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时 加
10的加、减法-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10的加、减法-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规则。
2.学生能够根据题意自主推算出加减法的答案。
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逐步提升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2.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活动,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
情感目标1.学生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愉悦地参与数学活动。
2.学生能够懂得团队协作与分享,分享自己的收获与进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规则。
2.学生能够加减混合运算并能快速计算出答案。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将加减法运用到实际问题当中。
2.学生能够根据题意自行分析出计算策略。
三、教学内容1. 数学概念引出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将10元钱分成若干份,每份2元,最多可以分成几份?•张三手里有10颗糖果,他吃了3颗,还剩下几颗?这些都是加减法问题,我们今天学习的就是10以内的加减法。
2. 学生操作2.1 加法在这道题中,小明手里有5颗糖果,他买了3颗糖果,一共有几颗糖果?小明手里有5颗糖果,他买了____颗糖果,一共有_____颗糖果。
解答:小明手里有5颗糖果,他买了3颗糖果,一共有8颗糖果。
小明手里有5颗糖果,他买了3颗糖果,一共有8颗糖果。
2.2 减法在这道题中,小华有2个铅笔,小明有5个铅笔,小明比小华多几个铅笔?小明比小华多_____个铅笔。
解答:小明比小华多3个铅笔。
小明比小华多3个铅笔。
3. 拓展练习3.1 团队合作设置小组,让学生名义上成为小组的老师,让他们在20的数字表格中自行设计出一些数学题目,并将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答案分享给大家。
3.2 自行总结请学生在小册子上自行记录下今天讲解的10以内的加减法公式,可以通过制作手抄本、画图、写诗等形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今天的知识。
四、教学方式本堂课将采用讲授法、实践法、小组合作等模式交合进行教学。
五、教学评价引导学生自评,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评价。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时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1.石库门是形成于19世纪中期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坡型屋顶常带有“老虎窗”(英语“Roof”转化),多采用仪门样式门楼,大门两侧立柱风格多样,弄口有牌楼。
该民居()A.改善了民众的居住条件B.契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C.融汇了中西民居的特点D.体现了质朴实用的风格2.北魏隋唐时期,大量的镇都设在要冲之区,设险防守。
这说明这些镇的主要功能是()A.经济功能B.军事功能C.文化功能D.政治功能3.被誉为“中华第一村”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兴隆洼遗址中,挖掘出170 余座成排的半穴居房址,出土了大量碳化黍粟的标本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
据此可以证明兴隆洼的原始居民()①已经筑屋定居②形成了相当规模的聚居点——村落③以农业为主④出现了古代集镇的雏形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塔庙是苏美尔人独创的一种在多层塔状平台上建设神庙的建筑样式。
关于这种独特的建筑样式人们有许多种猜想:层级平台可用于晾晒谷物、塔状形态蕴含着苏美尔人为东方山地移民的故乡情结、逐层上升的建筑结构象征着通往天堂的阶梯。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A.塔庙兼具生产、政治和宗教功能B.建筑文化与自然和社会紧密相关C.传统建筑通常具有强烈宗教色彩D.塔庙与金字塔都是统治者的陵墓5.明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这说明()A.营建城市形成定制B.住宅布局主次分明C.民居设计体现长幼有序D.等级观念影响民居建设6.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草市大量涌现。
这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A.草市专业化色彩较浓厚B.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C.江南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特色市镇经济日益繁荣7.有学者把明清的中国城市分为“开封型城市”“苏杭型城市”“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其中,“开封型”城市属传统城市,工商业是贵族地主的附庸;“苏杭型”城市以一个大城市为中心、以郊区市镇为延伸的城市扩张;“新兴工商业市镇型”城市属于“群芳争艳”。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2课时活出生命的精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2课时活出生命的精彩第2课时活出生命的精彩教学内容贫乏和充盈;冷漠与关切;平凡与伟大。
教学目标1.体会每个生命会有不同经历,了解生命的贫乏与充盈,学会充盈自己的生命。
2.认识生命拒绝冷漠,做到关切别人,营造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3.体会生命的平凡和伟大,树立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正确观点,活出生命的精彩。
重点难点重点:怎样活出生命的精彩。
难点:正确认识伟人与普通人的生命价值,从平凡的生命中创造出伟大。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简单描述下你这几天的生活大致轨迹。
你有没有想过,同样的年纪,有的同学和你过着不同的生活。
播放图片或视频:1.10岁女孩姚启凤路灯下练芭蕾。
2.11岁女孩惠梦媛凌晨帮做环卫工人的奶奶扫大街。
【导入】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是不同的。
【活动】教材第115页“探究与分享”,回答设问问题。
播放网瘾少年或吸毒人员的事例。
【提问】这些人物谁的生命空虚?谁的生命充实?【小结】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会影响生命的质量。
【提问】贫乏的生命有什么表现?教材第116页。
充盈的生命有什么表现?教材第116页。
如何让生命充盈?(教材第116页“探究与分享”)【活动】教材第116页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提问】如果你是那位老人,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导入】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要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关爱他人的生命。
生命拒绝冷漠。
教材第117页。
【提问】你知道器官捐献吗?你会参加这一活动吗?播放器官捐献者的感人事例。
【小结】我们要关切他人的生命,善待他人,可以温暖他人、温暖世界,营造一个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教材第117页。
【活动】教材第118页保尔·柯察金的故事。
【提问】你知道哪些伟人?他们为什么被称为伟人?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伟人的故事。
