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word教案(4)
教科小学科学三下《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word教案(2)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二、学习新课1.观察蚕卵(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
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三年级科学下册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案 教科版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目的】科学概念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二、学习新课1.观察蚕卵(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
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小学三年级科学《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设计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认识的。
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
第22页是蜗牛的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卵、蜗牛交尾、成年蜗牛和蜗牛产卵。
学情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三年级孩子基本上没有养过蚕,没有直接的养蚕经验,但是通过和别人了解,他们知道蚕吃桑叶,蚕会吐丝,蚕会变蛾子,蚕有蚕卵等。
三年级学生刚刚进入科学课学习半年,虽然有观察动植物和记录的经历,但是记录描述等能力还处在入门阶段,所以我们要求不能高,只要能坚持记录就可以,尽可能要求每个孩子坚持记录。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蚕卵的颜色;2.知道蚕卵里是有生命的,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3.知道蚁蚕如小蚂蚁大小、颜色黑或微棕色、有毛等外部特征。
能力目标:1.了解并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3.用放大镜对蚕卵、蚁蚕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目标: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蚕卵等知道蚕卵孕育着新生命,要进行科学记录才能记录下小蚕的生长发育变化,学习坚持长期记录的方法。
难点:蚕的养殖方法。
评价任务1.用放大镜观察蚕卵,能够描述蚕卵的外形特征。
2.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并完成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谜语,想考考大家,大家有信心猜对吗?(课件出示谜语。
教科版《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优秀教学设计1

1. 集中话题 1.1 同学们,图中的蜗牛卵、幼小的蜗牛、成年蜗牛和产卵的蜗牛代表了蜗牛由小到大生长变化的过程。
1.2 你们有没有想过,蜗牛的寿命是多长?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呢?(提示:学生讨论1分钟)2. 探索调查 1.3 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蚕。
这是蚕卵,蚕的生命由卵开始。
1.4 请同学们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并画一个你看到的蚕卵,填在记录单里:(提示:每一个蚕卵都是一个生命,观察时不要用手捏。
观察10分钟)1.5 关于蚕卵的一些信息,供你们参考: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经两三天后颜色变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我们观察的应该是去年的蚕卵,颜色是紫黑色的。
1.6仔细观察还会发现: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
除了大部分卵是紫黑色的以外,还有黄色的,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幼蚕来的。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幼蚕的空卵壳,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3. 回顾反思 1.7 幼蚕就要从蚕卵里出来了,我们要为小生命准备些什么吗?(提示:学生讨论2分钟)1.8 要为幼蚕准备好一个蚕房。
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1.9 幼蚕蚕卵很快就会孵化了,请仔细观察幼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幼蚕是什么样的?同学们可以记录幼蚕孵出的日期和温度,思考幼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
1.10幼蚕出生后,我们就要担负起看护它们的重大责任。
幼蚕与其它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特别是新鲜的桑叶是最适合幼蚕的食物。
在饲养的过程中要注意记录它们的身体变化。
4. 拓展应用 1.11 养蚕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下面是初次养蚕的同学容易犯的错:(1)急于看到幼蚕孵出,随便给蚕卵加温;(2)用手抚摸幼蚕,放在手中当玩具;(3)换叶打扫时,疏忽大意把幼蚕弄丢;(4)缺少桑叶时,喂幼蚕其它叶子;(5)喂桑叶时不会计划和节省。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反思1. 教学设计背景和目标本节课为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节生命教育课,主题为《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此课程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描绘出蚕的生命史、昆虫生命的奥妙,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探索生命本质,从而了解自己身体机能,培养生命意识,提高对生命的敬重和维护意识。
学习目标•认识蚕的生命史和昆虫生命的奥妙•探究生命的本质和奥秘•培养生命意识,了解自身身体机能和职责•提高对生命的敬重和维护意识2. 教学方法此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述与观察互动的形式,活动包括生命物质的探究和模拟、自主手动实验等。
下面是课程安排:1.生命物质的探究–对蚕卵、蚕茧进行图像展示和观察,引导学生了解蚕卵孵化过程;–通过让学生手拿蚕茧、品尝蚕茧等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蚕茧的质地、味道以及其作用。
2.模拟孵化实验–配合现场环境,教师通过示范操作,模拟孵化实验,引导学生模拟孵化过程。
3.学习整理、归纳–教师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整理生命本质和奥秘,培养生命意识。
3. 教学反思此次教学主要采用了混合教学法,以课堂讲述与观察互动、实验模拟、讨论互动为主。
通过本次教学,总结了以下教学经验和反思:3.1 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主要热情,但有些同学的要求不够积极,部分学生的错误认知和理解也引起了我对教学方式的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了一些运用典型、具体的图像展示和实物观察等方式,旨在能够更好地引导身体的感官系统来总结涉及到的生命本质和奥妙。
但一些同学尚未完全建立正确的感觉经验,对生命物质具体的传递、变化和代谢过程缺乏直观了解,导致一部分学生的理解有些困难。
我觉得更多地采用灵活、直观、具体的学习方式也许更好。
3.2 学习氛围由于制定本次课程时,我们没有给学生做足准备。
