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学习与探究——感悟人生和语文(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第二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苏教版

综合学习与探究——感悟人生和语文活动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说出文章的主旨,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2、能抓住文章的关键语段,了解作者的精神追求,体会他们的精神世界。
3、能用速读法进行课外阅读,在此基础上能提出自己的人生信念。
教学过程:复备第一课时一、课前学习。
要求学生阅读《语文读本》中与本单元相对应的课文。
教学过程:一、导入。
第二单元的课文无一不是精品,读了本单元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对“生命”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这一节课,大家就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二、分组交流1、分组: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老师确定组长,确定讨论范围)讨论范围:(1)读了本单元的文章,哪一篇文章对你关于人生的理解认识的触动最大?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2)读了本单元的文章,你能理解作者或人物的心灵世界吗?你赞同他们的生活信念吗?(3)你能向组内的同学推荐读本中也让你受到强烈震撼的作品吗?(4)你还能向组内的同学推荐其他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好作品吗?2、分组交流3、小组中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三、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从本单元课文或《语文读本》及其他作品中摘录自己欣赏的有关对人生、生命、生活等方面的论述,并在读书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悟。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读书卡类别:书(篇)名:作者:国籍经典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识与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作者:________ 阅读日期:_____第二、三课时教师组织、指导、督促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1、各小组利用至少半节课时间,通过展示读书卡片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2 (1)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预习提示:文言文复习歌诀:熟悉课文,紧扣注释。
有效整理,认真识记。
词不离句,联系语境。
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1、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2、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背诵优秀诗文80篇。
教学重难点1、明确中考古诗文考分。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
3、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4、领会词语在语言环境中意义和作用。
5、学会古诗文赏析归类复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中考考题。
阅读《饮酒》和《桃花源记》节选,回答问题: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A、便要(yāo)B、咸来(xián )C、地自偏(piān)D、语云(yǖ)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1)便要还家(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请翻译下面的句子:(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4、前人在评论《饮酒》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中的“见”字用的非常的精妙,换成“望”就没有这中效果了,请你说说为什么?答: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5、在《饮酒》诗中作者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什么样的心情?而在《桃花源记》中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社会?这种社会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与探究》教案1

《综合性学习与探究》教案活动目的:1.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在文本阅读中学会质疑,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2.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3.通过对作者、作品及时代背景、社会背景的全面了解,解读文本,了解微言大义,了解曲折的表现手法;同时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辨识能力。
4.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遍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活动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学贵质疑”,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
不不经思考,文章蕴含的深刻内容就会被忽略。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此,在阅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读下面的文章,提出一些疑问,与同学交流探讨。
山泉演奏《二泉映月》,有一种心灵沐浴冲凉的感觉。
琴弓的马尾吃住了弦,像是把山里的玉石锯开了一个小缝儿,泉水呢,顺着左手指头尖儿款款地流出来。
跌扑回还,绕在身边。
心里所有的浮躁,郁闷,烦琐,都被淙淙流泉冲走了。
身上清爽得很,干净得很。
舌根也甜润润湿漉漉。
说来真得感谢盲人音乐家阿炳,他用一把胡琴,教会了我们听泉。
让我们知道,感觉山中清泉,应该打通生命所有孔窍,只凭眼睛直观是不够的。
是啊,古人说刑天舞干戚,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就是说人的浑身上下都生着精明的感官,人本身就是精灵剔透的灵长目,我们和炳哥的差别就在于不懂得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生出触须抚摸自然,从这个角度说,也许我们才是真正的“盲人”。
还有,我们没有化清流为音乐的神力,在盲人音乐家阿炳这里,泉水是灵感的婴儿。
他一下子就捕捉住了稍纵即逝的灵感,再加进自己的天分、才情与生命感悟,人间就流淌出了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二泉映月》。
