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公闻命》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晏子谏景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晏子谏景公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②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刘向《晏子春秋》)
[注]①晏子:名婴,齐国宰相。

景公:齐国国君。

②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

意为听您的话;受到教诲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入见,立有间
②公被狐白之裘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答案
(1)①晋见或拜见②通“披”,披着
(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3)景公:虚心纳谏,知错能改。

晏子:体恤民情(关心百姓),善于进谏。

(任选一人作答。

)。

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文言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

六年级古文课外阅读(附答案、译文)一、景公之时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矣。

()..()(4)寡人闻命2、翻译句子:(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二、永之氓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

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1.解释加点词:(1)永之氓咸.善游()(2)乘小船绝.湘水()(3)吾腰.千钱()(4)有顷,益.怠()2.翻译句子。

(1)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译文:(2)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译文:(3)汝愚之甚!蔽之甚!译文:3.这个故事讽刺了哪些人?三、田登作郡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1.解释加点词:(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

()(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精选8篇)

《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精选8篇)

《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精选8篇)篇1:《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晏子谏齐景公》阅读理解及其答案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2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刘向《晏子春秋》)○1晏子:名婴,齐国宰相。

景公:齐国国君。

○2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选出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项。

(1)A.饱而知人之饥B.饥馑不可久,甘心务经营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D.五谷不收谓之饥(2)A.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B.蹇叔之子与师C.与嬴而不助五国D.玉斗一双,欲与亚父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阶。

(2)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品味文章,请思考晏子对景公的这番陈说,是随机而言,还是心中早已有意?为什么?4.晏子的谏言中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其作用是______。

1.(1)BCD(B:指荒年/C:偏义复词,偏义与“饥”,指荒年。

/D:指荒年。

)(2)AD(A/D:给予/B:参与。

/C:交好。

)2.(1)景公披着白色狐皮大衣,坐在厅堂一侧的台阶上。

(2)真奇怪啊!连续下雪三天,然而天气不冷。

3.晏子早就有意进谏,乘天寒,入见景公才随机而进言。

这从晏子之言严谨而雄辩可看出。

4.排比使谏言语意集中,文气酣畅,加强了说服人的'力量。

试题二(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晏子入见,立有间②公被狐白之裘(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景公或晏子的性格特征。

答案10.(1)①晋见或拜见②通“披”,披着(2)奇怪啊!雨雪下了三天(或几天),天气却不寒冷。

2022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2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2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文言文阅读答案2022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文言文阅读答案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文言文阅读答案景公之时,雨雪①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③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②陛:宫殿的台阶。

③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对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雨雪三日而不霁(雨雪停止)奋袖出臂(举起)B.公被狐白之裘(同“披”,穿)则又请焉(请求)C.婴闻古之贤君(听说)宴酣之乐(畅饮)D.逸而知人之劳(安逸,轻松)水尤清冽(寒冷)2、下列句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同类的一项是:(2分)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窥镜而自视B.乃令出裘发粟乃重修岳阳楼C.饱而知人之饥何陋之有D.晏子能明其所欲其真不知马也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⑵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文意理解。

(4分)(1)景公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的奇怪感觉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2分)(2)读了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分)答案1、B2、B3、(1)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

(2)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4、(1)公被狐白之裘(2)晏子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能换位思考,知道民间疾苦,劝说君王行善。

文言文阅读方法方法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四)(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四)(含答案)

六年级(下)期末专项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四《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

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

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

闻,听;命,辞命。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2)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

()(3)立有间.()(3)寡人闻.命矣。

()2.翻译句子。

(1)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2)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3.景公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这说明了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有什么借鉴意义?《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①,中山人予之。

猫善扑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②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若之何④而去夫猫也?注释:①中山:地名②盍:何不③垣墉:墙壁④若之何:为什么1.解释下列加点字。

(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4)不病.于无鸡乎?( )2.联系上下文,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2)若之何而去夫猫也?3.对上面这则寓言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若想解决问题,必须首先考虑自己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只要达到了这个目标,其他方面即使有些损失,也应该在所不惜。

B.一个人如果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什么事都想做成,但又什么代价都不想付出,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

文言文《晏子谏景公》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晏子谏景公》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晏子谏景公》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选段《晏子谏景公》,完成14~16题。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朝堂的`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思是听您的话。

14.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1)公被狐白之裘(2)晏子对曰
15.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16.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第二问请用学过的文言文原文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4. (1)通“披”,穿着。

(2)回答(2分)
15.译文:(景公)于是命令(下属)拿出衣服和粮食赐给挨饿受冻的百姓。

(2分)
16.关心百姓,善于言辞,敢于劝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或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分)。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二十九】 景公之时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二十九】  景公之时

【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二十九】景公之时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②。

