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3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检测6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含解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合格·过关练]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 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完成1~2题。
气体成分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氮(N2) 78.08 75.52氧(O2) 20.94 23.15氩(Ar) 0.93 1.28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1.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A.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B.占大气成分的99%C.是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2.目前,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主要因素是(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A.①③B.②④C.①② D.③④解析:1.A 2.B 第1题,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两者约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
第2题,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一是森林破坏,二是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读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5题。
3.该图示意的大气垂直分层属于( )A.对流层B.平流层C.电离层D.高层大气4.②区气温分布特征最可能导致( )A.对流作用增强B.平流作用为主C.湍流作用增强D.太阳辐射增多5.①区空气中污染物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阻挡了近地面空气水平运动B.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C.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量增大D.近地面人类排放污染物增多解析:3.A 4.B 5.B 第3题,该地高度只有10 km,属于对流层。
第4题,②区出现逆温,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第5题,由于①区上部为逆温层,抑制了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导致污染物含量较高。
读地球大气垂直分层图(部分),完成6~8题。
6.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7.影响该层大气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B.CO2气体吸收地面辐射C.臭氧吸收紫外线D.人类活动8.有关图示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 ℃左右解析:6.A 7.C 8.D 第6题,从图中高度上可知,该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开始变化不大,然后随着高度上升气温迅速升高。
2020级高一地理必修一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对流层
①气温特征(每上升1000米下降6℃) 热量源于地面,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②运动特征: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地区约为 17-18千米,高纬度地区约为8-9千米。 原因:低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多,对流旺 盛,对流层的高度就高。 对流层的高度因季节而异,夏季厚冬季薄。
地理 让生活更美好
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
低层大气中除去水汽 和杂质之外的混合气 体,称为干洁空气。
25 千 米 以 下 的 干 洁 空 气 中 , 氮 气 ( 78% ) 和 氧 气 ( 21% ) 合 占 总体积的99%。
大气的组成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影响
组成成分
作用
氧气 维持人类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具有氧化作用
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自主学习 · 阅读课本P28-P33
图2.1 自由落体状态中的鲍姆加特纳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坠落人” 鲍姆加特纳在美国西南部乘坐太空舱升空。 约3小时后,他上升至39千米空。随后, 他从那里跳下,4分钟后才打开降落伞,成 为第个自由落体速度超音速的人(图2.1)。 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 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 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39千米高空的大 气与地面大气有哪些不同?鲍姆加特纳为 什么需要配备特制宇航服?
趋势:呈现上升趋势,增加速度加快 原因: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土地利用的变化(毁林,减 少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量) 影响: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生态恶化
探究活动 · 了解大气含氧量减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大气中氧气含量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科学研究发现,适当的缺氧环境利于 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但含氧量太低会危害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我国 已建成甘肃榆中、青海多巴、云南海埂、河北兴隆、云南呈贡等国家级高原 体育训练基地。
大气环境及组成介绍

大气环境及组成介绍1. 大气环境概述地球的大气层是围绕地球的气体层,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大气层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同时还含有其他各种气体和微粒。
2. 大气组成2.1 主要气体•氮气(N2):占大气中约78%的体积比例,是大气中最主要的气体。
•氧气(O2):占大气中约21%的体积比例,是维持地球生命的关键气体。
•氩气(Ar):占大气中约0.93%的体积比例,是稀有气体之一。
2.2 稀有气体及其他气体•二氧化碳(CO2):占大气中约0.04%的体积比例,是温室气体之一,在地球气候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氦气(He)、氖气(Ne)、氪气(Kr)、氙气(Xe)等稀有气体:占大气中各自极小的体积比例,起着各自特定的作用。
•水蒸气(H2O):含量随环境变化较大,但在大气中持续存在。
2.3 微粒•大气中还存在各类微粒,如灰尘、烟尘、花粉等,它们会影响大气的透明度、能见度等。
3. 大气的分层结构3.1 对流层•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层的最底层,也是最厚的一层,大约高度为10-15公里。
•大多数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空气温度随高度不同而下降。
3.2 平流层•平流层上面是平流层,高度大约为50公里,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平流层内有大气洛带,其中风向各异,形成高、低压带的交替。
3.3 中间层及外层•中间层是热层,介于平流层和外层之间。
•外层是大气的顶层,高度大约在500公里以上,其中含有主要稀有气体和微粒。
4. 大气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气环境的变化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有着重大的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
