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
送东阳马生序+九下第六单元诗歌理解性默写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1.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的句子是: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艰苦的句子是:3. 3.抄书完毕后,不敢违背约定的句子:4.担心没有机会接受大师的教诲,作者的做法是:5.表明老师发怒,自己以谦和的态度虚心请教的句子是:6.服侍先达,虚心请教,认真聆听的句子是:7.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作者处于同舍生的锦衣华服之间的表现是:8.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9.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是:10.10.虽同游者腰缠万贯,自身一贫如洗,却能安心学习的原因:11.写出“我”学有所成原因的句子:第六单元古诗理解性默写《十五从军征》1.开篇直言从军时间长,高度概括士兵军旅生涯,与“少小离家老大回”意味相似的诗句:2.乡人的答语道出亲人都已逝去的悲惨现状的句子:3.描绘院内荒凉凄楚的景象,表明家中已空无一人的悲惨情形的诗句:4.起句诗人似乎没有批评什么,但一个“始”字,却已经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5.抓住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的诗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1.写北方风狂雪早的诗句是: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以春花比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3.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的诗句是:4.诗中从侧面反映天气异常寒冷,战争非常残酷的诗句是:5.诗中用互文的表现方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生活的句子是: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运用夸张修辞手法过渡的诗句是: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相映的句子是:8.体现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的诗句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1.《南乡子》中,点明词人登临地点的语句是:2.《南乡子》中,隐含“故国之思”,表明词人对恢复中原的渴望的语句是: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表明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的语句是:4.《南乡子》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历代诗人常常喜欢登临古迹,借以抒情言志。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1]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1]](https://img.taocdn.com/s3/m/e88cc3ad27d3240c8547efc7.png)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1]-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送东阳马生序》情景默写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少年博览群书使他增长了知识和提升了理想高度,因此成年后追求更加高远的句子,。
2.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用自己从小就喜欢读x 书做开篇,进而提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3. 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自己家庭贫困,借书抄书,按时奉还的句子是:,,,,4.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了宋濂在寒冷季节里努力抄书的痛苦和坚强意志的句子是,,,。
催人奋进5.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用先达品行高、门人多和严肃来反衬求学之难的句子是,,,6.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了宋濂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和谦逊专一的学习态度的句子是:,,7. 《送东阳马生序》中,从脸色、礼节、语言反映宋濂虚心接受“先达”“叱咄”的句子的是,,,。
表现他谦逊礼貌的态度8.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虽“先达”尊敬,反映她学习意志的坚韧和从师的收获的句子是,。
,。
9.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选择了记从师途中的艰苦和上文的“笔录”之苦,都是严寒日子的句子是:,,,,。
10.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对天寒行路之苦的补充,交代自己到住所时手脚冻僵的艰难情况,意在说明求学艰难的句子是,,,,。
11.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从求学时饮食生活的清苦角度来表现求学艰难的句子是,,12.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与舍生对比,表现对穿戴不羡慕,自得其乐的人生观。
从而概括了自己不怕艰苦、勤奋学习的精神的句子是,,,,。
13. 《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极写同舍生服饰奢华,反衬自己清苦的句子是,,,,,。
14.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虽家贫但能博览群书,借书讲究诚信的句子是,,。
,,。
15.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因担心没有大师指导,跑到百里以外向前辈请教的句子是,,。
2。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文理解性默写附答案

1.《渔家傲·秋思》中表达戍边将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卫国志向的句子是:。
2.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3.《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家与报国矛盾心情的诗句是:。
4.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5.《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旨的诗句是:。
6.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这句词是:。
7.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是:。
8.《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愿驰骋疆场、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9.《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心情两句:。
10.《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1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是:。
12.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诗句是:!1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备的句子是:。
14.《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1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1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描写渴望驰骋沙场、英勇杀敌的战斗场面的词句是:。
17.秋瑾的《满江红》中“”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部编最新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全)附答案

