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天道酬勤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启发作文10篇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启发作文10篇《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启发作文范文一《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是宋濂写给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的一篇序文,本文主要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其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读了本文深受启发,首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勤奋、专心,“天道酬勤”吗。
其次:要不怕困难,勇于克服一切艰难险阻。
三:从宋成才而同舍生平庸的事实来看,恰好印证了“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莫要有攀比之心理,以失真正之自我。
五:做人要讲诚信,可从“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一句看出。
除此之外,我认为促使宁走向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宋心中有梦,一个使自己抛除一切的梦。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启发作文范文二宋濂是我国明初文学家,今天我便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
宋濂小时候,有次天气寒冷到连墨汁都冻成坚硬的冰,可他仍坚持认真读书学习,一方面表现了他学习刻苦,而且具有很强的责任感,信守承诺,不敢违约。
单是最后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正所谓“一诺千金”,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宋濂那样守诚信,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呈现一派非常和谐的景象。
勤奋刻苦,这大概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做到的吧!不过,现在的我们大多是温室里的花朵,家长的呵护,自己的娇惯,何谈“勤奋刻苦”一词?很少有人能像宋濂那样不为贫穷而自卑,只为学习而快乐!让我们心存梦想,脚踏实地的一点一滴做起,告别浮华,告别懒惰,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气魄,努力拼搏,奋斗一生!《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启发作文范文三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才知道古人读书求学的艰难。
作者宋濂首先叙述自己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最后赞许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和勉励之情。
看来,古人这种谦虚好学的精神,我们的确还须努力学习才是。
我们实在是太幸运了。
有学校可进,有老师可请教,只要你虚心学习,老师定会倾囊相援,且无后顾之忧,即不必像古人之“手录”,又不用“负箧曳屣”,因此,“其业又不精、德有不成者”,责任在于自己。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一(勤奋刻苦)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
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
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
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
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
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
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
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
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
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
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
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
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二(尊师重教)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惊异的是古人与现代的我们在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面的差异。
送东阳马生序 结尾写法

送东阳马生序结尾写法
《送东阳马生序》的结尾是: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
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
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
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这个结尾总结了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和经历,强调了学习需要勤奋和刻苦,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年轻人的期望和鼓励。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引言《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文化人爱国诗人文天祥(1253年–1321年)创作的一首名篇。
这首诗写作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当时文天祥因为反抗元朝政权而被囚禁于东阳,痛心中国国破家亡,对于他而言,这是一首表达自己的忠诚与哀怨之作。
文天祥以铁骨铮铮的精神,深受后人的崇敬和赞美。
他的《送东阳马生序》被后世广泛传播并广为赞美,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呈现《送东阳马生序》的原文,以及对其中部分内容的解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回看射天狼,遥哭缧绁声。
长路漫悠悠,此别何时还?诗歌解析第一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这几句描绘了离别的场景。
青山横在北城外,白水环绕东城,形成了离别之处。
作者以自己为孤蓬,表示他离开了家乡,长时间漂泊在外。
第二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浮云飘忽不定,象征着诗人游子的心态。
落日落下之际,让诗人想起了故人的情感。
诗人挥手告别,自此离去,班马的马蹄声响起,彷佛在诗人耳畔响起。
第三联回看射天狼,遥哭缧绁声。
长路漫悠悠,此别何时还?这几句写诗人回望离别之处。
射天狼是指天上的一颗星,天狼星。
诗人遥望星空时,回忆起被囚禁的自己,心中不禁流出悲切之情。
长路漫漫,离别之后漫长的道路何时才能回归呢?总结《送东阳马生序》是文天祥的一首感人之作,表达了他对国家破败的忠诚和对亲人离别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景物的描绘,诗人以自己为孤蓬,表达了漂泊他乡的心境。
在诗的最后,诗人回望着离别之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对归途的期盼。
该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深情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和坚定的信仰,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和感染力。
其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这也是为何《送东阳马生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的原因之一。
2023年初中人教版语文9下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例二)

2023年初中人教版《送东阳马生序》教学案例(二)【教学目标】1.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的主旨。
2.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注意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学习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他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一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宋濂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自古天道酬勤,勤奋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吧!二预习检测1.作者介绍。
2.检查预习。
(1)重难字(2)通假字三合作探究1.古今异义词。
2.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4.文言虚词。
5.文言句式。
6.重点句子翻译。
四理清思路1.自由朗读课文,找到每段的中心句。
【明确】第1段“余幼时即嗜学”;第2段“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第3段“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第4段“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2.根据各段的中心句,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写作者年轻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第3段):说明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五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
六板书设计第一部分(第1、2段):写作者年轻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专第二部分(第3段):说明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第三部分(第4段):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或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
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的文体,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把握文章内容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送东阳马生序》3解析

⑸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隆:高
望:声望
尊:重
门人:弟子,学生
填:塞,这里指拥挤 未尝:不曾
辞:言辞
色:脸色,表情
【译文】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学 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从不把言辞放 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⑹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 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 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答: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原文
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 德才兼备的人才。
结构内容
第一段 作者年轻时求学艰 难和用心专一。
第二段 说明太学生学习条 件优越。(对比)
第三段 点明本文的写作背 景和意图。
立意 基础
文章 主旨
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
序 读书生 号 活情况
宋濂年轻时
现在的太学生
1
以苦为乐。
反馈训练
5、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 学习条件?
