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类分类方案及其在造山带地质填图中的局限性
花岗石风景石石材应该如何进行分级

3.磨抛质量的评价
饰面石材的光泽度是评价石材质量的一个重 要标准。光泽度的大小一方面取决于组成岩 石的各种矿物的折射率的大小,另一方面与 石材表面的微观结构密切相关。同一种花岗 石石材其矿物组成是一定的,表面越光滑, 凹凸缺陷越少,石材的光泽度就越高。
。石材表面的微观结构是由磨抛加工的质量 决定的。所以,在选购花岗石石材时,对石 材磨抛质量的辨别至关重要。如果不掌握一 些技巧,对磨抛质量的辨别是一项非常困难 的工作,因为在我们肉眼看来所有的饰面石 材的表面都光亮如镜。然而实际经过磨削抛 光加工后的饰面石材表面无论看起来多么光 骨,经高倍显微镜放大后其表现的微观结构 都是粗糙不平的,有时甚至存在较大的缺陷。
人造石材 顾名思义即并非百分之百天然石材原料加工而成的石材。按其制
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二种:一是将原料磨成石粉后,再加入化学 药剂、胶着剂等,以高压制成板材,并于外观色泽上添加人工色 素与仿原石纹路,提高多变化及选择性。另一种则称为人造岗石, 是将原石打碎后,加入胶质与石料真空搅拌,并采用高压震动方 式使之成形,制成一块块的岩块,再经过切割成为建材石板;除 保留了天然纹理外,还可以经过事先的挑选统一花色、加入喜爱 的色彩,或嵌入玻璃、亚克力等,丰富其色泽的多样性。更多产 品信息尽在镇平福禄源石业有限 公司官方网站:
同自然界里树木年轮、木材花纹、山水画,是墙面、
地面装饰和异型材的上好品种。泥砂岩还具有类似 塑料的塑变性,更适合雕刻和切出10mm厚的薄板, 关于砂岩轻微的塑变性,现在普遍认为是SiO2之 间分子联结,却又未形成结块的缘故。砂岩的吸水
率很大,一些品种几乎是将水倒上即渗入石材内,
砂岩因其内部构造空隙率大的特性,都有吸声、吸 潮、防火、亚光的特性
在岩体内或中心的岩石风化作用较弱,岩石 的矿物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岩石新鲜,结构 致密,颜色鲜艳。一般来讲,同一种花岗石 石材根据石材荒料的品位可分为若干个等级, 如将军红就根据荒料的来源不同分为A、B、 C等不同的等级。相同品种的花岗石不同的 等级之间石材的质量和价格相差非常悬殊
ISMA型花岗岩研究综述

ISMA型花岗岩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在论述花岗岩主要分类的基础上论述了ISMA花岗岩类的基本含义,讨论了人们在以后应用和推广ISMA这类花岗岩分类方案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了ISMA花岗岩类本身在分类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花岗岩;研究进展;ISMA类花岗岩类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造山带分布尤为广泛,是指示造山带深部壳幔组成等主要信息的岩石探针,也是研究造山带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窗口和首选途径。
研究大陆岩石圈的结构、组成和演化,必然涉及有花岗岩的分类问题。
1花岗岩类常用分类方案1.1基本分类方案基本分类是以矿物学—岩石学为基本准则对花岗岩类进行的分类方案,以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分类委员会推荐的方案为代表,在具体操作中通常采用Q-A-P三角图解和配套图解进行岩石学分类。
是以主要常见造岩矿物为对象的岩石分类定名方法,定名在野外露头尺度观察即可完成(有时需要借助镜下薄片观察),具有标准统一,易掌握,不带成因等分析性和推断性分类因素,因而可用于非造山带区和造山带区的所有花岗岩类分类和定名。
1.2综合性分类方案在基本分类基础上综合了各派生分类方案建立的分类为综合性分类。
最新的花岗岩类综合性分类方案由法国学者Barbarin(1997)提出。
这一分类方案广泛吸收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花岗岩类的分类方案,并将花岗岩类的主要造岩矿物组合、QAP岩石类型和野外关系及重要的岩石化学、同位素特征相联系,同时也将主要岩石类型与花岗岩的形成环境相联系。
Barbarin称这一方案不是仅仅根据化学和同位素准则,也考虑了野外关系、岩石学和矿物学准则,并对现行大多数分类做了补充,具有在野外即可区分不同花岗岩类型的优点。
