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信息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合集下载

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_

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_

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_第一条为规范与加强高等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下列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运行管理,根据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聚集与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重点实验室的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进展方针,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围绕国民经济、社会进展及国家安全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

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创新成果与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等学校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科研实体,依托高等学校要给予实验室相对独立的人事权与财务权,为独立的预算单位,在资源分配上,计划单列,与院、系平行。

第五条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高等学校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与进展的范畴。

第六条重点实验室实行“开放、流淌、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

第七条重点实验室要同意定期评估,优胜劣汰,动态进展。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八条教育部是重点实验室的行政主管部门,要紧职责是:(一)贯彻国家有关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方针、政策与规章,支持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进展。

(二)指导重点实验室的运行与管理,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

(三)编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展规划。

制定有关的政策与规章。

(四)审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重组、合并、降级与撤消。

(五)聘任重点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委员会主任。

(六)组织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验收与评估。

(七)拨发、配套有关经费。

第九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所属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要紧职责是:(一)制定地方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进展规划。

(二)组织地方高等学校申请重点实验室立项,组织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并指导运行与管理组织编报建设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验收报告。

(三)审核重点实验室主任与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监督项目建设与重点实验室的运行。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北京邮电大学, 1992年实验室(当时名称为: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运行并对外开放,1995年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2002年通过科技部对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的评估。

2004年由科技部正式批准实验室更名为…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陈俊亮院士是实验室的创始人,曾任首届实验室主任和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

现任实验室主任由孟洛明教授担任;杨义先教授、李晓峰教授任副主任。

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邬贺铨院士担任,程时端教授任副主任。

目前实验室专职研究队伍中有两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网络智能:下一代网络控制和业务支撑环境;网络智能模型及其分层结构;增值业务;网络智能化服务平台;语义网与本体理论;WEB服务。

网络管理: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理论和成套关键技术,包括网络管理的信息模型、系统结构、测试、接口、接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网络安全:网络安全(网络攻防、安全评估)、移动通信安全、现代密码理论与应用、信息伪装理论与应用、安全系统实现技术。

交换技术:软交换体系结构、通信协议、安全性、开放性及其性能;服务质量理论和技术;网络可靠性和生存性、业务量建模、流量控制和路由算法;下一代GMPLS光IP网络;光交换理论和技术。

“九五”以来,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情况如下:科研项目实验室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27项,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项,省部级重点项目4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近10项。

科技奖励实验室的科技成果5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余次。

标准研究在标准研究方面,有7项研究成果形成国际标准(ITU-T标准),其中M.3208.3和M.3108.3是我国首次提出的系列化建议被ITU-T采纳。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情况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情况简介

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邮电高校(英文)学报》
主编、中国通信学会线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磁兼容分会
传导干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雷电与脉冲委员会、生物医电委员会委员、 电波科学学报编委、IEEE高级会员。 研究电磁兼容、计算电磁学、ATM接入设备、计算机安全、通信网络布线、 生物医学电子学、远程医疗监护等。 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八六三重大项目、国家攻关项目等6个项目, 其中"核爆电磁脉冲对专用电缆的影响的计算和测试的研究"作为子项目。 1994年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参加科研多项。在IEEE Trans.、《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工技术学报》、《邮电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等刊物和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合作专著5部。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96年获北京邮电大学个人先进奖。现从事项目有:八六三项目“实用化的ATM用户接入设备”,项目负责人,总经费800万;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电磁兼容的电磁场理论与关键技术”,总经费90万,主要成员;企业合作项目“支持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高速数据交换平台”,总经费260万,主要成员。
舒华英 教授
舒华英,男,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邮电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目前主要进行信息系统及系统集成及IP及其网络管理方面和知识创新、决策管理咨询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研的项目有IP电话系统集成、Internet网络有关软件开发、企业科研创新等,可支配经费约100万。可提供助研岗位6人。已毕业的研究生都就业于通信行业及中外合资的IT业。
钟义信 教授
钟义信教授目前在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招收博士生,在信号与信息处理及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招收硕士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包括:面向Internet的智能信息处理(如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文献摘要高性能机器翻译等等)、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如基于内容的网络信息安全等)、智能信息网络、信息科学基本理论、信息学-知识论-智能一体化研究。在上述领域或得了信息产业部高等级科技进步奖。已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主要从事Internet及各种网络智能化方面的工作,国外如Intel公司、国内如首都信息发展公司等。

