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23大江保卫战 教学反思一

23.《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大江保卫战》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册的第六单元的第四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斗争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热情赞颂了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解放军战士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同心协力、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战士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深。
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课前引导。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前,我引导学生广泛搜集1998年抗洪抢险的有关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在导课阶段,我与学生一起观看抗洪救灾视频片段,为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江保卫战的情景营造了氛围,做好了铺垫,大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课文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这种形象直观的辅助教学手段展开教学活动。
首先,通过小标题概括段意的方式,引领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由于语文课程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提倡以读为本,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因此,我安排了让学生逐一仔细研读、交流“大堤决战、铮铮铁汉、勇救群众”这三个感人事迹。
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巧妙抓住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配以图片、音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圈划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灾情的紧急,体会战士们一心为民、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体会军民鱼水情深。
并适时穿插“这是一群……的人民子弟兵”的语言训练,学习课文“以点带面”的写作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既培养了学生读书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收获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以读代讲。
在教学黄晓文这个典型事例时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感受。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 听《大江保卫战》有感

小学语文听课反思听〔大江保卫战〕有感导入新课时,直接读课题——精读课文的第—自然段。
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断指导与指正,使孩子不断提高朗读水平。
强调三个“告急〞,理解什么是“日夜兼程〞。
全班齐读课文。
精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师安排学生扫瞄课文,思考哪个词最能表现九江赛城湖抢险的危险。
学生的答案为“撕扯〞和“鏖战〞等,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朗读该段的最后一句话,学生恍然大悟,找出了“惊心动魄〞。
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表现惊心动魄的句子。
开始了与课文重点段落的对话。
全班交流时,依据学生答复以下问题的情况,教师相机出示:“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大堤,保住大堤!〞指名朗读该句子,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拎出“沉重〞,体会累。
回归该段的整体阅读。
课件出示“他们一个个跳入水中……〞说明了什么?给“奋然〞换一个词。
教师启发学生说话:也许这一跳……也许这一跳……也许这一跳……也许这一跳……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大堤,保住大堤。
〞课件出示战士们的话语,质疑:狂风会为他们加油吗?巨浪会他们助威吗?你从中看出了什么?带着乐观的精神齐读课文。
最后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先指导学生读好黄晓文的言语,并说说自己的感想,接着找出描写黄晓文动作的词。
从“咬〞和“扎〞等字读出了什么,指名答复。
再读黄晓文动作的语句,接着全班齐读。
教师巧妙质疑,引出点面结合的写法。
精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时,先解读三个“飞向〞,在启发学生思考“哪里……哪里……〞说明了什么?说说自己读书的感想。
最后齐读课文。
在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播放了战士们与洪水抗衡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了惊心动魄的救灾场面。
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本课到此戛然而止。
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总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对各年段学生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我想就一节课的朗读谈开去:《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记叙了1998年夏天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在抗洪救灾前线的英勇事迹。
第一自然段介绍事件的起因,渲染了“急”:告急、危急,解放军急在心头,日夜兼程。
本段的朗读指导如果仅仅停留在“急”上做文章,哪里都是急,怎么读,学生就只能在语速上做文章,且随着教师的“我觉得还不够急”更加加快语速。
笔者认为,在研究教材时如果能抓住“日夜兼程”一词挖掘开去,引领学生走近——走进文本,使情感浸润于文字之中,将情感与外在语言表现相一致,朗读指导会水到渠成: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解放军战士为什么日夜兼程?想象一下白天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夜晚解放军战士怎样赶路战士们会休息吗采访“士兵”A,军官B:你们担忧什么信心在哪里由此本段的情感主线进一步明了:忧——急——有信心战胜困难。
对“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
……九江告急!……”的朗读,学生就不仅是语速的加快,而更多了一层沉重,将子弟兵与百姓心连心的情、急人民之所急的意,救百姓于危难之中的坚强决心一并表达出来,语速由慢而快,声音由低沉而高昂,再加上对重点词的'处理,相信朗读指导的效果一定会有所区别。
有效朗读指导要建立在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基础之上,建立在注重学生内在情感的浸润与外在语言表现相统一的基础之上。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实践能力
在课堂活动中,我组织学生进行模 拟演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 高他们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
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
情感认同
通过讲解《大江保卫战》一文中 的人物事迹和历史背景,我引导 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增强他们的
技术应用不足
可以运用更多的现代教育 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 ,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 的学习兴趣。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专业知识更新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 专业知识,以适应不断变 化的教学需求。