答:“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 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 《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 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 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 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1、课文第一节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
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课文第二节主要写了什么?从哪几
个方面来写? 3、课文第三节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
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分别用原文和自己的话回答)
阅读课文,思考:课文第一节 作者写自身经历,作者求学艰 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幼时抄书之艰
自身 2、成年叩问之难 经历 3、求师奔走之劳
事。代词,指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三行对译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三行对译 How long is forever? Who can tell me送东阳马生序送东阳马生序是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致得到余我嗜shì学爱好读书假借借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走跑;这里意为“赶快”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因此假借给群各种各样的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既已经;到了加冠古代男子举行的仪式;表示成年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游交游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尝曾趋奔赴执经叩问携带经书去请教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先达德隆前辈德高望重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叱chì训斥;呵责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卒终于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箧qiè箱子曳屣xǐ拖着鞋子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穷冬隆冬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僵劲僵硬媵人女仆持汤沃灌拿热水浸洗汤热水沃灌浇水洗衾qīn被子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逆旅旅店主人日再食每日两餐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被pī绮绣穿着华丽的绸缎衣服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朱缨宝饰红穗子上穿有珠子等饰品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腰间容臭香袋子臭xiù气味;这里指香气烨yè然光采照人的样子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敝衣破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足乐足以使自己高兴不知并不觉得不若不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勤勤劳艰艰辛若此就是这样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当初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如此罢.耄mào老年老;宋濂此时已六十九岁幸预有幸参与;君子指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缀这里意为“跟随”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谬称不恰当地赞许.这是作者的谦词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诸生指太学生太学太学或国子监县官这里指朝廷廪lǐn稍政府免费供给的俸粮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遗wèi赠;这里指接济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奔走东奔西走劳劳累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司业、博士分别为太学的次长官和教授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宜具备集于集中在若余再像我这样录抄录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诸人别人而后见然后才能看到业学业精精通德品德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流辈同辈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撰同“撰”;写长书长信贽zhì初次拜见所赠的礼物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夷平易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善学者矣善于学习的人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归见回家探望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谓余认为我是在勉励同乡人努力学习;这是说到了我的本意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诋毁谤际遇之盛遭遇的得意;指得到皇帝的赏识重用骄乡人对同乡骄傲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I.马生姓马的太学生;即文中的马君则II.序文体名;有书序、赠序二种;本篇为赠序III.圣贤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统.宋濂是一个主张仁义道德的理学家;所以十分推崇它IV.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这里指浦江的柳贯、义乌的黄溍等古文家V.朝旧时臣下朝见君主.宋濂写此文时;正值他从家乡到京城应天南京见朱元璋。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诗人宋濂所作,作者在这篇赠言里,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送东陽马生序宋濂整体感知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
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
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
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一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
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
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
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一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一党一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