1.3I-S-M-A分类方案该分类最早由Chappell和White(1974)在研究澳大利亚拉克兰(Lachlan)褶皱带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时提出,他们认为I型花岗岩的源岩为未经地表风化作用的火成岩,而S型花岗岩的源岩为经历过地表风化作用的沉积物质;Loiselle和Wones1979年提出了A型花岗岩的概念,他们认为这类花岗岩具有碱性(alkaline),贫水(anhydrous),非造山(anorogenic)的特性,由于这三个特性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均为A,所以称之为A型花岗岩;White于1977年提出了M型花岗岩的概念,认为花岗岩中还有少数部分可能直接来自地幔,是由地幔岩浆经长期分异演化的产物,称为幔源(mantle-derived)花岗岩,即M型花岗岩。
1-花岗岩类填图方法-造山带花岗岩类分类与填图有关问题--浆混岩及其构造意义

议不再使用,因为在正长岩和闪长
60
60
岩之间有一类岩石叫二长岩,所以
含有正长石的闪长岩应改为二长闪 长岩(monzodiorite) 2.granite(S.S.)为严格含义(in the strict sence,简写为S.S.)或狭义的花 岗岩,
2 3a 3b
4
Syeno- Monzo-
20
granite granite
1.1 基本分类方案
基本分类是以矿物学—岩石学为基本准则对花 岗岩类进行的分类方案,又称岩类学(或岩相学) (Petrography)。以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分 类委员会(R.W.Le Maitre,1989)推荐的方案为代表
(1991年了中译),在具体操作中通常采用Q—
A—P三角图解和配套图解进行岩石学分类。是以主 要常见造岩矿物为对象的岩石分类定名方法,定名 在野外露头尺度观察即可完成(有时需要借助镜下 薄片观察),具有标准统一,易掌握,不带成因等 分析性和推断性分类因素,因而可用于非造山带区 和造山带区的所有花岗岩类分类和定名。
1.2 派生分类方案-1
在基本分类方案的基础上,附加其它地 质因素的分类称派生分类方案。
第一类以源岩所在岩石圈的大致位置, 并结合其它地质因素或增加某些有限的 地球化学参数限定的分类。前者以我国 科学家徐克勤先生的同熔型、改造型、 幔源型分类为代表;后者以ISMA分类为 代表。
Ⅰ型S型分类
I型和S型花岗岩类最由Choppell和R.White(1974)在研 究澳大利亚Lachlan褶皱带早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时 提出。最初的意义是,S型花岗岩(含火山岩)的源 岩应以沉积岩或变质沉积岩等壳层沉积物为主,因 而其特性继承了沉积岩和变质沉积岩的某些重要地 球化学特征(S型取Sedimentary首字母)。与其相对 应的I型火成岩源岩则主要由火成岩,尤其是基性程 度偏高的火成岩、变质火成岩类(I型取Igneous首字 母)。此后,I型和S型分别代表了成熟度较高地区下 地壳硅镁层(火成岩)和上地壳硅铝层(沉积岩) 物质的重熔和简单成岩过程中形成的两类花岗岩类。
花岗岩的岩石类型

花岗岩的岩石类型花岗岩是一种常见的岩石类型,它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等矿物组成。
花岗岩具有坚硬、耐久的特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建筑、雕塑、地板等领域。
下面将从花岗岩的形成、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花岗岩的形成花岗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结晶形成的。
岩浆是地球内部的熔融岩石,它在地壳深处形成,并通过火山喷发等方式进入地壳表层。
当岩浆冷却后,其中的矿物质开始结晶,形成花岗岩的颗粒。
由于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的过程较长,花岗岩的晶粒比较大,可以肉眼可见。
二、花岗岩的特点1.颗粒状:花岗岩的晶粒一般较大,直径通常在1-5毫米之间,有些甚至可以达到几厘米。
这种颗粒状的结构使得花岗岩的外观呈现出斑点状或条纹状的效果,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2.多样性:花岗岩的颜色和纹理非常丰富多样。