教学技能提高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 教学技能,包括教学设计 、课堂管理、教学评价等 方面的能力。
教育理念更新
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 教育理念,以适应新时代 的教育要求和学生需求。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课堂参与度提高
学生对《大江保卫战》的学习表现出 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 动,课堂氛围良好。
学习动力增强
通过《大江保卫战》的教学,学生对 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学 习动力得到了增强。
Part
05
教学不足与改进
教学内容的不足
01
02
03
信息量不足
对于《大江保卫战》的背 景、作者以及相关历史事 件,需要提供更多的信息 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大江保卫战》教 学反思
汇报人: 2024-01-01
• 教学目标反思 • 教学内容反思 • 教学方法反思 • 教学效果反思 • 教学不足与改进
目录
Part
01
教学目标反思
知识目标
知识传授
知识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力确保学生掌握 了《大江保卫战》一文中涉及的历史 背景、事件经过和人物关系等基本知 识。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大江捍卫战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师随笔《大江捍卫战》教学反思《大江捍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
课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
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体味、人格阻碍的好教材。
捍卫大堤与爱惜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述,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述。
在教学这两部份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末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
在这一进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现在让他们相互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取得文本信息,这即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教学黄晓文那个典型事例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存去感受。
一根铁钉扎进脚底,问同窗们:你们有过如此的受伤情形吗?学生摇了摇头,但他们说曾被针扎过,被刺扎过,那么咱们如何面对的?第一想到的是把刺儿拔掉。
黄晓文扎的是铁钉,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怎么做?找出了6个表示他那时动作的词语:咬、拔、扯、捆、扛、爬。
再注意这些词:猛地、随即、三下两下、二话没说、转身、又。
什么缘故?情形紧急,时刻确实是生命,所谓“抢险”是从时刻的紧急中救出人民群众的一切啊!这确实是“全然不顾”啊!这确实是“人民子弟兵”啊!当学生的感动达到必然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存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讲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现在都显得那么惨白无力”。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朗诵,让激情在念书中飞扬。
《大江捍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
课文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
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体味、人格阻碍的好教材。
23、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修改版]
![23、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11ed3d8ea26925c52dc5bf43.png)
第一篇:23、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23 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为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学开始,我就播放了根据1998年抗洪而创作的歌曲《为了谁》的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随后引出课题,并围绕“战”字质疑,提出并提炼了三个问题:为什么战?怎么战?战的结果怎样?通过学生发问,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组织教学,长此以往,就能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问题的独立见解。
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做到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接着汇报交流读书心得,分别从生字词、特殊句式和课文朗读三方面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到课题,围绕提出的三个问题,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作业进行了创新设计,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的作业,使学生快乐地投入到预复习的环节中,为下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第二篇:《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反思98年的那场洪水对于我们来说记忆犹新,但是学生对于那场灾难却所知甚少,甚至对于其中某些语句觉得不可思议,所以在教学开始之初,我便找来一段抗洪时的视频,让学生从真实的画面中体会洪水的肆虐,接着范读文章第一段,把学生带入到这个万分紧急的情境中,让学生感觉当时刻不容缓的形势,为下文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下文的教学中也采用了多媒体展示了洪水中的人民子弟兵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同学们的心,在教学的尾声部分,我播放了歌曲《为了谁》,将教学推入到了高潮,体会战士们勇于奉献的精神。
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一向倡导以扎实平实为重,但是对于这样的文章,离学生如此远,如果不借助多媒体资料,学生、教师、文本很难融入到一起。
有一次听公开课时有幸听到这一课,执教老师热情高涨,下面却有学生在笑,我想就是因为没有将学生引导文本中来的缘故。
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第2-5节,划下让你最为感动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教师在平常经常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理解课文,此时会轻松不少,学生汇报感受,教师加以提炼和引导就是了。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后反思《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文章结构严谨,夹叙夹议,重点突出。
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入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显著特色。
一、调动生活积累。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继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曾经因不小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受。
