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1

合集下载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全诗翻译赏析【原文】三月三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

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赏析一】这首词作于无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这首词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已整整两年了。

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在也很困,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自然界中风雨阴晴变化莫测,不要管他,如果不在乎风风雨雨,也不必盼什么天晴了。

这就是了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刻含义。

也是本词思想意义的深刻性之所在。

本词构思新巧,以微显巨,从遇雨之吟啸升华为人生之超旷,风雨意象面为人生灾难与厄运的象征。

全词见出词人对人生风雨表现出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旷达胸怀。

从这首词里,我们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我在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

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

【赏析二】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途中遇大雨乃吟啸徐行的经历和感受。

穿林打叶形容风雨急骤,吟啸、徐行表态度从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莫听、何妨、谁怕体现倔强豁达的风度,宛然在目。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 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也无风雨也无晴 得之淡然 失之泰然 争之必然 顺其自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抒写雨过天晴 后的景象和感受。

探寻写法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的 风雨。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反映出人生大哲理。 用典:借用陶渊明的典故,抒发自己意欲归 隐的心情。
诗人被贬黄州,为什么内心还会感到轻松呢?
因为可以过一种没有官场束缚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所以内心轻松。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 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苏东坡《答李端书》
一蓑烟雨任平生?
从 容 旷 达
自 由 洒 脱
他在晚年曾用这样一首诗概括自己的一生: 《自题金山画像》
苏 轼
定 风 波

了解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时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
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
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
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
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他从监狱中走来,带着一个极小的官 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犯的身份走来,带着
选 择 主 观 ……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无所畏惧
气定神闲
轻松
欢快
神态自若
从容不迫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 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 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

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苏轼《定风波》原文翻译及赏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所作的诗词。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一、定风波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定风波(1)精讲

定风波(1)精讲

彩。一个人能活到如此地步,那该是件多么有趣
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
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
么叫作天才诗人,什么叫作大家气度。
下一张
——方方《喜欢苏东坡》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经世致用 积极入世 关注社会民生
出世、避世
自然随性 清静无为 独善其身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 杂染佛禅,
随缘 超然物外
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 独立的见解, 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 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学习本词,你从中收获 些什么?
千 古 奇 才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 苏轼沉默了,他不禁反问自己,难道自己不也正像那东吴 的督都吗?在自己的心中,不也曾经如他般激荡着一腔指 点江山,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豪情吗,而此时呢?面对这一 片漫漫江水,他陷入了沉思:时光流逝,岁月漫漫,历史 的变迁,千百年来,便是如此,但是,当年那些战功赫赫 的英雄志士们,他们如今又在哪里呢?——原来,一个人, 无论他曾经拥有多大的功名,或者拥有多么显贵的地位, 其实还不都是要注定被这滚滚而去的时间洪流所冲刷得干 干净净吗,人生本就如一场梦幻啊,又何苦还让自己不能 开怀呢?
闲适、轻松、自如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你认为上阕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请 找出来和同学们品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表明自己的 态“度轻:”体从现容的处是之诗,人悠闲闲
自散若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远“离穿宦”海和险“恶打反觉”一都生是 很轻有松力。度的,极言雨急 雨大。

定风波1

定风波1

定风波我这节课的切入口是介绍苏轼一生的三个特点:一,仕途坎坷;二,心态豁达;三,才华横溢。

这部分是我的教案中改动最小的地方,在几次试讲中也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一,从词作本身的特点去考虑。

学生从上学期学唐宋散文到本学期学习唐诗宋词,每篇课文在讲到“作者介绍”部分时,学生虽较有兴趣,但从柳宗元韩愈到李白杜甫,几乎都是仕途坎坷怀才不遇。

苏轼的仕途命运虽然也是坎坷,但进入课文前不介绍,学生已经忘得差不多;介绍了,要怎么为词作中作者面对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却能泰然处之潇洒豪放造势,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挑战。

在研读了苏轼的相关传记、评论等资料后,我发现,苏轼很多时期的作品其实学生在以前都学过,只是不一定能把它们按照苏轼的年历进行串联而已。

所以,我选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苏轼作品作为他在宦海沉浮中的心态的写照,有了这样的感性认识,学生在探究苏轼遇到风雨时还能“吟啸且徐行”等情感态度时自然可以感受他对困难挫折无所畏惧的态度。

