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
连词

练习
23. I was on the point of going to bed ________ Mr. Zhang rang. A. as B. when C. while D. and 解析:因为句中的并列连词when = just at that time, 意为“这时(突然)”。选 B. 24. In some countries, ________ are called “public schools” are not owned by the public. A. which B. as C. what D. that 解析:本题考查what引导主语从句,并在主语从句中作主语。句意为“在许多国家, 所谓的“公立学校”并非公众拥有。选C。 25. Doing your homework is a sure way to improve your test scores, an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________ it comes to classroom tests. A. as B. since C. when D. after 解析:when it comes to sth固定词组,表示当涉及到,当谈到的意思。选C 26. You may borrow this book ________ you promise to give it back. A. in case B. so long as C. as if D. even if 解析:so long as和as long as 都表示“只要,如果”的意思。选B 27. ________ the man grew older, he lost interest in everything except gardening. A. With B. Since C. While D. As 解析:句意“随着他变老,他就只对园艺感兴趣了”。With 和as都有“随着”的意思, 但 是with后面跟的是名词性短语,而不能跟句子。选D
英语连词大全

英语连词大全连词是一种虚词,用于连接单词、短语、从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英语中的连词种类繁多,掌握它们对于提高英语表达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英语中的各类连词及其用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它们。
一、并列连词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并列的单词、短语、从句或句子。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and(和)、or(或者)、but(但是)、so(所以)等。
1. and:表示添加、连接两个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I like apples and oranges.(我喜欢苹果和橙子。
)2. or:表示选择,连接两个相对立或不同的选项。
例如:Do you want coffee or tea?(你想要咖啡还是茶?)3. but:表示转折,连接两个相对立或矛盾的事物或概念。
例如:I like sports, but I don't like playing football.(我喜欢运动,但我不喜欢踢足球。
)4. so:表示结果或推论,连接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句子。
例如:It was raining, so we stayed at home.(下雨了,所以我们呆在家里。
)二、从属连词从属连词用于引导从句,使其成为主句的一个组成部分。
常见的从属连词有:that (无词义,引导名词性从句)、if(如果,引导条件状语从句)、because(因为,引导原因状语从句)等。
1. that:引导名词性从句,无词义,只起连接作用。
例如:I know that you are smart.(我知道你很聪明。
)2. if: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示条件或假设。
例如:If you study hard, you willsucceed.(如果你努力学习,你会成功的。
)3. becaus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表示原因或理由。
例如:I didn't go to the party because I was tired.(我没去参加聚会,因为我累了。
语文连词的分类和用法

语文连词的分类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两个单词、词组或句子的词语。
根据其所连接的语素、词组或句子的关系,连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 并列连词:连接同等地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并列关系。
如:而且、或者、不但…而且、既…又、不是…就是、无论…都、虽然…但是。
2. 连接词:连接转折、选择、因果、条件等词组或句子,表达因果关系、条件关系、转折关系、选择关系等。
如:因此、所以、因为、由于、如果、除非、然而、但是、尽管、虽然。
3. 从属连词:连接主句和从句,从属连词有三种类型:引导名词从句、形容词从句和副词从句。
如:谁、哪儿、什么、因为、当、虽然、并且等。
在句子中,连词的使用可以起到连贯、衔接句子的作用,使句子更加连贯、紧凑、文雅。
语文连词知识点总结归纳

语文连词知识点总结归纳一、连词的定义连词是连接词、短语、从句或句子的词,用来表示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以及词、短语、句子与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句法上,连词可以连接主谓、宾语、状语等成分。
在意义上,它可以表示递进、选择、转折、因果、条件、目的等各种关系。
连词包括并列连词、递进连词、选择连词、转折连词、因果连词、条件连词、目的连词等。
二、并列连词并列连词是连接表示并列关系的词、短语、句子的连词,主要包括有“和”、“与”、“及”、“又”、“或”、“还有”、“并且”、“同”等。
在使用中要遵循多种类并列连词的搭配规则。
同时,要注意使用并列连词时要注意句子平衡,不要破坏句子结构的完整性。
三、递进连词递进连词是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主要包括“并且”、“而且”、“况且”等。
递进连词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是前后递进,加强了前后成分之间的关系。
四、选择连词选择连词是表示选择关系的连词,主要包括“或”、“还是”、“抑或”等。
选择连词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表示两个中的一个,表示二者之中有一个,但不能同时存在。
五、转折连词转折连词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主要包括“但是”、“然而”、“可是”、“却”、“而”等。
转折连词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表示前后成分的对比、转换、转折关系。
六、因果连词因果连词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主要包括“因为”、“由于”、“所以”、“以致”等。
因果连词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表示因果关系的前后成分。
七、条件连词条件连词是表示条件关系的连词,主要包括“如果”、“要是”、“倘若”、等。
条件连词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表示前后成分之间的条件关系。
八、目的连词目的连词是表示目的关系的连词,主要包括“为了”、“为着”等。
目的连词连接的成分在意义上表示前后成分之间的目的关系。
九、其他连词其他连词包括“因”、“所以”、“还有”、“又”等,这些连词在使用时要根据具体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来选择合适的连词搭配。
十、连词的使用1. 在平行结构中,并列连词的使用要注意搭配的规则。
连 词