学科建设建议

学科建设建议

信息与通信系统一级学科建设思考(讨论稿)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全体同仁共同努力,我院信息与通信系统一级学科硕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

这标志着我院办学层次迈上了新的台阶,同时也对今后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是学院发展历史的新机遇,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需要全体同仁同心同德,克服重重困难,不断摸索、积极主动、富有成效脚踏实地地开展建设工作,现将学科建设的一些建议呈于院领导,请批复。

(一)现状分析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包含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二级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曾拥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具有一定的研究生培养经历,设有信号与信息校级重点实验室。

主要针对智能信息处理、信源编码理论与数据压缩技术;自动测量系统、测角的数字化、模拟信号数字化,信号的检测及数据处理技术;无线通信中电波在复杂系统和随机介质中的散射、传播、衰减以及无线通信的环境电磁辐射监测与控制;以及宽禁带半导体信息材料的制备、理论模拟和应用,固体电解质和纳米光电器件的设计、制备和性能研究等,形成了“信息处理与电子信息材料” 、“信号传感与检测”、“无线通信中电波的散射和传播” 、“新型电子材料” 等四个较为稳定的研究方向。

近几年来,学科组成员先后在《Chin.Phys.Lett》、《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 logy》、《金属学报》、《物理学报》、《Chi nese Physic》等刊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200余篇,其中已被SCI、El、ISTP三大索引检索或收录44篇。

完成或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4 项。

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获得省厅局级科技成果奖6 项,陕西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 项。

该学科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被评选为延安大学精品课程,“地方高校电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和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情况简介