“二泉”从前只是伴穷道士沿街卖艺的一支曲子,如果不是遇到杨荫浏先生,那音乐的“泉水”不知会在哪儿幽咽断流了。
我在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老先生杨荫浏的学养和人品极为师生尊崇。
苏教版九年级上《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
2、加强诵读,在吟哦讽诵中深化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
3、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尝试写作。
教学重点:加强诵读,在吟哦讽诵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并掌握阅读这类散文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学生的综合品悟能力是有限的,通过本单元的几篇文章间的比较阅读,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主要特点,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点。
教时安排:两教时教前准备:1、选择并有感情地诵读已学习的四篇文章中,自己喜欢的文段。
2、综合比较四篇文章,思考“你认为这几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是什么?”“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篇文章,为什么?”教学思路:一、导课激思暑假第一期补课就要结束了。
我们总得在这临结束的时刻,对曾走过的学习之路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吧。
那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次这样的思想之旅吧。
二、整体回顾请同学们闭目三分钟,让大脑做一次回顾。
想一想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文章?这些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诵读体会1、快速浏览文章,看看刚才的回顾中你是否遗漏了什么?2、精读每一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文段,想一想该怎样读才能把你的理解和感情融入其中?3、指名诵读,说一说你这样读的原因是什么?A、第一位同学诵读之后,启发思考总结阅读方法①刚才你是怎样处理这段文字的朗读的?②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③(指导写诵读脚本)理解文段或文章的内涵与感情——准确定位语气、语速和语调——用符号或文字在文段上做标志。
B、运用刚才老师指导的方法,将你选择的文段读法用符号或文字标示下来。
C、再读其它文段并阐述诵读脚本。
四、综合比较1、通过刚才的回顾,我们又一次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学们,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感悟,说一说我们阅读的这四篇文章共同的特点有哪些?(提示:可以从内容、写法等角度入手)2、四篇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文章?说一说你为什么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呢?五、思考问题结合书上问题,重点解析(三)(四)鼓励个性的独特的理解,但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苏教版 教案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组织学生归纳写景散文的一般路数,常用的表现手法
归纳、交流
2
指导探讨练习一到三题
小组合作探讨,大组交流
课后学习:把前面布置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整理出来,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下节课探讨。
第2课时:ຫໍສະໝຸດ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
1
指导探讨第四题
学生讨论
2
学生推荐师生互动评判
3
组织优秀作品出展板
教学反思
2
把从学生中收集的问题返回到学生中去,选择有质量的,小组探讨。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课后学习:整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泗洪的相关资料。
第3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巡视、指导各组的活动
组内交流资料,补缺补漏,并确定展示形式,分工写作
第4课时: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出示评判标准和要求
各组交流,评判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2 (2)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综合学习和探究活动目标1.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2.了解如何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3.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学生深入学习鲁迅的《雪》及《雪》四人谈。
老师:策划好学习与探究的主题。
教学课时: 2课时第一课时活动过程一、教师用投影打出如下探究问题1.你原来是怎样理解《雪》的思想内容的?读了几篇评论文章后,你是否产生了新的认识?如果有,说出来和同学交流,如果没有,听听同学们的见解。
2.评论一不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雪》四人谈中,几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
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3.这几篇文章中有些内容的表达十分含蓄,言尽而意未尽。
比如:《读<雪>需要联想》说“在雪的背后那种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已经成熟到呼之欲出的地步了”,可是“那更大更深更感人的形象和思想”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似乎只是在评论鲁迅先生的人格,作者对《雪》中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是怎样理解的呢?似乎也没有说。
你能根据自己对有关文章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吗?4.好的文章,既要有宽阔的思想境界,也要锤炼字句,重视表达。
从鲁迅的《雪》及相关的四篇评论中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辑录在一起并反复诵读,体会起表达的好处。
二、阅读相关文章思考上面的问题1.带着这些问题看书。
2.把自己的想法用简要的语言记录下来。
3.准备好小组在小组中发言的内容。
三、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交流1.对这四个问题,比较简单的问题在组内解决。
2.把疑难问题,或解答得不够完整的问题作为小组内问题拿到大组交流。
三、大组讨论交流问题第1、4个问题比较简单,教师带领学生重点研究问题2、3文章相关内容要去重点学习。