【小结】某些伟人很大程度改变了世界,我们用的笔记本电脑和比尔·盖茨密不可分,苹果手机和乔布斯紧密相连,他们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他们的贡献是伟大的。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0课时 连加、连减 人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第10课时连加、连减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时为二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连加、连减教学内容。
学生将在本课时中学习如何进行两个或多个数的连加与连减运算,并理解其运算顺序。
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学生将能够识别何时使用连加或连减,并能够正确计算结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连加、连减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进行相关运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学生将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连加、连减运算顺序的理解。
2. 学生在应用连加、连减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正确识别问题和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计算器、教鞭、教学挂图。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小游戏或故事引入连加、连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授:讲解连加、连减的定义和运算规则,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实例应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练习如何应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课时的重点内容,强调运算顺序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清晰地展示连加、连减的定义、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
通过图表和示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概念。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设计一些基础的连加、连减运算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 应用题: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题,让学生练习如何应用连加、连减解决问题。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将重点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易错点,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ao+ou+iu+++人教(部编版)(2016)

学习新课
要点一
学习ao、ou、iu的发音和书写
通过教师示范和讲解,学生模仿和实践,掌握这三个拼音 的发音和书写。
要点二
学习与ao、ou、iu相关的词语和 句子
通过展示一些与这些拼音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练习 拼读和理解。
课堂练习
拼读练习
让学生通过拼读练习,巩固对ao、ou、 iu的发音和理解。
能够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方法有效性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是否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环节流畅度
教师对教学环节的掌控是否流 畅,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
自然。
师生互动效果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否积极、 有效,是否能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到学习中来。
07
教具准备及教学环境 布置
教具准备
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拼读困难和发音不标准等 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示范、讲解和练习等方式进行指导和纠 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 方法和手段,如游戏、儿歌、故事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知o、ou、iu三 个复韵母的发音和书 写。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流畅地读出 拼音,并且能够根据拼音写出对
应的汉字。
课堂参与度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 中,如回答问题、参与讨论等。
学习态度
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认真,是 否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等 。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01
02
03
04
教学目标达成度
教师是否能够按照预设的教学 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是否
VS
书写练习
让学生通过书写练习,巩固对ao、ou、 iu的书写和记忆。
小学一年级第十课数学教案

小学一年级第十课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概念;2. 认识和记忆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3. 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进行加减法计算时的记忆和运用教学准备: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投影仪、数字卡片、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1. 通过展示数字图片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题,让学生了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是加法和减法。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课的内容,做简单的复习。
二、呈现新知识(15分钟)1. 通过教学投影仪展示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规则,让学生了解加法是指两个或多个数字相加,减法是指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
2. 讲解加法和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并展示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
三、操练和巩固(20分钟)1. 让学生用数字卡片做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然后互相核对答案。
2.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他们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
3. 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及时指出错误帮助他们改正。
