表格中的题目,如《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也可以自拟题目,如,《一件伤心的事》《纸的风波》《你迟到了》我的魅力题目:选择下面的题目来写你印象深刻的事情,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紧扣文章内容:她收到的礼物、爷爷戒烟……●新颖生动:照片里的温暖、家庭风波、教室里的掌声……写清楚一件事写哪些要素●妙趣横生: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信不信由你……【写作思路】1.选择恰当的事例:选择真实的,典型的,令人感动、能引起读者共鸣的材料。

2.言之有序:把事件交待清楚,确立好文章的线索。

3.生动描写,详略得当:事情的重要情节要详细写,下大笔墨,次要情节则相反。

4.突出中心:“以小见大”,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揭示出生活的真谛和事物的本质。

以《童年的馒头》为例来说明。

一、选择材料。

(1)选择真实的材料真、善、美不光是道德修养追求的目标,也是作文应追求的目标。

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一)

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一)

100个人物事件写作素材(一)1、湖南长沙县的张晓勇年考上清华大学,1996年毕业后被知名外企录用,2001年,“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他又辞去外企管理工作,回到长沙一家物业公司做保安内勤。

“保安哥”不高高在上,放下身段尽显亲情的举动值得我们学习。

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更多年迈的父母需要子女的关怀,常回家看看成为很多父母的期盼,父母不是需要物质的满足,更多需要一种精神食粮。

从这个层面来说,“保安哥”为了照顾父母,选择亲情放弃前程的情怀让我们为之感动。

(亲情、孝心)2、“沈阳大爷“王福顺在人行道上被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撞倒后。

男子停车询问大爷是否需要就医,大爷对撞人者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

”事后媒体采访才发现他是一名保安,月薪只有1750元,根本没有医保,他这样说只是为了给撞人的小伙子解围。

这位宽容的大爷被无数网友成为“中国好大爷”。

一句短短的话语,为别人驱走了黑暗,带来融融的暖意。

(宽容美德)3、那一年,郑州菜农韩红刚看着卖不出去的萝卜,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萝卜烂在地里,不如免费让市民免费拨萝卜。

于是市民像蝗虫一般涌来,把韩红刚种的六十多万斤萝卜哄抢一空,还把他套种的红薯也偷去了三四万斤。

不过,在巨大的损失面前,韩红刚没有埋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微博。

微博里,他甚至希望那些没有抢到萝卜的市民能够原谅他。

他真情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在热心市民和媒体的帮助下,郑州市民为韩红刚摆起了红薯摊。

结果,红薯热卖。

(国民素质、以怨报德、付出回报)4、近日,一车主违停,前挡风玻璃上留下一张“小孩急看病”的纸条,交警巡查发现后,开了一张警告单,并留言回复“人来后速将车移走”。

这位交警采取了人性化的执法手段,这让我们看到的是执法的人性化,感受到的是不再教条执法的温暖。

(人性化执法)5、近日,湖南的博士后向忠诚放弃高薪职位,转而卖起了包子。

过了而立之年选择重新创业,这位博士后看中的是什么呢?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曾滋养了多少代人的成长。

《记叙文写作之一材多用》

《记叙文写作之一材多用》
一组:就这样被打动;二组:就该这么做。 活动呀
三组:_____不能缺席;四组:生活是一面镜子 评价要求:1.半命题作文要求补全题目;
2.运用四种方法,改写相关句子及情节。 3.列出作文提纲。