连词连词是一种连接词和词、短语和短语或句子和句子的词。
连词本身没有实义,在句子中不能独立担当成分,属于虚词。
1.(Compound Conjunction)连接彼此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and, or, but, so, not only…but also, both…and, neither…nor, either…or, as well as等2. (Subordinate Conjunction)连接从句,如宾语从句、状语从句that, if, unless, whether, who, whose, what, which, whose, what which, where, than, when ,while, as, since, though, although, because, before, after, until, as soon as, now that, so…that, so that, as…as, (not)so/as…as1. 并列连词(compound conjunction)1.The water in the kettle is boiling and we can see steam coming out of it.2. People not only play computer games on the Internet but also do online shopping.3. Neither the colour nor the size fits me.4. Not only Wendy but also Cathy is keen on sports.1) 表示两者属于某一个共同概念的关系。
1. Is he an engineer or an architect?2. Hurry up, or you will be late.3. You can ask me questions either in class or after class.2)表示两者间的转折关系。
连词的知识点总结

连词的知识点总结一、连词的分类连词根据其功能和用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常见的连词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关系连词和副词连词。
1. 并列连词并列连词主要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成分,通常是单词、短语或句子。
常见的并列连词包括and、or、but、yet等,它们可以用来连接相同性质的成分,使句子更加连贯和完整。
2. 从属连词从属连词主要用来引导从句,表示从属关系,包括时间从属连词、原因从属连词、条件从属连词和方式从属连词等。
常见的从属连词包括when、while、because、if、although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结构和语义逻辑关系。
3. 关系连词关系连词主要用来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词或代词,起到连接作用。
常见的关系连词包括who、which、that、whose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修饰和衔接关系。
4. 副词连词副词连词主要用来连接两个句子或句子成分,表示逻辑关系和转折关系,通常用在句首或句中。
常见的副词连词包括however、therefore、meanwhile、furthermore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过渡关系。
二、连词的用法1. 并列连词的用法并列连词主要用来连接两个或多个相同性质的成分,使句子更加连贯和完整。
在使用并列连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逗号将并列成分隔开,然后使用并列连词连接。
例如:I like reading, writing, and listening to music.(2)在使用and连接两个成分时,通常表示并列关系,表示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例如:I like tea and coffee.(3)在使用or连接两个成分时,通常表示选择关系,表示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是“或”的关系。
例如:You can have tea or coffee.(4)在使用but连接两个成分时,通常表示转折关系,表示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但是”的关系。
(完整版)连词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连词知识点总结连词知识点总结连词是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之间的词语。
它可以起到衔接、起缓冲作用,帮助句子更流畅地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连词及其用法。
并列连词并列连词用于连接同等重要的词、短语或句子,常见的并列连词有"和"、"或"、"但是"等。
- "和":连接相同类别的词或短语,表示累加的关系。
- "或":选择性地连接不同的词或短语,表示二选一的关系。
- "但是":用于表示两种情况之间的对比或转折关系。
转折连词转折连词用于连接表示对比或转折关系的句子,常见的转折连词有"但是"、"然而"、"虽然"等。
-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前后句子内容不一致。
- "然而":表示转折关系,强调前后句子的对比。
- "虽然":表示转折关系,引入一个与主句相对立的条件或假设。
递进连词递进连词用于连接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常见的递进连词有"并且"、"而且"、"不仅仅"等。
- "并且":用于连接同时发生或同时存在的情况,表示递进关系。
- "而且":用于连接两个句子,表示后者对前者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 "不仅仅":用于表示除前面所说的事物外,还有其他事物。
因果连词因果连词用于连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常见的因果连词有"因为"、"所以"、"由于"等。
- "因为":表示原因,引导一个原因状语从句。
- "所以":表示结果,引导一个结果状语从句。
- "由于":表示因果关系,引导一个因果状语从句。
英语常用的24个连词