常见的花岗岩颜色有灰色、粉红色、红色、黄色等,纹理则有斑点状、条纹状、云状等。
不同的花岗岩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具有各自独特的色彩和纹理,因此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不同种类的花岗岩。
3.坚硬耐用:花岗岩是一种非常坚硬的岩石,其摩氏硬度可达6-7级。
这使得花岗岩具有出色的耐磨、耐冲击的特性,能够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保持美观和稳定性。
4.耐腐蚀:花岗岩对酸碱等化学物质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这使得花岗岩在户外环境中被广泛应用,不易受到大气氧化、酸雨等侵蚀,能够长时间保持原有的美观和耐用性。
三、花岗岩的应用1.建筑领域:花岗岩常用于建筑的立面、墙面、地面等装饰。
其坚硬、耐用的特性能够有效地保护建筑物,同时给人一种高贵、典雅的感觉。
著名的建筑如埃及的金字塔、巴西的基督山、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都使用了花岗岩作为主要材料。
2.雕塑艺术:花岗岩可以被雕刻成各种形状,用于雕塑艺术。
其坚硬的特性使得雕塑作品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能够长时间保存在户外环境中。
3.地板装饰:花岗岩地板具有高硬度、耐磨、防滑等特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室内地板的装饰。
无论是家庭住宅、商业办公楼还是公共场所,花岗岩地板都能够给人一种豪华、典雅的感觉。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本文概述《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一文旨在探讨花岗岩成因的复杂性及其研究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
花岗岩作为地壳中最常见的深成侵入岩之一,其形成机制与地壳演化、板块构造、岩浆活动等诸多地质过程紧密相关。
本文将从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形成条件、物质来源、年代学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花岗岩成因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演化历史以及相关的地质作用过程,为地质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花岗岩成因的基本理论花岗岩成因的基本理论是地质学领域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
这些理论试图解释花岗岩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其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在探讨花岗岩成因时,我们首先需要理解其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性质。
岩浆成因理论:这是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认为花岗岩是由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
这些岩浆通常富含硅、铝等元素,因此在冷却过程中形成了富含这些元素的花岗岩。
岩浆成因理论得到了大量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包括花岗岩中常见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以及同位素年龄等。
变质成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花岗岩是由其他类型的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而成的。