法 捕捉一个瞬间 选好一个角度
指 导
写出一点感悟 以不变以万变

在考场中,根据文题的新要求,对曾经
挖掘过的、亲身经历的、表达真情实感的
起而打湿里面的盒饭,于是他还在衣兜里掏出几个夹子,用夹子把雨
衣紧紧地夹在篮子的边缘上,而他自己却任凭雨水的打落。原来盒饭
没被打湿的真相是这样。顿时,我内心深感惭愧,责怪自己怎么能随
便指责别人。我看着他消失在雨里的背影,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真相》第⑨段
详写事情的
真相
•方法三: • 改时间、地点、背景等相关情节。
写作分享
《记叙文写作之 一材多用》
学习目标
1.学习并运用一材多用的方法。 2.培养多角度思考和写作能力。
情景导入
一材多用:同一个写作素 材用于多个文题、多种文体, 从不同角度换化不同的中心。
素材=豆腐 一材多用=豆腐花、豆腐脑、 臭豆腐、炸豆腐……
“嘟,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
《我因拼搏而成功》如何打篮球,如何拼搏获得成功……
——《身边的普通人》
我们往往只看到事情的表象,却忽略了事实。 ——《真相》
•《身边的普通人》和《真相》结尾
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可他却有着一颗不普通 的心。他为他人着想,他细心,他善良。他用他的行动告诉我 为人处世的态度,做人要学会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一个身边的普通人,一颗不普通的心。——《身边的普通人》
略写变成“落汤鸡” 而饭盒没湿的原因

第一单元写作《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第一单元写作《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2)挖掘课文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 者对自己或别人生活的反映,我们在课堂中体验这些课文反映的生活。 对课文、对生活的感悟也是我们要积累的材料。
(3)利用教材选文写好读后感。利用与教材相关的文本资源,学习写 作读后感。写作读后感可以采用平移式,即把教材的内容稍加延伸,借助 于想象和联想,从而丰富教材内涵。
-14-
-9-
单元写作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思路点拨: 写“家乡的英雄”,首先,要对“英雄”的概念进行界定。词典
上对“英雄”的释义为:“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 奋斗,令人敬佩的人。”因此,文章中的主人公并不局限于战争年代 的革命先辈,在平凡岗位上无私奉献并取得不凡成就的社会建设者、 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绽放人性光辉的普通人也可以成为文章描写与赞 颂的对象。
-4-
单元写作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3.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气息 高考作文要求“有创新”,首先是材料新鲜,我们应经常翻阅报刊,让 大脑摄取新鲜的营养。对国内外焦点时事,我们务必上心,要准确记 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在运用到作文中时材料具体、准 确,会更有说服力。我们平时可以写写时评,从而拓宽视野,培养独特 的视角,使自己的文章明快兼具深刻,尖锐不失理性。像每年的“感动 中国”人物,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寻找最美乡村医生” 等活动中受奖人物的材料都可以归入相应的主题进行积累。
此时此刻,我要祝福收获了爱情的王海滨一生幸福!我着实为家 乡拥有这样一位英雄感到骄傲!
-13-
单元写作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点评: 文章聚焦一位新时代的凡人英雄,凸显人物危难时
刻的英雄举动和困境之中的顽强与乐观,视角新颖独特。 写作中叙议结合,不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凸显了英雄 的人格与精神之美,还突出了英雄对家乡积极正面的影 响,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作文素材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作文素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课本写作素材汇总1、《沁园春·长沙》写作素材第一组【素材清单】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扫古诗词表现的秋天肃杀、感伤的情调。

诗人笔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

面对如此壮丽廖廓的景象,不仅表现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官僚、军阀,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志.【写作素材】“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关注时局,关心国事,当是每一个有志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素材激活】志当存高远毛泽东在少年时代就心怀大志,13岁那年,他写下了《咏蛙》诗一首:“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将他敢为天下先的非凡抱负展露无遗。

17岁时,毛泽东去异地求学前又抄诗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更表现了他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气魄。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一词中写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充分展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素有大志,方成一代伟人;欲成大事,必当志存高远。

【适用话题】可用于“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相关写作话题。

【运用指南】运用时可结合毛泽东的生平和名言来阐发,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等。

【运用范例】(一)少年总爱用美好的幻梦来装点世界。

这时候的我们,还单纯、稚嫩,在激情中燃烧自己。

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可以自得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我们徜徉在对未来的希望之中,年轻气盛,尽管“粪土当年万户侯”!(《人生三境》)(二)你的健康是一堵墙。