第二,从学生的心理规律上考虑。

刚刚结束月考,还没有时间给他们调节就上公开课,对于面上中学的面上班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勉为其难。

以年龄跨度之大(22岁考中进士到62岁还被贬儋州)渲染苏轼的仕途之坎坷,以耳熟能详之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食荔枝二首(之二)》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突出苏轼态度之潇洒,以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的造诣表现苏轼才华之出众,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这不知不觉中被激发出来,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教学的中间环节是改动较大的。

一开始,因为学生已经学了一个多月的诗歌,对诗歌的字面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基本能通过课本注释和辅导书进行疏通。

加上《定风波》本身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我就设计教学环节大致为:一读明大意,二读学朗诵,三读享启发。

结果一试讲,发现第二个环节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花费的时间就已经很多,结果指导学生掌握朗诵的一些技巧的目的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行到第三个环节更是强弩之末,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翻译及赏析《定风波》是中国历史上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由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

通过描写一场声势浩大的风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命运的控制以及对生命的热爱。

本文将从翻译和赏析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这一著名的文学作品。

一、翻译《定风波》一半是描述景象,一半是表现思想,汉语语言中的符号和象声字对于传达美学意义至关重要,如何在翻译中准确地表达这些符号和意义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下面是一段英文直译:The wind stops, and the clouds end. Clear stream flows and birds remain. Sadly the hills are green, but the moon doesn't appear. Night falls, but the autumn breeze is cold. From now on the poor have no way out until the Yellow River's water dries up.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英译版本不仅没有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反而更多强调了节奏和韵律,从而丧失了准确传达意义和具体细节的重要性。

最近几十年,翻译学家对这首诗进行了更加准确的翻译,如Zi -jung Lu 的翻译:The wind has stopped, the cloud has settled down;Under the clear stream, flowers are out in full swing;O, how green those hills are, from which no one ever looks back, And the moon is just sitting on the top of their peaks.二、赏析《定风波》是一首自然主义诗歌,在描绘自然现象的同时,充满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探讨和热爱。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及赏析

一、导入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

词的小序交代了写作的缘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东坡志林》中又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可见,这首词应当是苏轼在前往沙湖相田的途中遭遇阵雨后的即景生情之作。

它表达了苏轼当时被贬黄州、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首词。

一说到鉴赏文学作品,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以为这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在中学语文课上形成的习惯。

但是,它们并不等于文学作品。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只是一个审美对象,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直接形式是文本(语言文字),它通过文本所表现的文学形象来传情达意。

所以,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在作品文本提供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具体再现和丰富作品所描述的情景或生活,把自己溶入作品,感同身受,取得“共鸣”,从中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这个过程就是古人所说的“披文入情”的过程,它才是文学鉴赏的真正基础。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作品,并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作品。

当然,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但我们不能把它们作为文学鉴赏的起点。

因为这样往往会让人先入为主、画地为牢,从而“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甚至抛开作品本身,仅用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去主观臆测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就背离了文学鉴赏的目标,也失去了文学鉴赏的乐趣。

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读者在文学鉴赏中所得到的东西与作者在作品所要表现的东西之间可能有较大的不同。

因为“所指”和“能指”完全是两回事。

下面我们就从作品的文本出发,必要时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来具体感受苏轼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复杂心情。