公被狐白之裘③,坐于堂侧陛④。

入见,⑤,公曰:“!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闻命⑥矣。

”乃令与饥寒者。

令所睹⑦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⑧国计数,无言其名。

士既事者兼月,疾⑨者。

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雨(yù)雪:下雪。

雨,用作动词。

霁(jì),雨后或雪后初晴。

③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

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衣)。

这是裘中最珍贵的。

④陛:宫殿的台阶。

⑤间:一会儿。

⑥闻命:闻教,受教。

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

表示接受对方意见的敬辞。

⑦睹:看见的。

⑧循:巡,巡查。

⑨疾:病困。

【练习题】: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被狐白之裘(同“披”散开,穿着。

)(2)逸而知人之劳(安逸)(3)与饥寒者(给,给予)(4)所睹于途者(路)1.翻译下面句子: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答:自己吃饱且知道百姓的饥饿,自己穿暖且知道百姓的寒冷,自己安逸且知道百姓的劳苦。

现在你不知道。

1.景公为什么听了晏子的一番话,“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

”?答:晏子以古代贤君为例,用“讽刺”的方法让景公知道他,不知百姓之饥寒,晏子的言语令景公感到惭愧。

1.景公的笑带有怎样的意味?答:景公的笑尴尬地掩饰自己的失言。

1.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孔子的话的理解。

答:这句话是对晏子和齐景公的赞扬,晏子能够巧妙的说出自己给齐景公的劝诫,而齐景公也能迅速接受并按照晏子的进言做出相应的反映。

这里给出了四个模范,一个的君王,一个的臣子,一个的劝诫方式和一个的纳谏方式。

【译文】:景公在位时,雨雪下了好几天却不转晴。

景公之时阅读答案

景公之时阅读答案

景公之时阅读答案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晏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20.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2分)①公被狐白之裘被:②饱而知人之饥饱: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雨雪三日而天不寒学而时习之 B.坐于堂侧陛莫不有求于王C.以其境过清以中有足乐者D.贤能为之用不足为外人道也22.用现代汉语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2分)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23.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来揭示故事蕴含的道理。

(2分)参考答案:20.①通“披”,穿着(1分)②吃饱(1分) 21.C (2分)22.(2分)(景公)于是就命令拿出皮衣、发放粮食给饥饿受寒的老百姓。

2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6题。

(共9分)景公之时,霖雨十有七日。

公饮酒,日夜相继。

晏子请发粟于民,三请,不见许……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粟米尽于氓,任器①存于陌。

公驱及之康②内。

公下车从晏子曰:“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有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愿夫子之幸存寡人。

寡人请奉齐国之粟米财货,委之百姓,多寡轻重,惟夫子之令。

”遂拜于途。

晏子乃返。

命禀巡氓,家有布缕之本而绝食者,使有终月之委;绝本之家,使有期年之食;无委积之氓,与之薪橑,使足以毕霖雨。

令柏巡氓,家室不能御(雨)者,予之金。

巡求氓寡用财乏者,三日而毕。

后者,若不用令之罪。

(取材于《晏子春秋》)【注】①任器:装粟米的容器。

②康:大路。

15.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3分)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答案:请身而去/遂走而出/公从之/兼于涂而不能逮/令趋驾追晏子/其家/不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公闻命》阅读附答案
景公闻命①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③狐白之裘④,坐堂侧陛⑤。

晏子入见,立有间⑥。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日:“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今君不如也。

”公曰:“善。

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注释
①选自《晏子年龄》卷一。

晏子,年龄时齐卤人,齐景公时任宰相。

②霁(j):雨后或雪后初晴。

③被(p):同“披”。

④裘:皮衣。

⑤陛:宫殿的台阶。

⑥有间:有顷,一会儿。

阅读训练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一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3.“雨雪三日而不霁。

中“霁”的读音是___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现代汉语仍保存了这个意思,请举出一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句子。

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5.“雨雪三日”,景公为甚么认为“天不寒”?
6.宴子奇妙应用甚么法子使景公闻命,“出裘发粟与饥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公被狐白之裘”中“被”通“披”,穿。

2.“雨雪三日而天不寒”中名词“雨雪”活用为动词,“下雨雪”。

3.jì 雨后或雪后放晴光风霁月
4.吃饱了而晓得别人的饥饿,穿暖了而晓得别人的寒冷,安泰了而晓得别人的劳苦。

5.因“公被狐白之裘”。

6.晏子奇妙应用古之贤君的做法来暗示景公,使景公顿悟,而“出裘发粟与饥寒”。

译文
齐景公在位的时候,夹雨带雪一连下了三日还不见晴。

景公披着白狐狸皮袍,坐在殿堂侧面的台阶上。

晏子进来见景公,在他旁边侍立了一会儿。

景公说:“奇怪!雨雪一连下了三天而天气不冷。

”晏子反问他说:“天气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

晏子说:“我据说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自己吃饱了而晓得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了而晓得别人的寒冷,自己安泰了而晓得别人的劳苦。

现在的君主不如他们啊。

”景公说:“讲得好。

我听你的话。

”便命令人发放衣服和食粮给挨饿受冻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