这是青春给你的力量,是你生存于世间宝贵的风采。

青春因此而充满活力,你可以努力去开创你钟爱的事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面再谈谈“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的关系。所谓“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 觉最强烈的那部分。每当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者观察某个事物时,我们会得到很多印象或感觉,可是我 们写作的时候,实际上只能写出其中极少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自己的一切感受都写出来,那么,读 者所能得到的只是杂乱无章的甚至是令人头晕目眩的图景。人们的认识能力和“中心印象”具有内在 的联系,“中心印象”又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可见,要提高认识水平不是空泛无序的,可以从捕捉 “中心印象”入手。
二 站在“父亲”巨大的头像面前,就会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是我尽量把画幅加大的原因。如果 这幅画缩小一半,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大,也是我的语言之一。只有这样,在这巨大的头像 面前,才使我受到他牛羊般的慈善目光的逼视,感到他的皮肤的抖动,嗅出他特有的烟叶味和汗腥味, 听到他沉重的喘息和暴跳青筋下血液的奔流,看到从细小的毛孔里渗出的汗珠,以及干裂焦灼的嘴唇, 仅剩下的一颗牙齿。可以想见那张嘴一辈子究竟吃了些啥东西,是多少黄连,还是多少白米?……父 亲——这就是生我、养我的父亲。站在这样一位如此淳厚、善良、辛苦的父亲面前,谁又能无动于衷 呢?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又有哪些人不了解、不热爱这样的父亲呢?! (罗中立《致××同志信》, 载《美术》1981 年第 2 期) 作者说的是绘画的事情,其实写作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读了作者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 第 1页 ~
பைடு நூலகம்
生活中的、作品中的人物都乱糟糟地挤到了眼前。我不知道他今天吃了什么度过的,我回家取了两块 饼给他送去,好久他说不出一句话,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因为太老实,才叫他出来干这份苦差。事 情常常是这样的,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这,我知道。“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 初冲动。开始,我画了守粪的农民,以后又画成了一个当巴山老赤卫队员的农民,最后才画了《我的 父亲》。开始,画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后来,一位老师提议改成《我的父亲》,这时我顿时感到 把我的全部想法和情感都说出来了。最终定名为《父亲》。(罗中立《致<美术>杂志信》,载《美术》 1981 年第 2 期)
三、例文借鉴
【例文一】
汗水中的启迪 ——我看《父亲》
楮以文 那是怎样的一张面孔,又是怎样的一种心境?那是怎样的一双眼睛,又是怎样的一副心情? 这是我看了《父亲》这幅油画后,油然升起的一连串问题…… 浑身散发着泥土的气息,眉宇间充满着慈爱、温和、淳朴、辛劳……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黝黑的皮肤和晶亮的汗滴。我看到了,看到了他在烈日下辛苦耕耘的情景, 在寒夜里披星戴月的场面。再看那双手,那双终年握锄头的手,苍老但不显得无力。手上有的地方已 经开裂而用纱布裹缠,这就是辛勤劳动的见证。手上端着盛着老叶茶的碗,可又有谁知道他洒下的汗 水该用什么盛?不怕洒下汗水结不出果实,你看,他身后那金黄色的麦场正是汗水的结晶。 猛抬头,他的眼睛似乎在看着我,嘴角微启,好像要说什么。是要说劳动的甘苦,还是要告诉我 们“粒粒皆辛苦”?是要诉说丰收的喜悦,还是要说这丰收来之不易?看着他,这一切的一切都尽在 不言中了。 那满脸的皱纹、咄咄的目光、渗透出的汗水、劳作一生的双手……这就是我们的农民,世界上最 勤劳、朴实的人;用汗水灌溉土地,用辛劳换来丰收,这就是我们的农民,用汗水养育我们的父亲。 这幅画究竟要给我们多少启迪呢?我又在沉思中皱起了眉头……