•大气中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酸雨、臭氧层破坏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大气中的气候变化也会影响植被分布、动物迁徙等生态过程,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5. 结语大气环境及其组成是地球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保护大气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工作对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新高中地理高考第11讲 大气分层和受热过程

第四章地球上的大气及其运动第11讲大气分层和受热过程新课标·内容要求新课程·素养要求新教材·对应节次2020年新高考·命题统计1.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必修1]2.1—2.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必修1]2.2天津卷第17(2)(3)题;上海卷第18、20题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1.低层大气的组成组成作用干洁空气氮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污染物产生大气污染2.大气的垂直分层垂直分层气温变化大气运动与人类关系①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显著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②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平流运动为主A臭氧层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适合航空飞行③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B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易误辨析]低纬度和高纬度的对流层高度是一样的吗?为什么?提示不一样。
低纬度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因此对流层的高度高(约17~18千米);而高纬地区受热较少,对流活动较弱,所以对流层的高度低(约8~9千米)。
二、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2)大气受热过程名称 具体过程结果地面增温过程 大部分A 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 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思考] 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提示 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获得能量的多少,而近地面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源来自地面辐射。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讲义:第2章+第2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答案

第二节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组成。
2.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重点)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固体杂质和水汽等。
2.干洁空气的成分及作用(1)氮气(N2):生物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
(2)氧气(O2):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3)二氧化碳(CO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4)臭氧(O3):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5)水汽(H2O):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各层特征比较(1)氧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最重要的组成气体。
()(2)臭氧层因强烈吸收红外线而对地表生物有保护作用。
()(3)对流层、平流层的温度变化特征相似。
()(4)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的存在影响人类的无线电通信。
()(5)能够见到各种天气变化现象的大气分层是()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臭氧层[提示](1)×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2)×臭氧层主要吸引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相反。
(4)√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影响无线电通信。
(5)A[对流层中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019年1月11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最新研制的通信广播卫星“中星2D”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问题1(区域认知)我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为什么?[提示]较薄。
因为西昌位于我国的川西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问题2(综合思维)“长征三号乙”运输火箭点火发射刚离开地面升空时,其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什么?[提示]火箭发射升空刚离开地面时,位于对流层中,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问题3(综合思维)发射成功的“中星2D”卫星,在轨运行所在的大气层有何特点?[提示]所在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大气密度极小,存在若干个电离层。
大气科学概论课件(第二: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深海的水流能把海水中的部分CO 从高纬流向低纬, 深海的水流能把海水中的部分CO2从高纬流向低纬, 部分CO 还变成碳酸盐矿物(贝壳)沉到大海。因此, 部分CO2还变成碳酸盐矿物(贝壳)沉到大海。因此, 是在地壳、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 CO2是在地壳、大气层、海洋和生物圈之间循环的。
强紫外辐射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 强紫外辐射有足够的能量使包括DNA在内的重要生 DNA 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 物分子分解,增高患皮肤癌、白内障和免疫缺损症 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 的发生率,并能危害农作物和水生生态系统。少量 的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命有杀菌作用, 的紫外线对地面上的生命有杀菌作用,是人类生存 的保护伞。 的保护伞。
随着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 随着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全球 19世纪初工业的发展及世界人口的增长 大气中的CO 含量在逐年增加。 大气中的CO2含量在逐年增加。 2.1为过去一千年来 为过去一千年来CO 图2.1为过去一千年来CO2的含量变化曲线
3、作用: 、作用:
第二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地球大气是迄今为止以发现的天体 大气中惟一以氮、氧为主,水可以以气体、 惟一以氮 大气中惟一以氮、氧为主,水可以以气体、 液体、固体三态出现的大气。 液体、固体三态出现的大气。 地球大气的演变简述如下: 地球大气的演变简述如下: 地球在46亿年前形成, 地球在 亿年前形成,它形成时是没有大气 亿年前形成 地球大气的演变可分为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 的。地球大气的演变可分为原始大气,次生大气 现代大气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 和现代大气三个阶段。
第2章 地球大气的成分及分布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2 地球大气的演化
地球形成有46亿年的历史,过程漫长,只能依据地 层的化石结构和行星大气资料推算其不同时期的成分.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2 地球大气的演化(★)
根据地层的化石结构和行星的大气资料来推断地
球大气的演化,三阶段:
原始大气 次生大气(还原大气) 现代大气(氧化大气)
2.2.5
硫的化合物
氮(nitrogen)的化合物
2.2.3
臭氧(O3)
什么是臭氧?