对一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们可能没有解释清楚,让他们失去了在本次课程中积极的学习动机。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案一. 教材分析《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蚕的生命周期,探究蚕卵孵化过程,认识蚕的生长发育特点。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展示了蚕的生长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蚕的生命现象。
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对周围的生命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见过蚕或蚕宝宝,但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缺乏系统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孵化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感兴趣,如蚕卵为什么是绿色的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蚕的生命周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蚕的生命周期,了解蚕卵孵化过程,认识蚕的生长发育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探究蚕的生长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树立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说出蚕的生命周期,了解蚕卵孵化过程,认识蚕的生长发育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探究蚕的生长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蚕的生命现象。
3.实验法: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探究蚕的生长过程。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课件、蚕的生长图片、实物标本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观察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蚕的生长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蚕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蚕的生长特点。
(完整word版)《蚕卵里孵出新生命》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材分析】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认识的。
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
第22页是蜗牛的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卵、蜗牛交尾、成年蜗牛和蜗牛产卵。
【学生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三年级孩子基本上没有养过蚕,没有直接的养蚕经验,但是通过和别人了解,他们知道蚕吃桑叶,蚕会吐丝,蚕会变蛾子,蚕有蚕卵等。
三年级学生刚刚进入科学课学习半年,虽然有观察动植物和记录的经历,但是记录描述等能力还处在入门阶段,所以我们要求不能高,只要能坚持记录就可以,尽可能要求每个孩子坚持记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蚕卵的颜色;2.知道蚕卵里是有生命的,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3.知道蚁蚕如小蚂蚁大小、颜色黑或微棕色、有毛等外部特征。
过程和方法:1.了解并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3.用放大镜对蚕卵、蚁蚕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蚕卵等知道蚕卵孕育着新生命以及蚕卵是蚕蛾产出来的,要进行科学记录才能记录下小蚕的生长发育变化,学习坚持长期记录的方法。
难点:蚕的养殖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蚕卵等知道蚕卵孕育着新生命以及蚕卵是蚕蛾产出来的,用放大镜对蚕卵、蚁蚕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蚕卵里孵出新生命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材分析】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认识的。
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
第22页是蜗牛的几个生长阶段,分别是卵、蜗牛交尾、成年蜗牛和蜗牛产卵。
【学生分析】通过调查发现,三年级孩子基本上没有养过蚕,没有直接的养蚕经验,但是通过和别人了解,他们知道蚕吃桑叶,蚕会吐丝,蚕会变蛾子,蚕有蚕卵等。
三年级学生刚刚进入科学课学习半年,虽然有观察动植物和记录的经历,但是记录描述等能力还处在入门阶段,所以我们要求不能高,只要能坚持记录就可以,尽可能要求每个孩子坚持记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蚕卵的颜色;2•知道蚕卵里是有生命的,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3.知道蚁蚕如小蚂蚁大小、颜色黑或微棕色、有毛等外部特征。
过程和方法:1.了解并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3•用放大镜对蚕卵、蚁蚕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观察蚕卵等知道蚕卵孕育着新生命以及蚕卵是蚕蛾产出来的,要进行科学记录才能记录下小蚕的生长发育变化,学习坚持长期记录的方法。
难点:蚕的养殖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通过观察蚕卵等知道蚕卵孕育着新生命以及蚕卵是蚕蛾产出来的,用放大镜对蚕卵、蚁蚕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多优质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诗酒叙华年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
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
(一)观察蚕卵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
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
(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
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
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
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
问题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
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
提出两个问题:
1.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
2.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
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更多优质资源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诗酒叙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