四、拓展延伸(5分钟)1. 让学生自己想出一些加减法题,并和同学一起交换做。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练习,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应的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
2. 提醒学生要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准备好下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这节课我主要通过简单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在操练和巩固环节,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及时纠正和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4课时 10的加减法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4课时 10的加减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直观教具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10的加减法运算过程。
(2)引导学生运用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2. 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2. 教学难点:理解10的加减法运算过程,熟练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计数器、算盘、小棒等。
2. 学具:学生用计数器、算盘、小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计数器,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计数器上的数字。
(2)教师提问:你能用计数器表示10的加减法吗?2. 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用计数器进行10的加减法运算,让学生体验运算过程。
(2)教师组织学生讨论:10的加减法运算有哪些规律?(3)师生共同总结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3.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算式,学生用计数器进行10的加减法运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比赛,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
4.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6. 课后作业(1)完成练习册上的10的加减法练习题。
(2)观察生活中的10的加减法运算,与家长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教具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10的加减法运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运算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4单元_第10课 第2课时 活出生命的精彩

返回
思维导图
返回
课前预习 1.每个生命都会在生活中展现千姿百态。人们对待生活的
不同态度 ,会影响生命的 质量 。
返回
2.生命是一个逐渐 丰富 的过程。在同样的时间里,也有 人热爱学习,乐于实践,在探索中扩展生活的阅历,让生命充 满色彩与活力。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胸怀,不断尝试与他人、与 社会、与自然建立联系时,生命中的 道德体验 就会不断丰 富,对生命的 感受力 、 理解力 就会不断增强。生命得到 滋养,也因此而一点默无闻的。这样的生命有 没有意义呢?当人们为 生活 而努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面对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 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时,就是在用 认真 、 勤劳 、
善良 、 坚持 、 责任 、 勇敢 书写自己的生命价值。
返回
8.生命虽然 平凡 ,但也能时时创造伟大。当我们将个体 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 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
返回
(2)请你从“活出生命的精彩”的角度评析王卫国父女和覃绍 文父子的行为。 王卫国父女和覃绍文父子都活出了生命的精彩。王卫国父女相 继走上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覃绍文父子 坚守乡村卫生室,他们不断与他人、与社会建立联系,让生命 得到了充盈;他们关切他人的生命,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善待他 人,温暖了他人和社会;他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命运联系在 一起,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生命从平凡中闪耀出 伟大。
返回
(1)请你从“生命有接续”的角度评析王卫国父女和覃绍文父 子的行为。
王卫国父女和覃绍文父子的行为做到了生命的接续。王卫国 父女相继走上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场,覃 绍文父子坚守乡村卫生室。他们都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为 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让个体生命实现 了人类生命的接续;他们都能更好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生命, 使得他们个体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 的生命;他们不仅仅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 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时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
课本P28例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竖式计算
36+28+17=81 65-25-21=19
说一说计算方法
(二)小猴运桃子
猴妈妈摘了52个桃子,小猴把它们运回家,运了两次后,还剩多少个?
第一次运走17个,
第二次运走23个列式计算,还可以怎么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就知,来学习新知。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
先算下来25人,车上有多少人,怎样解答?
再算现在有多少人怎样解答?
我用综合算式怎样解答?
我们会用口算计算,笔算怎么算呢?
还有其他解答方法吗?67+28-25=70 (人)
这是先算什么,用数是怎样算?
还有其他的解答方法吗?28-25+67=70
这是先算什么?
72-(47+16)=9
用竖式计算,有简便写法吗?
说一说,在做加减混合计算时应该怎样做?
在写竖式时,应注意什么?
三、知识运用
1.
2.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3.
4.
学校合唱队原来有65位同学,27位同学毕业了, 又加入了25位新同学,现在有多少位同学?
12元
29元
36元30元
(1)应找回多少元?列式计算: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课堂作业
作业:第28页“做一做”第1~2题(例4)。
第30页练习五,第7题。
第31页练习五,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