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导师个人及科研情况简介

共有三个招生专业:
一、现代密码学,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密码应用基础研究,电子商务安全平台研究,信息伪装与数字水印研究。
二、信号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系统的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与英特网的安全内核技术,现代编码理论与技术。
三、应用数学,主要研究方向:现代密码基础理论,信息隐慝技术与理论。
已毕业研究生分布在国内外的移动通信技术公司工作。
丁炜 教授
丁炜,男,1935年出生,北京邮电学院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负责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邮电部等重大、重点项目六项,获邮电部二、三等奖、北京市二、三等奖六项,发明专利一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网接入理论和技术,现负责两个重大项目,经费充足,能提供研究生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参加重大项目研究的机会,能提供助研岗位20余个,过去指导的研究生100%就业,去向一般在研究单位、企业、政府部门、外企和学校等。
舒华英 教授
舒华英,男,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通信学会会士、中国通信学会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邮电企业管理协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工业工程专门委员会副主任。
目前主要进行信息系统及系统集成及IP及其网络管理方面和知识创新、决策管理咨询方面的研究。目前在研的项目有IP电话系统集成、Internet网络有关软件开发、企业科研创新等,可支配经费约100万。可提供助研岗位6人。已毕业的研究生都就业于通信行业及中外合资的IT业。
余重秀 教授
余重秀,46年生,69年北邮学院无线系毕业,在北邮任教30多年,现任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招收博士生的专业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及物理电子学,招收硕士生专业为光学、物理电子学;研究方向为光波技术与光通信,目前的科研项目有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65万元,近年毕业生在外企和国内电信部门工作。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批准的开放课题一览表(2002-2008)序号项目(课题)名称负责人职称工作单位起止时间总经费(万元)编号1 . 新一代移动系统无线链路传输技术研究沈庆国教授/博士南京通信工程学院2002.12-2004.062.0 N02012 . MC-CDMA频偏估计与自动频率校正算法研究杨维副教授/博士北京交通大学2002.12-2003.122.0 A02023 . 无线局域网密钥共享协议研究唐小虎副教授/博士西南交通大学2002.09-2003.082.0 A02034 . 无线局域网(WPAN)网络结构的研究及性能分析傅仲逑教授/硕士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002.11-2004.061.0 A02045 . 高速宽带条件下无线自组织网络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袁东风教授/博士山东大学电子工程系2002.12-2005.123.0 A02056 . 超宽带脉冲无线通信信道特性和建模的研究周怀北教授/博士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2003.12-2005.043.0 A03017 . 半盲无线OFDM信道估计蔡跃明教授/博士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3.12-2005.123.0 N03028 . 未来移动通信MIMO-MC-CDMA方案、估计与检测技术研究杨维副教授/博士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3.12-2005.123.0 A03039 . 无线局域网的QoS保证技术研究黄爱苹教授/博士浙江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2003.12-2005.123.0 A03041 0 . 未来无线通信系统的调度算法研究张欣讲师/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2003.12.-2005.053.0 A03051 1 . 未来移动网络结构理论研究沈庆国教授/博士南京通信工程学院程控教研室2003.12-2004.122.5 N03061分组密码的设计李教授/博士长沙国防科技2003.12-2005 2.5 A03072 . 与分析超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121 3 . 多发射多接收天线分集关键技术研究刘琚教授/博士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01-2005.103.0 A04011 4 . 衰落信道下Shannon极限码的性能分析、码设计和解调解码算法研究吴晓富讲师/博士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4.01-2006.013.0 N04021 5 . 基于神经网络的Turbo译码刘星成副教授/博士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2004.01-2005.123.0 A04031 6 . 基于LDPC码和多维信号星座的空时码研究白宝明副教授/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综合业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2004.01-2005.123.0 A04041 7 . 超宽带同步技术研究邹传云教授/博士桂林电子工业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系2004.04-2006.092.0 A04051 8 . MIMO信道的均衡技术研究张忠培副教授/博士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抗干扰实验室2004.01-2004.122.0 A04061 9 . 基于全互连立方体的移动自组织网络王洪玉副教授/博士浙江大学信电系2004.01-2005.122.0 A04072 0 . Beyond 3G系统中的HARQ技术研究王亚峰讲师/博士北京邮电大学电信工程学院2004.01-2005.052.0 A04082 1 .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LDPC/Turbo编码OFDM调制系统的设计及其迭代处理算法研究吴晓富讲师/硕士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5.01-2007.015 N2005012 2 . OFDM系统信道估计与迭代译码联合相干检测技术研究徐大专教授/博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02-2006.124 N2005022 3 . 分组密码设计与分析中纠错码理论与方法李超教授/博士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2005.04-2006.044 A2005032分组码的基于正唐教授/博士扬州大学数学2005.07-2006 4 A2005044 . 规图的译码算法元生科学学院.122 5 . 无线网络中的关键网络信息论问题樊平毅教授/博士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5.03-2007.034 A2005052 6 . LDPC码的不等保护能力研究文红讲师/博士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抗干扰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2005.03-2006.092 A2005062 7 .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介质接入控制潘甦副教授/博士南京邮电学院通信工程系2005.04-2006.122.5 N2005072 8 . 可重配置MIMO系统中的天线子集选择技术刘琚教授/博士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07-2006.123 A2005082 9 . 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和空时编码理论研究叶中付教授/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2005.03-2007.033 A2005093 0 . 移动多媒体通信中LDPC 码的研究袁东风教授/博士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5.01-2007.013 A2005103 1 . 相关MIMO衰落信道容量分析岳殿武教授/博士大连海事大学2006.01-2006.122 A2005113 2 . MIMO-OFDM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均衡技术研究蔡跃明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6.01-2007.123 N2006013 3 . 分布式宽带无线网络关键技术研究聂景楠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6.06-2008.063 N2006023 4 . TDD模式下MIMO系统闭环传输技术研究宋荣方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06.01-2007.123 N2006033 5 . UWB系统的性能分析和接收检测技术研究杨龙祥教授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2006.07-2007.123 N2006043 6 . 求解通信网络优化问题和最小码覆盖问题的快速算法研究郝志峰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2006.07-2007.123 A2006053 7 . 低复杂度MIMO-OFDM信道估计算法研究郑紫微教授大连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6.01-2008.013 A2006063衰落信道下基于史博士后电子科技大学2006.03-2007 3 A2006078 . EXIT分析的迭代译码技术治平通信抗干扰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093 9 . 