”学生谈得很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疼痛,有的谈划破脚时的难受,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剧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他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二、凭借插图想象。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的情景。
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行列里,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做。
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疼痛,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
”……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为感人。
三、体会用词准确。
作者描写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充分显示了人物的可贵精神。
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他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行,‘扯’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
”有的说:“‘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没有多大力气。
”有的说:“‘拉’字更不妥,让人觉得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能去扛沙包呢?”……后来,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表了很多看法。
通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今后写作中的准确用词。
四、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黄晓文事迹,在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相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迹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大江保卫战》反思

《大江保卫战》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浓墨重彩的再现了1998年夏天,长江沿线军民抗洪救灾的盛大场面,再现了人民子弟兵为保护人民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本课的教学设计既有丰富的情感积淀,扎实的导读感悟,又有习作渗透相辅相成。
一、关注情感积淀
课文语言优美,字字含情,因此,充分发掘课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文、人合一,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一条线,新课开始,借助媒体出示大江水“告急”示意图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教师再以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紧紧地抓住了学生,然后带着这份情感品读课文,在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中引导学生感悟品味,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在这浓情的渲染下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课堂处处充满了情感味。
二、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标指出:要特别关注语文双基训练,使语文课真正姓“语”。
本课教学,特别重视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品读第二自然段中,利用读读、画画、写写、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品味课文的词句,珍视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在品读黄晓文的事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进行创造性复述,读懂课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研读五自
然段时,又充分引导学生熟读感悟,熟读成诵,重视学生语言积淀,使课堂充满了厚重的语文味。
三、强调读写结合
“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是课堂预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中在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促读、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有机的渗透了写法的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3大江保卫战苏教版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
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
三位教师所选取的是课文的第二段进行同课异构。
教学内容一样,他们却能用不同的教法、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其深厚的语文教学基本功、娴熟的课堂教学智慧、不乏智慧与亮点的课堂教学设计,为我们带来了三节精彩的教学片段。
一.让语文味漫溯在品词析句中。
词语是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
因此,品词析句是学生阅读文本的第一站,也是最重要的一站。
叶榕老师的课与英姿老师的课在品词析句中透出浓浓的语文味。
“全然不顾,不顾什么……”“他们顾的又是什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追问,层层递进,让学生从字面上了解到字里含间,了解到抗洪战士的内心世界。
这样的环节朴实,更扎实。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中,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实事求是地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困难,而不是故意地拔高文本的要求,为学生的阅读设置更多的困难和障碍。
英姿老师还抓住契机,让学生说说描写洪水的词语,“一泻千里、滔滔不绝……”等词语瞬间从学生的嘴里蹦出,在这不经意之间,学生已经从感知了洪水的可怕,从而更加能感受抗洪战士的铮铮铁骨。
有人说,语文课与“思维”无关。
我们认为,语文课堂更需要学生的思维。
不难看出,英姿老师此处的正在激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
思维,这样的过程因为贴近文本,贴近学生,因此是原汁原味的语文课。
二.让语文味漫溯在品读感悟中。
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
在教学第二段时,教师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
姚朝相老师与叶蓉老师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大堤,保住大堤”“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
汗水泪水雨水。
水水相溶”……教师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体验其情感,层层递进,使情感在朗读中,得到了升华。
三.让语文味漫溯在拓展延读中。
许多文章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不论是老师在解读教材,还是学生与文本展开直接对话,都需要一些文本以外的资料加以辅助,这些资料可以是文字的,可以是图片式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
但是,不论是怎样的资料补充,我们都应该把握一些基本的原则。
例如,应该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阅读的障碍,丰富对文本的理解;在时间上还要做到“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
三节课例中,三位老师通过洪水肆虐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为进入课文,感受人民子弟兵的铁汉本色做了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