明确如下:第2题:这四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尽管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认识。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学设计 (苏教版九年级必修三)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言文学会断句,读懂句意,掌握基础的实词和常用虚词。
2、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能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和研究。
4、学习古文,了解古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A、第一题1、导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总是有远大的抱负,宽阔的胸襟。
2、分组:3、活动:各组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各组发言人交流本组研讨的成果。
5、总结:怎样才能把自己造就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大问题,谈论这个问题,既要结合本单元课文所写的一些历史人物的思想言行来谈,又要结合《孟子二章》做人的主张来谈。
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才能成就大的事业,才能青史留名。
我们后人是有警示作用的。
我们要想把自己培养成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不但要有知识、有才干,还要在前进的道路上约束自己的行为,千万不能做有损于国家、有损于人民利益的事或违背公共道德的事。
B、第二题1、读题2、分组: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组一道小题),各大组仔再根据座位成立若干小组,组员4-6人不等,确定组长,记录员。
3、活动:各组讨论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4、整合:大组长将本组的各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整合,取长补短。
5、交流:由各大组长交流本组研讨的成果。
6、总结:a.这条题注,除交代了课文出处、介绍作者外,还说明了“表”是怎样一种文体以及诸葛亮写这篇奏章的缘由。
读这样的注,可以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理解课文的内容。
b.从这条注可以看到古今词义的不同。
c.从这条注可以看到词类的活用。
d.解释通假字。
e.“战乱”又指出是“安史之乱”这就交代了本文写作的时代背景。
f..疏通句意之后,着重解说“夫”,还要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g..原句太简,译句时适当补充一些文字,使句意明晰。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1 (1)

《综合学习与探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仁人远大的抱负。
2.体会注释对文言文阅读的作用。
3.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4.掌握一些比较特殊的句式。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已经学完了本单元的所有课文,今天我们对本单元作一个回顾,对一些重点、难点再进一步研讨。
二、组织学生讨论1-5题练习题
1、认真阅读题目,了解这5道题目的要求。
2、第1题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对于不同的见解全班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3、第2-5题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掌握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和常识。
三、作文
本次作文题紧密联系本单元课文,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道题目进行写作训练,在作文之前认真阅读有关文章,再作深入理解,为写作打好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学习与探究——感悟人生和语文(苏教版九
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说出文章的主旨,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2、能抓住文章的关键语段,了解作者的精神追求,体会他们的精神世界。
3、能用速读法进行课外阅读,在此基础上能提出自己的人生信念。
4、开展读书、制读书卡片、演讲比赛等活动,写一篇写对生活、生命认识的文章。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品读课文;阅读课外相关文章;分组。
教师:课外印发相关资料;开放阅览室、网络教室等等。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第二单元的课文无一不是精品,读了本单元的文章,相信每一个同学对“生命”这个词有了新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
这一节课,大家就来谈谈自己的阅读收获。
二、分组交流
1、分组: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老师确定组长,确定讨论范围)
讨论范围:
(1)读了本单元的文章,哪一篇文章对你关于人生的理解认识的触动最大?你有什么新的认识和感悟?
(2)读了本单元的文章,你能理解作者或人物的心灵世界吗?你赞同他们的生活信念吗?
(3)你还能向组内的同学推荐其他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好作品吗?
2、分组交流
三、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从本单元课文或《语文读本》及其他作品中摘录自己欣赏的有关对人生、生命、生活等方面的论述,并在读书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感悟。
(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
读书卡
类别:书(篇)名:
作者:国籍
经典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
认识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
制作者:________ 阅读日期:_____
第二、三课时
教师组织、指导、督促学生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1、各小组利用至少半节课时间,通过展示读书卡片的方式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
教师也可以自行准备读书卡片,进行引导。
2、要求各小组成员以“我的信念”为话题,在小组交流会上进行演讲交流,要求能联系阅读成果,结合生活实际,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这两节课时间除以上两种交流活动外,主要进行小组推荐、全班交流点评,小组成员在进行演讲前可以通过课外简短写作进行准备。
)
布置任务
以《写给XXX的一封信》为题,要求学生以自己最欣赏的具有最优人生态度的作者或人物为倾诉对象,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完成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