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对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圣人都十分熟悉吧!那么你想知道孔子第二次拜访老子的故事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感兴趣,就赶紧和我一起来了解这个典故吧!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
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
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
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
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
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
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典故话说春秋那会儿,咱们的老祖宗孔子,那可是个大学问家,整天琢磨着怎么让天下太平,人们都能过上好日子。
他老人家不光自己学,还到处找人请教,生怕自己有啥不懂的。
这不,有一天,他听说东边有个叫老子的高人,那学问深不可测,连天上的神仙都得竖大拇指。
孔子一想,哎呀,这不就是我要找的人吗?于是,他收拾收拾行囊,就踏上了去拜访老子的路。
一路上,孔子那是边走边想,心里头跟揣了只小兔子似的,砰砰直跳。
他琢磨着:“这老子到底是个啥样的人呢?会不会嫌我问题多,嫌我烦呢?”可转念一想,自己是为了求学问道,为了天下苍生,怕啥嘞!好不容易,孔子来到了老子的住处。
嘿,这地方可真是个世外桃源,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看得孔子是心旷神怡,连赶路的疲惫都消了大半。
他轻手轻脚地走到门前,生怕惊扰了这位高人。
“咚咚咚”,孔子轻轻地敲了敲门。
不一会儿,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出现在他面前。
这老者,眉宇间透着一股子仙气,眼神深邃,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
孔子心里头那个激动啊,赶紧上前行礼,恭恭敬敬地说:“晚辈孔丘,久仰先生大名,特来求教。
”老子微微一笑,那笑容温暖得就像春日里的阳光,一下子就把孔子心里的紧张给融化了。
“孔丘啊,快请进。
”说着,他就把孔子请进了屋里。
一进屋,孔子就被屋里的陈设给吸引了。
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名贵的摆设,只有几卷竹简,一张木桌,几把竹椅,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可就是这简单的布置,却让孔子感受到了一种说不出的宁静和深远。
老子给孔子泡了一壶茶,两人就坐在桌边,边喝边聊。
孔子那是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儿地把自己的疑惑和想法都说了出来。
老子呢,也不急不躁,一一解答,时不时还引经据典,让孔子听得是如痴如醉。
聊着聊着,天就黑了。
孔子一看时间不早了,赶紧起身告辞。
可老子却拉住他说:“孔丘啊,学问之道在于日积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你若有心,不妨多留几日,咱们好好切磋切磋。
”孔子一听,那是求之不得啊!他赶紧谢过老子,就在老子的住处住了下来。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孔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对老子和孔子这两位圣人都十分熟悉吧!那么你想知道孔子第二次拜访老子的故事是怎样的吗?如果你感兴趣,就赶紧和本人我一起来了解这个典故吧!再授孔丘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
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
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
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
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
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
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
孔子曾经去拜访老子,希望能够向他请教一些问题。
在见到老子后,孔子问他:“我听说你很懂道理,我想问问你,什么是道?”老子回答说:“道是无形的,无声的,无用的,无敌的。
”孔子听了后感到很困惑,觉得老子的回答太抽象了,不够具体。
于是孔子问老子:“既然道是无形的、无声的、无用的,那么它有什么用处呢?”老子回答说:“道虽然看起来没有用处,但却是万物的根源。
它像是一条河流,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却能够滋润大地,让万物生长。
正因为道没有形状,所以可以包容万物,不会被任何事物所限制。
”
孔子听了老子的回答后,深深地感受到道的神奇之处。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道,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世界、掌握人生的真谛。
从此以后,孔子更加努力地学习和思考,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 1 -。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孔子对老子的评价!

孔子见老子的典故,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
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
鲁君准行。
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
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丘感叹不已,获益不浅。
逗留数日。
孔丘向老子辞行。
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
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
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
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
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於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
功名存於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与老子的故事介绍孔子与老子既是朋友,又是师生关系,关于孔子与老子的故事有很多。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孔子与老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有一次孔子带着众弟子走到东周时去拜访老子,老子喜欢清静,面对一群“远来之客”,有点不知所措,但他没有怠慢,立即走出门外,向这群人问道:“各位,有何事指教?”站在首列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知道这个老者就是老子,于是上前恭敬地请求赐教。
老子最烦繁文缛节,所以对孔子笑了一声,答道:“先生说重了,我没有什么可以教导您的。
不过您如果是不嫌在下舍里简陋,倒是可以闲聊切磋一番,以消遣时日。
”孔子一贯是比较拘谨的,看到老子的洒脱,他非常向往,不过依旧还是按捺住了心底的想法,以礼行事。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谦和,但孔子仍然是依照着礼仪行事,点点举动都不敢逾矩,所以显得十分拘束。
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squo;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squo;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孔子一愣,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squo;制礼作乐’而来。
之后二人聊了一些看法,老子对于孔子的古板实在是不敢苟同,两个人的谈话也颇为尴尬,后面也就没有再继续聊下去。
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历史上记载的“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件很多,这也许并不是两个伟人之间的对话了,而是两种思想的对话,碰撞,交锋。
也有一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其实是向老子讨教,孔子师承老子,才要多次与老子问答。
据史记载,孑L子第一次问礼的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地点在巷党。
当时老子已经离开周国,游历各国。
老子子到了鲁国,为友人操办丧事,因为日食而停止送葬的队伍,孔子认为不妥,而老子认为送死者上路,该趁着天明。
孔子第二次问礼是在公元前526年。
鲁昭公十二年老子官复原职,孔子的学识也大有长进,但是孔子认为自己的学识仍不够丰富,因此决定向老子学习周礼。
孔子求教老子的故事

孔子求教老子的故事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创立者,而老子则是道家学派的创立者。