英语常用的24个连词
连词是一种虚词,不能担任一个句子成分。
连词在句中主要起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及句子和句子的作用。
它主要是包括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
以下汇总了,24个常见连词,一起来学学!
1. after 在……以后
2. and 和;又
3. as 像……一样;如同;因为
4. because 因为
5. before 在……之前
6. but 但是
7. if 如果;假使;是否;是不是
8. neither 也不
9. nor 也不
10. or 或者;还是;否则
11. since 从……以来;……以后
12. that 既然,由于(引导宾语从句等)
13. though 虽然
14. till 直到;直到……为止
15. until 直到;直到……为止
16. when 当……的时候
17. whether 是否
18. while 在/当……的时候;和……同时
19. than 比
20. so 因此;所以
21. both…and… 两个都;既……又……
22. not only…but also… 不但……而且……
23. either…or… 或者……或者……;不是……就是……
24. neither…nor… 既不……也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春季期主要教学内容文选:1.《墨子·非攻》 2.《庄子·不龟手之药》 3.《庄子·百川灌河》 4. 《荀子·劝学》5.《吕氏春秋察传》 6.贾谊:《论积贮疏》7.李密:《陈情表》8.韩愈:《答李翊书》9.欧阳修《醉翁亭记》《进学解》10.苏轼《喜雨亭记》11.王勃:《滕王阁序》《前赤壁赋》12.庾信:《春赋》13.刘禹锡:《陋室铭》一、连词及其语法功能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虚词。
连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表示词与词、短语与短语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语法关系或逻辑关系。
这些关系表现为: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联合关系: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与”表并列。
2、生庄公及公叔段。
” ——“及”表并列。
3、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4、“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况”表示递进,更何况。
5、“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表示转折,但是。
偏正关系:让步、假设、条件、因果。
1、“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 ——“纵”,表示让步关系,纵然。
2、“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若”表示假设,如果。
3、“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则”连接条件复句,相当于“那么”。
4、“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
”——“是故”,等于说“故”,表示因果。
“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也是因果关系,可理解为“因此”。
二、古代汉语常见连词用法介绍(一)而《说文解字》:“而,颊毛也。
”其本义当是表示人的胡须。
“而”也可以用作代词,表示第二人称,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可以译为“你的”、“你”。
例如:①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本纪》)②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左传·成公二年》)“而”作为虚词,最主要的用法是作连词。
“而”作为连词,几乎可以连接各种语言单位,表示多种语法关系,是古代汉语中运用最广泛、最灵活的连词,现代汉语中没有跟“而”完全相当的连词。
1、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两项之间的意义是并列关系,“而”可译为“又”,也可不译。
(1)“敏于事而慎于言。
”——“而”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在做事方面很敏捷,在言辞方面很谨慎。
)(2)“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而”连接两个形容词(后者活用为动词),相当于“又”,(因为你的地位尊贵又拥有很多钱财。
)(3)“侣鱼虾而友麋鹿。
”——“而”连接两个动词(名词活用为意动),表示并列关系,(把鱼虾当作伴侣,又把麋鹿当作朋友。
)2、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前后两项所表示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或事理上有层进、原因等关系,可随文译为“又”、“而且”、“因而”、“就”等。
(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而”连接的两项动作有层递关系,可译为“而且”。
(生活给养齐备并且活动符合时令,那么大自然就不能使人困窘。
)(2)“觉而起,起而归。
”——“而”所连接的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承接。
(睡醒了就起身,起身后就回去。
)(3)“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而”所连接的两项前后有因果关系。
(射箭的靶子张设好了,因此弓箭就会射向它;树林的树木茂盛了,因此砍伐的斧子就会来到这里。
)3、连接谓词性成分或分句,前后两项在事理上是不一致的,是相反的,构成了转折的关系。
“而”可译为“却”、“可是”。
(1)“辞多类是而非,多类非而是。
”——“而”连接的两项有转折关系,(言辞常常好象正确,但却是错误的;也常常好象错误,但却是正确的。
)(2)“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三个“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后一个“而”连接的是分句与分句。
4、连接主语和谓语,有时表示谓语的情况是设想的,有时表示主语不应出现谓语的情况。
“而”需要分别译为“如果”或“却”。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
(人如果没有诚信的话,那么不知道他可以怎样。
)(2)“子产而死,谁其嗣之?”——“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
,(子产如果死去的话,谁将能够继承他呢?)(3)“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
”——“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根据主语,不应该出现谓语的情况,这里其实还是一种转折的意味。
(作为一个君子却不仁爱的情况,是有的了。
)5、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偏正关系,“而”一般不译出。
(1)“嫂侧目而视,倾耳而听。
”——“而”连接的前后两例都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终日而思”,“而”连接的也是状语和中心语的关系,意思是整天地思索。
(二)与1、连接体词(名词、代词)或体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有时也表选择关系,相当于“还是”、“或者”。
(1)蜩与学鸠笑之。