臭氧(O3),是氧气(O2) 的同素异形体; 在常温下,臭氧是一种有特 殊臭味的蓝色气体。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
(0.2-0.29um),防止其到
达地球。
2.2 干洁大气
2.2.3 臭氧(O3)(★)
1、分 布: 主要集中在10~50km的平流层大气中,极大值在 20~30km之间。 2、特 点: 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0.2~0.29μm)有强烈的吸收 作用.是最重要的微量成分之一。 3、作 用 一方面臭氧阻挡太阳紫外辐射到达地面,保护地球上 的生命.(生态学) 一方面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使平流层大气增温,对 平流层的温度场和大气环流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引 起对流层温度降低。如使地面平均温度降低1-2度。 (气象学)
1、除水星外的几大行星都被一层大气所包围; 2、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的大气表现出2种不同的类型; 在宇宙空间里,物质世界的化学元素丰度随元素原子量
的增加而减少,这样通过演化形成各不相同的行星大气。
2.1 行星大气和地球大气的演化
2.1.1 行星大气
综合表现:距离太阳近,由于温度高(地球除外)及太 阳风的作用行星原始大气消失较快;而距离太阳远,温度低, 行星原始大气消失缓慢。
大气组成与垂直组成

大气组成与垂直组成
大气是地球周围的气体层,包括多种气体,其组成主要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下面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和其随垂直高度的变化:
1.氮气(N2):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占据大约78%的体
积分数。
在大气中,氮气的含量随着海拔上升而基本保持
恒定。
2.氧气(O2):氧气是大气的第二大成分,占据约21%的体
积分数。
随着海拔的增加,氧气含量减少。
3.氩气(Ar):氩气是大气中的第三大成分,占据约0.93%的
体积分数。
氩气的含量随着海拔上升而基本保持恒定。
4.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重要温室气体,占
据约0.04%的体积分数。
二氧化碳的含量随着海拔的增加
而略微下降。
5.水蒸气(H2O):水蒸气的含量在大气中非常变化。
它的
含量随着环境湿度和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低
海拔和湿润的环境中,水蒸气含量较高。
此外,大气中还包含一些微量气体和悬浮颗粒物,如氩气、氖气、甲烷、臭氧、颗粒物等。
它们的含量和分布也会受到地理位置、季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总之,大气的组成随着海拔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而水蒸气是一种变化较大的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相对湿度f (Uw)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水汽压和饱和 水汽压之比成为相对湿度。
f e 100% E
同样, f=r/rs , f=q/qs 单位%
练习2:温度为15oC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该空 气
的实际水汽压e和水汽密度ρv又为多少?
五、露点Td和霜点Tf
1、露点Td
对于一定质量的空气,若令其定压冷却,q,r,e 都将保持不变,而es(T)却因温度的降低而减少。 当es(T)=e时,空气达到饱和。
2、水汽能强烈吸收和放出长波辐 射,直接影响地面和空气的温度。
水的相变和水分循环不仅把大气圈、海 洋、陆地和生物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 且对大气运动的能量转换和变化,以及对地面 和大气温度都有重要的影响。
水汽是自然条件下,大气中唯一可以发生 相变,能以固、液、气三种相态存在的成份。
克拉柏龙—克劳修斯方程
利用热力学定律和态函数可以推导克拉柏龙—
克劳修斯方程:
L 11
es es0 exp
( )
ARv 273 T
对于水面上的饱和水汽压es而言:
L是水的汽化潜热,A为热功当量,Rv为水汽的比气体常数,
es0=6.11hpa, 表示T=273K时的饱和水汽压。
经验公式
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况时,可采用经验公式来
ρv=e/ Rv T f=e/es e=es(Td) e=esi(Tf)
2.2.2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
上节提到,水汽和干空气组成的混合理想气体 称湿空气。
根据平均摩尔质量计算公式
M m m / mi 1/ mi 1
n
Mi
m Mi
湿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Ma
md mv md mv
如果是对于冰面饱和,则湿空气定压降温 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霜点Tf。
例3:温度为15oC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气压 p 为1010hpa,该空气的Td、Tf、r、q,e,es,
总结各湿度参量:
各湿度间的相互关系:
q r 1 r
q 622 e P
r 622 e Pe
at es = es0 ×10 b + t
冰水饱和水汽压的不同,在云雾降水的形成发展中具 有重要意义。如有名的贝吉龙过程。
三、水汽密度(ρv)
水汽密度表示单位体积湿空气中含有的 水汽质量,也称为绝对湿度。
在常温常压下,纯水汽可以看成理想气体,由状态 方程得:
e=ρvRv T
即
e ρv = RvT
Rv=R*/Mv Mv为水的比气体常数,单位g/m3
定义虚温Tv: Tv= T(1+0.608q) =T (1+0.608*0.622e/p) =T (1+0.378e/p)
湿空气的状态方程可以写出:
e P = ρRdTv = ρRdT ( 1 + 0.378 p )
虚温Tv的物理意义:
湿空气因水汽的存在,它比同温度下的 干空气密度要小,如果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 升高干空气的温度,以代替水汽对空气密度 的影响,使其密度与湿空气密度相等。这个升 高后干空气的温度称为虚温Tv。
假设在一个密封容器中,下部盛放纯液态水, 上部为空气,其压强为p,纯水和空气具有相同 的温度。设最初容器中的空气是干燥的,则液态水 开始蒸发,有水汽不断进入水面上方的空气中,空 气压强会因水汽的分压强e的增大而升高。
显然,当水汽压e增大到某一限度值es,气态 水和液态水就不会增加减少,水和水汽达到动态 平衡,蒸发停止。这种平衡称为相态平衡。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虚温与湿空气的实际温度之差称为虚温差 △Tv=Tv-T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虚温差大小表征 了大气的含水量的多少:
△Tv越大,湿空气水汽含量多; △Tv越小,湿空气水汽含量小; △Tv=0,湿空气中不含水汽。
定义:达到相态平衡时空气中的饱和 水汽产生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es。
当容器中的水温增加时,上方空气能容纳的水 汽也增加,即饱和水汽压es随温度增加。
也就是说,饱和水汽压es表示在一定温度下空 气中水汽的最大容量,其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增 大。且es和t是一一对应关系。(见下表)
气象上常用两种公式来表示饱和水汽压es 和温度T或(t)的关系。
湿空气定压降温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Td。
露点虽然是温度,但露点差T – Td 却反映了湿度的大小: T – Td越大,空气越干燥;
T – Td越小,空气越潮湿, T – Td=0时,空气达到饱和。
2、霜点Tf
对于一定质量的空气,若令其定压冷却, q,r,e都将保持不变,而esi(T)却因温度的降低而 减少。当esi(T)=e时,空气达到饱和。
计算es:
at
es es0 10 bt
式中t是摄氏温度, a和b是常数:对水面:a=7.5,b=237.3
对冰面:a=9.5,b=265.5
练习1:分别求温度为-5°的水面和冰面的 饱和水汽压,并与表中数值比较。
由上经验公式可知,
同温度下, es水面>esi冰面,
且在t=-12℃ 时, es-esi最大。
小知识:同是气态物质,却称为氧气、氩气等 称“气”,而水汽却称成“汽”? why?
总之,由于水对于地球上生命的意义以及水 在地球大气条件下的三相变化,使水汽不同于 其他微量气体而更具重要性。
2.3.2 大气湿度的表示法
水汽和干空气的混合气体称为湿空气。
表示湿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物理量称为 空气湿度。
测量水汽含量的物理量的最基本方法是称重法, 直接称出一定体积湿空气的水汽和干空气的质量。 最基本的大气湿度物理量是混合比r与比湿q,其他湿 度参量是导出量。
位都是g/kg,g/g。
r,q与e的关系: q 622 e
P
单位:g/kg
r 622 e 单位:g/kg
Pe
二、水汽压e和饱和水汽压es 1、水汽压e
水汽压e是大气中所含水汽的分压强。 单位:hpa。
显然,它是大气压强的一部分,不容易测量, 因此必须通过间接计算出来。
2、饱和水汽压es
2.3 大气中的水汽
水汽含量虽不多,仅仅占大气成份的 0.1%--3% ,却是大气中最活跃的成份。
2.3.1 水汽的特性 来源:
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 湿物体表面的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
作用:
1、在大气温度变化的范围内,它可以 凝结或凝华为水滴或冰晶,成云致雨,落 雪降雹(云、雾、露、霜、雨、雪、雾凇、雨凇、 冰雹…),是天气变化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空气湿度可用多个物理量表示:
一、混合比r与比湿q
气 设一定体积的空气中含有水汽质量mv克,干空 的质量md克。
定义混合r比rm为v 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比:
即
md
定义比湿q为水汽与湿空气的质量比:
即
q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mv mv + md
上式分子分母同除以md,
r和q的关系:
q r 1 r
因大气中的r,q都小于0.4,可以认为r≈q,单
Md Mv
上式分子分母同除md+mv,
Ma
1
1 q
q
Md
Md
1 q M d q 1 0.608 q
Md Mv
Mv
由上式可计算湿空气的比气体常数:
R*
R*
R Ma
Md
Rd (1 0.608q)
1 0.608q
则湿空气的状态方程可写成: P=ρRT= ρRd(1+0.608q)T