无线Mesh网络多协议算法综合设计研究方旭明教授西南交通大学2006.03-2008.023 A2006084 0 . OFDM(MIMO-OFDM)系统中快时变信道估计研究束锋讲师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通信工程系2006.01-2007.123 N2006094 1 . 基于代数曲线的LDPC码设计胡万宝教授安庆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2006.01-2008.123 A2006104 2 . 衰落环境下MIMO系统的性能分析与新型低复杂度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王保云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07.01-2008.125 N2007014 3 . 有结构的LDPC码的构造与性能分析夏树涛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2007.01-2008.125 W2007024 4 . MC-CDMA系统跨层自适应无线传输技术研究杨维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07.01-2008.123 W2007034 5 . 利用子图分割法构造基于生成矩阵的高性能非正规LDPC优选码仰枫帆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01-2008.123 N2007044 6 . 可导航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研究饶云华副教授武汉大学2007.01-2008.123 W2007054 7 . CP-SCBT系统中的多普勒估计算法研究华惊宇讲师浙江工业大学2007.01-2008.123 W2007064 8 . 近香农限高速编码调制技术研究吴晓富副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2008.1-2009.125 N2008014 9 . 多用户MISO/MIMO系统下的自适应用户选择和调度算法研究刘琚教授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1-2009.124 W2008025 0基于交织分离的迭代(Turbo)系马征副教授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2008.1-2009.124 W200803. 统的测试理论与方法研究术学院5 1 . Mesh网中的合作中继技术研究孟庆民讲师南京邮电大学2008.1-2009.124 N2008045 2 . 高度非线性函数的性质、构造与应用李超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2008.1-2009.123 W2008055 3 . 有限尺寸MIMO移动台系统容量优化设计李岳衡副研究员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2008.1-2009.123 N2008065 4 . 代数攻击与代数免疫度屈龙江讲师国防科技大学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2008.9-2010.88 w2008075 5 . 基于新型网络编码技术的合作通信研究樊平毅教授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2008.9-2010.89 w2008085 6 . 无线网络中动态三维多址技术研究宋荣方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08.9-2010.88 N2008095 7 . 无线网络中的协作中继通信协同性能分析岳殿武教授大连海事大学2008.9-2010.88 W2008105 8 . 卫星通信中极低信噪比环境的多普勒参数估计算法及应用研究华惊宇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2008.9-2010.88 W2008115 9 . 多用户协作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算法研究郑紫微教授大连海事大学2008.9-2010.88 W2008126 0 . 基于协作感知的动态频谱共享关键技术研究朱琦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08.9-2010.88 N2008136 1 . 协同通信中的中继选择算法蔡跃明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2008.9-2010.89 N2008146 2 . 新型mesh网络的接入技术研究谢宁讲师深圳大学2008.9-2010.89 W2008156 3 . 基于编码协作的OFDMA跨层无线通信技术研究许昌龙副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2008.9-2010.89 W2008166 4无线网络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安全曹天教授中国矿业大学2008.9-2010.88 W200817. 分析杰6 5 . 网络编码技术在协作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史治平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2008.9-2010.89 W2008186 6 . chase型译码算法的搜索中心的研究唐元生教授扬州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8.9-2010.89 W2008196 7 . 基于网络传输的数字喷泉码研究孙蓉副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9-2011.95 W2009016 8 . 基于部分信道信息反馈的多用户MIMO-OFDM系统的资源分配问题研究唐岚讲师南京大学2009.9-2011.98 N2009026 9 . 多维序列及其在流密码中的应用研究朱士信教授合肥工业大学2009.9-2011.98 W2009037 0 . MIMO-OFDM系统中自适应调制和信道估计算法研究虞湘宾副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9-2011.96 N2009047 1 . 认知无线电功率控制和低反馈预编码算法的研究张海霞副教授山东大学2009.9-2011.910 W2009057 2 . 认知协作无线网络中的频谱资源管理技术研究赵军辉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09.9-2011.98 W2009067 3 . 融入网络编码的多接入中继通信的网络编码与LDPC码的联合设计研究陈文教授上海交通大学2009.9-2011.99 W2009077 4 . 光无线混合网状网优化设计和路由机制研究何荣希教授大连海事大学2009.9-2011.95 W2009087 5 . LTE中基于移动负载均衡的小区切换优化算法研究郑小盈助理研究员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2009.9-2011.915 W2009097 6 . 基于频域探测技术的超宽带室内信道模型研究林水洋助理研究员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2009.9-2011.915 W2009107基于跨层设计的张讲师南京邮电大学2009.9-2011.8 N2009117 . 无线Mesh网络QoS路由模型研究晖97 8 . 认知无线Mesh网络自组织拓扑与路由技术研究章国安教授南通大学2009.9-2011.99 W2009127 9 . 用于UWB通信的高速、低功耗ADC芯片设计技术研究洪志良教授复旦大学2009.9-2011.915 W2009138 0 . 协同分布式无线通信系统的空分调度技术研究蒋占军副教授兰州交通大学2009.9-2011.98 W2009148 1 . MIMO中继信道中的链路自适应算法及最优资源分配杨亮副教授暨南大学2009.9-2011.910 W2009158 2 . 多跳蜂窝网中的无线资源分配技术研究王俊波讲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9-2012.910 2010D018 3 . 协同通信中的模拟网络编码技术研究侯晓赟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2010.9-2012.98 2010D028 4 . 无线物理层加密的信息论基础及编码研究吴晓富副研究员解放军理工大学2010.9-2012.910 2010D038 5 . 相对广义Hamming 重量及其在网络编码中的应用研究骆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2010.9-2012.910 2010D048 6 . 物理层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文红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2010.9-2012.99 2010D058 7 . 高速移动环境下单载波分块传输系统中的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问题研究华惊宇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2010.9-2012.99 2010D068 8 . 新型心电传感技术及其在传感网健康工程中的应用研究冯南高级工程师南京烽火星空通信发展有限公司2010.9-2012.914 2010D078 9交织频分多址信号优化及检测技肖悦副教授电子科技大学2010.9-2012.98 2010D08. 术研究9 0 .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协同MAC协议研究蔡跃明教授解放军理工大学2010.9-2012.98 2010D099 1 . 基于CoMP的协作MIMO系统不同CSI获知条件下的收发联合优化技术研究许宏吉讲师山东大学2010.9-2012.98 2010D109 2 . 基于分布式协作多天线OFDM体制的高速铁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研究杨维教授北京交通大学2010.9-2012.98 2010D119 3 . 序列构造及其在CDMA和OFDM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罗金权讲师扬州大学2010.9-2012.97 2010D129 4 . 协作多基站多用户MIMO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束峰副教授南京理工大学2010.9-2012.97 2010D139 5 . 基于社交网络的认知无线电频谱共享陈宏滨副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0.9-2012.97 2010D149 6 . 移动Ad hoc网络路由性能优化研究张信明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9-2012.97 2010D15。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上海