部编最新语文九年级下册古诗文理解性默写(全)附答案古诗词理解性默写一、《渔家傲·秋思》1、唐代诗人李益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抒写了戍边将士3、《渔家傲•秋思》中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且表达了主4、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突出体现了边塞的壮美,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运用相似的景物渲染了边塞的悲凉,5、《渔家傲•秋思》中渲染古代西北边地秋景的悲凉奇异的诗句二、《江城子·密州出猎》1、《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借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愿驰骋疆2、《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发主人公杀敌为国、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的诗句3、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诗句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抒写人到中年的主人公,壮志未酬的感叹的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形、声两方面写军营生活及战前准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方面描写渴望驰骋沙场、3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四、《满江红》1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2”一句是化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五、《定风波》1、《定风波》中写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2、《定风波》中写归途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3、《定风波》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一边是料峭春风,丝丝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暖意,4、《定风波》中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六、《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2、《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3、《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作业试题(含答案)

初三古诗文复习(33)《送东阳马生序》作答时间:20分钟(附答案及详解)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④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一)解释带点的词①无奔走.之劳矣②父母岁有裘葛之遗.③其业.有不精④余朝京师.⑤言和而色夷.⑥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⑦是可谓善.学者矣⑧生以乡人子谒.余⑨余之志.也(二)翻译句子1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3.岂他人之过哉?4.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5.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三)常识和内容理解1.《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_(体裁),它选自《》,作者,字,号,是(朝代)文学家。
他与_、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下列对全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①②段写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情形,着意突出其“勤且艰”的好学精神。
B.第③段写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艰难形成时照,从反面强调勤苦学习的重要性。
C.第④段明确地写到马生,点明写序的目的,这就是“道为学之难”“勉乡人以学者”。
D.这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辈马生序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目的是勉励他勤奋学习。
3.下列对全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告诉我们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B.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背诵前两段。
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参考答案:这是一篇劝学之作。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二、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参考答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求书之难。
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
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2)求师之难。
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3)求学之难。
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
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
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再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作者不攀比,一心向学,求学意志坚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
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相反对比,简称“反比”。
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关的对比,可称之为“正比”,如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章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1 《送东阳马生序》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熟读课文,背诵前两段。
作者写这篇文章,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赠送同乡后学,主要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参考答案:这是一篇劝学之作。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为学之难。
意在强调:要想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享乐和物质诱惑,勤勤恳恳,专心致志。
二、在求学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找出其中的细节,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参考答案: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1)求书之难。
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
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2)求师之难。
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3)求学之难。
主要是历尽苦寒,破衣粗食。
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本文中的细节描写很多。
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目前。
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作者虚心求教的情态。
再如,对“同舍生”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
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作者不攀比,一心向学,求学意志坚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三、课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找出来,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本文多用对比手法突出事物的不同方面,或彰显矛盾,或揭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
如“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强大;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例子,都是相反对比,简称“反比”。
文中也有一些相同或相关的对比,可称之为“正比”,如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
这样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章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含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一)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编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查不赞、德查不成羞,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 ( )A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B假诸人而后见.也才美不外见.《马说》C 无冻馁之患.矣患.其塔动《梵天寺木塔》D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走.送之B.主人日再.食C.媵人持汤.沃灌D.援疑质.理3.文中划线句是对同舍诸生衣着和神态的描写,结合全文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本文作者宋濂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尽管他幼时穷苦得“无从致书以观”,却能“遍观群书”:尽管从师求学艰难却能“卒获有所闻”,并最终成为大家。
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第5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1]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2]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3],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4]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5];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1]受:通“授”。
传授。
[2]人非生而知之者,指知识和道理[3]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九年级下】
班级:姓名: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1、揭示作者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或统领全文,为全文奠定下基调的语句: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
3、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刻苦的句子:
4、初步揭示学习勤奋态度的句子:
5、写作者幼时抄书原因的句子:
6、表明作者坚守信用,决不耽误还书日期的句子:
7、写作者求师心切的句子:
8、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
9、表明叩问之师的确是德隆望尊的严师的句子:
10、表现平时求教时恳切和虔诚的句子:
11、表明老师发怒,自己谦和的态度和请教的情节:
12、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而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或揭示精神追求战胜物质贫困)的句子:
13、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14、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15、写衣食简陋的句子:
参考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理解性默写:
1、余幼时即嗜学。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手自笔录。
5、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6、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8、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9、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10、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
11、或遇其比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合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若人也。
13、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行深山巨谷中。
14、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5、无鲜肥滋味之享,余则缊袍蔽衣外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