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讲述一个关于孔子求教老子的故事,以展示两位伟大思想家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
据史书记载,孔子在年轻时就已经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他知道老子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老人,于是决定前去拜访老子,向他请教。
孔子在前往老子所在的国家的路上,一直在思考老子的一些思想。
他觉得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理念非常有启发性,但是他也不能确定这些理念是否能够真正地指导人们的行为。
因此,他希望向老子请教这些问题,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当孔子到达老子的国家时,他发现老子正在一个花园里散步。
他看到老子面带微笑,显得非常慈祥。
孔子恭敬地向老子行礼,并表达了自己的来意。
老子听后并没有立刻回答孔子的问题,而是让他先在花园里散步,然后再谈论这些问题。
在花园里散步时,孔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子的智慧。
他发现老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的理念并不是让人们随意地去做事情,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来制定规范和法则。
他还发现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并不是让人们不去作为,而是要避免违背自然规律的作为,以实现真正的无为而治。
当孔子散步完毕后,他再次向老子请教。
这次他向老子问了一个更为深入的问题:“您所提倡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理念是非常有启发的,但是这些理念如何才能真正地指导人们的行为呢?”老子听后笑了笑,回答说:“孔丘啊,你问得很好。
要想让这些理念真正地指导人们的行为,首先要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不要贪心不足、贪婪过度,否则就会陷入困境。
同时,一个人也要学会适可而止,不要过度追求某些东西而导致失败或失去平衡。
”听了老子的回答,孔子深深地领悟到了其中的道理。
他意识到要想让人们真正地遵循自然规律和无为而治的理念,首先要从自身做起,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追求,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第二次问道于老子的典故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岁,仍未学得大道。
闻老聃回归
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
此次
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之门。
故特来求教。
”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之初。
天地之内,环宇之外。
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
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
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
舍不同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
物之初,
混而为一,无形无性,无异也。
”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观其同,
则齐万物也。
齐物我也,齐是非也。
故可视生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
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
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释重负,
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老子接着说:“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环宇矣而无处
不在,周流不息矣而无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论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败、资助万物而不匮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时得之而序,
万物得之而形。
”孔丘闻之,如腾云中,如潜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体,天我合为一体,己皆万物,万物皆己,心旷而神怡,不禁赞叹道:“阔矣!广矣!无边无际!吾在世五十一载,只知仁义礼仪。
岂知环宇如此空旷广大矣!好生畅快,再讲!再讲!”老子见孔丘已入
大道之门,侃侃而谈道:“圣人处世,遇事而不背,事迁而不守,顺物流转,任事自然。
调和而顺应者,有德之人也;随势而顺应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闻之,若云飘动,随风
而行;若水流转,就势而迁。
喜道:“悠哉!闲哉!乘舟而漂于海,乘车而行于陆矣。
进则
同进,止则同止,何须以己之力而代舟车哉?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妙哉!妙哉!再讲!再讲!”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观之,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
人之生也,气之
聚也;人之死也,气之散也。
人生于天地间,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矣。
万物之生,蓬蓬
勃勃,未有不由无而至于有者;众类繁衍,变化万千,未始不由有而归于无者也。
物之生,由无化而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为无也。
有,气聚而可见;无,气散而不可见。
有亦
是气。
无亦是气,有无皆是气,故生死一气也。
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见生则喜,见死则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犹如解形体之束缚,脱性情之裹挟,由暂宿之世界归于原本之
境地。
人远离原本,如游子远走他乡;人死乃回归原本,如游子回归故乡,故生不以为喜,死不以为悲。
得道之人,视生死为一条,生为安乐,死为安息;视是非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视贵贱为一体,贱亦不贱,贵亦不贵;视荣辱为等齐,荣亦不荣,辱亦不辱。
何
故哉?立于大道,观物根本,生死、是非、贵贱、荣辱,皆人为之价值观,亦瞬时变动之
状态也。
究其根本,同一而无别也。
知此大道也,则顺其变动而不萦于心,日月交替,天
地震动、风吼海啸、雷鸣电击而泰然处之。
”
孔丘闻之,觉已为鹊,飞于枝头;觉己为鱼,游于江湖:觉己为蜂,采蜜花丛;觉已为人,求道于老聃。
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
何物矣!造我为鹊则顺鹊性而化,造我为鱼则顺鱼性而化,造我为蜂则顺蜂性而化,造我
为人则顺人性而化。
鹊、鱼、蜂、人不同,然顺自然本性变化却相同;顺本性而变化,即
顺道而行也;立身于不同之中,游神于大同之境,则合于大道也。
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
在吾身!”言罢,起身辞别。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
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
邪!”[36-37]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
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
自化,清静自正。
1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2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
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3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4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6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7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8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9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10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1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2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3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4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5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