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将同一个事物或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 进行纵向对比,也可以讲横向和纵向结合起来使 用。运用对比的手法要注意,对比的目的要明确, 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真,不能为 了表现一个方面有意贬低另外一个方面。 • 找出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地方,读一读,体会作 者的学习条件的艰苦和作者对待艰苦的学习条件 的态度。 • 用比较的方法说说自己的学习条件和宋濂的学习 条件的差别。
• 刘伟看起来很瘦弱,白皙的皮肤,架一副 黑框眼镜,脸上总挂着淡淡的笑容。1987 年,刘伟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球员。然而10岁时, 一场事故发生了。1998年2月,刘伟因意外 触碰到高压电,失去双臂。
刘伟,12岁时由于不小心触到高压电, 双臂截肢。没有双臂的他19岁时想用脚来练 琴,可是,好多地方都不收留他,有一位私 立音乐学院的校长竟然说他影响校容。刘伟 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微笑着对那位校长说: “谢谢你对我的歧视,我会做给你看的,我 会告诉你,我是怎么成功的!”正是有了 勤 学苦练,正是有了持之以恒,正是有了那位 校长的“推动力”,刘伟终于可以用脚来弹 琴,而且还赢得了许多大奖。
送东阳马生序
• 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浙 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
学习目标:
• 1 、了解序,积累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 背诵课文。 • 2 、学习对比的写法。 • 3 、体会天道酬勤,体会专注。
学习重点:
• 1、积累文言词语。 • 2、对比的写法。 • 3、翻译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 要么精彩地活着。没有人规定弹钢 琴一定要用手。”
• 天道酬勤
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古 今中外所称道的多劳多得。 意指上天会酬报勤奋的人,付出的努力一定会 有所回报。多一分耕耘,多一分收获,只要你 付出了足够的努力,就算没有看到直接的收益, 将来也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回 • •
古今异义: 走送之、媵人持汤沃灌、主人日再食 词类活用: 手自笔录、手自笔录、腰白玉之环、主人 日再食
翻译下列句子: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余则缊袍敝衣处期间,略无慕艳意。
2、总结本文主旨
• 通过自己年轻时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学习 的经历,劝勉马生要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 刻苦学习,争取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 翰林院编修组织机构,设学士一人,正五 品(县令,俸禄192石米,明朝相当于现在 的地级市市委副书记)。
• 宋濂说自己“勤且艰”,作者的勤奋不言 而喻,自里行间处处均能体现作者的勤奋, 试找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作者“勤且艰” 的文字,想一想,作者的艰苦可以分为哪 几个方面?
3、本文成功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四、专题阅读
• 本文中,作者将自己“勤且艰”送给了马 生,读一读主题阅读丛书《送天台陈庭学 序》,看看作者送给陈庭学什么。 • 自古天道酬勤,读主题丛书《一件小事— 铁凝》和《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关注》, 体会凡人和风云人物有所成就的原因。
五、拓展延伸
• 从宋濂的成功,到铁凝学会注射,到盖茨 和巴菲特能够在一起交流,你想对自己的 学习说些什么,对自己的未来说些什么。
三、小组合作
了解大意及中心,不会解释的词语,不会 翻译的句子做好标记,组内不能解决的, 全班交流。
一词多义:
• 无从致书以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衾 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 弗之怠、走送之、当余之从师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 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 足肤皲裂而不知、以中有足乐者
•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 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 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 要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天道酬勤,体会赠 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知识链接:序
• “序”是本文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两 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 写作缘起等。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 始于唐朝,一般是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 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序往往因人立论, 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 文体,内容多为勉励、称许、推重之辞,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送天台陈庭 学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一、了解背景
• 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 他应诏去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 乡晚辈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 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马生 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二、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 意字形。
• 弗( ) 怠( ) 逾约( )叩问( ) 叱咄( ) • 俟( ) 负箧( )曳屣( ) 皲裂( ) 媵人( )衾() • 被()绮()绣 容臭() 烨()然 缊() 袍敝衣
知识链接:
• 宋濂,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 好学,而且一生刻苦学习。元朝末年,元 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 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明初朱元璋 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 学,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朱元璋称他为开 国文臣之首。
• 儒学关于地方学校考课之事,自宋代设提举学事 司始,元代则设儒学提举司,都是地方高级督学 之官职,各府、州、县分设教授、学正、教谕。 明初沿之,置儒学提举司。 • 翰林院编修主要是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 讲,实际上,其重要作用在于培养人才,类似于 现在的实习生。翰林院相当于中央党校+中科院、 社科院。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 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个作用大同小异。 而翰林本身,也和现在的秘书一样,他的作用和 权力,因领导对他的信任程度而有所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