是什么因素导致两位作者对素材的不同处理呢?是认识。不同的作者因认识不同会导致对素材的 使用不同,即便同一作者由于认识发生变化,素材的使用也会发生变化。
首先,要发现素材内在的“意义”,找到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我们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 获取信息,形成认识,再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这就是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分析。而分 析是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各个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 经过分析再加以综合,素材才能由零碎的材料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
一、话题探究
请观赏油画《父亲》,你知道作者的原始素材是怎样来的吗?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罗中立自己的介绍吧。 一
除我平常对农民的了解、接触之外,这张画构思的产生,是从看到一位守粪的农民开始的。重庆 的厕所都是分划给附近县的农村的。为了防止别的生产队来自己队上偷粪,每个厕所都有农民看守, 大一些的甚至有农民搭棚长期驻守。虽然如此,仍有为偷粪而殴斗、厮打的事情发生。那是 1975 年 的除夕之夜,雨夹着雪粒不断地向人们扑来,冷极了。在我家附近的厕所旁边,守候着一位中年农民。 早晨我就注意到他在雪水中僵硬的姿态:他用农民特有的姿势,将扁担竖立在粪池坑边的墙上,身体 靠在上面,双手放在袖里,麻木、呆滞,默默无声地叼着一支旱烟。一直到晚上,他都呆在那儿,不 同的只是变换着各种姿势。除夕欢乐的夜晚降临了,周围的高楼平房一齐放出温暖的灯火,欢笑、音 乐、鞭炮夹杂着猜拳、行令的叫喊……响成了一片。但这位离家守粪的农民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他 呆滞、麻木的神态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一种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他也有家,儿女还在盼望着他回家 团聚呢。此时,他想些什么?也许只有一个想法,盼望粪池快满,可以多挣工分,可以变成粮食,养 活家人,也养活人民……
啊,朋友,仔细地端详这幅画吧!你不觉得可以听到他的呼吸吗?你不觉得他就像真人一样在你 面前吗?你不觉得他就是养活了我们大家的“父亲”吗?
啊,朋友,再仔细地看看这幅画吧!你会听到父亲那沉重的喘息,会感受到他突起的青筋的跳动, 会体会到他血液的奔流,会发现他胳膊的抖动,会嗅到他身上的汗腥味。你一定会觉得他就是养育了 我们的父亲!你看看他身后的麦堆,再看看他手里拿着的那只粗瓷大碗吧,我们的父亲劳动了大半辈 子,不知用血汗换来了多少个丰收,而他自己却仍然生活在贫困中。那只大碗,可能是他的父辈或他 自己在旧社会当长工时用的,可是 30 多年后的今天,他还在拿着它喝水呀!(是的,他是现代的农民 ——他的左耳上还夹着一支圆珠笔。)
最令人心酸的是他的神情。朋友,那么老实巴交,那么忠厚、朴实,然而却隐藏着几分酸楚。朋 友,假如你早出生 30 年,你可能见到过这种神情,那是旧社会逃荒要饭的乞丐的神情。而他,不是 向我们要饭的乞丐,而是给我们饭吃的父亲啊!可他的神情为什么和乞丐那么相似呢?
我们中国的农民苦啊,我们的祖国穷啊!可是,朋友,祖国的贫穷面貌要靠我们有志的新一代来 改变啊!朋友,当你看着这幅画的时候,想到这些了吗?
~ 第 4页 ~
“我的朋友某君是个非常好的人啊!”第三个熟人告诉小丑说,“他真正是个高尚的人!”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某君明明是个下流的东西!他抢夺所有亲戚的东西。谁还不知 道这个呢?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第三个熟人同样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并且不再同那个朋友来往。总之,人们在小丑 面前无论赞扬谁和赞扬什么,他都一个劲儿地驳斥。 只是在这个时候,他还以责备的口气补充说道: “您至今还相信权威吗?” “好一个坏心肠的人!一个好毒辣的家伙!”他的熟人们开始谈论起小丑了,“不过,他的脑袋瓜 多么不简单!” “他的舌头也不简单!”另一些人又补充道,“哦,他简直是个天才!” 末了,一家报纸的出版人,请小丑到他那儿去主持一个评论栏目。 于是小丑开始批判一切事和一切人,一点儿也不改变自己的手法和自己趾高气扬的神态。 现在,他——一个曾经大喊大叫反对过权威的人——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权威了,而年轻人正在崇 拜他,而且害怕他。 他们,可怜的年轻人,该怎么办呢?虽然一般地说,不应该崇拜……可是,在这儿,你试试不再 去崇拜吧——你就将是个落后的人啦!. 在胆小的人们中间,小丑们是能很好地生活的。