这些原岩可以是沉积岩、火山岩或变质岩等,经过深埋、高温和高压作用后,发生了重结晶和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花岗岩。
变质成因理论在一些特定的地质环境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非所有花岗岩都可以由此解释。
混合成因理论:混合成因理论是岩浆成因和变质成因理论的一种综合。
它认为,花岗岩的形成是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岩浆和原岩之间发生了混合、交代和重结晶等作用,形成了具有独特特征和成分的花岗岩。
混合成因理论在一些复杂的地质环境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能够涵盖更多种类的花岗岩。
花岗岩成因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岩浆成因、变质成因和混合成因三种。
这些理论各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需要在具体的研究中结合地质背景、岩石学特征和地球化学性质进行综合分析。
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分类

花岗岩的成因及其分类(★北大岩石学科目重要考点★)(2005、2006、2007年考过)1、岩浆成因与交代成因岩浆成因的花岗岩类由岩浆侵位冷凝形成,经历了从岩浆源区分凝、上升迁移到异地就位的过程——异地花岗岩交代成因的花岗岩指先存在的岩石基本上在固态的情况下由交代作用转变而成——原地花岗岩;形成机制更接近变质作用,也称花岗岩化作用2、岩浆花岗岩形成的主要观点结晶分异作用(Bowen):存在,但规模小。
层状和环状岩体晚期分异物。
混合化作用(Daly):通过同化作用或混合作用形成的混杂岩浆的过程。
只能形成偏中性的花岗岩类岩浆,而不可能形成大型岩基深熔作用或部分熔融作用:认为花岗质岩浆主要是由中、下地壳的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
3、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及特征花岗岩成因复杂的因素1)物质来源的多样性地壳内部的不同结构层;消减带的消减洋壳和地幔楔形区2)产出构造背景的多样性岛弧造山带;活动大陆边缘;大陆碰撞带;陆内造山带;大陆裂谷带;大洋中脊花岗岩成因类型划分的依据及类型1)物质来源M型地幔与地壳混合型I型地壳中未经风化的火成岩S型地壳中经过风化的沉积岩A型地幔玄武岩浆演化、或玄武岩浆上升后,受地壳不同程度混染或亏损地壳熔融的产物2)构造背景:造山花岗岩、过渡型花岗岩、非造山花岗岩小崔建议:花岗岩的成因与分类是当前岩石学的热点领域。
通过查阅近十几年的岩石学论文也不难发现这一点!上面的“花岗岩MISA分类”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分类。
建议再从CNKI里找下近十几年的相关论文,学习并总结一下“Barbarin的花岗岩物源分类”和“Pitcher的花岗岩构造分类”。
这两个分类十分重要。
汇聚板块边界的岩浆作用(★北大岩石学科目重要考点★)(2007、2008年考了!)俯冲带玄武岩多阶段:板块俯冲→洋壳和大洋沉积物的脱水→流体及酸性岩浆的向上迁移→地幔楔的交代作用和富集→地幔楔的部分熔融和岛弧岩浆的生成。
多源:地幔楔(大洋岩石圈+软流圈上地幔);洋壳(大洋玄武岩+大洋沉积物);海水;大陆地壳的混染。
造山带花岗岩类型及填图方法的实践——以甘肃北山造山带为例

d t c e u i g g o o ia p i g i 2 0 0 0 r g o a e l g c l n e t a i n.W ih d fe — e e t d d rn e l gc l ma p n n 1: 5 0 e in lg o ia v s i t o i g o t ifr
维普资讯
第2 1卷
第 2期
岩
石
矿
物 学
杂
志
Vo . 2 1 1.No 2
20 0 2年 6月
NERAIoGI CA ACTA P ETRoLOGI CA ET M I
Jn u e,2 0 02
文 章 编 号 : 0 0~6 2 【 0 2 0 10 5 4 2 0 ) 2—0 7 1 4—0 5
带 12 :5万 区 调 填 图 中 , 据 岩 浆 演 化 、 次 关 系 、 形 变 质 特 征 将 测 区 的 花 岗 岩 划 分 为 4种 类 依 序 变 型 , 用 了 不 同 的 工 作 方 法 , 立 了不 同 的 填 图体 系 。 采 建