——“与”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
(2)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与”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
(3)“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与”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
(杀人用木棒或是用刀,其性质有什么办法区别吗?)2、连接分句与分句,构成并列复句,表示选择。
这种情况下通常需同其他虚词配合,“与……不如”、“与……不若”、“与……宁”、“与其……不如”、“与其……孰若”等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宁可(不如)”。
(1)与人刃我,宁自刃。
——与其让别人杀我,我宁可自杀。
(2)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
——与其杀死这个人,宁可得到这个国家。
(三)以1、连接动词和动词,或形容词和形容词,表示前后两项的并列关系,译为“又”。
(1)治国之音安以乐;乱国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
——“以”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2)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以”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
“以”连接的两个动词,经常表示两项动作行为的连续性和时间上的紧相承接,“以”可译为“而”或不译。
(3)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以”连接两项具有连续性的动作行为“破之”和“归秦”。
(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
——“折以御”,“以”也是连接两个具有连续性的动作行为。
2、连接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表示前一项动作行为是后一项动作行为进行的条件、方式,后一项动作行为是前一项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以便”、“以致”等。
(1)“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以”连接两项动作行为,“假道”的目的是“伐虞”。
可译为“以便”。
(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以”连接复句的两个分句,后项“抑强秦”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
(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即快乐得以致于忘记了忧愁。
(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两个“以”,前一个连接的是动作行为的结果,即因为贪生怕死以致损害了仁德,后一个连接的是动作行为的目的,即牺牲自身来达到成就仁德的目的。
3、连接状语和动词中心语,表示前项是动作进行的时间、条件、状态。
“以”的这种用法相当于“而”,可不译。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潜师”意思是使军队潜伏着暗暗地前来。
“以”连接的是状语和动词中心语。
(2)“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以”所连接的“明”是“教我”的方式。
即明明白白地指教我。
(四)则,然则1、“则”的实词用法“则”字最初是个实词。
作为实词,它有名词、动词两种用法。
用作名词,主要是“法则”、“准则”的意思;用作动词,主要是“效法”的意思。
例如:①愿依彭咸之遗则。
《离骚》②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史记·周本纪》例①中的“则”是名词,“准则”的意思;例②中的“则”是动词,“效法”的意思。
2、连词“则”的用法“则”字用作连词,其连接作用比“而”显得更为有力而紧迫。
它连接的前后两部分,不论在时间上还是逻辑上,往往紧紧相连。
因此,清代学者刘淇说它是“承上趋下,辞之急者也”。
吕叔湘先生说:“和…而‟字比较起来,…而‟字是圆的、软的,…则‟字是方的、硬的。
”“则”字用作连词,可以表示以下的语法关系。
(1)表示承接关系“则”字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可以分为事理上的承接、时间上的承接、对举性承接三类。
A、事理上的承接“则”字表示事理上的承接,用在后一分句的前面,前一分句表示假设或条件,后一分句说明在这一假设或条件下所产生的结果。
一般可译为“就”、“便”、“那么”、“那么就”等。
例如:①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隐公元年》)②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天论》)B、时间上的承接第一,发生一件事后,紧接着产生了与这件事相关的第二件事,两件事之间用“则”字相连,“则”字一般可译为“就”、“便”等。
例如:①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②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沈括《活板》)第二,实现一件事后,却发现另一件事(或另一种情况)已经出乎意料地产生了,两件事之间用“则”字相连,“则”字一般可译为“原来已经”、“却已经”等。
例如:①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僖公三十三年》②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论语·微子》C、对举性的承接把两种以上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前后对照着说,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每个分句都用“则”字表示对举关系。
这种“则”字可译为“就”、“便”等。
例如: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2)表示假设关系“则”字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条件,可译为“如果”、“假使”等。
例如:①公子则往,群臣之子敢不皆负羁以从。
《左传·定公八年》②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
《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转折关系“则”字表示转折关系,只表轻转,不表重转。
一般用在后一分句,连接的前后项内容不一致或相反,一般译为“却”。
例如:①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4)表示让步关系“则”字表示让步关系,往往是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情,预备下句转入正意。
“则”字用在前一分句,一般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①治则治矣,非书意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②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
《国语·吴语》(5)表示选择关系“则”字表示选择关系,常与“非”配合使用,构成“非……则……”的格式,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二者必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