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上海
实验室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Net和中国高速信息示范CAINONet北京大学节点。有光纤直接通往校外。 本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光纤通信科研、教学和光络测试重要基地之一。
谢谢观看Βιβλιοθήκη 实验室以光纤通信领域的最新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光纤通信技术和应用的前沿 研究。在全光通信技术(包括城域和光接入)、超大容量长距离波分复用系统、支撑宽带高速光通信的关键光电 子器件、空间光通信、特种光纤和器件等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同时解决将研究成果付诸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 题和技术,在推动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成果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主办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注重实验室的开放与合作,聘请了国内外知名教授, 如:高琨教授、厉鼎毅教授、李天培教授、邬贺铨院士、韦乐平教授为客座教授。对外公布开放课题24项,接受 访问学者51名(包括来自美国、英国的访问学者)。与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的著名光纤通信研究 机构和企业保持密切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有些企业在实验室设立了奖学金,赠送仪器设备,保持了良好关系。
积极参与国民经济建设,加强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1997年实验室完成了国 内第一套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广州-深圳段“4′ 2.5Gb/s 154公里双向无中继波分复用光纤通信系统工程”。 成为在国内最早应用的WDM系统工程,也是当时国内单纤传输容量最大的系统。抢在国际大公司之前,在国内首 先进入市场,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我国大规模采用WDM技术开启了先例。
现任领导
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电子学系陈章渊教授 实验室副主任:何祖源教授、王兴军教授、万文杰教授、义理林教授、周林杰教授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李儒新院士