关 键 词 :花 岗岩 类 型 ;填 图 方 法 ; 源 演 化 ; 造 混 杂 ; 变 混 杂 异 构 形
中 圈 分 类 号 : 5 8 1 1 P 8 . P 8 .2 ;2 5 1 文献 标识码 : A
Ty s o r nie a a i e ho o he o o e c b l pe f g a t nd m pp ng m t ds f r t r g ni e t Ex m plfe y Be s n M o nt i o e c b l ,Ga u Pr v n e e i i d b iha u a n or g ni e t ns o i c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探讨

花岗岩分类及成因花岗岩类类型多,分布广,差异大,自Real(1956)提出花岗岩分类以来,地质学界对花岗岩的成因分类一直存在着异议,从早期简单的二分法,即将花岗岩分为岩浆的(有单岩浆花岗岩和双岩浆花岗岩之分)和花岗岩化的(有深熔花岗岩和交代花岗岩之分)两大类,到经典的I- S-M-A分类法,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现就各分类方法做简要叙述1.早期二分法[1]B. W. Chappell和A. J. R. White (1974 ) 根据对澳大利亚东部塔斯曼造山带花岗岩的研究,提出将花岗岩分为I型和S型两种不同成因类型,这种分类大致分别相当于S. Ishihara (1977 )所划分的“磁铁矿系列”和“钦铁矿系列”花岗岩。
I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未经地壳风化作用的岩浆岩,S型花岗岩的源岩物质来自壳层沉积物质。
这些分类已经具体考虑了花岗岩的成岩物质来源,但并没有同其产出的构造地质环境相结合。
2.槽-台学说与花岗岩成因分类2.1三分法(徐克勤)[2]徐克勤等(1982)将花岗岩划分为三大成因系列:第一类为地槽沉积物经交代、变质和花岗岩化而形成的大陆地壳改造型花岗岩;第二类位于大陆边缘活动带或大陆内部断裂带,与安山岩浆或基性岩浆有关,为不同程度地受到陆壳混染同化及混熔作用而形成的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花岗岩;第三类产于深断裂带或裂谷带,为与超镁铁质岩石及基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幔源型花岗岩。
这三大类花岗岩(陆壳改造型、过渡性地壳同熔型和幔源型)与构造环境是相关联的。
(1)陆壳改造型花岗岩:在该类花岗岩分布的地区没有见到它们与基性侵人岩或喷发岩(玄武岩)、中性侵人岩或喷发岩(安山岩)的共生关系。
这一成因系列的花岗岩类中一般以正常花岗岩为主,但也较常出现非正常系列的二长花岗岩、富斜花岗岩、富石英的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等。
但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则较少见。
(2)过渡性地壳同熔型:这一类花岗岩往往是从中基性岩到酸性的花岗岩,如从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地幔 , 是由地幔岩浆经长期分异演化 的产物 , 称为幔 源( ma n t l e - d e r i v e d ) 花 岗岩 , 即 M 型花 岗岩 。 ( 3 ) 综 合性 分 类 方 案 。在 基 本 分 类 基 础 上 综 合 了
中, 有 时 只将 深成 岩 内部 岩 石在 成分 上 、 结 构及 颜 色 等 方 面 的变 化 划 归不 同 的岩 相 带 ( 边缘相 、 过渡相 、 内部
学 者认 可 和 使用 的 , 最早 由 C h a p p e l l 和 Wh i t e (1 9 7 4 ) : 在 研 究 澳 大 利 亚拉 克 兰 ( L a c h l a n ) 褶 皱 带 早 古 生 代 花
体操作 中通常采用 Q _ A — P 三角图解和配套 图解进行 岩石 学分 类 。是 以主要 常 见造 岩矿 物 为对 象 的岩 石分
类定名方法 , 定名在野外露头尺度观察即可完成 ( 有时
需 要 借 助镜 下 薄 片观 察 ), 具 有标 准 统 一 , 易 掌握 , 不
学准则 , 并 对 现行 大 多 数 分 类 做 了补 充 , 具 有 在 野 外
各 派 生分 类 方案 建立 的分类 为 综合 性 分类 。最新 的花 岗岩 类 综 合性 分 类 方 案 由法 国学 者 B a r b a r i n (1 9 9 7 )