二、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理解作品的内容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 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 发,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 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Fra bibliotek现 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 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
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应
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虽题为记 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 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诗人娶 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 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亡 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 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这首词即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
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 的悲叹,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 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岁月的流逝,生 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 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 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传 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 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 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两 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 笼罩全篇。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是诗人 在向亡妻诉说“凄凉”了:我们即使能够相 见,看见我这般风尘满面、两鬓斑白的衰颓 模样,也一定认不出来是我了。死生异路, 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设想其 重逢,所以用了一个“纵使”。 “纵使”
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 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 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 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 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 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 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 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 铺垫。
归回 去首 。 向 无也来 晴无萧 。风洒 雨处 也。
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 宦途风雨。
东坡是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的?这场沙 湖春雨给了苏轼怎样的启发? 风也好,雨也好;阴也 好,晴也好;沉也好,浮也 好,人生看得几清明。 • 苏公以豁达乐观、平静 的气度,视风雨为无物,阴 晴如一;盛衰荣辱,又何足 挂齿?利害得失,正可一并 泯灭。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 显著特色。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 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 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 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 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 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 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 这首词如春蚕吐丝,如幽山流泉,从诗人胸臆间 泻出,质朴自然。无矫饰之情,无故作之态,不以 使事用典取胜,亦不以锻炼词句生色,纯以平常语 出之。然而千百年来却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 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曲笔”写“胸臆”
• “曲笔”-----写文章 • 对于《定风波》(莫 听穿林打叶声),清 时故意离开本题,而 不直书其事的笔法。 代郑文焯《手批东坡 乐府》中有以“曲笔” • 《定风波》写“三月 写“胸臆”的评语, 七日”沙湖遇雨,这 你如何理解这个评语? 并不是东坡本意。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定风波》写“三月七日”沙湖遇雨,这并不是东 坡本意。 苏轼由雨中吟啸徐行而生发“一蓑烟雨任平 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慨,通过遇雨 这件平常的事,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 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 观的精神。
“尘满面,鬓如霜”,寥 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 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 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栩 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的眼 前。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 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 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 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 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 片即转入写梦。因“思” 而成“梦”,先写所“思” 后写所“梦”,自然成章。
“ 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 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梦”是“幽梦”, 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 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 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 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 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 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 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 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 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入梦是轻快的,所表 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仔细吟咏,不难体味 出隐含其间的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句出笔不凡, 渲染出一种孤高出世的境界。接下来 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 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 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 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 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 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 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 “幽人”的超凡脱俗。
词在苏轼手中创新一变,他改变了晚唐
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苏轼手上,词的审美完成了由女性化的
柔婉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 “三月七日”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 1082年的三月七日,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 个春天。 • 据《东坡志林》卷的记载:“黄州东南三十 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 相田。”
遇雨 (故意离开本题) 曲笔
人生风雨、宦途风雨 忧乐两忘,达观归心(作者的本意)
“曲笔”写“胸臆”有什么好处?
• 途中遇雨,借题发挥,巧妙地把自然界的 风雨和政治变化中的风风雨雨联系起来, 把沉挚深永的人生哲理寄寓生活常事,起 笔随意,结句高妙,引人深思,大大增强 了词的韵味。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 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 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不思量,自难忘”哀思万缕, 盘结于心,解不开,亦拂不 去,深沉绵邈。作者用最平 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 的描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亡妻 之坟在眉州,与诗人所在的密 州遥隔千里。千里之外,没有 自己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 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 清。 “无处话凄凉”一句,也 可说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 潦倒失意,因而产生的满怀悲 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 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 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 凄凉在内。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 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 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情理与趣理同在
1、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 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6、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婉约与豪放并重
—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 , 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
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
生活态度。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
自我画像。这个在风雨中处变不惊、“吟啸徐行”的
形象 , 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 , 把失
意置之度外的精神面貌和阔大心胸。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山谷道人-黄庭坚 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情动 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 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 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苏公手持竹 杖 脚著草鞋,分 明是一身山民野 服。而达官贵人 朝廷命官,往 往 是 高 头大马。 “ 轻 胜 马”要 读 出怎样的心情?
“怕什么呢?我的一生就 是顶笠披蓑,在烟雨中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行的,对此,我早习 • 这是不同凡响的 以为常了。面对人生风 雨,不如任其自然,泰 惊人之笔!从字 然处之。” 面上看,这句话 “谁怕?”反问,语速短 促,坚定。后句要读出 该如何理解? 苏公饱经风雨,但超然 达观的气度和胸襟。语 气高昂,情态自然,精 神乐观。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 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 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 ,词人以 象征手法 ,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 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 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 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 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 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 第一次尝试将诗的言志与词的缘情结合起来。 • 词本来的内容是很狭窄的,多为应歌而作,其 语言风格柔媚纤巧。在文人的观念中,诗庄词 媚,词为艳科(指词所具的柔软性、绮艳性、 婉媚性)。被视为纯娱乐性的“末道小技”。 • 苏轼以雄大的才力、开阔的胸襟进入词的创作 领域,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意境、风格与表 现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