第二届智能系统国际会议(GCIS 2010)

第二届智能系统国际会议(GCIS 2010)

学基金重点项 目、 科学仪器专项 , 面上项 目, 国防基础科研项
目, 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 金等 2 0余项 . 国家杰 出青年 科学基 金获得 者 , 国家“ 百千万人 才工程 ” 第一 、 二层 次人 选. 发表 学术论 文 10余篇 , 2 出版专著 1 , 部 申请专利 1 项. 0余
20 0 7.
[9 Z UH, H N 1 ] O Z A G H H.O eaa teeat e wt a nt dpi lscnt i h v i h dvrignmbro prm tr[ ] n a fS tt s i g u e f aa e s J .A nl o t ii , e n e s a sc
t n p ts fr g n r l e i e r mo e s va c o d n t e i ah o e e ai d l a d l i o r i ae d — o z n
贾英 民 , ,9 8年生 , 授 、 士 男 15 教 博
生导师 , 教育部 “ 长江学 者” 特聘 教授 ,
n tt a hiv o a l p o e te : I e O c e e r ce r p ri s UPUI e h e r No. te rpo t
鲁棒控制 、 自适应控 制 、 智能控 制及其在 车辆 系统 和工业 过 程 中的应用 . 担 国家 “7 ” 承 9 3 计划 、 8 3 计划 , “6 ” 国家 自然 科
p e t iis 20 , ( ) 3 23 2 ldSasc , 0 7 1 2 : 0 —3 . i tt
[8 G O H S dp v l t e: ni poe et f lsc 1 ] H S .A at e a i nt a rvm n o at i e sc m e 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实验 室做一 些工作 , 实验 室在 学术交流 、 才培养 、 使 人 科研合作 等各个方 面都能稳健发展 。邹副总经
理还 宣读 了实验 室学术委 员会批 文 , 并为本届 学术委 员颁发 了聘 书, 聘任杨 小牛研 究员为本届 学术委
员会主任 , 聘任 简明高工和 陆安 南研 究 员为副主任 , 任凌永顺 院士、 聘 马根 海研 究 员等 1 2位专 家学者
总第 14 0 期