提出。这一分类方案广泛吸收 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花 岗 岩类 的分 类 方 案 , 并 将 花 岗 岩类 的 主要 造 岩 矿 物 组
以称 之为 A型 花 岗岩 ; Wh 于1 9 7 7 年提 出 了 M 型 花 岗岩 的概 念 , 认 为 花 岗岩 中还 有 少 数 部 分 可 能 直 接来
质与结构的重新组建使地壳挤压收缩所造成 的狭长强
烈 构造 变形 带 , 而 花 岗岩类 是 岩石 圈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在 造 山带分 布 尤 为 广 泛 , 是 指 示 造 山 带深 部 壳 幔 组 成 等 主 要 信 息 的岩 石 探 针 , 也 是 研 究 造 山带 地球 动 力 学
了造 山 带花 岗岩 类 区的地 质 填 图方 法 , 由于花 岗岩 类在 形 成 和演 化过 程 中经历 了复杂 的地 质过 程 ,
必然 导致 了造 山 带花 岗岩 类 区填 图方 法 的精度 和 准确 度 。 因而提 出了在造 山带花 岗岩 类 区填 图的
建议 , 以期提 高造 山带花 岗岩 类 区地 质填 图质 量 。
即可区分 不 同花 岗岩类 型 的优点 。
带成因等分析 I 生 和推断『 生 分类因素 , 因而可用于非造山 带 区和造山带 区的所有花 岗岩类 分类和定 名 ] 。
( 2 ) I — S —M— A分类 方案 。这 一分 类方 案是 被众 多
1 . 2 花 岗岩类 地质 填 图方法 研 究现状 2 0 世纪6 0  ̄7 0年代 , 我国1 : 2 0 万 区域 地 质 填 图 , 强 调 岩 浆 活 动 时 间顺 序 以及 与 围 岩接 触 关 系 , 将 每一 个 深成 岩 体看 作 一 次岩 浆上 侵 就位 的简单 岩体 。填 图
的主 要 窗 口和首 选 途 径 ] 。花 岗岩 类 区 的 区域 地 质 调
查和填 图是造 山带研究 的基础性工作和先行步骤 , 填 图质量 事关 造 山带研 究 的全 局皿 ] 。 1 花 岗岩 类 的分类及 地质 填 图方 法现状
花 岗岩 类 地 质 填 图 与花 岗岩 类 的分 类 密不 可分 , 同时伴 随科 学技 术 和填 图实践 不断 发展 和完 善 。 1 . 1 花 岗岩 类常 用分 类方 案 ( 1 ) 基 本分 类方 案 。基 本分类 是 以矿物学 一 岩石学 为 基本准 则对花 岗岩类进行 的分类 方案 , 以国际地科联
岗岩类岩石时提出, 他们认为 I 型花 岗岩的源岩为未经 地表风化作用的火 成岩 , 而 S型花 岗岩 的源岩为经历
收 稿பைடு நூலகம்日期 : 2 0 1 4 — 0 3 — 0 6
1 0 6
西 部探 矿工 程
2 0 1 5 年第 2 期
花 岗岩类分类方案及其在 造 山带地质填 图中的局 限性
赵 亮亮 , 刘 雷, 吴 亮
( 新疆 大 学地质 与矿 业工 程 学院 , 新疆 乌 鲁木 齐 8 3 0 0 4 7 ) 摘 要: 花 岗岩 类是岩 石 圈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 在 造 山带分 布 尤为 广泛 。 而花 岗岩 类 的分 类理 论 决 定
合、 QAP岩 石 类 型 和 野 外关 系 及重 要 的岩 石 化 学 、 同 位 素特 征 相联 系 ,同时也 将 主 要岩 石 类 型 与花 岗岩 的 形成 环境 相 联系 ] 。B a r b a r i n 称 这一 方 案不 是仅 仅根 据
化学 和 同位素 准 则 , 也考 虑 了野外 关 系 、 岩 石学 和矿 物
关键词: 花 岗岩类; 造 山带; 地质填 图 中图分 类号 : P 5 8 8 . 1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5 7 1 6 ( 2 0 1 5 ) 0 2 - 0 0 1 0 6 - 0 3
造 山带 是地 球 上部 由岩石 圈 剧烈 构造 变 动 和其 物 过 地 表风 化作 用 的沉 积物 质 ; L o i s e l l e 和 Wo n e s 1 9 7 9 年 提 出了 A型花 岗岩 的概念 , 他 们认 为 这类 花 岗岩 具有 碱性 ( a l k a l i n e ) , 贫水 ( a n h y d r o u s ) , 非造 山( a n o r o g e n i c ) 的特 性 , 由于这 三个 特 性英 文单 词 的首 字母 均 为 A,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