~ 第 2页 ~
化也会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与处理发生变化。变化的结果主要是主题的转移和扩大,社会内涵的丰富和 加深,人物形象的深化和再创造。同学们的写作可以从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受到启发,清楚认识水平和 处理素材之间的关系。一篇文章写好后,不妨先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感到有修改的必要再 进行修改完善。
父亲的眼睛望着我,我凝视这《父亲》。想到了这些,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增添了奋斗的决心。 朋友,你呢?
(选自《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3 年版)
【例文三】
小丑 [俄国]屠格涅夫 世间曾有一个小丑。 他长时间都过着很快乐的生活;但渐渐地有些流言传到了他的耳朵,说他到处被公认为是个极其 愚蠢的、非常鄙俗的家伙。 小丑窘住了,开始忧郁地想:怎样才能制止那些讨厌的流言呢?一个突然的想法,终于使他愚蠢 的脑袋瓜开了窍……于是,他,一点儿也不拖延,把他的想法付诸实行。 他在街上碰见了一个熟人——接着,那个熟人夸奖起一位著名的色彩画家……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这位色彩画家早已经不行啦……你还不知道这个吗?我真没想 到您会这样……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熟人感到吃惊,并立刻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今天我读完了一本多么好的书啊!”另一个熟人告诉他说。 “得了吧!”小丑提高声音说道,“你怎么不害羞?这本书一点儿意思也没有,大家老早就已经不 看这本书了。您还不知道这个?您是个落后的人啦!” 于是,这个熟人也感到吃惊——也同意了小丑的说法。
(选自《新语文写作》,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例文二】
父亲 ——油画《父亲》评介
孙晓东 朋友,你看过罗中立作的《父亲》这幅油画吗?我劝你看看吧,仔细地看看吧!它会使你感动, 它会让你流泪,它会引起你的深思……
~ 第 3页 ~
朋友,看看这幅画吧:画面上,一位老农民——一个典型的“乡巴佬”正端着一碗水要喝,他那 慈祥而又悲楚的目光正望着你。他的头上包着白毛巾,干裂焦灼的嘴唇间只剩了一颗牙齿。在他黝黑 的额头、脸上,纵横着刀刻般的道道皱纹,渗出了豆大的滴滴汗珠。这位老农民背后,一片正在晾晒 的麦子,闪着耀眼的金黄色;麦子上,放着一把耙子,那上面仿佛留着老汉刚刚流下的汗水哩。啊, 多长的劳动时间过去了,他刚刚放下耙子,端起破旧的水碗。当午的阳光这样强烈地照射着他的眼睛、 汗珠、水碗,还有麦子……
其次,素材往往随着作者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古代作品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以《西厢记》 的成书过程为例,最早写张生和莺莺爱情故事的是元稹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里面的张生 对莺莺始乱终弃,作者表达了张生善于补过的主题,今天来看具有一定的道德虚伪成分。到了董解元 的《西厢记诸宫调》,对故事主题进行了改造,大胆歌颂张生和莺莺的爱情。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到 了王实甫的《西厢记》,故事主题又进了一步,表达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这样一个美好的理想。 三位作者的认识水平有差别,导致对素材的使用与处理也发生了变化。即便同一作者由于认识发生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