剑 , : 种无 过 冲 PF功 率控 制技 术的研 究及 实现 等 一 .
・ 5・ 4
以应用到大功率功放 中的 R F功率控制 , 对其他 的应用 领域中存在 的过冲问题也有积极 的指导作用 。
参考文献:
[ 】 刘 明 俊 , 明祁 , 泉 林 . 控 制 原 理 【 . 沙 : 防 1 于 杨 自动 M】长 国 科 技 大 学 出版 社 ,0 0 20 .
20 年 1 08 2月 3日,通信 系统信 息控制技 术 国家级 重点 实验 室第二届 学术委 员会 成立 暨工作会议 在 广西北海召开。 会议 由重点实验 室常务 副主任 潘高峰 主持 。中国电子科技 集团公 司邹乃睿副 总经理代表 中电科技 集团参加 了成 立大会 , 中国电子科技 集团公 司预研部也 派代表到会祝 贺。 实验 室主任赵 明致辞 , 他充分肯 定 了学术委 员会在 实验 室的建设发展 中起到 的积极 的推 动作用和 技 术引领作 用。 邹乃睿副总经理讲话 , 勉励委 员们继承和发扬 第一届 学术委 员会 的优 良传统 , 实为重 切
为 国防 科研 事 业做 出更 大 的 贡 献 。
实验 室办公 室主任唐卓代表 实验 室向各位领 导和委 员汇报 了实验 室运行 情况 以及 第一届 学术委
员会所做 的工作 。

新一届的 学术委 员会将担 负起 实验 室的 学术指 导和技 术评 审等工作 , 学术委 员会将 与 实验 室共 同 努力, 承上启下 , 承前 启后 , 坚持 实验 室的开放性 、 学术性 、 瞻性 、 前 基础性, 实验 室在基金 项 目、 大基 使 重 础研 究项 目、 学术交流、 合作研 究、 才培 养、 人 专利 申请 、 成果转化等方 面更上一层楼 。
作者简介 :
黎 剑 (92 , , 士 ,0 7 毕 业 于西 南 交 通 大 学 , 18 一)男 硕 20 年 现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大功 率 RF功 率 控 制 技 术 、干扰 抵 消技 术
以及 功放 线性 化 技 术 。
通信 系统信息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第二届学术委员会成立
Mo i h n s . ] g i t eh o g s e i n u t blP o eR / . i n c n l i , m c d c e [ OL A l T e o eS o o
r o u t o p.t / www.n lg o ec m/ S 1 0 p  ̄ d csGru h t / Pr p: a ao z n .o h 2 6.d
图 6 控 制 器的 无过 冲响 应 曲 线
[ 张 汉全 , 2】 肖建 , 晓 宁 . 控 制 理 论 【 . 都 : 南 交 汪 自动 M】成 西
通 大 学 出版 社 ,0 0 2 0. 【 G ra . t t o e C nrl opDeg r S 3】 a i A G Ou u w r o t o snf M ck p P — oL i oG
_
因作用给衰减器的初始控 制电压过大而带来初 始增益 过大 , 所引起的过 冲问题。
6 结 论
本 文研 究 了传统 的大功率 I R F功率 控制方法 中存
在的不足 , 析了其 产生过冲的关 键原 因, 分 从改变 功放 衰减器的控制 电压的角度 ,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 方法 , 有效解决了过 冲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和思想 , 不仅可
为 学术委 员会 委 员, 还特聘 了张锡祥 院士 、 熊群力研 究员等 4位专 家学者为资深委 员。 随后 , 本届学术委 员会 主任 杨小牛发言 , 他表 示希望和 第二届 学术委 员会 的委 员们共 同努 力 , 进一
步提 升 实验 室的 自主创新 能力和管理 水平 , 学术委 员会将做好 实验 室发展 的咨询与参谋 工作 , 充分发 挥在开展 学术活动、 审议 实验室科 研年度计 划和人 才培养计划等 方面的作 用 , 进 实验 室的学术交流 , 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